第二 初舉孝廉時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小時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三國志》上說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不單是因為他聰明,不屑聽話,與他爸爸曹嵩是大官(先是司隸校尉,後是太尉,光合法收入就是二千石以上),比較有錢也有關系,不然他很可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去找條生财的之路以糊口養家。
就曹操的性格來說當一個勤懇的農民的概率要比當一個有作為的強盜小得多,那樣他會是另外一種前途,因為亂世是“要當官,殺人防火受招安”,以至于後來香港電影《大話西遊》裡将當強盜說成是“有前途的職業”——相對于戲文裡的白面書生。
可能因此曹操最終沒有在有生之年當上皇帝,反而成了民間的千古奸雄,替以前頗對孔夫子寫《春秋》有些畏懼的亂臣賊子們頂了罪。
試想,如果曹操和漢朝沒有過君臣關系說不定還被戲文裡當英雄崇拜呢,比如朱元璋。
說到權術,曹操小時候肯定比朱元璋小時候要強。
朱元璋也就哄哄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牧童,曹操是哄比他年紀大得多的叔父。
原因是他正統的叔父對曹操的飛鷹走狗的行為看不慣多次向曹嵩告狀,曹操多半為這個會挨父親的罵。
這裡筆者想先考證一下他的叔父,既然曹操的爸爸曹嵩的生身父母連《魏略》的作者和陳壽都考證不了是誰,這個叔父不大會是曹嵩的親兄弟,很可能是曹騰的侄子也就是曹操的堂叔。
曹騰是他們家的老四,上面有曹伯興、曹仲興、曹叔興三個哥哥,曹騰叫季興。
他們老曹家的弟兄想來是按照字來排行的,曹操字孟德,他有個弟弟叫曹德,不知道是不是字仲德。
少年曹操知道要想繼續玩樂而不挨訓斥就要讓他父親不相信這位堂叔的話,于是就在一次路遇堂叔的時候裝成口眼歪斜的樣子,他堂叔看來還是關心這位曹騰長孫的,就問他怎麼了?曹操的回答是中風了。
叔父大驚,趕緊去告訴幹堂兄曹嵩。
曹嵩找來曹操一看,發現他的五官很正常,就問他,堂叔說你中風,怎麼好了?曹操自然是說堂叔本來看不慣他,盼他壞,捏造了來騙曹嵩的。
曹嵩信了兒子的話,從此那位堂叔再說曹操什麼壞話是都被認為是别有用心的欺騙。
應該說明曹操的巧妙謊言僅僅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必要條件,距離充要條件還遠,另一個更必要條件是曹嵩本來就對這位沒有血緣關系的堂弟不放心。
古人過繼優先還是選擇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就血緣而言曹嵩還沒有這位堂弟和曹騰近,後者要是早生幾年說不定曹騰的嗣子就輪不到曹嵩了。
看看曹操的詩和文章就能知道曹操固然不是聽話的書蟲,但讀書的數量尤其是效率肯定要優于書蟲們。
且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脍炙人口,就是一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也可以和後世李太白的名篇《戰城南》裡的“烏鸢啄人腸、銜飛上挂枯樹枝”相比,曹操在當官以後的歲月裡大多數是時間是想着如何殺人和如何不被别人殺,恐怕是沒有時間進行文學積累的,因此他後來的文字功底肯定是在二十歲被舉孝廉前積下的。
不幸曹操在政治軍事上的建樹使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文采。
可見“文章千古事”是有的,但未必仕途就是“一時榮”。
能否千古留名,看的是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那些煊赫一時卻最終身死名滅的政客們,并不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政治作為職業,而是在政治這個職業上做得實在不怎麼樣。
翻開《孫子十家注》,第一注家就是曹操,而且是注解得最好的,順便說一句,要是真想讀《孫子》而不是附庸風雅,最好還是看《
不單是因為他聰明,不屑聽話,與他爸爸曹嵩是大官(先是司隸校尉,後是太尉,光合法收入就是二千石以上),比較有錢也有關系,不然他很可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去找條生财的之路以糊口養家。
就曹操的性格來說當一個勤懇的農民的概率要比當一個有作為的強盜小得多,那樣他會是另外一種前途,因為亂世是“要當官,殺人防火受招安”,以至于後來香港電影《大話西遊》裡将當強盜說成是“有前途的職業”——相對于戲文裡的白面書生。
可能因此曹操最終沒有在有生之年當上皇帝,反而成了民間的千古奸雄,替以前頗對孔夫子寫《春秋》有些畏懼的亂臣賊子們頂了罪。
試想,如果曹操和漢朝沒有過君臣關系說不定還被戲文裡當英雄崇拜呢,比如朱元璋。
說到權術,曹操小時候肯定比朱元璋小時候要強。
朱元璋也就哄哄和自己年紀差不多的牧童,曹操是哄比他年紀大得多的叔父。
原因是他正統的叔父對曹操的飛鷹走狗的行為看不慣多次向曹嵩告狀,曹操多半為這個會挨父親的罵。
這裡筆者想先考證一下他的叔父,既然曹操的爸爸曹嵩的生身父母連《魏略》的作者和陳壽都考證不了是誰,這個叔父不大會是曹嵩的親兄弟,很可能是曹騰的侄子也就是曹操的堂叔。
曹騰是他們家的老四,上面有曹伯興、曹仲興、曹叔興三個哥哥,曹騰叫季興。
他們老曹家的弟兄想來是按照字來排行的,曹操字孟德,他有個弟弟叫曹德,不知道是不是字仲德。
少年曹操知道要想繼續玩樂而不挨訓斥就要讓他父親不相信這位堂叔的話,于是就在一次路遇堂叔的時候裝成口眼歪斜的樣子,他堂叔看來還是關心這位曹騰長孫的,就問他怎麼了?曹操的回答是中風了。
叔父大驚,趕緊去告訴幹堂兄曹嵩。
曹嵩找來曹操一看,發現他的五官很正常,就問他,堂叔說你中風,怎麼好了?曹操自然是說堂叔本來看不慣他,盼他壞,捏造了來騙曹嵩的。
曹嵩信了兒子的話,從此那位堂叔再說曹操什麼壞話是都被認為是别有用心的欺騙。
應該說明曹操的巧妙謊言僅僅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必要條件,距離充要條件還遠,另一個更必要條件是曹嵩本來就對這位沒有血緣關系的堂弟不放心。
古人過繼優先還是選擇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就血緣而言曹嵩還沒有這位堂弟和曹騰近,後者要是早生幾年說不定曹騰的嗣子就輪不到曹嵩了。
看看曹操的詩和文章就能知道曹操固然不是聽話的書蟲,但讀書的數量尤其是效率肯定要優于書蟲們。
且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脍炙人口,就是一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也可以和後世李太白的名篇《戰城南》裡的“烏鸢啄人腸、銜飛上挂枯樹枝”相比,曹操在當官以後的歲月裡大多數是時間是想着如何殺人和如何不被别人殺,恐怕是沒有時間進行文學積累的,因此他後來的文字功底肯定是在二十歲被舉孝廉前積下的。
不幸曹操在政治軍事上的建樹使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文采。
可見“文章千古事”是有的,但未必仕途就是“一時榮”。
能否千古留名,看的是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那些煊赫一時卻最終身死名滅的政客們,并不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政治作為職業,而是在政治這個職業上做得實在不怎麼樣。
翻開《孫子十家注》,第一注家就是曹操,而且是注解得最好的,順便說一句,要是真想讀《孫子》而不是附庸風雅,最好還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