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本宗教的主導概念
關燈
小
中
大
Ⅰ泛靈論
有了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着手考察我們所要研究的這種基本宗教了。
正是曆史學和民族學使我們了解到,即使是最粗陋的宗教也已經很複雜了,這與人們有時候對原始心态的看法是很不協調的。
人們發現,信仰和儀式體系不僅十分混亂,而且其原則變化多樣,其基本觀念豐富多彩,似乎除了能夠看到宗教曆經漫長的演化過程所産生的最終産物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什麼東西了。
由此,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發現宗教生活真正的原初形式,就必須超越這些可觀察的宗教進行分析,把這些宗教分解成各種共同的和基本的要素,然後從中尋找出可以派生出其他要素的要素。
對上述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決辦法。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在任何宗教體系中,我們都會遇到兩種并行存在卻具有不同形式的宗教,盡管它們相互滲透并且緊密結合,但還是互有殊異的。
其中,一種宗教所崇拜的是自然現象:或者是宏大的宇宙力量,如風、河流、星辰或天空等,或者是遍布大地的各類事物,如植物、動物、岩石等;因此,它被稱之為自然崇拜。
另一種宗教的崇拜對象是精神存在,如精靈、靈魂、守護神、魔鬼以及嚴格意義上的神等,一方面,它們像人類一樣,是具有生命、有意識的能動者,另一方面,它們也有别于人類,正因為它們具有不同性質的力量,尤其是擁有非同尋常的特質,所以它們作用于感覺的方式也不同,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它們。
因此,我們把這種與精靈有關的宗教稱之為泛靈論。
目前,針對這種兩類膜拜普遍共存的現象,人們也提出了兩種完全矛盾的理論解釋。
有人認為,泛靈論就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僅僅是泛靈論的附屬和派生形式。
有人則相反,認為自然膜拜才是宗教演進的起點,對精靈的膜拜隻是自然膜拜的特殊情況。
迄今為止,試圖對宗教思想起源作出合理解釋的理論僅僅局限于上述兩種理論。
[1]于是乎,宗教史所引發的關鍵問題,就變成了在這兩種解決辦法中究竟選擇哪一個的問題,或者是将這兩種解決辦法結合起來是否會更加妥當一些的問題,甚至說,如果這兩種要素真的結合了起來,那麼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兩者分别占有什麼樣的地位的問題。
[2]甚至對那些不承認這兩個假設,不認可其系統形式的學者而言,他們也并不拒絕以此為基礎的某些前提。
[3]所以,在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對事實進行研究以前,必須對既有的某些理論加以批判。
當我們發覺這些傳統概念的不足之處時,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嘗試去提出一種新的理論,确實是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1 泛靈論的基本輪廓是泰勒勾畫的。
[4]繼泰勒之後,斯賓塞未作絲毫改動,完全照搬了這一理論。
[5]大緻說來,他們兩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這些問題,其結論除個别之處略有不同以外也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在下文中,我們将把這兩種學說結合起來考察,在适當的時候,我們也會指出兩者的分歧所在。
要想在這些泛靈論的信仰和儀軌中找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我們就必須做好三件事。
