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元春“三哭”

關燈
在《紅樓夢》所描寫的衆多女性中,賈元春是一個出場僅有一次的人物。

    且作者幾乎沒有從“正面”為我們讀者描述一下這位身為貴妃的賈府大小姐的風采。她的形象似乎被一層神秘的面紗裹掩着,看似鮮明卻又很模糊。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元春的形象是真實的,是一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小說人物。她像深夜長空中飛過的一道流星,雖然一間即逝,可那耀眼的光輝卻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令人遐想,讓人思念。

    然而,這絕非是因為元春名為貴妃,身價高貴,也不是因為她那“省親”

    的儀仗轟動神京、讓人羨慕不已。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固然“望女成鳳”,但是人們同樣知道那梧桐樹隻栽在皇宮大内,民女既成不了“鳳”,更難飛到那高枝上去,他們所要看的隻不過是一場“虛熱鬧”。元春的形象之所以打動讀者的心,恰恰是那潑天大喜事的後面所掩飾的一派悲涼之霧——元春的“哭”與“淚”。因為那“哭”與“淚”才是真的,表達的是一種說不出的痛楚和辛酸!

    翻開《紅樓夢》第18回,我們看到随着坪蕩蕩的“省親”?nbsp伍進人賈府之後,元春終于脫下了她那象征着權力和榮華富貴的“鳳袍”,恢複她作為賈家大小姐本來的身份和面目。小說中對此有極為細緻的描寫:

    茶已三獻,賈妃降座,樂止。退入側殿更衣,方備省親車駕出園,至賈母正堂,欲行家禮,賈母等俱跪止不疊。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厮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挽王夫人,三個人滿心裡皆有許多話,隻是俱說不出,隻管嗚咽對泣。邢夫人、李纨、王熙鳳、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圍繞,垂淚無言。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母、王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來!”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

    此時此刻,權力、等級失去了威嚴,黯然失色。隻有人性、骨肉親情在支配着人的行為。此時,元春完全是作為賈母的孫女、王夫人的女兒,李纨、王熙鳳、迎探惜等人的姊妹出現在讀者面前。小說接着寫道:

    又有賈政至簾外問安,賈妃垂簾行參等事。又隔簾含淚謂其曰:“田舍之家,雖齑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

    這是在父女親情間說出的久埋在心底裡的心聲,是對“當日既送我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的最明白、最清楚的注釋,也是對封建的皇權的最猛烈的抨擊和控訴。榮華富貴買不來歡樂,買不到真實的感情。這是一個深居紅牆之内的人才能感受得到、說得出的,對于世俗的百姓來說,是無法理解元春内心世界的痛楚的。

    一日的相聚,有多少心裡話要傾訴啊!但是分别的時辰無情地到來了。此時此刻,元春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小說中寫道:

    衆人謝恩畢,執事太監啟道:“時已醜正三刻,請駕回銮。”賈妃聽了,不由的滿眼又滾下淚來。卻又勉強堆笑,拉住賈母、王夫人的手,緊緊的不忍釋放,再四叮咛:“不須挂念,好生自養……”賈母等已哭的哽噎難言了。賈妃雖不忍别,怎奈皇家規範,違錯不得,隻得忍心上輿去了。……

    真可謂相見難,别亦難。這一切歸結為八個字:“皇家規範,違錯不得”。作者在此直接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罪惡的“皇權”,是他離散了天下女子!

    哭,本是人類渲洩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元春的“哭”卻同常人的“哭”

    不一樣。例如,她比不得以“哭”著稱的林妹妹,因為黛玉還有“哭”的自由,她不論怎樣哭都行,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說“随她的便”。可元春就沒有了這份“自由”,她既不能随便哭也不能盡情哭。她的傷心、她的哭隻能是“垂淚”、“哽咽”,甚至是“忍悲強笑”,要把悲傷埋在心底,“裝”出另一副高興的樣子來。這就是一種感情上的強烈矛盾,這矛盾的另一面就是“皇家規範,違錯不得”!

    從藝術角度來說,曹雪芹刻畫元春的形象是每一字每一句都經過了千錘百煉,字字血淚。他用一句“滿心裡皆有許多話,隻是俱說不出來”,既省卻無限筆墨又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達到比說出來更震撼人心的效果來。這就是所謂的“于無聲處聽驚雷”了。

    傷心,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元春的“哭”與“淚”是一種“傷心”的表露,同時又是一種說不出的痛!

    1994年12月31日

    胡文彬《魂牽夢萦紅樓情》

    doing掃描識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