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劄記

關燈
□關羽的年齡 據史書記載:關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生年不詳。

    他死的那一年,劉備59歲。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的說法,關羽小于劉備,稱劉備為兄,那麼他的壽命不會多于59歲。

    但“桃園三結義”隻是小說家之言,在曆史上并無其事。

    從史實的角度來看,劉備和關羽隻是主從———君臣關系,既然劉備不是他的“大哥”,他的年齡不一定非得小于劉備不可。

     《三國志·張飛傳》說:“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這是有史可查的關羽的相對年齡,但也頗具模糊性。

    說是比張飛年長數歲,這“數歲”是幾歲?何況張飛的年齡在史書上也沒有明确的記載,關羽的這個相對年齡隻能是相對又相對了。

     過去有一個傳說:關羽的生辰是四個“戊午”———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時。

    但按此推算,關羽應該生于公元178年,如果他生于這一年,那麼他在公元184年投靠劉備時隻有7歲,可見這個傳說是不可靠的。

     元代有一位學者叫胡琦,他考證了關羽的年齡,結論是:關羽約生于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左右,比劉備還大。

    清代的大考據家閻若璩素以治學嚴謹著稱,卻接受了這個結論,但我們至今還不知道胡琦的考證有什麼依據。

     又:上述的解州地方官員朱旦在其《關侯祖墓碑記》中說關羽生于漢延熹三年(公元160),與胡琦的考證相近。

    小說參照了這些說法,定為:關羽生于公元160年,死于公元219年,活了60歲,比劉備大1歲。

    如果依齒而序,劉備應該管他叫“大哥”。

     □關羽與《春秋左傳》 《三國演義》很強調關羽讀《春秋左傳》的情節,以表明關羽的忠義大節,他的情懷與氣質,都是與《春秋左傳》一書的熏陶分不開的。

    許多地方的關帝廟都有“春秋樓”或關羽秉燭讀《春秋左傳》的坐像,這大大地提高了關羽其人的文化品味。

    但嚴格說來,關羽讀的是《春秋左傳》。

     《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是其明證。

    《春秋左傳》為魯國史書,記述的是春秋時代魯國以及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史事。

    原書内容極其簡略,所叙述的每條史事,字數甚少,僅有大綱而無細節,所以近人錢玄同譏其為“斷爛朝報”,本來是沒有什麼可讀性的。

     以後出現了三部诠釋《春秋》的書:《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被稱作”春秋三傳”。

    在三傳中,《公羊》和《谷梁》二傳着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即筆法和觀點,流于空言說經,也沒有什麼可讀性。

    隻有《左傳》(或稱《春秋左傳》、《左氏春秋》)一書,史料豐富,叙事生動,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學和文學巨著,極富可讀性。

     當然,從學術的角度說,《左傳》其書以及《左傳》與《春秋》的關系,疑點甚多,至今仍無定論,本文不便展開讨論,我隻想告訴讀者:關羽讀的是《春秋左傳》,而不是《春秋》本經,這就夠了。

     《春秋左傳》約成書于戰國初年,到了關羽那個年代,已經成書六、七百年了。

    當時作為一種古書,已與通行的語言文字有很大區别,讀起來還是比較艱深的,沒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是讀不懂的。

    而關羽卻把它讀得很熟,可以“諷誦”(背誦)下來,可見他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并不是一個大老粗。

    這也可以反證:說關羽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大戶人家,在文化層次上也是合拍的。

     □關興複仇 據《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在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關羽之子關興和張飛之子張苞,都為其父複了仇,殺死了仇人。

    關興斬了潘璋,取心瀝血,就關羽神像前祭祀。

    在荊州投降吳軍的傅士仁(按:應為士仁)和糜芳,在劉備軍威的震懾下,刺殺了擒獲關羽的馬忠,持首級到亭向劉備投降。

    但劉備在盛怒之下,并沒有饒恕他們,命關興在靈前将傅士仁和糜芳用刀剮之。

     這些情節頗有因果報應(而且還是“現世報”)和血親複仇的色彩,與史實并不相符。

    在《三國志》以及裴注所引諸書中,都沒有關興參加夷陵之戰和擒獲,處死仇人的記載。

     另據《三國志·潘璋傳》: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拜官平北将軍、襄陽太守,死于吳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戰後還活了十多年。