首先,既然依據這個假設,靈魂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宗教觀念,那麼我們就必須說明它為何不需要汲取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就可以形成;其次,我們必須搞清楚靈魂是怎樣成為膜拜對象并轉變成為各種精靈的;最後,既然這些精靈膜拜并不是宗教的全部,那麼我們還需要解釋自然膜拜是怎樣從精靈膜拜中派生出來的。
根據這種理論,靈魂觀念之所以首先被人們所接受,是因為人們并沒有很好地理解他們平常所面臨的時夢時醒的雙重生活情境。
事實上,在野蠻人[6]看來,他們清醒時的心理表現與睡夢中的心理表現具有同樣的價值,他們把後者像前者一樣客觀化了。
換言之,野蠻人把夢境看成了外在客體的意象,對此他們或多或少可以精确地予以再現。
所以,當他夢到自己遊曆了一個偏遠的鄉村時,就相信自己已經确實在那兒了。
然而,除非他是由兩個存在構成的,否則他就不可能去那兒:其中,一個是他的身體,他始終躺在地上,醒來時還會發現自己在地上;另一個則是在這段時間裡遨遊空間的那個存在。
同樣,如果他夢見自己在與他的一個同伴說話,同時他又知道這個同伴實際上還遠在他鄉,那麼他就會斷定對方也是由兩個存在構成的:一個存在還睡在他鄉,另一個存在卻來到了此地,并通過夢使自己現身出來。
根據這些不斷重複的經驗,他漸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ldquo互體&rdquo(double),即另一個自我,在特定條件下,他能夠遊離自己所栖居的有機體,漫步他鄉。
當然,這個互體再現了作為他的外殼的可感存在的所有本質特征,但與此同時,它還具有許多不同于可感存在的特征。
互體更加活躍,因為它可以在瞬間之内跨過很大的距離。
此外,互體還具有更大的彈性和可塑性;這是因為,它可以穿透身體的孔竅,特别是穿過口和鼻而脫離身體。
毫無疑問,互體肯定被認為是由某種質料構成的,但這種質料要比我們所能經驗到的質料更稀薄、更缥缈。
互體即是靈魂。
事實上,無疑在許多社會中靈魂都被用身體的形象加以構想;人們甚至相信,互體也可以複現出由損傷或殘廢所偶然造成的畸形。
在澳洲中部,人們在殺死敵人以後,立刻會砍掉敵人的右拇指,這樣做,是為了使敵人的靈魂也被砍掉拇指,使他們不能再投擲标槍為自己複仇。
但是,靈魂不僅同身體相似,同時也具有半精神的性質。
據說,&ldquo它是身體更精巧、更缥缈的組成部分&rdquo,&ldquo既沒有血肉,也沒有筋骨”當人想抓住它的時候,卻絲毫感覺不到它;它&ldquo俨然是個精煉而成的身體&rdquo[7]。
除此之外,圍繞從夢得出的基本事實,各種作用于心靈的其他經驗事實,諸如眩暈、中風、癫痫、狂迷等所有瞬間的無知無覺的狀态等等,也會自然而然集結起來。
實際上,人們完全可以用&ldquo生命和感覺的本原能夠暫時離開軀體&rdquo這樣的假設來解釋這些現象。
而且,這種本原與互體混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隻要人們每天一入睡,互體的缺席就會産生思想和生命已然暫停的效果。
于是,各種觀察似乎都趨于一緻,都肯定了這種觀念:人類在構造上具有雙重性。
[8] 然而,靈魂并不是精靈。
靈魂所依附的是身體,隻有發生了例外情況的時候,它才能離開身體。
既然靈魂不過如此而已,那麼它就無法成為任何膜拜的對象。
相反,對于精靈來說,盡管它常常寄居在某個特定的事物身上,卻可以随時離開它,人們隻要小心謹慎地遵奉各種儀式,就能夠與精靈建立起聯系。
而靈魂要變成精靈,就隻有轉換自身:隻要把剛剛提到的這些觀念簡單地應用于死亡,自然就會産生這種變形。
實際上,對低下的智力而言,死亡與長時間的昏厥或昏睡并沒有什麼區别;從各個方面來看,兩者都是一樣的。
所以說,死亡似乎也是由于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離而造成的,它非常類似于每天晚上所發生的情況。
不過,正因為在這些情況下,身體已經不能再恢複活力了,所以也就形成了靈魂無限分離的觀念。
一旦身體遭到破壞&mdash&mdash葬禮的目的就是加速這種破壞&mdash&mdash靈魂分離也就最終完成。
