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五卷 第02章 這個将毀滅那個
關燈
小
中
大
第02章這個将毀滅那個
“這個将毀滅那個。
書籍将毀滅建築。
”副主教這謎語般的話語有什麼深文大義,我們不妨在這裡略做探讨,請閱讀此書的女士們多加包涵。
依我們看來,這話有兩方面的意思。
首先這是教士的一種思想狀況,反映了僧侶面對着印刷術這一新事物的出現所産生的恐懼心理。
看到古騰堡①發明的那光芒四射的印刷機,叫聖殿裡的人全看得眼花缭亂,驚恐萬分,教壇和手稿,口說的話語和書寫的話語,均由于印刷的話語的出現而驚慌失措,這有點像一隻燕雀看見萊日翁天使②張開其六百萬支翅膀而目瞪口呆。
①典故出自《路加福音》第八章。
“萊日翁”本意為“大群”,他有許許多多鬼魔附身。
耶稣見到他問他名字時,他回答名叫萊日翁,意思是附身的鬼成群。
②古騰堡,即約翰·根斯弗萊希(1400?—1468),德國印刷工人,一四三四年發明印刷機。
這是預言家的驚呼:他已聽見得到解放的人類歡騰的喧鬧聲,看見未來睿智将破壞信條的根基,輿論将**信仰的寶座,世界将擺脫羅馬的控制。
這是哲學家的測斷:他看到人類思想随着印刷機的問世而四處擴散,勢必會像蒸汽一樣從神權容器中冒了出來。
這是士兵在察看羊頭青銅撞錘①時,不由發出“炮台定會被撞倒的”驚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恐怖心情。
這意味着一種威力即将取代另一種威力。
這就是說:印刷機将毀滅教會。
我的大學 不過,依我們之見,在這種無疑是最基本和最簡單的思想當中還蘊藏着另一種更新穎的想法,源自頭一種思想,比較不易覺察,卻更易引起異議;這也純粹是一種哲學觀點,不再僅僅是教士的觀點,而且也是學者和藝術家的觀點。
這就是預感到,人的思維随着思維方式的改變,也改變其表達方式;每一代人的主要思想不要再用同樣的材料和同樣的方式來進行書寫;石刻書,何等堅固,何等持久,即将讓位給紙書,相比之下還更加堅固,更加持久。
在這方面,副主教含糊之詞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一個藝術将取代另一種藝術,也就是說:印刷術将毀滅建築藝術。
其實,自從開天辟古直至基督紀元十五世紀(包括十五世紀在内),建築藝術向來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書,是人類在其力量或才智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主要表達手段。
随着最初的人感到記憶力負擔過重,随着人類各種記憶的包袱變得太沉重、太混雜,以至光憑直接和飄忽的言詞便有可能在傳遞的途中喪失一部分的時候,人們就以最顯現、最經久、最自然的方式,把各種記憶記載在地面上。
每種傳統都凝結為一座紀念物。
①古代一種攻城的武器。
早先的紀念物隻是一堆堆石頭,正如摩西所言,尚未被鐵觸及過。
建築藝術也像任何文字一樣,先從字母開始:豎起一塊石頭,這便是一個字母;每個字母是一個象形,每個象形承受一組意念,好似圓柱承受着柱頭一般。
原始部落在全世界地面上到處都同時這樣做的。
在亞洲的西伯利亞,在美洲的潘帕斯草原①,均可見到凱爾特人的那種擎天石。
然後造出一個個詞。
把石頭壘石頭,把花崗岩音節加以連結,進行言詞某種組合的嘗試。
克爾特人的平石墳和獨石垣,伊特魯立亞人②的古冢,希伯來人的墓穴,這些都是詞。
其中有些是專有名詞,尤其是古墓。
偶爾有個地方石多而寬廣,人們就書寫一個句子。
卡爾納克③的廣大石堆群,便已是一個完整的語句了。
最後才寫出書來。
傳統滋生象征,卻被象征漸漸淹沒了,這好像樹幹被樹葉漸漸遮住一樣。
①卡爾納克:埃及南部古代底比斯遺迹的一個村落的名稱,位于尼羅河右岸。
②伊特魯立亞為意大利古地區名。
③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所有這一切為人類所崇奉的象征,随着歲月的變遷,愈來愈增加,愈來愈繁多,愈來愈交錯,愈來愈複雜,早期的紀念物再也無法容納了,遂從四面八方泛溢開來。
