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現象引起的文學史思考 錢理群
關燈
小
中
大
必要進行重新審視,正像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所要提出的問題是“重新檢讨我們的曆史叙事。
我們怎樣成為'現代'的?我們如何通過'現代的曆史叙事'來重新組織我們的曆史?這個重新組織的後果是什麼——強調了什麼,排斥了什麼,等等。
中國現代文學對現代性的處理,在哪些方面能夠提供我們反思現代性的資源?”(參看汪晖:《我們如何成為'現代的'?》,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期)這就涉及現代文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範圍等一系列的新的問題。
目前,這類的讨論在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界才剛剛開始,出現各種不同意見,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應該更充分地展開,同時也要提倡進行新的研究的實驗與探讨。
例如從兩種體式——新詩與舊體詩詞,話劇與傳統戲曲,新小說與通俗小說的相互對立與滲透、制約、影響中,去重新考慮與研究本世紀中國詩歌、戲劇與小說的曆史發展——這不僅是研究範圍的量的擴展,而且在“彼此關系”的考察這一新的視角中,将會獲得對本世紀文學發展的某些質的認識。
這裡,我還想強調一點:進行這類實驗性的研究,必須謹慎,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要避免出現新的片面性。
我這也是有感而發的。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合作,選編了一本《20世紀詩詞選》,試圖用選本的形式對本世紀的舊體詩詞的創作,做一個初步的整理,為進一步的研究,以确立其文學史的地位,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我們的這一嘗試得到了舊體詩詞作者的支持,收到了許多來信,使我們更堅信這一工作的意義。
但有些來信在對舊體詩詞長期不被重視表示了正當的不滿的同時,卻将其“歸罪”于五四新詩運動的發動者,進而對新詩作了全盤的否定,這些觀點不僅是不能同意的,而且使我們産生了新的憂慮:這不僅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且不免使人聯想起當年(五四時期)對新詩的抹煞。
我們今天對曆史的重新審視絕不能退回到曆史的起點上。
這又使我想起了魯迅與周作人有關新文學運動的一些思考與意見。
周作人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文學發展)正當的規則是,當自己求自由發展時,對于迫壓的勢力,不應取忍受的态度;當自己成了已成勢力之後,對于他人的自由發展,不可不取寬容的态度。
”(《文藝上的寬容》,文收《自己的園地》)他因此認為,“五四前後,古文還坐着正統寶座的時候,我們(即新文學者——引者注)的惡罵力攻都是對的”,但在白話文已經取得主導地位,古文“已經遜位列為齊民,如還不承認他的華語文學的一分子……這就未免有些錯誤了”。
他據此而提出了“将古文請進國語文學裡來”的主張(《國語文學談》,文收《藝術與生活》)。
——不難看出,我們今天提出要給詩詞、通俗文學及戲曲創作以文學史的地位,與周作人的思路頗有接近之處。
但魯迅卻另有一番考慮:他始終堅持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立場(包括對“歐化文法”的借鑒),而對“文言的保護者”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在他看來,“開倒車”是随時可能的(參看《答曹聚仁先生信》、《門外文談》、《中國語文的新生》)。
——今天曆史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地步:無論是新小說,還是新詩,話劇,都建立起了穩固的地位,不再可能發生全面的“開倒車”,即重新恢複舊文體的一統天下,但在我們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時,卻不能走到否定五四新文體的極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警惕仍是值得注意的。
正如周作人所說,“文學家過于尊信自己的流别,以為是唯一的'道',至于蔑視别派為異端,雖然也無足怪,然而與文藝的本性實在很相違背”(《文藝的寬容》);我們所強調的“新小說與通俗小說,新詩與舊體詩詞,話劇與戲曲在相互矛盾、對立、制約與滲透、影響中的發展”,這既是尊重本世紀文學發展的曆史事實,也是符合文學多元、自由的(而非獨斷的)發展的曆史要求的。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研究與評價有關作家、作品——無論是小說、新詩、話劇,還是通俗小說、詩詞、戲曲,都要實事求是,掌握分寸:必須看到,在各種“新”、“舊”文體中,都有大量的平庸的作家、作品,真正的“名家”、“大家”是并不多的,而且又都是存在着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的。
鑒于長期對通俗小說、詩詞與戲曲創作的忽視,我們今天的研究,對這些領域的成就,作比較充分的肯定與強調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好“度”,也就是說,必須堅持文學史的嚴格的評價尺度——當然不是以新小說(新詩,話劇)的尺度去評價通俗小說(詩詞,戲曲),或是相反;而是要建立起、并且堅持各種體式自己的價值尺度,這自然是要在長期藝術實踐與理論總結中逐漸形成的。
不過一定要有“尺度”,而且要嚴格掌握,不能搞“無高低,無等級”的絕對的“相對主義”,那是會真正導緻文學史研究,以至文學創作整體水準的降低的。