這樣,各種精靈就可以從整個機體中分離出來,在空間裡任意遨遊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在活着的人口周圍,也形成了靈魂人口。
這些人的靈魂,有着與人相同的需要和感情;它們非常關心昔日同伴的生活,并依據以往對他們所傾注的不同感情,或者幫助他們,或者傷害他們。
環境不同,它們的本性也不同,它們要麼是滿懷愛心的盟友,要麼是兇猛可怕的對手。
正因為靈魂流動不定,所以它們有時候竟然會進入到身體中來,或者使身體産生種種紊亂,或者使身體活力大增。
因此,人們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把生活中稍有異常的所有事件都歸結為靈魂帶來的結果,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靈魂來說明。
這樣,靈魂便成了人們随時随地都可以利用的原因,它從來不會使人們因為找不到解釋而感到窘迫不堪。
為什麼會有人看上去興奮異常,講起話來铿锵有力,似乎已經出離了自身而超過了普通人的水平?這是因為,他身體中有個善的精靈,給了他無窮的活力。
為什麼會有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或變得瘋瘋癫癫呢?那是因為,惡的精靈已經進入了他的體内,造成了所有這些麻煩。
任何疾病都可以歸咎于這種精靈的影響。
于是,正因為人們把一切都歸結為靈魂,所以靈魂的力量大大增強了,最後人們發現自己成了這個想象世界的囚徒,而這個世界的創造者和原型卻是人類自身。
人們陷入了對這些精神力量的依從之中,而這些力量恰恰是依靠他們的雙手,根據他們的想象創造出來的。
如果就此而言,靈魂是健康與疾病、善與惡的施與者,那麼人們博取靈魂的歡心或者安撫靈魂的愠怒就是聰明之舉了;于是,便出現了供奉、禱告、祭祀等所有宗教尊奉的機制。
[9] 這就是靈魂轉換的過程。
原來,它僅僅是能夠為人的身體提供活力的簡單的生命本原,現在,它卻根據自身所能産生的作用的重要程度,轉變成為精靈、善或惡的鬼神,甚至是神祇。
既然是死亡帶來了這種神聖化過程,那麼,人類已知的最初膜拜就應該是對死者和祖先靈魂的膜拜。
因此,最早的儀式就應該是葬禮;最早的祭品就應該是為滿足死者需要而供奉的食品;最早的祭壇就應該是墳墓。
[10] 不過,既然這些精靈皆起源于人類,它們就該隻對人類的生活感興趣,并被認為隻能對人類的各種事件産生作用。
所以,有些問題還有待人們作出解釋:譬如,人們究竟是如何想象出其他精靈來說明其他宇宙現象的;後來,自然膜拜又是怎樣在祖先崇拜之外形成的,等等。
泰勒認為,泛靈論之所以能夠這樣擴展開來,是因為原始人有一種很特别的心态,他們像嬰兒一樣,不能區别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東西。
既然孩子們最初形成的觀念與人類有關,也就是說,是與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們有關的,所以他就很願意依照這種人類本性的模式去思考一切事物。
他所使用的玩具,或者能夠對他的感覺産生影響的所有對象,都像他本人一樣,被當成了活生生的東西。
原始人總是像個孩子一樣思考問題。
因此,他也很願意把與自己非常相似的性質賦予所有事物,甚至是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他形成了&ldquo人即是依靠靈魂而産生活力的軀體&rdquo的觀念以後,就必然會把這樣的兩重性,以及與他自己完全相同的靈魂賦予那些甚至毫無生命氣息的物體。
不過,這兩種靈魂的作用範圍還是不太一樣。
人的靈魂僅僅能夠直接對人的世界産生作用:即使死亡可以給它們帶來自由,它們也非常明顯地偏向于人類有機體。
另一方面,事物的靈魂則專門寄居在各種事物之中,人們經常認為,那裡所發生的所有情況都是由這種靈魂導緻的。
人的靈魂說明了健康與疾病、靈巧與笨拙等情況;而事物的靈魂則專門解釋了自然界的現象:如行雲流水、鬥轉星移、植物萌發、動物繁衍,等等。
這樣,以祖先膜拜為基礎的最早的人的哲學,就被世界的哲學補充完整了。
對于這些宇宙精靈,人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依附的狀态,而且對它們的依附明顯甚于對祖先們四處遊蕩的互體的依附。
