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事觚
關燈
小
中
大
‘尾’,此獨稱‘頭’,陳州牧由進士得官,當必有說。
”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
”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雲:‘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其次章雲:‘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
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
”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
”自後事必谘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複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俨然據開封紳之座矣。
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堕驢。
适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于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
宋範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隻一字未安。
”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
”公欣然從之。
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隐住龍翔寺》,頸聯雲:“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
”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
”薩大服而去。
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
季自滄葦以禦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牆數裡,中有複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
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于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狲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
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
及笄而後,散配僮仆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态,未能盡除。
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
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
食後辄按牙歌曲或吹洞箫一阕,又複理晚妝,尋夜宴。
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号秋,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于京師。
秋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
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随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
甫出津門,狂飚驟發,舟覆而殁。
秋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
閱二載,複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裡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
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
”維時道路昏黑,仆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
秋疑于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于東壁影出紅绡一縷。
頃之,又于紅绡上疊現青绡一縷,宛似婦人衣帶。
未幾湘裙垂地,玉顔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
欷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
久俟于此,以求一見。
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
君亟入京,延僧于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
幸藉祈禳,庶免殇妖。
”言訖,仍隐壁而去。
秋如夢始寤,大呼有鬼。
群仆燃炬四照,阒無所見。
曉起蓐食。
兼程入都。
是時務嘉果于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适符。
方妾之溺于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
秋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衆響漸臻。
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
或為行圍,則軍帥号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
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
