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熱--奇異的閱讀現象 嚴家炎

關燈
數學大師華羅庚,美國的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甯、李政道以及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我熟識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钊、王選等,都是“金庸迷”。

    如果說上述讀者還可能隻是業餘閱讀用以消遣的話,那麼,一些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教授、專家們就不一樣了,他們應該說有很高的文學鑒賞眼光和專業知識水準,而恰恰是他們,也同樣很有興趣去讀金庸小說。

    據我所知,像美國著名學者陳世骧、夏濟安、夏志清、餘英時、李歐梵、劉紹銘,像中國著名文學研究家程千帆、馮其庸、章培恒、錢理群、陳平原等,也都給予金庸小說很高評價。

    記得1994年底,遇到女作家宗璞,她抓住我就問:“你們開金庸的會,怎麼不找我呀?”我說:“聽說您前一段身體不太好?”她說:“我前一段時間住在醫院,就看了好多金庸的書,《笑傲江湖》啦,《天龍八部》啦,我覺得他寫得真好,我們一些作家寫不出來。

    ”中國作協副主席馮牧生前曾表示很願意像對待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浒傳》等一樣,來參加金庸小說的點評。

    作家李陀則用他特有的語言說:“中國人如果不喜歡金庸,就是神經有毛病。

    ”這就不但是雅俗共賞,而且是科學家、文學家齊聲同贊了。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

    金庸迷中有各種政治觀點的人物,甚至海峽兩岸政治上對立得很厲害的人,國共兩黨人士,平時談不攏,對金庸小說的看法卻很一緻,都愛讀。

    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觸金庸作品的讀者之一,他在70年代後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從境外買到一套金庸小說,很喜歡讀。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

    ”而據台灣新聞界人士透露:海峽對岸的領導人——國民黨中央前主席蔣經國先生,生前也很愛讀金庸作品,他的床頭也經常放着一套金庸小說。

    這樣一種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閱讀現象,難道不值得人們思考和研究? 除讀者閱讀狀況非常值得注意之外,金庸小說本身還包含着一系列難以索解的有趣現象。

    舉例說,金庸小說雖然産生在香港商業化環境中,卻沒有舊式武俠小說那種低級趣味和粗俗氣息。

    又例如,金庸自己完全不會武功,卻能把武林人物的打鬥寫得那麼吸引人;金庸小說明明是武俠小說,卻又有着濃重的文化氣息,簡直可以當作文化小說來讀。

    再例如,武俠小說一般都以神奇、曲折來吸引人,可是金庸小說同時卻又相當貼近生活、貼近人生,相當生活化。

    諸如此類,金庸小說似乎充滿了許多不易诠釋之謎。

     20世紀本是科學昌盛的世紀;中國新文學經過“五四”之後80年的發展,也早已取得了絕對的優勢。

    恰恰在這個世紀的後半期,金庸以傳統形式寫成的武俠小說出現了,并且如此長久地風靡不衰,這本身又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更大的謎。

     上述種種現象,每一項都可能潛藏着有待發掘的豐厚内涵,足以發人深省,啟迪人們去思考和研究。

    科學地揭示現象背後的諸多原因,深入地探讨金庸作品魅力之所在,解開謎底,把金庸小說放到中國文學發展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從而衡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正是金庸研究者們共同面對的課題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