人們與祖先之間僅僅存在着觀念和想象的關系,然而,他們對各種事物的依賴卻是貨
正是曆史學和民族學使我們了解到,即使是最粗陋的宗教也已經很複雜了,這與人們有時候對原始心态的看法是很不協調的。
人們發現,信仰和儀式體系不僅十分混亂,而且其原則變化多樣,其基本觀念豐富多彩,似乎除了能夠看到宗教曆經漫長的演化過程所産生的最終産物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什麼東西了。
由此,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想發現宗教生活真正的原初形式,就必須超越這些可觀察的宗教進行分析,把這些宗教分解成各種共同的和基本的要素,然後從中尋找出可以派生出其他要素的要素。
對上述這個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決辦法。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在任何宗教體系中,我們都會遇到兩種并行存在卻具有不同形式的宗教,盡管它們相互滲透并且緊密結合,但還是互有殊異的。
其中,一種宗教所崇拜的是自然現象:或者是宏大的宇宙力量,如風、河流、星辰或天空等,或者是遍布大地的各類事物,如植物、動物、岩石等;因此,它被稱之為自然崇拜。
另一種宗教的崇拜對象是精神存在,如精靈、靈魂、守護神、魔鬼以及嚴格意義上的神等,一方面,它們像人類一樣,是具有生命、有意識的能動者,另一方面,它們也有别于人類,正因為它們具有不同性質的力量,尤其是擁有非同尋常的特質,所以它們作用于感覺的方式也不同,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它們。
因此,我們把這種與精靈有關的宗教稱之為泛靈論。
目前,針對這種兩類膜拜普遍共存的現象,人們也提出了兩種完全矛盾的理論解釋。
有人認為,泛靈論就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僅僅是泛靈論的附屬和派生形式。
有人則相反,認為自然膜拜才是宗教演進的起點,對精靈的膜拜隻是自然膜拜的特殊情況。
迄今為止,試圖對宗教思想起源作出合理解釋的理論僅僅局限于上述兩種理論。
[1]于是乎,宗教史所引發的關鍵問題,就變成了在這兩種解決辦法中究竟選擇哪一個的問題,或者是将這兩種解決辦法結合起來是否會更加妥當一些的問題,甚至說,如果這兩種要素真的結合了起來,那麼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兩者分别占有什麼樣的地位的問題。
[2]甚至對那些不承認這兩個假設,不認可其系統形式的學者而言,他們也并不拒絕以此為基礎的某些前提。
[3]所以,在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對事實進行研究以前,必須對既有的某些理論加以批判。
當我們發覺這些傳統概念的不足之處時,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嘗試去提出一種新的理論,确實是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1 泛靈論的基本輪廓是泰勒勾畫的。
[4]繼泰勒之後,斯賓塞未作絲毫改動,完全照搬了這一理論。
[5]大緻說來,他們兩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這些問題,其結論除個别之處略有不同以外也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在下文中,我們将把這兩種學說結合起來考察,在适當的時候,我們也會指出兩者的分歧所在。
要想在這些泛靈論的信仰和儀軌中找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我們就必須做好三件事。