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
吳南屯阝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于今者有三,嘯其一也。
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于變者。
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産蕩盡。
适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将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
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
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
渡法:人給一牌,将抵埠,計牌收錢。
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
迨于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于店。
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
”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
兩粵名醫,延緻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
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于懷。
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
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褛,蒲伏階下。
吳問:“知醫乎?”曰:“知。
”問其姓,曰:“林。
”問其居,曰:“龍溪。
”吳曰:“同鄉大姓也。
”命起而與之坐。
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于瓠,奄奄僅存一息。
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
”左右皆掩口笑。
吳問:“應用何藥?”林複漫曰:“此症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
”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餍珍味,腹作痛幾欲堕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于此間覓草,實遺矢也。
而于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
”聯辔還府,而日向夕矣。
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
亟命煮湯進公子。
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
明日天尚未曉,内傳林先生甚急。
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
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
公子曰:“昨飲湯更餘,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
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
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
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
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
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箧,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
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
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
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
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
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鳏獨,為鄉塾師。
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随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
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裡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
”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
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
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
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裡譚姓,因往告以此異。
譚怒詫其妄,鳴于官,質驗果真,乃解婚。
四方觀者雲集。
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适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猶在耳也。
孫有句雲:“夢中變化真奇創
”中軍曰:“職有知書之胥白謙,可令入對。
”須臾謙至,跪而答曰:“小人常讀《詩經》,有《在藻》之篇,其首章雲:‘魚在在藻,有頒其首。
