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女馬得蘭》①譯本序

關燈
日子的超過于無被褥的夜裡的,卻是感到人們的冷淡不關心,和給他們指示幸福之途的力量的白費&rdquo,這樣他便隻停留在一個像烈火般&ldquo奔騰的激奮裡&rdquo,甚至失了信仰。

    但他與綏惠略夫不同的,他後來得到了馬得蘭的愛情竟然得到了嶄新的生命力和對于前途強烈的信仰,終于為工人的利益把生命犧牲了。

     羅伯與喇爾江關系的描寫,也是這本戲裡一個精彩的地方。

    他們父子間思想上的沖突到了極點。

    甚至&ldquo彼此相談,相看,不是像父親和兒子,卻是像仇敵和仇敵&rdquo。

    然而在感情上他們仍是彼此相愛,仍是父子。

    喇爾江說:&ldquo要是我們彼此不相愛了罷,可憐的孩子,我們還會這樣難受麼?&rdquo這是一句何等沉痛的話!米爾波對于理智與感情交戰時期的心理描寫,在藝術上的價值實在是不朽的了。

     ①《工女馬得蘭》,嶽煐譯,一九二八年三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喇爾江也不是如一般人所想象的怎樣一個壞人,他也想做一點好事,然而因為他的偏見太深,周圍的人如麥哥來等又是異常之壞,他自己又沒有決斷心(這是他的最大弱點,雖然麥哥來等稱贊他是一個有決斷心的人,實際他毫無決斷心)。

    所以終于造成了絕大的罪惡。

    他承認工人所要求的是生活,是很公道的事情,然而他竟拒絕了他們的要求,反而聽了麥哥來的話叫軍隊來壓服工潮,結果殺死許多人而自己的工廠也被焚毀了,他的兒子因為參加罷工者一方面的運動,也被軍隊槍擊死了,自己幾乎發了狂。

    這便是無決斷心的結果。

     此外如都盧得等資産階級的談話以及熱勒維娜之所謂慈善,處處表示出來橫于富人與貧民間的鴻溝,和在富人眼底下的窮人的面影。

    至于二十七年苦工所造成的路易·笛耶,便是表示工人困苦的絕好證據。

    他在罷工失敗後同着鄰人到堆屍場去。

    他坐在凳子上望着來來往往的家屬,竟說:&ldquo這是發工錢的日子。

    &rdquo這時幕下,全劇由此告終。

    這樣的結局很有深長的意味,不曉得那些富人看見了他們的&ldquo成績&rdquo能否不驚心動魄! 就藝術方面講,這本戲也是成功的作品,全篇無異乎是一首很長的散文詩,句法短勁而有力,修辭也很美麗,還帶有極強的煽動力。

    第四幕裡讓與馬得蘭的演說,恰與莎士比亞的名劇《凱撒》裡布魯達司與安多利歐的兩篇演說一樣,是極能動人而又名貴,即與大演說家的演說相比也無愧的。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305&mdash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