首先,既然依據這個假設,靈魂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宗教觀念,那麼我們就必須說明它為何不需要汲取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就可以形成;其次,我們必須搞清楚靈魂是怎樣成為膜拜對象并轉變成為各種精靈的;最後,既然這些精靈膜拜并不是宗教的全部,那麼我們還需要解釋自然膜拜是怎樣從精靈膜拜中派生出來的。
根據這種理論,靈魂觀念之所以首先被人們所接受,是因為人們并沒有很好地理解他們平常所面臨的時夢時醒的雙重生活情境。
事實上,在野蠻人[6]看來,他們清醒時的心理表現與睡夢中的心理表現具有同樣的價值,他們把後者像前者一樣客觀化了。
換言之,野蠻人把夢境看成了外在客體的意象,對此他們或多或少可以精确地予以再現。
所以,當他夢到自己遊曆了一個偏遠的鄉村時,就相信自己已經确實在那兒了。
然而,除非他是由兩個存在構成的,否則他就不可能去那兒:其中,一個是他的身體,他始終躺在地上,醒來時還會發現自己在地上;另一個則是在這段時間裡遨遊空間的那個存在。
同樣,如果他夢見自己在與他的一個同伴說話,同時他又知道這個同伴實際上還遠在他鄉,那麼他就會斷定對方也是由兩個存在構成的:一個存在還睡在他鄉,另一個存在卻來到了此地,并通過夢使自己現身出來。
根據這些不斷重複的經驗,他漸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ldquo互體&rdquo(double),即另一個自我,在特定條件下,他能夠遊離自己所栖居的有機體,漫步他鄉。
當然,這個互體再現了作為他的外殼的可感存在的所有本質特征,但與此同時,它還具有許多不同于可感存在的特征。
互體更加活躍,因為它可以在瞬間之内跨過很大的距離。
此外,互體還具有更大的彈性和可塑性;這是因為,它可以穿透身體的孔竅,特别是穿過口和鼻而脫離身體。
毫無疑問,互體肯定被認為是由某種質料構成的,但這種質料要比我們所能經驗到的質料更稀薄、更缥缈。
互體即是靈魂。
事實上,無疑在許多社會中靈魂都被用身體的形象加以構想;人們甚至相信,互體也可以複現出由損傷或殘廢所偶然造成的畸形。
在澳洲中部,人們在殺死敵人以後,立刻會砍掉敵人的右拇指,這樣做,是為了使敵人的靈魂也被砍掉拇指,使他們不能再投擲标槍為自己複仇。
但是,靈魂不僅同身體相似,同時也具有半精神的性質。
據說,&ldquo它是身體更精巧、更缥缈的組成部分&rdquo,&ldquo既沒有血肉,也沒有筋骨”當人想抓住它的時候,卻絲毫感覺不到它;它&ldquo俨然是個精煉而成的身體&rdquo[7]。
除此之外,圍繞從夢得出的基本事實,各種作用于心靈的其他經驗事實,諸如眩暈、中風、癫痫、狂迷等所有瞬間的無知無覺的狀态等等,也會自然而然集結起來。
實際上,人們完全可以用&ldquo生命和感覺的本原能夠暫時離開軀體&rdquo這樣的假設來解釋這些現象。
而且,這種本原與互體混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隻要人們每天一入睡,互體的缺席就會産生思想和生命已然暫停的效果。
于是,各種觀察似乎都趨于一緻,都肯定了這種觀念:人類在構造上具有雙重性。
[8] 然而,靈魂并不是精靈。
靈魂所依附的是身體,隻有發生了例外情況的時候,它才能離開身體。
既然靈魂不過如此而已,那麼它就無法成為任何膜拜的對象。
相反,對于精靈來說,盡管它常常寄居在某個特定的事物身上,卻可以随時離開它,人們隻要小心謹慎地遵奉各種儀式,就能夠與精靈建立起聯系。
而靈魂要變成精靈,就隻有轉換自身:隻要把剛剛提到的這些觀念簡單地應用于死亡,自然就會産生這種變形。
實際上,對低下的智力而言,死亡與長時間的昏厥或昏睡并沒有什麼區别;從各個方面來看,兩者都是一樣的。
所以說,死亡似乎也是由于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離而造成的,它非常類似于每天晚上所發生的情況。
不過,正因為在這些情況下,身體已經不能再恢複活力了,所以也就形成了靈魂無限分離的觀念。
一旦身體遭到破壞&mdash&mdash葬禮的目的就是加速這種破壞&mdash&mdash靈魂分離也就最終完成。
這樣,各種精靈就可以從整個機體中分離出來,在空間裡任意遨遊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在活着的人口周圍,也形成了靈魂人口。
