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的“散文”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些,使我有些害怕!
彭總這個修改的意見提的很對,他更恰當地說出了當時的場面和我們大家的心情。
我看見彭總以前,聽說他是一個嚴肅的人,所以剛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是一位長者。
後來他坐在我們對面慢慢地談下去,我們的确有一種跟親人談話的感覺。
這封信跟他本人一樣,謙虛、誠懇、親切。
他把自己看得“很渺小”,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太嚴格,太苛刻。
一個人的确應當對自己嚴,對自己要求苛。
單是這一點,彭總就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了。
彭總的信使我十分感動。
我曾經這樣地問過自己:我是不是編造了什麼來恭維彭總呢?我的回答是:沒有。
我寫這篇短文并不覺得自己在做文章,我不過老老實實而且簡簡單單地叙述我們會見彭總的情形。
就好像那天回到洞裡遇見一位朋友,跟他擺了一段“龍門陣”一樣。
連最後“冒雪上山,埋頭看山下”一段也是當時的情景。
全篇文章從頭到尾,不論事實、談話、感情都是真的。
但是真實比我的文章更生動、更豐富、更激動人心。
我們筆太無力了。
那一天(二十二日)我的日記寫得很清楚:我們坐卡車到山下大洞内,在三反辦公室等了一刻鐘,彭總進來,親切慈祥有如長者對子弟。
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都武裝起來了!”接着又說:“你們裡頭有好幾個花木蘭。
”又問:“你們過鴨綠江有什麼感想?”我們說:“我們不是跨過鴨綠江,是坐車過來的。
”他帶笑糾正道:“不,還是跨過的。
”彭總談話深入淺出,深刻、全面。
談話中甘泗淇主任和宋時輪副司令員也進來了。
彭總講了三小時。
接着宋、甘兩位也講了話。
宋副司令員最後講到了“歡迎”。
彭總接着說:“我雖然沒有說歡迎,可是我心裡頭是歡迎的。
”會後彭總留我們吃飯。
我和彭總談了幾句話,又和甘主任談了一陣。
三點吃飯,共三桌,有火鍋。
飯後在洞口休息。
洞外大雪,寒風撲面。
洞中相當溫暖。
回到洞内,五點半起放映了《海鷹号遇難記》和《團結起來到明天》兩部影片。
晚會結束後,坐卓部長車回到宿舍的山下。
雪尚未止,滿山滿地一片白色。
我和另一位同志在山下大聲叫通訊員拿電筒下來接我們。
山上積雪甚厚,膠底鞋很滑,全靠通訊員分段拉我們上山。
回洞休息片刻,看表不過九點五十分。
…… 從這段日記也可以看出來我的文章寫的很簡單。
它隻是平鋪直叙、樸實無華地講會見的事情,從我們坐在辦公室等候彭總講起,一直講到我們回宿舍為止。
彭總給我們講了三個鐘頭的話,我沒法把它們全記錄在文章裡面,我隻能引用了幾段重要的。
那幾段他後來在歡迎會上的講話中又重說了一遍。
我聽得更注意,自然我也記得更清楚。
第二天聽他講話,印象更深。
所以我回到宿舍就把頭天寫好的初稿拿出來修改和補充。
我沒有寫吃飯的情形,飯桌上沒有酒,大家吃得很快,談話也不多。
我把晚會省略了,晚會并無其他的節目,我隻有在電影放完後離開會場時,才再見到彭總,跟他握手告别。
在我的原稿上最後一段的開頭并不是“晚上”兩個字,卻是“晚會結束後”一句話,在前一段的末尾還有表示省略的虛點。
我想就這樣簡單地告訴讀者,我們還參加了晚會。
我的文章最初在《志願軍》報上發表,後來才由新華社用電訊發到國内。
可能是新華社在發電訊稿的時候作了一些必要的删節:虛點取消,“晚會結束後”也改為“晚上”,“花木蘭”,“跨過鴨綠江”,連彭總戒煙的小故事也都删去了。
在第九段上,“我忘記了時間的早晚”下面,還删去了“我忘記了洞外的雪,忘記了洞内的陰暗的甬道,忘記了汽車上的颠簸,忘記了回去時的滑腳的山路。
我甚至忘記了我們在國内聽到的志願軍過去作戰的艱苦”這些句子。
這些都是我剛走進辦公室的時候想到的,後來我的确把這一切全忘記了。
但是新華社的删改也很有道理,至少文章顯得“精煉”些。
我拉拉雜雜地講了這許多,也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我不想有系統地仔細分析我的全部散文。
我沒有理由讓它們耗費讀者的寶貴時間。
在這裡我不過講了我的一些缺點和我所走過的彎路。
倘使它們能給今天的年輕讀者一點點鼓舞和啟發,我就十分滿足了。
