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盜國寶家賊生惡心 谏君主太傅開苦口

關燈
恩負義之人。

    因而笑道:&ldquo老張糊塗,多蒙苟兄指點。

    &rdquo說着便要接旨,見喪帳外禦林軍五十,欽差高高坐于馬上,捧着诏書。

    張飛率衆一齊跪了下去:&ldquo老張跪接萬歲之诏。

    &rdquo 天使高聲朗讀: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天下動蕩,朝綱日非,魏賊篡漢,獻帝遭轼。

    皇帝備,畏天明命,懼高、光之業将墜于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撫臨四方,拯濟萬民,再興後漢。

    念張翼德連年勳績,晉封桓王。

     此诏。

     欽差誦讀畢,令待衛托出一隻金漆盤,盤中乃是一套龍冠龍服,富麗華貴。

     張飛仍然跪在地上,一動不動。

    他不是沒聽清楚,而是在生皇上的氣。

    通篇诏文上伐吳的事一句也沒有提到,所以張飛并不來接這套龍服。

    站起身來對欽差無精打彩地揮揮手道:&ldquo速速帶回成都,老張随後便來。

    &rdquo 毛仁知道張飛的心思,卻在想,如今劉備稱了皇帝,便不能像以前那樣由你使性子,雖然是弟兄之親,但也有個君臣之别,萬歲賜下的東西豈可不收?毛仁搶步上前代張飛收了下來,又稱過龍恩。

    設酒款待來使。

    欽差深知張飛的脾氣,讀完了诏文,哪裡還有閑心在此飲酒,帶着禦林軍就回成都複命去了。

     張飛坐定,忿然道:&ldquo吾兄被害,仇深似海;廟堂之臣,何不早奏興兵?&rdquo 毛仁道:&ldquo恐是蜀中多有勸阻者。

    &rdquo 張飛怒道:&ldquo是何言也!昔我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哥半途而逝,吾安得獨享富貴耶!吾當面見天子,願為前部先鋒,挂孝伐吳,生擒逆賊,祭告二哥,以踐前盟!&rdquo 荀璋道:&ldquo話雖如此,萬歲所賜冠袍,三将軍理當穿戴。

    &rdquo 張飛道:&ldquo大哥不發兵,莫說賜吾桓王,便是帝位讓與吾,老張亦難平心裡之氣!&rdquo 張飛一心一意要伐吳,到了第二天,便安排毛仁、苟璋等人日夜操兵,不得懈怠,遂帶着十八個燕将離南鄭,趕奔成都而來。