早期的那種紀念物勉強還能表達原始傳統,因為原始傳統如同其紀念物一樣,簡單,純樸,匍匐在地面上。
象征需要在建築物上得到充分發展。
這樣,建築藝術随着人類思想的發展而突飛猛進,變成一種千首千臂的巨人,用一種永不磨滅、看得見,摸得着的形式,把這整個飄忽不定的象征主義全固定下來。
正當力量的化身代達洛斯忙着測量,正當智慧的化身奧爾浦斯放聲歌唱,這時作為字母的支柱,作為音節的拱廊,作為單詞的金字塔,在幾何規則和詩律的雙重作用下,全活動起來了,聚集、組合、交融、升降、重疊于地面、層層疊起高入雲霄,直至在某一時代總觀念的授意下,寫出了那些令人歎止的奇書,就是一座座奇妙的建築物:埃克林加塔,埃及的朗塞伊翁陵墓①,所羅門的神廟。
這種總觀念,即真谛,不僅僅存在于所有這些建築物的内部,而且還寓于其外部的形式。
例如所羅門的神廟,它不單是經書的精裝封面,而且就是經書本身。
祭司從每一道同一圓心的牆垣上,可以釋讀出呈現在眼前它所表達的真谛。
祭司就這樣從這個聖殿到那個聖殿,逐一釋讀真谛的演變,直至最後的聖龛,通過體現真谛的最具體形式,即依然是建築物的圓拱,才終于掌握住真谛的含義。
因此,真谛寓于建築物中,而其形象卻體現在其外殼,正如死者的形象描畫在木乃伊的棺木上面。
而且不僅是建築物的形式,而且建築物所選擇的地點,都反映它們所要表現的思想。
根據所要表達的象征是優雅或是-陰-暗,希臘人在山頂上建造了賞心悅目的神廟,印度人則劈開山巒,在地裡開鑿出奇形怪狀的塔,由一排排巨行的花崗岩大象馱着。
這樣,自開天辟地以後的最初六千年間,從印度斯坦最遠古的寶塔起,直至科隆的大教堂,建築藝術一直是人類的偉大文字。
不僅一切宗教象征,而且一切人類思想,都在建築藝術這部巨作中占有其一頁,擁有其豐碑,這是千真萬确的事實。
①即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陵墓,位于底比斯。
任何文明均始自神權,終歸為民主。
先統一後自由這一規律,也寫在建築藝術中。
我們必須強調,那種認為建
書籍将毀滅建築。
”副主教這謎語般的話語有什麼深文大義,我們不妨在這裡略做探讨,請閱讀此書的女士們多加包涵。
依我們看來,這話有兩方面的意思。
首先這是教士的一種思想狀況,反映了僧侶面對着印刷術這一新事物的出現所産生的恐懼心理。
看到古騰堡①發明的那光芒四射的印刷機,叫聖殿裡的人全看得眼花缭亂,驚恐萬分,教壇和手稿,口說的話語和書寫的話語,均由于印刷的話語的出現而驚慌失措,這有點像一隻燕雀看見萊日翁天使②張開其六百萬支翅膀而目瞪口呆。
①典故出自《路加福音》第八章。
“萊日翁”本意為“大群”,他有許許多多鬼魔附身。
耶稣見到他問他名字時,他回答名叫萊日翁,意思是附身的鬼成群。
②古騰堡,即約翰·根斯弗萊希(1400?—1468),德國印刷工人,一四三四年發明印刷機。
這是預言家的驚呼:他已聽見得到解放的人類歡騰的喧鬧聲,看見未來睿智将破壞信條的根基,輿論将**信仰的寶座,世界将擺脫羅馬的控制。
這是哲學家的測斷:他看到人類思想随着印刷機的問世而四處擴散,勢必會像蒸汽一樣從神權容器中冒了出來。
這是士兵在察看羊頭青銅撞錘①時,不由發出“炮台定會被撞倒的”驚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恐怖心情。
這意味着一種威力即将取代另一種威力。
這就是說:印刷機将毀滅教會。
我的大學 不過,依我們之見,在這種無疑是最基本和最簡單的思想當中還蘊藏着另一種更新穎的想法,源自頭一種思想,比較不易覺察,卻更易引起異議;這也純粹是一種哲學觀點,不再僅僅是教士的觀點,而且也是學者和藝術家的觀點。
這就是預感到,人的思維随着思維方式的改變,也改變其表達方式;每一代人的主要思想不要再用同樣的材料和同樣的方式來進行書寫;石刻書,何等堅固,何等持久,即将讓位給紙書,相比之下還更加堅固,更加持久。
在這方面,副主教含糊之詞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一個藝術将取代另一種藝術,也就是說:印刷術将毀滅建築藝術。
