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讀者(二)①(《文叢》)

關燈
這本刊物是在敵機接連的狂炸中編排、制型、印刷的。倘使它能夠送到讀者諸君的眼前,那麼請你們相信我們還活着,而且還不曾忘記你們。

    請不要驚訝我們在這裡用了“倘使”兩個字。編印這一本薄薄的刊物,我們也經曆了不少的艱辛,不用說,這是一個不值得提說的小小工作,但我們也願意盡我們的微力酬答諸君對刊物的愛護和對我們的期望。在這個城市裡除了“交通阻塞”和“物資缺乏”的限制外,我們的工作還不斷地受到敵機轟炸的威脅。用一兩個“平民”的有限的精力和時間來克服這種種的障礙,在這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我們畢竟忍受了白眼、吞食了悲憤默默地盡力做去了。

    然而甚至在今天,我們還不能斷定我們的努力将有什麼樣的成績。說不定兩個鐘點以後,便有幾十架敵機闖進這個城市的天空來毀壞我們的一切。

    這不是我的過慮。七年前在上海閘北的土地上,我的一部長篇小說的原稿①被侵略者的燃燒彈燒成灰燼,最近在廣州市區的大火中又埋葬了我們幾個人大半年來的心血。②前幾天這個市區還遭到敵機第四次的殘酷轟炸。誰能說在過去四次的大屠殺以外,敵人不會再來作第五次的暴行!誰又能斷定這些紙張和鉛字可以撲滅燃燒彈的火焰,不緻成為民族解放的神聖抗戰中一件小小的犧牲品!

    我壓下憤怒的火幾次走過災區。我看見那些殘破的房屋,看見頭發和衣服還粘在地上的帶血的人皮,看見排列在郊外街巷裡的無辜者的屍體。有一次我踏過還在冒煙的瓦礫堆,陪一位朋友去探望他那被包圍在火海中的故居,我們無法在火堆中找出任何的遺物。我們又走過已經燃燒了六個鐘頭的街市。我望着一家旅館的高門樓燒斷,讓磚石和焦木帶着千百點細小的火星塌了下來。在山洪暴發似的巨響之後,我聽見一個男人在廢墟上發出“救命”的尖聲呼号。

    這些景象我一生也不會忘記。而且我相信每個身經目擊的人也是不能忘記的。這個燃燒的城市的苦難,激起了諸君的憤慨和關心。我在這個城市裡經曆過它最慘痛、最艱苦的時刻,我應該借着這本小小刊物把這個城市的呼聲傳達給散處在全國的讀者諸君。物質的損壞并不能摧毀一個城市的抗戰精神,正如刊物的停刊與撰稿人的死亡也不能使我們的抗戰的信念消滅。倘使這本小小的刊物能夠送到諸君的手中,還希望你們牢牢記住弟兄們的這樣的囑咐。1939年1月5日在桂林。

    選自《巴金全集》第十七卷第89—89頁。

    ①本篇為《文叢》第二卷第五、六期合刊(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的卷頭語。未署名。

    ①指《新生》。

    ②指文化生活出版社廣州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