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

關燈
繆 稱 從天之道 「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道,與元同氣。

    』」念孫案:「道」本作「威」,今作「道」者,後人不解「威」字之義而妄改之也。

    《文選·宋孝武宣貴妃誄》注引此已誤。

    案:威者,德也,言從天之德也。

    《廣雅》曰:「威,德也。

    」《周頌·有客篇》「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正義曰:「言有德,故易福。

    」《風俗通義·十反篇》曰:「《書》曰:『天威棐諶。

    』言天德輔誠也。

    」是古謂德爲威也。

    後《泰族篇》及《呂氏春秋·應同篇》竝雲:「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

    』」《文子·上仁篇》「因天之威,與元同氣」,用《泰族篇》文也。

    上下文皆出《泰族篇》。

    《符言篇》「從天之威,與元同氣」,用此篇文也。

    下文「故至德言同略,事同指」雲雲,皆出此篇。

    然則《泰族》作「因天之威」,此作「從天之威」,雖「因」與「從」不同,而「威」字則同矣。

     仁義 「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

    念孫案:三「仁」字皆原文所無,此後人依上文加之也,不知此八句與上異義。

    上文是言仁義不如道德,此文是言君子重義、小人重利,故以「義」與「利」、「欲」對言,而「仁」不與焉。

    《太平禦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下引此無三「仁」字。

    《文子·微明篇》同。

     緻尊 「聖人之道,猶中衢而緻尊邪,過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念孫案:「緻尊」當爲「設尊」,字之誤也。

    《藝文類聚·雜器物部》、《太平禦覽·居處部二十三》《器物部六》引此竝作「設尊」。

     得賢 「己未必得賢,而求與己同者,而欲得賢,亦不幾矣」。

    念孫案:「己未必得賢」,「得」字因下文「得賢」而衍。

    《羣書治要》引此無「得」字。

     物莫無所不用 「物莫無所不用」。

    念孫案:此當作「物莫所不用」。

    「莫」即「無」也。

    「無」字蓋涉下文「無所不用」而衍。

     意而不戴 「勇士一呼,三軍皆辟,其出之誠也。

    舊本「誠」字誤在「也」字下,今據《文子·精誠篇》乙正。

    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中心必有不合者也」。

    高説「意而不戴」雲:「意,恚聲也。

    戴,嗟也。

    」念孫案:高説非也。

    「戴」讀爲「載」。

    鄭注《堯典》曰:「載,行也。

    」言上有其意而不行於下者,誠不足以動之也。

    下文雲「上意而民載,誠中者也」,高注曰:「上有意而未言,則民皆載而行之。

    」是其證矣。

    《文子·精誠篇》正作「意而不載」。

     王天下 「故舜不降席而王天下者,求諸己也」。

    念孫案:「王」當爲「匡」,字之誤也。

    匡,正也。

    正己而天下自正,故曰:「舜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諸己也。

    」己不正則不能正人,故下文曰:「身曲而景直者,未之聞也。

    」下文又曰:「故舜不降席而天下治。

    」彼言「天下治」,此言「匡天下」,其義一也。

    今本作「王天下」,則非其指矣。

    《文子·精誠篇》作「不下席而匡天下」,《韓詩外傳》及《新序·雜事篇》竝作「不降席而匡天下」。

     感忽 「説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念孫案:「感忽」者,精誠之動人者也。

    故下文曰:「感乎心,明乎智,發而成形,精之至也。

    可以形勢接而不可以昭誋。

    」《廣雅》:「誋,告也。

    」《荀子·議兵篇》曰:「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出。

    」義與此相近。

    《道藏》本、茅本竝作「感忽」,《文子·精誠篇》同。

    劉本誤爲「感或」,而莊本從之,謬矣。

     克不能及 「中行繆伯,手搏虎而不能生也,高注:「力能殺虎而德不能服之。

    」蓋力優而克不能及也」。

    高注:「克,猶能也。

    」念孫案:「克不能及」當爲「克不及」。

    克,能也。

    言搏虎之力雖優,而服虎之能則不及也。

    「優」與「不及」義正相對,則「及」上不當有「能」字。

    高注「克,猶能也」是指上句「能」字而言。

    正文「能」字即因上句「能」字而衍。

     行斯乎其所結 釋近斯遠 「終年爲車,無三寸之鎋,不可以驅馳;匠人斲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

    故君子行斯乎其所結」。

    《道藏》本如是。

    各本「斯」作「思」,乃後人以意改之。

    莊從各本作「思」,非。

    念孫案:「斯」當爲「期」,字之誤也。

    言君子行事必期其所終也。

    高注:「結,要終也。

    」又下文「釋近斯遠,塞矣」,「斯」亦當爲「期」。

    「釋近期遠,塞矣」,謂道在邇而求諸遠,則必塞也。

    《文子·精誠篇》作「舍近期遠」,是其證。

     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