    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書絕無記載。

    至于士仁、麋芳二人,以後也不見史書記載。

    他們本是一些平庸之輩,投吳後沒有什麼建樹,默默無聞,史書也就沒有記載他們的必要了。

     □玉泉山顯聖 《三國演義》有關公顯聖的情節,說關羽死後,陰魂不散,飄至當陽玉泉山。

    山上老僧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見關公顯聖,大呼:”還我頭來!”普淨說:“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将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顔良、文醜、五關六将等衆人之頭,又将向誰索耶?”關羽聞言,恍然大悟,當即皈依佛教而去。

    以後往往于玉泉山顯聖護民。

    鄉人感其德,在山頂建廟,四時緻祭。

     這是個宗教性的神話,不見史書記載,最早見于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所著的《佛祖統記》,說的是隋朝的事,《三國演義》就是據此改編的,時間從隋朝改為三國,又把僧人的名字由智(椅yi)改為普淨。

     如今在湖北當陽之西30裡的玉泉山麓,有一玉泉寺,始建于東漢末年。

    寺廟附近的坡上有一石制望表,高約七米,上刻”關雲長顯聖處”幾個大字,旁邊的石碑刻有“最先顯聖處”,都是後人的附會。

     □關羽的妻子和後嗣 關羽的妻子是誰,史無明文。

    約成書于元末的說唱詞話《花關索傳》,說關羽之妻為胡氏,是後來形成的傳說。

    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有兩個兒子:關平和關興。

    《三國演義》說關平是關羽的義子,而《三國志》本傳及《蜀記》都稱為”子平”,可見他是關羽的親生兒子,義子之說并沒有根據。

    另一個兒子關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

    弱冠為侍中,數歲卒。

    ” 我們對《關羽傳》的這段記載加以诠釋,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1、關興在少年時有”令問”(好名聲),丞相諸葛亮很嚣重他。

    劉備稱帝那年,蜀漢稱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諸葛亮于是年為丞相,是時關興正在年少,而關羽已經死去二年了。

    這也可以反證:在夷陵之戰中,年少的關興是不可能上戰場為父複仇的。

    2、弱冠(20歲)出仕時,關羽已經死去多年,沒有過多久,關興就英年早逝了。

    本傳還說關興有兩個兒子:關統和關彜。

     按照《花關索傳》的說法,關羽還有一個失散的兒子,因先後被索,花兩家所收養,遂以關、索、花三家的姓為姓名,取名花關索。

    但這部說唱詞話的内容荒誕不經,毫無史實根據,羅貫中編著《三國演義》時也沒有采納。

     史書上說關羽有女兒,孫權派人來求婚,關羽未允,還辱罵了使者。

    但她的名字,也不見史書記載。

    按照雲南的民間傳說,她叫銀屏,關羽和劉備相繼辭世後,由諸葛亮作主,把她嫁給蜀漢大臣李恢之子李蔚,随丈夫長期居住在南中地區的俞元(今雲南澄江),當地人稱為“關三小姐”。

     現在澄江還有她的墓和“梳妝台”遺址,恐怕都是後人的附會。

    她的丈夫李蔚也不見史書記載,按《三國志·李恢傳》:李恢的兒子叫李遺。

     另據《蜀記》:魏将龐德之子龐會,随鐘會、鄧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為龐德被關羽殺害,龐會為了複仇,誅滅了關氏全家,所以關羽沒有留下後人。

     □士仁和傅仁 士仁,《三國演義》作傅士仁。

    查閱史書,隻有《三國志·關羽傳》寫作傅士仁(現行的中華書局校勘本已經把“傅”字删去),其它地方都寫作士仁。

    《季漢輔臣傳》還說:“士仁,字君義。

    ”看來此人姓士,名仁,不是姓傅,名士仁,早期版本中《關羽傳》的“傅”字是衍文。

    據《通志·氏族略》:士氏是周宣王時杜伯之子隰(習、xi)叔之後,杜伯被殺,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掌管獄訟之官),其後人以官為氏,就是士氏。

     □關羽與同僚及士卒的關系 我們查閱史籍發現:關羽與同僚的關系很不和諧,說是“全面緊張”,殆不為過。

     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三國志·馬超傳》) 黃忠:聽說黃忠為後将軍,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