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書的我見
關燈
小
中
大
我對于翻譯書籍一方面,是沒有什麼經驗的;然而我在雜志和報紙上面,常常理會得在翻譯的文字裡頭,有我個人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因此要摘舉它們的缺點,記在下面:
(一)在外國文字裡面,有許多的名詞和字眼,是不容易翻譯的,不容易尋得适宜的中國字眼和名詞去代表的;因此那譯者便索性不譯,仍舊把原字夾在行間字裡。
我們為什麼要譯書?簡單淺近的說一句,就是為供給那些不認得外國文字的人,可以閱看誦讀;所以既然翻譯出來了,最好能使它通俗。
現在我們中國,教育還沒有普及,認得字的人,比較的已經是很少的了,認得外國文字的人,是更不用說的。
這樣,譯本上行間字裡,一夾着外國字,那意思便不連貫,不明了,實在是打斷了閱者的興頭和銳氣;或者因為一兩個字贻誤全篇,便抛書不看了。
如此看來,還隻有認得外國文字的人,才可以得那譯本的益處,豈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麼?所以我想最好就是譯者對于難譯的名詞,字眼,能以因時制宜,參看上下文的意思取那最相近的中國字眼名詞,翻譯出來。
若是嫌它詞不達意,盡可用括号将原字圈起來,附在下面,以備參考。
至于人名地名,因為譯者言人人殊,有時反足緻人誤會,似乎還是仍其本真妥當些。
(二)翻譯的文字裡面,有時太過的參以己意,或引用中國成語——這點多半是小說裡居多——使閱者對于書籍,沒有了信任。
例如: “……吾恐銅山東崩,洛鐘西應……” “……‘父親,請念這蠟燭上的字。
’孫先生欣然念道: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是不是取‘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意思呢? ……”像這一類的還多——我常常疑惑,那原本上叙述這事或這句話的時候,是怎樣轉接下去的。
這“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分明是中國成語,壽燭上刻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分明是中國的習慣,而且譯者又這樣的用法,自然是譯者杜撰的了。
類推其餘的,也必是有許多竄易的地方。
這樣,使閱者對于譯本,根本上不信任起來,這原沒有苛求的價值。
然而譯者對于著者未免太不負責任了,而且在藝術的“真”和“美”上,是很有關系的,似乎還是不用為好。
(三)有時譯筆太直截了。
西國的文法,和中國文法不同;太直譯了,往往語氣颠倒,意思也不明了。
為圖閱者的方便起見,不妨稍為的上下挪動一點。
例如: “……這時他沒有别的思想,除了恐怖憂郁以外……”假如調動一番,使它成為: “……他這時除了恐怖憂郁以外,沒有别的思想。
……” 或者更為妥當一些。
還有一件事,雖然與譯書無關,但也不妨附此說說;就是
我們為什麼要譯書?簡單淺近的說一句,就是為供給那些不認得外國文字的人,可以閱看誦讀;所以既然翻譯出來了,最好能使它通俗。
現在我們中國,教育還沒有普及,認得字的人,比較的已經是很少的了,認得外國文字的人,是更不用說的。
這樣,譯本上行間字裡,一夾着外國字,那意思便不連貫,不明了,實在是打斷了閱者的興頭和銳氣;或者因為一兩個字贻誤全篇,便抛書不看了。
如此看來,還隻有認得外國文字的人,才可以得那譯本的益處,豈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麼?所以我想最好就是譯者對于難譯的名詞,字眼,能以因時制宜,參看上下文的意思取那最相近的中國字眼名詞,翻譯出來。
若是嫌它詞不達意,盡可用括号将原字圈起來,附在下面,以備參考。
至于人名地名,因為譯者言人人殊,有時反足緻人誤會,似乎還是仍其本真妥當些。
(二)翻譯的文字裡面,有時太過的參以己意,或引用中國成語——這點多半是小說裡居多——使閱者對于書籍,沒有了信任。
例如: “……吾恐銅山東崩,洛鐘西應……” “……‘父親,請念這蠟燭上的字。
’孫先生欣然念道: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是不是取‘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意思呢? ……”像這一類的還多——我常常疑惑,那原本上叙述這事或這句話的時候,是怎樣轉接下去的。
這“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分明是中國成語,壽燭上刻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分明是中國的習慣,而且譯者又這樣的用法,自然是譯者杜撰的了。
類推其餘的,也必是有許多竄易的地方。
這樣,使閱者對于譯本,根本上不信任起來,這原沒有苛求的價值。
然而譯者對于著者未免太不負責任了,而且在藝術的“真”和“美”上,是很有關系的,似乎還是不用為好。
(三)有時譯筆太直截了。
西國的文法,和中國文法不同;太直譯了,往往語氣颠倒,意思也不明了。
為圖閱者的方便起見,不妨稍為的上下挪動一點。
例如: “……這時他沒有别的思想,除了恐怖憂郁以外……”假如調動一番,使它成為: “……他這時除了恐怖憂郁以外,沒有别的思想。
……” 或者更為妥當一些。
還有一件事,雖然與譯書無關,但也不妨附此說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