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女馬得蘭》①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這樣一本名著的前面放上一篇序,非但不必要,而且還是多馀的。
不過我既有了機會先一般讀者而讀此書,它又曾使我異常感動,那麼我把我的感想寫下來,也許可以作為讀者了解此書的一個幫助,何況我又曾答應譯者嶽煐君寫一點東西在他的譯稿的前面! 近來譯成中文的西洋文學名著中最使我感動的,有三部書:第一部是阿志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第二部是路蔔洵的《灰色馬》;第三部便是此書。
前兩者是俄國的作品,又是小說,而且在意義上也和這本《工女馬得蘭》不相同。
《工人綏惠略夫》呢,魯迅君說是一本&ldquo憤激的書&rdquo。
《灰色馬》呢,它的英雄佐治是一個極端的否定者,對于革命,對于一切,都沒有信仰,雖然他是一個恐怖黨人。
《工女馬得蘭》卻不是這樣。
它是一本充滿着希望的書。
它的&ldquo英雄&rdquo,對于革命是有堅定的信仰的。
不僅最後馬得蘭所說的&ldquo我的兒子沒有死,讓的兒子沒有死,&rdquo這兩句話裡所暗示的希望是極其明顯的,便是其他的地方也都貫穿着希望,随處可以增加讀者的勇氣。
譯本之所以改名為《工女馬得蘭》(這是我的意思),這意義也是很容易明白的。
這本戲是以馬得蘭為貫穿全書的一根線,以她開始,以她結局。
她與讓·羅路同為全戲裡的兩個重要人物,而她的重要更超過讓·羅路,我們說她是全戲的唯一&ldquo英雄&rdquo也未始不可。
馬得蘭,據讓批評她說,是&ldquo有高貴心靈的女人&rdquo,是&ldquo天地間所生的精華中的一個&rdquo,然而在從前,在罷工以前她&ldquo不過是一個多苦多病的窮女子&rdquo,&ldquo曾是那樣的安靜而多愁&rdquo。
從一個多愁多病的女兒變為一個信仰堅定的戰士,成了罷工群衆的&ldquo小母親&rdquo,這樣的變化并不是什麼奇迹。
假若我們追蹑馬得蘭心靈的變化,便很容易明白一方面是困苦的生活,被富人們虐待,侮辱,遺棄的生活燃起了她的怨恨,一方面是真誠的愛情,以&ldquo幻夢,計畫,奮鬥&rdquo相信托的愛情給了她&ldquo如許多的勇氣,如許多的信仰&rdquo。
這樣完成了她的變化,這是很自然的。
讓·羅路以前的遭遇倒與綏惠略夫相似。
他的同伴為了信仰都跑到死裡去了,隻剩下他一個。
他在波那被絞死時才逃出來,到處受人嘲笑,到處被人告發。
他的&ldquo苦痛之中,超過于饑餓
不過我既有了機會先一般讀者而讀此書,它又曾使我異常感動,那麼我把我的感想寫下來,也許可以作為讀者了解此書的一個幫助,何況我又曾答應譯者嶽煐君寫一點東西在他的譯稿的前面! 近來譯成中文的西洋文學名著中最使我感動的,有三部書:第一部是阿志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第二部是路蔔洵的《灰色馬》;第三部便是此書。
前兩者是俄國的作品,又是小說,而且在意義上也和這本《工女馬得蘭》不相同。
《工人綏惠略夫》呢,魯迅君說是一本&ldquo憤激的書&rdquo。
《灰色馬》呢,它的英雄佐治是一個極端的否定者,對于革命,對于一切,都沒有信仰,雖然他是一個恐怖黨人。
《工女馬得蘭》卻不是這樣。
它是一本充滿着希望的書。
它的&ldquo英雄&rdquo,對于革命是有堅定的信仰的。
不僅最後馬得蘭所說的&ldquo我的兒子沒有死,讓的兒子沒有死,&rdquo這兩句話裡所暗示的希望是極其明顯的,便是其他的地方也都貫穿着希望,随處可以增加讀者的勇氣。
譯本之所以改名為《工女馬得蘭》(這是我的意思),這意義也是很容易明白的。
這本戲是以馬得蘭為貫穿全書的一根線,以她開始,以她結局。
她與讓·羅路同為全戲裡的兩個重要人物,而她的重要更超過讓·羅路,我們說她是全戲的唯一&ldquo英雄&rdquo也未始不可。
馬得蘭,據讓批評她說,是&ldquo有高貴心靈的女人&rdquo,是&ldquo天地間所生的精華中的一個&rdquo,然而在從前,在罷工以前她&ldquo不過是一個多苦多病的窮女子&rdquo,&ldquo曾是那樣的安靜而多愁&rdquo。
從一個多愁多病的女兒變為一個信仰堅定的戰士,成了罷工群衆的&ldquo小母親&rdquo,這樣的變化并不是什麼奇迹。
假若我們追蹑馬得蘭心靈的變化,便很容易明白一方面是困苦的生活,被富人們虐待,侮辱,遺棄的生活燃起了她的怨恨,一方面是真誠的愛情,以&ldquo幻夢,計畫,奮鬥&rdquo相信托的愛情給了她&ldquo如許多的勇氣,如許多的信仰&rdquo。
這樣完成了她的變化,這是很自然的。
讓·羅路以前的遭遇倒與綏惠略夫相似。
他的同伴為了信仰都跑到死裡去了,隻剩下他一個。
他在波那被絞死時才逃出來,到處受人嘲笑,到處被人告發。
他的&ldquo苦痛之中,超過于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