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拜師遊學

關燈
對于春秋時期的大軍事家孫武的名著作《孫子兵法》,諸葛亮已經潛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

    它言簡意赅,彙集了一切軍事戰争的戰略戰術。

    自從好友徐庶徐元直給他送來曹操新注的《孫子兵法》後,諸葛亮認識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

     夜深了,諸葛亮手上拿着兵書苦思冥想。

    案上擺着幾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盤棋,這是一個雙方都無法将對方将死的殘局,他一有空就反複琢磨、分析。

    兵書迷住了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

    之後他又開始推演陣法。

     一天早晨,當他醒來時,九歲的小書童諸葛子青告訴他,黃老先生來過,翻看了他的手記,匆匆寫了幾個字就走了。

    諸葛亮忙到書案上一瞧:“欲求戰陣通,速拜龐德公。

    ”他連忙上了路,趕往龐德公隐居的鹿門山。

     他将自己批注的《孫子兵法》和繪制的陣圖呈給龐德公看。

     龐德公道:“兵不在多而在精。

    對于兵法,一個人學精了就可以教成十個人;十個人學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萬人。

    這樣的軍隊就一定比那百萬之師的烏合之衆強得多。

    蓋天下古今之戰,莫過如步戰、騎戰、車戰、舟戰、夜戰、晝戰、威戰、驕戰、賞戰、罰戰、實戰、虛戰、山戰、地戰、雨戰、雪戰、進戰、退戰、火戰、水戰、分戰、合戰、遠戰、近戰、緩戰、速戰……不可勝數。

    能達縱橫捭阖之妙,貴在一個‘變’字。

    然萬變不離其宗,其妙全在‘計’、‘謀’二字。

    ” 諸葛亮虛心地求問,他的求知精神終于使龐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時間研究兵法的成果——從八卦到八陣的推演——交給了諸葛亮,他希望諸葛亮能夠據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陣圖本。

    他甚至沒有将自己的成果傳給親生的兒子,這令諸葛亮萬分感動,決心不負龐德公的巨大希望。

     回到隆中,諸葛亮把自己關在了屋中。

    經過他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加上黃承彥的點化,八陣草圖繪出來了。

    龐德公告訴他:“八陣通不通,須拜司馬公!” 司馬徽,字德操,人稱“水境先生”,隐居在襄陽西南百裡外。

    諸葛亮來到了南漳水境山莊。

    司馬老先生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帶領諸葛亮去遊曆名山大川,尤其是那些兩軍對壘、兵家鏖戰、成敗于刀槍劍戟之下的古今戰場。

     南漳遊學使諸葛亮受益匪淺。

    特别是管仲那首創的、實行兵民合一的“作内政以寄軍令”的方針,使諸葛亮朦胧地意識到這可能是完善八陣圖的一條途徑。

     一日,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三老聚會,談到了汝南靈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預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時代。

    他們打算請酆公玖助諸葛亮一臂之力。

     諸葛亮一路風塵趕到了汝南靈山。

    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閉目養神,對諸葛亮道:“老夫這裡是道家清靜之地,一向不收學生,你如願在靈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溫飽無憂,要求學問,還是到别處去吧,不要誤了錦繡前程。

    ”諸葛亮一下落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這時酆公玖又說話了:“靈山雖小,倒也清靜安定,不似塵世紛紛攘攘。

    打柴挑水雖說勞筋動骨,卻可健身強體。

    考慮好了嗎,卧龍先生?” 聽到此言,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

    老先生說出“卧龍先生”四個字,份量可不輕啊!他為什麼不接司馬公的信,卻要留自己打柴挑水呢?一定是想先觀察自己。

    諸葛亮忙磕頭道:“謝老前輩收留。

    ” 自此,諸葛亮早起在靈山砍柴挑水、打掃山門,晚睡在小室中溫故知新,日月交疊,半年過去了。

    酆公玖對諸葛亮從來不管不問,視而不見。

     一天,諸葛亮打柴歸來,見山門右邊牆上寫了一個鬥大的“火”字,他沒有在意。

    待他挑水回來,山門左邊牆上又出現了一個鬥大的“水”字,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

    從此,他每天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