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盜國寶家賊生惡心 谏君主太傅開苦口

關燈
,伐魏除賊。

     先主覽畢,怒氣有加,他們都是串通一氣,阻擋我伐吳,遂将奏章往地上狠狠地擲了下去,厲聲道:&ldquo速速斬訖報來!&rdquo 這一下無可挽回了。

    隻聽得帳外一聲炮響,&ldquo當!&mdash&mdash&rdquo帳上文武隻道蔣琬送了命。

    不料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趕進校場,指着劊子手大喝道:&ldquo與我住手,丞相在此!&rdquo 聽到丞相來了,劊子手立即收轉鋼刀,自然丞相到,蔣琬無論如何殺不了。

    衆軍退過兩旁垂手而立。

     孔明身坐四輪車,他料知蔣琬必定有難,因此率文武緊随而來,再慢來一步,蔣琬就保不住性命了。

    孔明想,我來得也算快了,誰知先主趕到了我的前頭,說明絲毫沒有回心轉意的餘地。

    孔明被這情景吓出了一身冷汗,所幸自己先送奏本,又命家人先行,否則要救也來不及了。

    到帳前,文武下馬出轎,丞相下車,走到蔣琬身旁安慰道:&ldquo公琰,受驚了。

    &rdquo意思是說,早知先主會有這一手,你何必自找苦吃呢? 蔣琬見孔明為他求情,既沒有表示感激,也沒有怨恨之意,神情漠然,然後苦澀地搖了搖頭,好像是說先主伐吳難以勸回,我蔣琬盡責盡力,已經無可奈何了。

     先主心裡正恨蔣琬不識好歹,當面沖撞自己,等着外邊提頭來見。

    忽有軍士報道:&ldquo啟奏萬歲:諸葛丞相率衆臣到此,求見萬歲。

    &rdquo 先主聽說丞相親自趕來,馬上意識到剛才将奏章丢在地上不利于君臣和睦,畢竟是他促成了漢室的三分鼎立,從百來個人到今天百餘萬衆,不是容易的事情。

    雖然目前各執一見,終究大家都說服不了誰,這樣對待丞相,似覺有不到之處。

    先主想到此間,目光又落到奏章上,想了一想,覺得拾起來太失面子,不拾又太過意不去。

    但是想到孔明今日至此,必定又要谏他不要出兵,心裡的一團火又熾烈地燃燒起來。

    當即傳旨:&ldquo請上大帳。

    &rdquo 孔明領文武上帳,一齊見過了先主。

    先主招呼道:&ldquo相國平身。

    請坐。

    &rdquo &ldquo謝萬歲。

    &rdquo孔明坐定。

    剛才參拜時,已看到地上的這本奏章,可是離得遠,看不清是誰的。

    此刻坐定了一看,字迹分明,正是自己的。

    心裡明白,先主剛才已經發過一通火了,而且對我也是恨透恨透。

    孔明十分冷靜,慢慢地起身跨上幾步,然後蹲下身子,若無其事地将奏章拾了起來,塞進了自己的寬袖之中,又緩緩地坐了下去,就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什麼事似的。

    少頃,又起身到先主跟前跪下道:&ldquo臣奏萬歲:公琰冒死而谏,實為國家大計。

    主上當念其忠良耿直,況累及太子前程,千祈萬歲寬恩免斬。

    &rdquo 每做一件事,總得有人勸,先主剛才還是火冒三丈,此刻被孔明這麼一說,也覺得自己過火了些。

    因為君臣之間并不是敵對關系,關鍵在于所持政見有分歧,隻要有人一勸,怨恨便可消去。

    何況蔣琬是太子的師傅,殺了師傅會給太子留下什麼影響,這是必須考慮到的。

    先主靜一靜心,便允了孔明所奏,&ldquo免蔣卿一死!&rdquo 蔣琬見孔明到來,料定自己是死不了的。

    所以等到傳旨下來,他早有思想準備,一待松了綁,就戴上紗帽,整一整衣袍,上大帳謝過了萬歲不斬之恩,歸班站立。

    經過這麼一折騰,蔣琬方才明白了丞相為何不再谏勸的道理。

    暗想,萬歲啊,我也算對得起你了,既然你不聽我的忠谏,從今以後,我隻管教書,别的事我再也不來插嘴了。

     忽報張飛到來,先主急召入。

    張飛仍是一身盔甲,十八個燕将留在帳外,他獨闖大帳。

    禦林軍見他這般模樣,誰敢阻擋他。

    張飛至大帳,拜伏于地,抱着先主的雙腳大聲哭叫:&ldquo啊&hellip&hellip大哥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rdquo 先主亦哭道:&ldquo多官谏阻,未敢輕舉。