’其次章雲:‘魚在在藻,有莘其尾。
’故魚有稱尾,亦有稱首者。
今州牧之稱頭面不稱尾,正見其尊上之意。
”張大驚喜,手扶謙起曰:“汝有此大學識,豈可屈居下役!汝即入我幕府,專掌書記可也。
”自後事必谘謙,謙行則行,謙止則止,不逾年,拔為本省提塘,複改文職,以同知解秩歸,俨然據開封紳之座矣。
昔人有一字師,今之白謙其一字官乎!唐賈島騎驢遊東都,得“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之句,又欲用“敲”字改“推”字,沈思未定,不覺堕驢。
适昌黎韓公輿從而出,遇于塗,島以質公,公曰:“敲字佳矣”,島起而卞拜。
宋範文正公撰《嚴子陵祠堂記》成,末句為“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李太伯在座曰:“公此文一出名世,隻一字未安。
”公曰:“何字?”李曰:“‘先生之德’不如以‘風’字代‘德’字。
”公欣然從之。
元薩天錫有詩《送笑隐住龍翔寺》,頸聯雲:“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
”虞學士見之曰:“詩固好,但‘聽’‘聞’字意重,唐人詩有‘林下老僧來看雨’,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勝。
”薩大服而去。
皆所謂一字師也。
○季氏之富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
季自滄葦以禦史回籍後,尤稱豪侈,其居繞牆數裡,中有複道周巡,健兒執鈴柝者,共六十人,月糧以外,每夕犒高郵酒十饔,燒肉三十盤。
康熙九年,霖雨連旬,恐黴氣侵洗,命典衣者曝裘于庭,張而擊之,紫貂、青狐、銀鼠、金豹、舍利狲之屬,脫毛積地,厚三寸許。
家有女樂三部,悉稱音姿妙選,閣晏賓筵,更番佐酒,珠冠象笏,繡袍錦靴,一妓之飾,千金具焉。
及笄而後,散配僮仆與民家子,而嬌憨之态,未能盡除。
日至高舂,晨睡方起,即索飲人參、龍眼等湯,梳盥甫畢,已向午矣。
制食必依精庖為之,乃始下箸。
食後辄按牙歌曲或吹洞箫一阕,又複理晚妝,尋夜宴。
故凡娶季家姬者,絕無聲色之娛,但有伺候之煩,經營之瘁也。
○溺妾入夢 山東單務孜,号秋,仲弟務嘉,皆舉進士,同官于京師。
秋有妾少而艾,甚見珍寵。
居久之,請假歸省,慮妾随輿而東,不免風塵之困,因買舟潞河,俾其母偕以行。
甫出津門,狂飚驟發,舟覆而殁。
秋抵家後,妾訃至矣,聞之不勝震悼。
閱二載,複之京就補,道由德水,去州城尚數裡而遙,西日已落,投宿村店。
店主辭曰:“茅舍土床,固不足以肅尊客,且小有不靖,恐驚從者耳。
”維時道路昏黑,仆馬饑倦,遂強而入宿焉。
秋疑于店主之言,展轉不能成寐,殘燈在幾,乍滅乍明,忽于東壁影出紅绡一縷。
頃之,又于紅绡上疊現青绡一縷,宛似婦人衣帶。
未幾湘裙垂地,玉顔半露,擁髻低徊,移步而前,則昔年沈水之妾也。
欷而言曰:“妾荷君厚愛,不幸罹茲水厄,與君永絕。
久俟于此,以求一見。
行當再生君家,為君猶子。
君亟入京,延僧于長壽寺,設水醮一晝夜。
幸藉祈禳,庶免殇妖。
”言訖,仍隐壁而去。
秋如夢始寤,大呼有鬼。
群仆燃炬四照,阒無所見。
曉起蓐食。
兼程入都。
是時務嘉果于五日前舉雄,與妾語适符。
方妾之溺于津門也,求其屍,再宿乃得,錦靴未脫,金環在指,但兩手堅握不展,展之則掌中各有黍米在焉。
秋季弟孝廉務劭,嘗與客道其握黍之異。
○象聲 都下有為象聲之戲者,其人以尺木來,隔屏聽之,一音乍發,衆響漸臻。
或為開市,則廛主啟門,估人評物,街巷談議,牙儈喧呶,至墟散而息。
或為行圍,則軍帥号召,校卒傳呼,弓鳴馬嘶,鳥啼獸嘯,至獵罷而止。
自一聲兩聲以及百千聲,喧呶雜沓,四座神搖。
忽聞尺木拍案,空堂寂如,展屏視之,一人一幾而已。
吳南屯阝先生嘗言:古法之不傳于今者有三,嘯其一也。
象聲之戲,蓋得嘯之遺意而極于變者。
今其人已沒,而法亦不傳。
○白蕈散 明萬曆間,龍溪林茂廢學溺賭,家産蕩盡。
适有表兄李姓者,經商廣州,将往依焉,至羊城太平門訪之。
李去香山縣貿易,不得遇。
急欲覓香山渡,而心緒忙迫,閩粵語音不相通,遂誤上肇慶渡。
渡法:人給一牌,将抵埠,計牌收錢。
同載六十五人,俱交牌與錢畢,及林則實無一錢,乃解衫為質,渡主憐而免之。
迨于登岸,則肇慶府而非香山縣也,益旁徨無措,仍以衫質食于店。
閑遊街市,仰見督院榜示:“府中公子患病,有能治者與百金。
”是時吳公元夫總制兩粵,亦龍人,中年止生一子,甫弱冠而身染黃病,吐嘔膨脹,不能飲食。
兩粵名醫,延緻殆遍,百治不效,故有此示。
茂自度窮困已極,姑妄應之,以博一飽,不則誼屬同鄉,當無大咎,遂揭榜紙納于懷。
為守役所見,執茂赴轅,傳鼓言其故,即命延入。
吳坐中堂,茂憔悴藍褛,蒲伏階下。
吳問:“知醫乎?”曰:“知。
”問其姓,曰:“林。
”問其居,曰:“龍溪。
”吳曰:“同鄉大姓也。
”命起而與之坐。
少頃左右扶公子出,面黃如金,而腹大于瓠,奄奄僅存一息。
茂略作按脈狀,漫曰:“不難治也。
”左右皆掩口笑。
吳問:“應用何藥?”林複漫曰:“此症非君臣佐使之劑所能愈,進一草方,當獲神效。
”吳賜以酒食,遣中軍官與同騎而出,茂枵然已久,忽餍珍味,腹作痛幾欲堕馬,行至城外曠地,請停騎于此間覓草,實遺矢也。
而于糞土中見鮮蕈一枝,色白肥大,采取入袖,告中軍曰:“仙草已得。
”聯辔還府,而日向夕矣。
茂固不知白蕈之能療疾也,聊藉以塞責,兼可晚餐耳。
亟命煮湯進公子。
是夜宿府中,展轉不能成寐。
明日天尚未曉,内傳林先生甚急。
茂驚懼不知所為,曳履而入。
見公子坐床啜粥,魂魄始定。
公子曰:“昨飲湯更餘,大吐濃痰一器,中有三紅筋。
析而細視,則血裹人發,糾纏成團。
今自吐後,胸膈空洞思食,與無疾同。
非先生其孰奏此再生之功!”未幾,總制公亦至,再三稱謝。
茂意甚惝恍,惟唯唯遜讓而已。
留閱數日,設宴召茂,贈以冬夏之服一箧,黃金十笏,白金三百兩,樓船甲士,送歸龍溪。
方茂之出制府也,潛往遺矢處,發白蕈之根,乃從敗梳而生。
蓋梳能治發,梳發為蕈,以驅發瘕,宜得速效。
茂因悟藥理,還家後,遂習岐黃之術,而家日以饒。
嗟乎,天下之人,中鮮實學,而盜虛聲。
享厚利者,獨一林茂乎哉! ○嗣姑化男 荊州馬洋潭有黃姓者,樸老而鳏獨,為鄉塾師。
一女名嗣姑,生有慧質,幼在塾随父讀書,年十四,自繡白衣大士,懸之室中,禮供甚虔。
一夕,忽夢大士呼而語之曰:“汝父固鄉裡善人,數宜有子,其奈年老何!我欲以汝子之。
”因遍撫其體,啖以紅丸。
甫下咽,覺有熱氣如火,從胸臆下達兩股間。
迷眩者七日,欺然而起,則已化為男子矣。
先是翁以嗣姑許字同裡譚姓,因往告以此異。
譚怒詫其妄,鳴于官,質驗果真,乃解婚。
四方觀者雲集。
康熙丙辰初夏,渭川孫靜庵适過其地,亦造門請見,嗣姑冠履出迎,黛粉之痕未消,猶在耳也。
孫有句雲:“夢中變化真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