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舌戰群儒
關燈
小
中
大
人老了把經都念完。
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
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于世,卻屈身于草莽強盜之手,走投無路最後跳樓而死。
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
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可又有什麼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對了。
衆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
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讨退兵之策,光在這裡鬥嘴!”衆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
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将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 于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
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 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後私。
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
請哥哥見諒。
” 諸葛瑾道:“賢弟拜見過吳侯,就到我那裡叙話。
”說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别說曹操兵多。
” 孔明笑說:“亮自會随機應變。
” 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衆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
孔明見孫權碧眼紫發,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隻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
于是,等孫權問起曹操現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
孫權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将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裡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
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吓着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将謀士都不下一二千。
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隻裝作沒有看見。
這時孫權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紮寨,準備戰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裡呢?” 孫權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麼辦。
” 孔明道:“亮有一句話,隻怕将軍不肯聽從。
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内,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
将軍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衆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
如今,将軍嘴上說要降曹,心裡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孔明道:“過去,像田橫、齊之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不容屈辱,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麼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 孫權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衆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
魯肅責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 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怪你,你的話過于藐視他了。
” 孔明仰面笑道:“何必這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 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
” 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隻要我一擡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
” 魯肅經這麼一說,便立即到後堂去見孫權。
孫權一聽,轉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
”于是又出來與孔明互緻歉意,讨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雲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
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疲憊,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
并且北方人不習慣于水戰。
荊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當時的形勢,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願。
将軍如果現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成聯盟,破曹之事必成。
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麼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
成敗的關鍵即在眼下,就看将軍怎樣決斷了。
” 孫權聽罷大喜,說:“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
我已經拿定主意,不再猶疑别的了,馬上就可以商議起兵,共破曹操!”于是孫權叫魯肅将決定傳告下面文武官員,然後送孔明回驿館休息。
張昭得知孫權要起兵,便對衆人道:“主公中了孔明之計!”一時間,武将都主戰,文官都要降,議論紛紛,意見不一,搞得孫權又無所适從,難以決斷了。
吳國太聽說此事,來對孫權道:“你兄孫策臨終留下話說,‘内務之事難斷問張昭,對外之計不決請周瑜’,眼下何不去同公瑾商議呢?”
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
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于世,卻屈身于草莽強盜之手,走投無路最後跳樓而死。
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
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可又有什麼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對了。
衆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唇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
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讨退兵之策,光在這裡鬥嘴!”衆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
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将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 于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
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 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後私。
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
請哥哥見諒。
” 諸葛瑾道:“賢弟拜見過吳侯,就到我那裡叙話。
”說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别說曹操兵多。
” 孔明笑說:“亮自會随機應變。
” 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衆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
孔明見孫權碧眼紫發,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隻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
于是,等孫權問起曹操現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
孫權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将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裡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
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吓着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将謀士都不下一二千。
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隻裝作沒有看見。
這時孫權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紮寨,準備戰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裡呢?” 孫權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麼辦。
” 孔明道:“亮有一句話,隻怕将軍不肯聽從。
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内,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
将軍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衆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
如今,将軍嘴上說要降曹,心裡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孔明道:“過去,像田橫、齊之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不容屈辱,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麼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 孫權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衆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
魯肅責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 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怪你,你的話過于藐視他了。
” 孔明仰面笑道:“何必這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 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
” 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隻要我一擡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
” 魯肅經這麼一說,便立即到後堂去見孫權。
孫權一聽,轉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
”于是又出來與孔明互緻歉意,讨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雲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
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疲憊,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
并且北方人不習慣于水戰。
荊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當時的形勢,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願。
将軍如果現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成聯盟,破曹之事必成。
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麼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
成敗的關鍵即在眼下,就看将軍怎樣決斷了。
” 孫權聽罷大喜,說:“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
我已經拿定主意,不再猶疑别的了,馬上就可以商議起兵,共破曹操!”于是孫權叫魯肅将決定傳告下面文武官員,然後送孔明回驿館休息。
張昭得知孫權要起兵,便對衆人道:“主公中了孔明之計!”一時間,武将都主戰,文官都要降,議論紛紛,意見不一,搞得孫權又無所适從,難以決斷了。
吳國太聽說此事,來對孫權道:“你兄孫策臨終留下話說,‘内務之事難斷問張昭,對外之計不決請周瑜’,眼下何不去同公瑾商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