其實,自從開天辟古直至基督紀元十五世紀(包括十五世紀在内),建築藝術向來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書,是人類在其力量或才智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主要表達手段。
随着最初的人感到記憶力負擔過重,随着人類各種記憶的包袱變得太沉重、太混雜,以至光憑直接和飄忽的言詞便有可能在傳遞的途中喪失一部分的時候,人們就以最顯現、最經久、最自然的方式,把各種記憶記載在地面上。
每種傳統都凝結為一座紀念物。
①古代一種攻城的武器。
早先的紀念物隻是一堆堆石頭,正如摩西所言,尚未被鐵觸及過。
建築藝術也像任何文字一樣,先從字母開始:豎起一塊石頭,這便是一個字母;每個字母是一個象形,每個象形承受一組意念,好似圓柱承受着柱頭一般。
原始部落在全世界地面上到處都同時這樣做的。
在亞洲的西伯利亞,在美洲的潘帕斯草原①,均可見到凱爾特人的那種擎天石。
然後造出一個個詞。
把石頭壘石頭,把花崗岩音節加以連結,進行言詞某種組合的嘗試。
克爾特人的平石墳和獨石垣,伊特魯立亞人②的古冢,希伯來人的墓穴,這些都是詞。
其中有些是專有名詞,尤其是古墓。
偶爾有個地方石多而寬廣,人們就書寫一個句子。
卡爾納克③的廣大石堆群,便已是一個完整的語句了。
最後才寫出書來。
傳統滋生象征,卻被象征漸漸淹沒了,這好像樹幹被樹葉漸漸遮住一樣。
①卡爾納克:埃及南部古代底比斯遺迹的一個村落的名稱,位于尼羅河右岸。
②伊特魯立亞為意大利古地區名。
③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所有這一切為人類所崇奉的象征,随着歲月的變遷,愈來愈增加,愈來愈繁多,愈來愈交錯,愈來愈複雜,早期的紀念物再也無法容納了,遂從四面八方泛溢開來。
早期的那種紀念物勉強還能表達原始傳統,因為原始傳統如同其紀念物一樣,簡單,純樸,匍匐在地面上。
象征需要在建築物上得到充分發展。
這樣,建築藝術随着人類思想的發展而突飛猛進,變成一種千首千臂的巨人,用一種永不磨滅、看得見,摸得着的形式,把這整個飄忽不定的象征主義全固定下來。
正當力量的化身代達洛斯忙着測量,正當智慧的化身奧爾浦斯放聲歌唱,這時作為字母的支柱,作為音節的拱廊,作為單詞的金字塔,在幾何規則和詩律的雙重作用下,全活動起來了,聚集、組合、交融、升降、重疊于地面、層層疊起高入雲霄,直至在某一時代總觀念的授意下,寫出了那些令人歎止的奇書,就是一座座奇妙的建築物:埃克林加塔,埃及的朗塞伊翁陵墓①,所羅門的神廟。
這種總觀念,即真谛,不僅僅存在于所有這些建築物的内部,而且還寓于其外部的形式。
例如所羅門的神廟,它不單是經書的精裝封面,而且就是經書本身。
祭司從每一道同一圓心的牆垣上,可以釋讀出呈現在眼前它所表達的真谛。
祭司就這樣從這個聖殿到那個聖殿,逐一釋讀真谛的演變,直至最後的聖龛,通過體現真谛的最具體形式,即依然是建築物的圓拱,才終于掌握住真谛的含義。
因此,真谛寓于建築物中,而其形象卻體現在其外殼,正如死者的形象描畫在木乃伊的棺木上面。
而且不僅是建築物的形式,而且建築物所選擇的地點,都反映它們所要表現的思想。
根據所要表達的象征是優雅或是-陰-暗,希臘人在山頂上建造了賞心悅目的神廟,印度人則劈開山巒,在地裡開鑿出奇形怪狀的塔,由一排排巨行的花崗岩大象馱着。
這樣,自開天辟地以後的最初六千年間,從印度斯坦最遠古的寶塔起,直至科隆的大教堂,建築藝術一直是人類的偉大文字。
不僅一切宗教象征,而且一切人類思想,都在建築藝術這部巨作中占有其一頁,擁有其豐碑,這是千真萬确的事實。
①即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陵墓,位于底比斯。
任何文明均始自神權,終歸為民主。
先統一後自由這一規律,也寫在建築藝術中。
我們必須強調,那種認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