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熱--奇異的閱讀現象 嚴家炎
關燈
小
中
大
若問當今華文作家中擁有讀者最多的是誰,大概人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萬萬個“迷”,也帶來了許許多多個“謎”。
金庸小說最初發表在報紙上,就已擁有大量讀者。
必須注意的是,金庸小說無論在台灣還是在内地都有許多盜印本。
這些盜印本的總數,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數以下。
據《遠東經濟評論》“文藝和社會”欄目的資深編輯西蒙·埃利根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中國内地、香港和台灣這三大市場,曆年來金庸小說的銷售量,連同非法盜印的在内,累計已達一億。
所以,金庸小說的實際讀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數字還要多出一倍至幾倍。
1991年我曾在史坦福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做過一點調查。
他們館藏的金庸小說,幾乎都借出過幾十次、上百次,“借書日期”、“還書日期”欄内蓋的戳子密密麻麻。
許多書都已被翻看得陳舊破爛。
圖書館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已買過兩種版本的金庸小說,結果都相似,因為借閱的人實在太多。
我曾經以為男性青年學生才喜歡金庸小說。
誰知一調查,出入非常大,許多女學生照樣愛讀。
而且他們的父母親和許多上了年紀的華人也同樣喜歡讀。
真是到了不分性别、不分年齡的地步! “金庸熱”之所以構成一種奇異的、令人注目的閱讀現象,不僅由于擁有讀者之多,還因為它具有下述四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持續時間長。
《射雕英雄傳》最初在報紙上連載時,許多人争相傳告,報紙發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
從那個時候起,可以說港澳地區就出現了“金庸熱”。
而且随着《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現,“金庸熱”還是長盛不衰。
人們可能還記得1994年10月25日金庸被授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稱号,并作兩次講演時的盛況,聽他講演的,請他簽名的,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所發入場券幾乎無用的地步,當時的主持人打趣說:“今天這形勢,金大俠武功再高也不好辦了!”這實在就是他直到今天仍受讀者熱情歡迎的一個縮影。
二是覆蓋地域廣。
金庸的讀者不但在海峽兩岸和東亞地區,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的華人社會,可以說全世界有華人處就有金庸小說的流傳。
1991年我到新加坡參加國際漢學會議,坐在出租車上,聽到的就是《鹿鼎記》的華語廣播。
我還看到過一個材料,說70年代初南越國會議員們吵架,一個罵對方“是搞陰謀詭計的左冷禅”,對方就回罵說:“你才是虛僞陰狠的嶽不群”。
可見連《笑傲江湖》裡這些人物在當時的南越也幾乎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
據韓國學生告訴我,金庸小說在韓國早有譯本,并且相當風行。
而近年,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德間書店也向作者買了版權,要将金庸作品全部譯成日文,其中《書劍恩仇錄》日譯本四冊已全部出版,其餘的正在緊張翻譯之中。
英文翻譯可能相當困難,但《鹿鼎記》的英文節譯本亦已出版。
由此看來,今天“金庸熱”或許有可能超出華人世界的範圍。
三是讀者文化跨度很大。
金庸小說不但廣大市民、青年學生和有點文化的農民喜歡讀,而且連許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專業人員、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科學院院士都愛讀。
像中國已故的
金庸小說最初發表在報紙上,就已擁有大量讀者。
必須注意的是,金庸小說無論在台灣還是在内地都有許多盜印本。
這些盜印本的總數,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數以下。
據《遠東經濟評論》“文藝和社會”欄目的資深編輯西蒙·埃利根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中國内地、香港和台灣這三大市場,曆年來金庸小說的銷售量,連同非法盜印的在内,累計已達一億。
所以,金庸小說的實際讀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數字還要多出一倍至幾倍。
1991年我曾在史坦福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做過一點調查。
他們館藏的金庸小說,幾乎都借出過幾十次、上百次,“借書日期”、“還書日期”欄内蓋的戳子密密麻麻。
許多書都已被翻看得陳舊破爛。
圖書館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已買過兩種版本的金庸小說,結果都相似,因為借閱的人實在太多。
我曾經以為男性青年學生才喜歡金庸小說。
誰知一調查,出入非常大,許多女學生照樣愛讀。
而且他們的父母親和許多上了年紀的華人也同樣喜歡讀。
真是到了不分性别、不分年齡的地步! “金庸熱”之所以構成一種奇異的、令人注目的閱讀現象,不僅由于擁有讀者之多,還因為它具有下述四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持續時間長。
《射雕英雄傳》最初在報紙上連載時,許多人争相傳告,報紙發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
從那個時候起,可以說港澳地區就出現了“金庸熱”。
而且随着《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現,“金庸熱”還是長盛不衰。
人們可能還記得1994年10月25日金庸被授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稱号,并作兩次講演時的盛況,聽他講演的,請他簽名的,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所發入場券幾乎無用的地步,當時的主持人打趣說:“今天這形勢,金大俠武功再高也不好辦了!”這實在就是他直到今天仍受讀者熱情歡迎的一個縮影。
二是覆蓋地域廣。
金庸的讀者不但在海峽兩岸和東亞地區,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歐洲、大洋洲的華人社會,可以說全世界有華人處就有金庸小說的流傳。
1991年我到新加坡參加國際漢學會議,坐在出租車上,聽到的就是《鹿鼎記》的華語廣播。
我還看到過一個材料,說70年代初南越國會議員們吵架,一個罵對方“是搞陰謀詭計的左冷禅”,對方就回罵說:“你才是虛僞陰狠的嶽不群”。
可見連《笑傲江湖》裡這些人物在當時的南越也幾乎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
據韓國學生告訴我,金庸小說在韓國早有譯本,并且相當風行。
而近年,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德間書店也向作者買了版權,要将金庸作品全部譯成日文,其中《書劍恩仇錄》日譯本四冊已全部出版,其餘的正在緊張翻譯之中。
英文翻譯可能相當困難,但《鹿鼎記》的英文節譯本亦已出版。
由此看來,今天“金庸熱”或許有可能超出華人世界的範圍。
三是讀者文化跨度很大。
金庸小說不但廣大市民、青年學生和有點文化的農民喜歡讀,而且連許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專業人員、政府官員、大學教授、科學院院士都愛讀。
像中國已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