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七回 賽金花周旋内外 李傳相勞卒病死

關燈
話說兩宮車駕,自從八月初八起程,至十七日始到潼關。

    當即下谕,派馬金叙、馬玉昆等各率所部,留守潼關。

    太後在潼關休息十餘日,駐在總兵衙門。

    至九月初一日始行啟銮,迳向西安進發。

    岑春喧先已趕到西安,預備一切。

    初四日兩宮駕抵西安,陝西巡撫岑春喧,率領文武官員,在郊外迎接聖駕。

    由長樂門進城,駐中華巡撫衙署,其時正門上有一塊豎匾,上書“行宮”二字。

    正門非兩宮出入不開,正門門外有朝房,分軍機、六部、九卿、侍衛,督撫,各處所。

    正門内有大廳,内設寶座,上蓋黃綢,再進内為二堂,亦有寶座,東門為召見大臣之處,西廂房為王公大臣退休室,再後為皇太後寝宮,皇帝皇後寝宮,在太後寝室之旁,宮内各室,俱懸保險煤油燈。

    皇帝至西安之後,因見百姓困苦情形,首先派員放赈。

    又命内務大臣,将各省所進的貢品,盡數分賞各扈從王公大臣。

    其時扈從諸臣之中,以陝西巡撫岑春喧之功最著,沿途指揮軍隊,尤為得力。

    兩宮信任随扈之太監、兵士,遇有滋生事端,擾害鄉民的,被岑春喧察覺,立即砍首示衆,決不寬容,因此人皆稱他為活閻王。

    太後皇帝到西安之後,岑春喧更為盡心保護。

    每日就在宮門外值宿,因此外間皆謠傳太後已收岑春喧為義子,那光緒帝對于春喧也十分優禮,常想将心中的話,對岑春喧去說。

    怎奈光緒帝自戊戌變政以後,增加了許多閱曆,便也不敢輕于發言,隻是終日郁郁不樂,愁眉莫展。

    言語之間,不時說些憤恨的話,可是太後仍不見諒,硬說皇上有了心疾。

    然而太後從前是何等的争強好勝,如今弄得一敗至此,真是說不盡的千愁萬恨,也就終日在病,面帶愁容,隻好忍着一肚子的氣,在西安等着,盼望北京議和的電奏。

    及至電奏到了譯呈進去,太後閱看,盡是懇請回銮的事。

    北京的臣民,也公推代表三十五人,往見留京辦事大臣,請其代遞恭請回銮的電奏,甚而至于各國公使,也紛紛的電請太後皇上回京。

    本來太後心中,就有點無面目見京師臣民的意思,又見那些處在敵位的公使一團一,也以回銮為請,更不知他們是何用意。

    太後總疑惑着公使一團一不懷好意,不可冒昧回京。

    再有那些曾經勾結義和一團一的肇事大臣,如端王載漪,莊王載勳,鎮國公載瀾等,隻知顧自己的利害,并不懂得什麼大局,從帝勸阻太後,不可回銮。

    因此太後便久住西安,一籌莫展了,每天盼望和議告成。

    那和議究竟怎麼樣呢?原來李鴻章到了北京之後,就在東城水渣胡同賢良寺内,設立留守辦事,及接洽全權公使的辦事處。

    處中組織,以周馥字玉山,楊士骧字蓮甫,唐紹儀字少周三人,為機要秘書,以徐壽彭,蔭昌、聯芳、那芳、那桐專任外交事務。

    組織已畢,就與各公使開始議和。

    那時德國大将兼聯軍統帥的瓦德西,态度最為強硬,要求優恤被害的前德國公使克林德,和日本使館書記杉木杉,并且要懲辦禍首。

    這兩條件,因為西安的太後方面,有許多阻礙足足等了一個多月,并無确實辦法。

    瓦德西大怒,就要指揮軍隊,再打起來。

    李鴻章急了,連打五六次加急電報到西安,奏請皇太後照準,太後因禍首關系,不但不準,反痛責李鴻章兩次。

    李鴻章又據實奏請。

    太後無法,隻允将肇禍各王公大臣革職嚴議,對于被害的克林德,杉木杉二人,也是空言撫恤。

    瓦德西大怒,就認為和議決裂,立即召集軍事會議。

    一聲号令,就分兩支軍隊,一支占了山海關,住北塘炮台,一支攻入保定,殺了直隸臬司閃布政使廷雍,進攻宣化,揚言要追趕太後,直入陝西,這時宣化鎮總兵何永鳌,嚴守宣化。

    又派員與外國軍隊接洽,請他停止攻擊,李鴻章大為驚慌,費盡了心機,才想出一條門路。

    你道是那一條門路呢原來這時天津有一個名一妓一,名叫賽金花的,是江蘇省蘇州府人氏,生得花容月貌,色藝雙全,從前嫁過一位欽差,名叫洪容的,洪容出使德國,便帶賽金花同去。

    賽金花便與瓦德西很有感情。

    洪容回國之後,一病嗚呼。

    賽金花因受大婦的欺淩,一逼一住她下堂而去,賽金花又重堕風塵,在天津張起豔幟來了。

    聯軍攻進天津,是借戕殺德國公使克林德為名,和中國宣戰的,就由各國推瓦德西為聯軍總帥,瓦德西到了天津不免到風月場中走走,便認識了賽金花,是從前在德國的老朋友。

    他二人一個是久旱逢甘雨,一個是他鄉遇故知,自然十分要好,不必細說,瓦德西進京,就帶着賽金花同來,将賽金花安置在皇後宮中朝夕相聚。

    李鴻章知道這事便派人去與賽金花說,命她要幫助中國。

    賽金花雖是一個一妓一女,倒也深明大義,就竭力袒護中國,勸瓦德西勿為過甚。

    瓦德西是極一愛一賽金花的,便聽了賽金花的話,将軍隊暫行撤回。

    續開和議李鴻章又趕緊拍電密奏太後,陳請俯允懲辦禍首一條。

    西太後被外國軍隊,一逼一得無可奈何,才下了道上谕。

    命李鴻章續與洋人會議,可以照準,李鴻章便遵旨與瓦德西等會商數次。

    又耽擱了許多日子,才議定大綱十二條,開列于左。

    (一)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戕,由中國派親王專使謝罪,并于被戕處樹立紀念碑。

    (二)肇禍諸人,由各公使指出嚴懲不貸,其戕害各國人民之各城鎮,停止文武考試五年。

    (三)日本公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