我願意看到數不盡的年輕作者用他們有力的筆寫出反映今天偉大的現實的散文,我願意讀到數不盡的健康的、充滿朝氣的、不斷地鼓舞讀者前進的文章!1958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卷第530—543頁。
我看見彭總以前,聽說他是一個嚴肅的人,所以剛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是一位長者。
後來他坐在我們對面慢慢地談下去,我們的确有一種跟親人談話的感覺。
這封信跟他本人一樣,謙虛、誠懇、親切。
他把自己看得“很渺小”,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要求太嚴格,太苛刻。
一個人的确應當對自己嚴,對自己要求苛。
單是這一點,彭總就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了。
彭總的信使我十分感動。
我曾經這樣地問過自己:我是不是編造了什麼來恭維彭總呢?我的回答是:沒有。
我寫這篇短文并不覺得自己在做文章,我不過老老實實而且簡簡單單地叙述我們會見彭總的情形。
就好像那天回到洞裡遇見一位朋友,跟他擺了一段“龍門陣”一樣。
連最後“冒雪上山,埋頭看山下”一段也是當時的情景。
全篇文章從頭到尾,不論事實、談話、感情都是真的。
但是真實比我的文章更生動、更豐富、更激動人心。
我們筆太無力了。
那一天(二十二日)我的日記寫得很清楚:我們坐卡車到山下大洞内,在三反辦公室等了一刻鐘,彭總進來,親切慈祥有如長者對子弟。
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都武裝起來了!”接着又說:“你們裡頭有好幾個花木蘭。
”又問:“你們過鴨綠江有什麼感想?”我們說:“我們不是跨過鴨綠江,是坐車過來的。
”他帶笑糾正道:“不,還是跨過的。
”彭總談話深入淺出,深刻、全面。
談話中甘泗淇主任和宋時輪副司令員也進來了。
彭總講了三小時。
接着宋、甘兩位也講了話。
宋副司令員最後講到了“歡迎”。
彭總接着說:“我雖然沒有說歡迎,可是我心裡頭是歡迎的。
”會後彭總留我們吃飯。
我和彭總談了幾句話,又和甘主任談了一陣。
三點吃飯,共三桌,有火鍋。
飯後在洞口休息。
洞外大雪,寒風撲面。
洞中相當溫暖。
回到洞内,五點半起放映了《海鷹号遇難記》和《團結起來到明天》兩部影片。
晚會結束後,坐卓部長車回到宿舍的山下。
雪尚未止,滿山滿地一片白色。
我和另一位同志在山下大聲叫通訊員拿電筒下來接我們。
山上積雪甚厚,膠底鞋很滑,全靠通訊員分段拉我們上山。
回洞休息片刻,看表不過九點五十分。
…… 從這段日記也可以看出來我的文章寫的很簡單。
它隻是平鋪直叙、樸實無華地講會見的事情,從我們坐在辦公室等候彭總講起,一直講到我們回宿舍為止。
彭總給我們講了三個鐘頭的話,我沒法把它們全記錄在文章裡面,我隻能引用了幾段重要的。
那幾段他後來在歡迎會上的講話中又重說了一遍。
我聽得更注意,自然我也記得更清楚。
第二天聽他講話,印象更深。
所以我回到宿舍就把頭天寫好的初稿拿出來修改和補充。
我沒有寫吃飯的情形,飯桌上沒有酒,大家吃得很快,談話也不多。
我把晚會省略了,晚會并無其他的節目,我隻有在電影放完後離開會場時,才再見到彭總,跟他握手告别。
在我的原稿上最後一段的開頭并不是“晚上”兩個字,卻是“晚會結束後”一句話,在前一段的末尾還有表示省略的虛點。
我想就這樣簡單地告訴讀者,我們還參加了晚會。
我的文章最初在《志願軍》報上發表,後來才由新華社用電訊發到國内。
可能是新華社在發電訊稿的時候作了一些必要的删節:虛點取消,“晚會結束後”也改為“晚上”,“花木蘭”,“跨過鴨綠江”,連彭總戒煙的小故事也都删去了。
在第九段上,“我忘記了時間的早晚”下面,還删去了“我忘記了洞外的雪,忘記了洞内的陰暗的甬道,忘記了汽車上的颠簸,忘記了回去時的滑腳的山路。
我甚至忘記了我們在國内聽到的志願軍過去作戰的艱苦”這些句子。
這些都是我剛走進辦公室的時候想到的,後來我的确把這一切全忘記了。
但是新華社的删改也很有道理,至少文章顯得“精煉”些。
我拉拉雜雜地講了這許多,也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我不想有系統地仔細分析我的全部散文。
我沒有理由讓它們耗費讀者的寶貴時間。
在這裡我不過講了我的一些缺點和我所走過的彎路。
倘使它們能給今天的年輕讀者一點點鼓舞和啟發,我就十分滿足了。
我願意看到數不盡的年輕作者用他們有力的筆寫出反映今天偉大的現實的散文,我願意讀到數不盡的健康的、充滿朝氣的、不斷地鼓舞讀者前進的文章!1958年4月。
選自《巴金全集》第二十卷第530—5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