這些人的靈魂,有着與人相同的需要和感情;它們非常關心昔日同伴的生活,并依據以往對他們所傾注的不同感情,或者幫助他們,或者傷害他們。
環境不同,它們的本性也不同,它們要麼是滿懷愛心的盟友,要麼是兇猛可怕的對手。
正因為靈魂流動不定,所以它們有時候竟然會進入到身體中來,或者使身體産生種種紊亂,或者使身體活力大增。
因此,人們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把生活中稍有異常的所有事件都歸結為靈魂帶來的結果,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靈魂來說明。
這樣,靈魂便成了人們随時随地都可以利用的原因,它從來不會使人們因為找不到解釋而感到窘迫不堪。
為什麼會有人看上去興奮異常,講起話來铿锵有力,似乎已經出離了自身而超過了普通人的水平?這是因為,他身體中有個善的精靈,給了他無窮的活力。
為什麼會有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或變得瘋瘋癫癫呢?那是因為,惡的精靈已經進入了他的體内,造成了所有這些麻煩。
任何疾病都可以歸咎于這種精靈的影響。
于是,正因為人們把一切都歸結為靈魂,所以靈魂的力量大大增強了,最後人們發現自己成了這個想象世界的囚徒,而這個世界的創造者和原型卻是人類自身。
人們陷入了對這些精神力量的依從之中,而這些力量恰恰是依靠他們的雙手,根據他們的想象創造出來的。
如果就此而言,靈魂是健康與疾病、善與惡的施與者,那麼人們博取靈魂的歡心或者安撫靈魂的愠怒就是聰明之舉了;于是,便出現了供奉、禱告、祭祀等所有宗教尊奉的機制。
[9] 這就是靈魂轉換的過程。
原來,它僅僅是能夠為人的身體提供活力的簡單的生命本原,現在,它卻根據自身所能産生的作用的重要程度,轉變成為精靈、善或惡的鬼神,甚至是神祇。
既然是死亡帶來了這種神聖化過程,那麼,人類已知的最初膜拜就應該是對死者和祖先靈魂的膜拜。
因此,最早的儀式就應該是葬禮;最早的祭品就應該是為滿足死者需要而供奉的食品;最早的祭壇就應該是墳墓。
[10] 不過,既然這些精靈皆起源于人類,它們就該隻對人類的生活感興趣,并被認為隻能對人類的各種事件産生作用。
所以,有些問題還有待人們作出解釋:譬如,人們究竟是如何想象出其他精靈來說明其他宇宙現象的;後來,自然膜拜又是怎樣在祖先崇拜之外形成的,等等。
泰勒認為,泛靈論之所以能夠這樣擴展開來,是因為原始人有一種很特别的心态,他們像嬰兒一樣,不能區别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東西。
既然孩子們最初形成的觀念與人類有關,也就是說,是與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們有關的,所以他就很願意依照這種人類本性的模式去思考一切事物。
他所使用的玩具,或者能夠對他的感覺産生影響的所有對象,都像他本人一樣,被當成了活生生的東西。
原始人總是像個孩子一樣思考問題。
因此,他也很願意把與自己非常相似的性質賦予所有事物,甚至是那些沒有生命的事物。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他形成了&ldquo人即是依靠靈魂而産生活力的軀體&rdquo的觀念以後,就必然會把這樣的兩重性,以及與他自己完全相同的靈魂賦予那些甚至毫無生命氣息的物體。
不過,這兩種靈魂的作用範圍還是不太一樣。
人的靈魂僅僅能夠直接對人的世界産生作用:即使死亡可以給它們帶來自由,它們也非常明顯地偏向于人類有機體。
另一方面,事物的靈魂則專門寄居在各種事物之中,人們經常認為,那裡所發生的所有情況都是由這種靈魂導緻的。
人的靈魂說明了健康與疾病、靈巧與笨拙等情況;而事物的靈魂則專門解釋了自然界的現象:如行雲流水、鬥轉星移、植物萌發、動物繁衍,等等。
這樣,以祖先膜拜為基礎的最早的人的哲學,就被世界的哲學補充完整了。
對于這些宇宙精靈,人們發現自己陷入了依附的狀态,而且對它們的依附明顯甚于對祖先們四處遊蕩的互體的依附。
人們與祖先之間僅僅存在着觀念和想象的關系,然而,他們對各種事物的依賴卻是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