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粵觚下
關燈
小
中
大
制陳公龍謂予善習流簡,率甲士結陳揚帆,指揮首,不數日而盡搗其穴,台灣以平。
靖海将軍施公琅,題叙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标遊府。
恭遇銮輿北幸,得邀顧問。
時上禦日本貢刀,令予跨赤以試,深蒙嘉歎,随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
’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
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
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志,猶若從觚餘勃勃欲發,請續志之,無負表微之遺意。
”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讵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複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于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雲。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志堅意決,衆莫敢犯。
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
其屍逆流三晝夜,浮于故居水濱,夢訴于其父母。
父母驚起迹之,果獲女屍,恸哭收殡,玉顔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
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
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
”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
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
通州王孝廉兆升令台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裡,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
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
并無屋宇,即于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
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于家,有此者衆号強宗。
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複為吾殺,受吾享祀。
”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
通判每莅廳事,辄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鬥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阒無所見。
其地瘴疠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饴,久而堅凝,名阿魏。
《本草》亦從之。
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于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于内,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并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
所聞特異,因并志于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複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裡老。
夏五月,吳自鄉輸糧于縣。
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将歸贻其婦。
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裡,涼月皎然,隐隐聞笙箫聲。
往前迹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缤紛,霞裙缥缈,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
吳奔追谛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
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于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
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
”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内。
适阍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
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随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
”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于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
吳自後頗厭烹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
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
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卧而已。
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于身,朱發金睛,鈎牙爪。
其攀陟岩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
餘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
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于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
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雲。
羚羊峽距郡東三十裡,束三江之水,其山産石類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也。
未至峽十裡,為大蛲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
峽山
靖海将軍施公琅,題叙載功,加銜都督,推授古北口鎮标遊府。
恭遇銮輿北幸,得邀顧問。
時上禦日本貢刀,令予跨赤以試,深蒙嘉歎,随手授曰:‘資爾武備,戮力王家。
’越日載錫龍章,昭示獎勸。
尋轉參戎,量移副帥,此粵之幹城所由寄也。
塞雁北征,嶺鴻南集,風塵戎馬,老我歲華,而英齡銳志,猶若從觚餘勃勃欲發,請續志之,無負表微之遺意。
”蕙竊念先嚴秉筆時,頗以公不見用為惜,讵公建牙東來,而墨莊久閉,已不複有揚其偉烈耶?用錄其言于後,庶不虛此乞書之一遇雲。
○投江詩 長沙朱氏女,遇吳逆之亂,盡室星散,弱質無依,遂為營卒所掠,氏志堅意決,衆莫敢犯。
舟行至小孤山下,奮身投江。
其屍逆流三晝夜,浮于故居水濱,夢訴于其父母。
父母驚起迹之,果獲女屍,恸哭收殡,玉顔如生,解其襦,得懷間絕句十章,重械密紉,字不沾濡。
今存其最警痛者二首:一曰:“少小伶娉畫閣時,詩書曾奉母為師。
濤聲向夜悲何急,猶記燈前讀《楚詞》。
”一曰:“狂帆慘說過雙孤,掩袖潸潸淚忽枯。
葬入江魚浮海去,不留羞冢在姑蘇。
” ○金首 廈門遠在海中,鄭氏平後,始拓有其地,置一府三縣。
通州王孝廉兆升令台灣,其家人歸言:縣南百餘裡,山林蓊翳,僚民居之,蓋亦一蠻地也。
其俗男女皆裸,各以方幅布蔽其醜處。
并無屋宇,即于深樹間屈枝結葉為居。
中國人誤入其地者,縛而殺之,以金塗首懸于家,有此者衆号強宗。
祭則拜而祝曰:“願汝來世再生為人,仍入吾國,複為吾殺,受吾享祀。
”其愚誕如此。
○肉球 廣西鎮安府止設通判一官,衙署荒涼,半鄰鬼域。
通判每莅廳事,辄有兩大肉腳下垂檐間,肉球如五鬥盎,滾至案前,迫而捉之,阒無所見。
其地瘴疠時作,至此遂無生還之望,故選人甚憚之。
○阿魏 《諾臯》載:波斯國阿虞長八九丈,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汗出如饴,久而堅凝,名阿魏。
《本草》亦從之。
近有客自滇中來者,乃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于其下掘一深坎,置肥羊于内,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共相刺撲,二者合并而化,久之取出杵用,是名阿魏。
所聞特異,因并志于此。
○月中仙樂 明萬曆末,順德縣有吳章者,儒家子也,素好神仙之術,複耽音律,學業遂廢,生計亦疏,鄉人以其善書能解事,推為裡老。
夏五月,吳自鄉輸糧于縣。
逆旅主人國荔初熟,簇盤供客,吳以啖剩數枚,納之衣囊,将歸贻其婦。
薄暮步出郭外,行十餘裡,涼月皎然,隐隐聞笙箫聲。
往前迹之,仰見祥雲一隊,前列旌幢,中擁彩輿,從者十人,或駕青牛,或乘白鹿,鶴氅缤紛,霞裙缥缈,手中各執樂器,所奏之樂,絕不與人間相類。
吳奔追谛聽,足若離地,而趨走甚速。
未幾天色向曉,從者顧謂吳曰:“子來已遠,得無迷于歸路乎?”吳因詢坐彩輿者為誰。
從者曰:“我泰山主碧霞元君,巡遊南極,炎海天妃設凝冰果會,留宴三日,今始回宮耳。
”轉瞬間祥雲四散,吳從空墜地,乃山東布政司署内。
适阍人啟扉,驚以為盜,執送藩伯。
藩伯坐廳事鞫之,吳曰:“章本順德民人,途遇仙樂,随之而行,不知何以至此。
”藩伯詫其妖妄,搜檢衣囊,一無所有,唯鮮荔數枚尚存,剖之甘芳,如新摘于樹者,始信其言,遂檄還粵東。
吳自後頗厭烹饪之物,舉體輕逸,壽至九十八歲。
○綠瓢 滇中倮亻羅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
至二百歲者,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
此倮漸不省人事,但知炊卧而已。
遍體生綠毛如苔,尻突成尾,久之長于身,朱發金睛,鈎牙爪。
其攀陟岩壁,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土人呼曰“綠瓢”。
○石言 端溪硯石,古今所貴。
餘官端州之高明,嗜硯而不蓄者,無辯硯之識,無購硯之力,而又無筆精墨妙以發其英華,恐負茲石也。
然嗜硯之意,終未釋然,因取客遊于端而文之善言硯石者著之。
侯官高兆固齋記曰:“端州分野直星紀。
僧一行曰:天地兩戒山河與天之雲漢始末,謂星紀得雲漢降氣為百川下流雲。
羚羊峽距郡東三十裡,束三江之水,其山産石類力,唐、宋以來,才人文士,采作硯材,蘇文忠稱為寶石,蓋東西粵扶輿之脈蘊也。
未至峽十裡,為大蛲山,皆牛毛細皴,宛如畫境。
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