——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也很複雜的問題,以後還可以作進一步的讨論。
我們怎樣成為'現代'的?我們如何通過'現代的曆史叙事'來重新組織我們的曆史?這個重新組織的後果是什麼——強調了什麼,排斥了什麼,等等。
中國現代文學對現代性的處理,在哪些方面能夠提供我們反思現代性的資源?”(參看汪晖:《我們如何成為'現代的'?》,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期)這就涉及現代文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範圍等一系列的新的問題。
目前,這類的讨論在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界才剛剛開始,出現各種不同意見,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應該更充分地展開,同時也要提倡進行新的研究的實驗與探讨。
例如從兩種體式——新詩與舊體詩詞,話劇與傳統戲曲,新小說與通俗小說的相互對立與滲透、制約、影響中,去重新考慮與研究本世紀中國詩歌、戲劇與小說的曆史發展——這不僅是研究範圍的量的擴展,而且在“彼此關系”的考察這一新的視角中,将會獲得對本世紀文學發展的某些質的認識。
這裡,我還想強調一點:進行這類實驗性的研究,必須謹慎,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要避免出現新的片面性。
我這也是有感而發的。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合作,選編了一本《20世紀詩詞選》,試圖用選本的形式對本世紀的舊體詩詞的創作,做一個初步的整理,為進一步的研究,以确立其文學史的地位,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我們的這一嘗試得到了舊體詩詞作者的支持,收到了許多來信,使我們更堅信這一工作的意義。
但有些來信在對舊體詩詞長期不被重視表示了正當的不滿的同時,卻将其“歸罪”于五四新詩運動的發動者,進而對新詩作了全盤的否定,這些觀點不僅是不能同意的,而且使我們産生了新的憂慮:這不僅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且不免使人聯想起當年(五四時期)對新詩的抹煞。
我們今天對曆史的重新審視絕不能退回到曆史的起點上。
這又使我想起了魯迅與周作人有關新文學運動的一些思考與意見。
周作人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文學發展)正當的規則是,當自己求自由發展時,對于迫壓的勢力,不應取忍受的态度;當自己成了已成勢力之後,對于他人的自由發展,不可不取寬容的态度。
”(《文藝上的寬容》,文收《自己的園地》)他因此認為,“五四前後,古文還坐着正統寶座的時候,我們(即新文學者——引者注)的惡罵力攻都是對的”,但在白話文已經取得主導地位,古文“已經遜位列為齊民,如還不承認他的華語文學的一分子……這就未免有些錯誤了”。
他據此而提出了“将古文請進國語文學裡來”的主張(《國語文學談》,文收《藝術與生活》)。
——不難看出,我們今天提出要給詩詞、通俗文學及戲曲創作以文學史的地位,與周作人的思路頗有接近之處。
但魯迅卻另有一番考慮:他始終堅持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立場(包括對“歐化文法”的借鑒),而對“文言的保護者”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在他看來,“開倒車”是随時可能的(參看《答曹聚仁先生信》、《門外文談》、《中國語文的新生》)。
——今天曆史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地步:無論是新小說,還是新詩,話劇,都建立起了穩固的地位,不再可能發生全面的“開倒車”,即重新恢複舊文體的一統天下,但在我們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時,卻不能走到否定五四新文體的極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警惕仍是值得注意的。
正如周作人所說,“文學家過于尊信自己的流别,以為是唯一的'道',至于蔑視别派為異端,雖然也無足怪,然而與文藝的本性實在很相違背”(《文藝的寬容》);我們所強調的“新小說與通俗小說,新詩與舊體詩詞,話劇與戲曲在相互矛盾、對立、制約與滲透、影響中的發展”,這既是尊重本世紀文學發展的曆史事實,也是符合文學多元、自由的(而非獨斷的)發展的曆史要求的。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研究與評價有關作家、作品——無論是小說、新詩、話劇,還是通俗小說、詩詞、戲曲,都要實事求是,掌握分寸:必須看到,在各種“新”、“舊”文體中,都有大量的平庸的作家、作品,真正的“名家”、“大家”是并不多的,而且又都是存在着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的。
鑒于長期對通俗小說、詩詞與戲曲創作的忽視,我們今天的研究,對這些領域的成就,作比較充分的肯定與強調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好“度”,也就是說,必須堅持文學史的嚴格的評價尺度——當然不是以新小說(新詩,話劇)的尺度去評價通俗小說(詩詞,戲曲),或是相反;而是要建立起、并且堅持各種體式自己的價值尺度,這自然是要在長期藝術實踐與理論總結中逐漸形成的。
不過一定要有“尺度”,而且要嚴格掌握,不能搞“無高低,無等級”的絕對的“相對主義”,那是會真正導緻文學史研究,以至文學創作整體水準的降低的。
——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也很複雜的問題,以後還可以作進一步的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