    &rdquo 張飛恨道:&ldquo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大哥不去,小弟舍此軀與二哥報仇!若不能報時,甯死不見大哥也!&rdquo 先主道:&ldquo三弟休急,坐下叙話。

    &rdquo 張飛怒沖沖地坐在先主的身旁,&ldquo大哥不去,弟領本部前往,定與二哥報仇!&rdquo 先主道:&ldquo三弟,朕已聚集衆軍在此,晝夜操演,隻待五溪沙漠王趕到,即刻發兵。

    &rdquo 張飛又擔心地問道:&ldquo大哥不做皇帝了?&rdquo &ldquo非也。

    常言道:&lsquo國不可一日無君。

    &rsquo獻帝山陽遭弑,漢祀将斬,吾即皇位,乃是順應天命人意。

    然桃園之盟,二弟之仇,朕刻骨難忘。

    如今朕意已決,命相國、四弟保太子守兩川,寡人禦駕親征,克日起兵。

    &rdquo 張飛聽了此番話,方才醒悟過來,想大哥的确重義講情,做了皇帝尚且肯禦駕親征,二哥在九泉可以瞑目了。

    當年在新野時,我常想,有朝一日扶你大哥做皇帝,也不枉了我們結義一場。

    那時抱了阿鬥也常說:隻怕你做皇帝時,我們都不在了,否則是何等的美滿。

    如今漢賊殺了天子,你大哥稱了帝,遂了我的心,隻可惜二哥死得早,未能等到今天。

    張飛想罷,忙起身道:&ldquo小弟錯怪了大哥,請怒罪!&rdquo &ldquo三弟,不必介意。

    &rdquo &ldquo大哥啊,隻要能報得二哥之仇,小弟死而無怨!大哥,何日起兵?&rdquo 先主略想一想,說道:&ldquo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rdquo 張飛高興道:&ldquo好哇!小弟拭目以待。

    &rdquo &ldquo朕與三弟同往:三弟提本部兵馬自阆中而出,朕統精兵,同伐東吳,以雪此恨!&rdquo 張飛想,今日總算沒有白來。

    回過頭來看到孔明,忙起身道。

    &ldquo老師在上,老張有禮。

    &rdquo &ldquo三将軍,亮有禮了。

    &rdquo &ldquo老師,老張助大哥并馬伐吳,非止一日,望老師保太子守兩川,老張感激不盡。

    &rdquo 孔明想,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本來我也不打算再勸了,如今添了你張飛,更是火上澆油,我縱然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轉你們的心。

    你們弟兄之義,遠遠超出了大漢江山的利益,那還讓我說什麼呢?蔣琬就是個先例,我何必再去步他的後塵?所以孔明隻是點頭,而不言語。

     張飛再對一旁的趙雲看看,拱手招呼道:&ldquo老趙啊。

    &rdquo &ldquo三将軍。

    &rdquo &ldquo兩川拜托,多多關照。

    &rdquo &ldquo不必客套,雲當盡力。

    &rdquo 張飛走到先主面前:&ldquo大哥,兄弟先回南鄭,整頓人馬于川口等候,望大哥不要失約。

    &rdquo &ldquo三弟,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此乃取禍之道也。

    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rdquo 張飛應諾了一聲,拜辭而去。

    如今得了興兵準信,張飛心裡更急,一刻也等不及,帶了十八個燕将星夜趕回閡中。

    整頓兵馬,以待出師。

    正是: 性情忍耐候皇命,心緒躊躇報兄仇。

     欲知張飛回到阆中怎樣興兵,又惹出了什麼大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