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關 東聯盟讨董卓 董卓遷都焚洛陽(4)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董卓是個根本不懂政治的武夫,雖然他頗富謀略,卻過于相信軍事力量,他乘動亂連續并吞何進、何苗及丁原的部隊,并且收買原董重的軍團,加上他的西涼軍團,使他幾乎已完全控制住司隸區所有的軍隊,所以像袁紹、曹操這種公然和他唱反調的人,都不得不落荒而逃了。
如果董卓能先穩住對少帝的控制,讓大家沒有公然反對的借口,再逐漸建立自己的政治權威,這樣他或許能改寫曆史。
然而,董卓卻以軍事力量做後盾,想強行建立自己的權威,廢少帝,立獻帝,無異落人以反對口實。
等關東軍團興起後,他又不能冷靜地面對形勢,設法利用對方的弱點予以各個擊破。
董卓無法容忍别人對他一向尊重的軍事力量表示不敬,他幾乎氣瘋了。
強硬的外表行動,其實是心虛的反應。
他害怕新降服的軍團會陣前倒戈;他過分高估敵人的力量,因此采納建議盡快逃到安全的地方,西遷長安,火燒洛陽,都顯出董卓是個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人。
由于無法忍受形勢急速變化帶來的焦慮及壓力,董卓變得殘忍而粗暴,也把自己帶入毀滅的命運。
董卓要去的長安,早在王莽時期的戰争中,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宮殿殘毀,大廈傾覆,民宅寥落,形同荒郊。
但見董卓以他粗野蠻橫之勢,下令全力迅速修建。
他說:“怕什麼?隴右有的是木材,去砍去伐去運,附近有的是瓦窯,幾十個不夠就再建幾百個,拼命做磚燒瓦。
” 于是,遷到長安的洛陽居民以及長安内外的百姓,又再遭驅趕投入了一場再創都城的苦役之中。
人們餐風飲露,雨裡泥裡,極度疲乏。
加上糧食太少,工作又重,好多人暈倒在地。
病的病,死的死,病亦同于死,被董卓下令抛到野外喂狗,以免不做工還要消耗糧食。
要是誰有怨言,董卓一概不予饒恕,立斬無疑。
并且還要清查同謀者,無辜遭殺的人不少。
一時間,搞得人人自危,民工們隻有埋頭苦幹,一言不發,以避免被懷疑和受株連…… 董卓的殘暴行動,傳到曹操軍團中,曹操聽了,說不出有多麼氣憤和悲痛。
對于自己無力阻止這幕人間慘劇更深為哀傷。
他遙望洛陽和長安,感到從未有過的蒼涼和悲憫。
這真是漢朝從未有過的恥辱,中國從未有過的大禍啊。
皇上安在?朝綱安在?百姓安在? 曹操獨步軍營之外,情不能抑,寫下他對時代悲劇痛心疾首感受的詩歌———《薤露》: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号污而且行。
瞻彼洛陽郭,微子為哀傷。
這《薤露》原是東漢時的一種挽歌,是王公貴人送葬時專用的樂府詩曲。
曹操借用以描述他為時代悲劇下的所有犧牲者送葬。
他在詩中說:漢王朝由漢高祖劉邦到東劉漢靈帝宏,傳了二十二世,大權落入一個不懂治道的大臣何進手裡。
粗魯的野人,即使穿上高雅的禮服也不成形,偏偏智謀短淺,野心卻又特别大,制定殺盡宦官的計劃。
面對惡化形勢,策略猶豫不定,緻使皇帝被宦官挾持,落難到野外。
白虹貫日顯示不祥,因而何進本身也遭到殺害。
賊臣董卓乘機把持國柄,毒殺了少帝,并毀滅了京城洛陽。
漢王朝的基業遭到毀壞,宗廟宮殿也跟着付之一炬。
君臣庶民被強迫西遷長安,流離失所,哭聲震天。
看到洛陽城這幅悲慘景象,我有如微子面對殷廢墟,
如果董卓能先穩住對少帝的控制,讓大家沒有公然反對的借口,再逐漸建立自己的政治權威,這樣他或許能改寫曆史。
然而,董卓卻以軍事力量做後盾,想強行建立自己的權威,廢少帝,立獻帝,無異落人以反對口實。
等關東軍團興起後,他又不能冷靜地面對形勢,設法利用對方的弱點予以各個擊破。
董卓無法容忍别人對他一向尊重的軍事力量表示不敬,他幾乎氣瘋了。
強硬的外表行動,其實是心虛的反應。
他害怕新降服的軍團會陣前倒戈;他過分高估敵人的力量,因此采納建議盡快逃到安全的地方,西遷長安,火燒洛陽,都顯出董卓是個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人。
由于無法忍受形勢急速變化帶來的焦慮及壓力,董卓變得殘忍而粗暴,也把自己帶入毀滅的命運。
董卓要去的長安,早在王莽時期的戰争中,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宮殿殘毀,大廈傾覆,民宅寥落,形同荒郊。
但見董卓以他粗野蠻橫之勢,下令全力迅速修建。
他說:“怕什麼?隴右有的是木材,去砍去伐去運,附近有的是瓦窯,幾十個不夠就再建幾百個,拼命做磚燒瓦。
” 于是,遷到長安的洛陽居民以及長安内外的百姓,又再遭驅趕投入了一場再創都城的苦役之中。
人們餐風飲露,雨裡泥裡,極度疲乏。
加上糧食太少,工作又重,好多人暈倒在地。
病的病,死的死,病亦同于死,被董卓下令抛到野外喂狗,以免不做工還要消耗糧食。
要是誰有怨言,董卓一概不予饒恕,立斬無疑。
并且還要清查同謀者,無辜遭殺的人不少。
一時間,搞得人人自危,民工們隻有埋頭苦幹,一言不發,以避免被懷疑和受株連…… 董卓的殘暴行動,傳到曹操軍團中,曹操聽了,說不出有多麼氣憤和悲痛。
對于自己無力阻止這幕人間慘劇更深為哀傷。
他遙望洛陽和長安,感到從未有過的蒼涼和悲憫。
這真是漢朝從未有過的恥辱,中國從未有過的大禍啊。
皇上安在?朝綱安在?百姓安在? 曹操獨步軍營之外,情不能抑,寫下他對時代悲劇痛心疾首感受的詩歌———《薤露》: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号污而且行。
瞻彼洛陽郭,微子為哀傷。
這《薤露》原是東漢時的一種挽歌,是王公貴人送葬時專用的樂府詩曲。
曹操借用以描述他為時代悲劇下的所有犧牲者送葬。
他在詩中說:漢王朝由漢高祖劉邦到東劉漢靈帝宏,傳了二十二世,大權落入一個不懂治道的大臣何進手裡。
粗魯的野人,即使穿上高雅的禮服也不成形,偏偏智謀短淺,野心卻又特别大,制定殺盡宦官的計劃。
面對惡化形勢,策略猶豫不定,緻使皇帝被宦官挾持,落難到野外。
白虹貫日顯示不祥,因而何進本身也遭到殺害。
賊臣董卓乘機把持國柄,毒殺了少帝,并毀滅了京城洛陽。
漢王朝的基業遭到毀壞,宗廟宮殿也跟着付之一炬。
君臣庶民被強迫西遷長安,流離失所,哭聲震天。
看到洛陽城這幅悲慘景象,我有如微子面對殷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