     卻說先主自從選定了大将以後,每日親自下校場操演軍馬,克日興師,禦駕親征。

    伐吳顯然是大局已定了。

    然而衆多文武仍以為伐吳将釀成大禍,可又不敢直谏,于是公卿都到丞相府中見孔明。

     蔣碗道:&ldquo今天子初臨大位,親統軍伍,非所以重社稷也。

    丞相秉鈞衡之職,何不規谏?&rdquo 孔明想,冤枉。

    我曾詐了病來勸他稱帝,以此達到擋駕的目的。

    但是萬歲稱了帝并沒有減輕對東吳的仇恨,定要禦駕親征,這教我怎麼辦呢?所以淡淡地一笑:&ldquo吾苦谏數次,天子隻是不聽。

    吾恨不能效學當年比幹,挖心以谏君王。

    &rdquo 蔣琬冷笑道:&ldquo丞相,纣王乃殘暴之王,豈可與聖上相比?公等不谏,某當冒死一谏,何借一軀哉!&rdquo說罷,一撩官袍,轉身就出了丞相府。

     孔明見蔣琬這等舉動,知他定去校場以死谏君,料定必有性命危險。

    當即着人送去表章一道,然後道:&ldquo公等随我入校場谏去。

    &rdquo當下引了百官往校場而去。

     蔣琬飛馬趕到校場,見那裡白色篷帳紮得密密層層,到處是白旗白幡,便到白龍大帳外丢鞭下馬。

    這裡戒備森嚴,崗哨林立,蔣琬剛下馬淮被禦林軍攔住:&ldquo來人住步。

    &rdquo蔣琬作揖道:&ldquo下宮蔣琬,求見萬歲。

    費心奏明。

    &rdquo 先主伐吳心切,日夜在此督促,見軍士操演得愈加精壯,心中頗覺高興,心情也比前番要好得多。

    忽有手下來報:&ldquo啟奏萬歲:今有蔣琬帳外求見。

    &rdquo 先主聽說蔣琬到此,便知他的來意。

    暗忖道:他一向不贊成我伐吳,今禾趕來必定又來谏勸。

    我早已傳旨:再谏,當以欺君之罪論之。

    叫他看看我的手段!遂吩咐大帳上架起刀槍,然後傳命:&ldquo召蔣琬入見。

    &rdquo 蔣琬的才能在先主的跟前可稱是第一流的人物,博學多才,通曉文武,足智多謀,因此封為太子師傅。

    可是他的性格非常耿直,對主上的一舉一動常常直谏,不俱畏難。

    今日他憋着一肚子的氣,暗自想道:我倒不信擋不住天子南下,哪怕腦袋落地,也要谏他一谏,所以聽到召見,便步入大帳,見裡面刀槍交叉,耀人眼目,氣象森嚴,如臨大敵一般。

    便将頭上的這頂戴托在手中,一手撩起長袍,一面低着頭大聲叫了進去:&ldquo懼死非忠良,鬥膽下校場;除去烏紗帽,冒死見君王。

    臣拜見吾皇萬歲!&rdquo &ldquo蔣卿平身。

    &rdquo &ldquo謝萬歲!&rdquo 先主見他手托紗帽,這副樣子一看就知道今日蔣琬不谏不罷休。

    因此開門見山地問道:&ldquo蔣卿,莫非至此勸谏朕伐吳之事麼?&rdquo 蔣琬幹脆答道:&ldquo正是。

    &rdquo &ldquo蔣卿,可曾見大帳上刀槍如林?朕免卿所奏,卿亦休惹朕動怒。

    &rdquo招呼打在前頭,免得大家不客氣。

     &ldquo臣冒死而來,縱是一死,亦在所不惜,望聖上容臣一奏。

    &rdquo 先主想,不伯死的人,就是拿他沒辦法。

    &ldquo容卿奏來。

    &rdquo &ldquo陛下初登寶位,震動天下,若欲北讨漢賊,以伸大義于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隻為伐吳,可命一上将統軍伐之,何必親勞聖駕?&rdquo &ldquo朕意已決。

    &rdquo &ldquo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徹小義,古人所不取也。

    願陛下思之。

    &rdquo 先主道:&ldquo雲長與朕,猶一體也。

    大義尚在,豈可忘耶?&rdquo &ldquo陛下當念兩川創業之艱難,若不從臣言,誠恐有失。

    &rdquo 先主想,這些陳詞我已經聽得夠了,然而你敢說這句話,這是不可饒恕的。

    &ldquo朕欲起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rdquo 蔣琬面不改色道:&ldquo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将颠覆耳!&rdquo 先主聽他的話越說越厲害,龍目一睜,厲聲責問:&ldquo爾莫非欲效學彭羕,反叛寡人麼?&rdquo 這句話說得太過激了些,氣得蔣琬連連冷笑:&ldquo嘿&hellip&hellip臣昔年當陽獻糧,莫非便欲叛逆篡漢不成?臣非異心,隻恐陛下取了兩川,忘懷了當陽之敗。

    &rdquo 先主聽了實在忍耐不住,大怒道:&ldquo汝當陽獻糧有功,難道當衆頂撞寡人,朕便殺你不得?&rdquo &ldquo臣不惜死,但求速亡。

    &rdquo說罷,便将手中的這頂烏紗擲于地上。

     先主見狀,龍心大怒,&ldquo汝敢惑亂軍心那?&rdquo叱武士将蔣琬推出斬之。

     兩旁武士一擁而上,将蔣琬推倒捆翻,向外半推半拖地押了出去。

    劊子手舉鋼刀正要用刑,校場外飛馬來一人,高聲叫道:&ldquo刀下留人!&rdquo叫聲未畢,那人便滾鞍落馬,直闖大帳。

    禦林軍都熟識這個人,他是相府的家将,知他有要事奏請,讓他趕了進去。

     相府的家将趕到裡面,跪着将奏本呈了上去。

    先主接過奏章,仔細向上一看,奏文道: 棟梁斷于漳鄉,獻帝弑于山陽。

    萬歲當念君臣之公義,納公琰之忠言,移師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