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雄末路
關燈
小
中
大
發黴的氣味。
關平也低下頭來默默地喝着粥,不時地擡頭看看爹爹那愁苦的臉色。
當然,還不能把真相完全告訴爹爹,爹爹怎會知道,就是這些發黴的麥子,還是後廚的親兵從老鼠洞裡挖出來的呢! 剛剛喝完了粥,有一個人蹑手蹑腳地走進來了。
關羽定睛觀看,原來是闊别已久的治中從事潘。
關羽雖說與他平時不和,但在這個場合相見,卻别有幾分親切之感,不禁驚喜地說:“承明,你怎麼來了?” 潘沒有正面回答關羽的問題,随便找個地方坐下,似乎是在自言自語地說:“我在江陵主持州務,君侯帶兵在江北作戰,我們已有好幾個月沒有見面了……。
” 關羽仍然追問說:“你是怎麼到這裡來的?” 潘的臉上立刻泛起尴尬的神情:“一言難盡啊!糜芳獻城投降吳人之後,我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白天躲出家門,晚上回到家中的密室裡睡覺。
呂子明進駐江陵不久,孫仲謀和陸伯言随後也來了。
不知怎麼的,他們發現了我的行蹤。
一天夜裡,派兵包圍了我的住宅。
第二天,孫仲謀便派人來請我,我躺在床上托病不起,孫仲謀竟命人連床帶人都擡到車子上,把我拉到他的行營。
” “這麼說,你見到孫權了?” “是的。
” 關羽開始生氣了,追問道:“孫權都對你說了一些什麼?” “他見我涕淚橫流,便很委婉地呼着我的字說:‘承明,昔日觀丁父是若國俘虜,楚武王用他作了軍帥。
彭仲爽是申國俘虜,楚文王用他作了令尹。
這兩個人都是你們楚國的先賢,起初雖然都作了階下之囚,後來卻都受了重用,成為楚國的名臣。
而你卻不然,不肯屈尊來見我,難道以為我沒有古人的度量嗎?’” 關羽更加憤怒了,厲聲地說:“這是引誘你投降!你是怎麼回答的?” “我沒有回答,隻是流着眼淚,孫仲謀便命他的近侍用手巾給我擦眼淚。
” 關羽的臉繃得更緊了:“後來呢?” “我萬般無奈,又被他的度量所折服,隻好……。
” 關羽怒不可遏,大聲地說:“你投降了?!” 潘慚愧地說:“唉,這是無可奈何的。
” 關羽聲嘶力竭地喝道:“好你個叛國之賊!還有什麼面目來見我?!” 說着,拔出佩刀,對着潘要砍。
潘手急眼快,一個箭步蹿上去,拽住他的胳膊說:“君侯,現在情況危急,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且聽我把話講完,要殺要剮,任憑君侯裁斷。
” 關羽遲疑了一下,抽回了刀,放回鞘内,喝道:“講!” “君侯,我本想甯死不降,為主公盡忠。
但一轉念,覺得死也無濟于事,隻好忍辱苟話,以觀天下之變了。
此次來見君侯,是勸告君侯知時達變,早作決斷的。
我素知君侯性情剛烈,之所以敢于冒死前來,一來是吳主差遣,不能違命;二來是不忍心看到君侯和将士們珠沉玉碎;三來也想把前後之事對君侯作個交待。
” 關羽冷笑說:“你以為我會投降吳主嗎?” “不知也,這全在軍侯的決斷。
不過我念及往日的同僚之誼,不得不冒死提醒君侯:吳兵已将麥城團團圍住,君侯是很難率殘兵沖出去的,即或僥幸沖出去,也是無路可走的。
現在吳國使臣在外面等候,君候願意見一見嗎?” 關羽開始沉思起來,他的臉色很難看,思想在作着激烈的鬥争。
過了一會兒,用比較低緩的語氣說:“那就請他進來吧!” 關平喊了一聲“有請使臣!”吳國使臣便走進來了。
是一個50歲左右的人,顯得老氣橫秋的樣子。
這人進來以後,向關羽拱手俯身說:“參見君侯!” 關羽請吳使坐下,詢問他的姓名,自稱姓虞名翻、字仲翔。
關羽忽然想起,這不是受呂蒙之命賺下公安城的那個人嗎?面對虞翻,他的怒火馬上燃燒起來了,真想抽出刀來,結束這厮的性命。
但他馬上便理智起來,強忍着怒火,以平靜的态度對虞翻說:“吳主的意思,方才已由潘治中向我傳達過了,關某隻是想要問問貴使,關某歸附之後,吳主将如何待我?” 虞翻說:“我主公說,君侯入吳之後,地位不會在呂蒙、陸遜之下。
” 關羽歎了口氣說:“唉,事已至此,我還有什麼道路可以選擇呢?煩貴使出去報與圍城将領,容我把隊伍整頓一下,明日中午時分,麥城城門大開,迎接吳軍入城。
” 虞翻說:“君侯要言而有信啊!我和潘治中就出去轉告。
” 虞翻和潘蕩走出去之後,關平問道:“爹爹,我們真要投降嗎?” 關羽說:“此金蟬脫殼之計耳!吩咐下去,多做偶人、旗幟,今夜布滿城頭,迷惑敵軍,乘其不備,連夜突圍而出!” 11 這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隻有一彎殘月和那滿天星星多少閃放着一些寒光。
到了子夜時分,關羽率領着不足千人的隊伍,從麥城的西北角,悄悄地突圍而出。
好像沒有被發覺,他們提心吊膽地繞過敵人的軍營,快速而謹慎地行進着,一直走到天亮,沒有聽到後面有什麼動靜,關羽才把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
饑寒交迫的士兵在途中陸續倒下或逃走,走到章鄉地界時,人數已經所剩無幾了,與其說這是一支軍隊,毋甯說這是一夥狼狽流竄的散兵遊勇。
在那荒郊古道上,舉目望去,一片荒涼。
路旁有許多新墳,有的上面插着白幡,白幡和枯樹在寒風中沙沙作響。
一群烏鴉喳喳叫着,扇動着翅膀,在墳茔的上空高低盤旋,似乎是在與那些新登鬼錄的人們告别。
疲憊不堪,衣冠髒亂的關羽、關平和趙累,一手持着長予,一手拉着馬,和幾名士卒在古道上艱難地邁着腳步。
關羽環視前後左右,清點一下人數:“一、二、三、四……”然後萬分失落地說:“唉,連我在内不過才十三個人……” 關平補充說:“廖叔叔去上庸還沒有回來,另外還有一名士卒出去打探消息,加在一起是十五個人。
” 關羽狂笑着說:“哈哈哈!事到如今,我真的成為孤家寡人了!” 關平的話畢竟提醒了他,他好像快要溺死的人盼望救命稻草一樣,把一線希望寄托在上庸方面。
頭些日子,主公曾命到西蜀求救的廖化趕到上庸送信,責令他們出兵援救,可是一直沒見救兵到來,關羽隻好又派廖化去了一趟上庸,再催促他們發兵。
可是已經過去了十多天,仍不見救兵到來。
關羽自言自語地說:“廖化該回來了,我們盼望救兵到來,真好像大旱之望雲霓啊!” 關平在一旁說:“爹爹,劉封和孟達二人平時與您不和,也許他們會坐視您的失敗而不發兵吧!” 趙累也接着話碴兒說:“他們如果想發兵,上次就發兵了,也不至于拖到今天!” 關羽瞪着眼睛說:“他們敢!那可是一樁大罪!” 衆人實在走不動了,便各自坐在一個墳頭上休息,幾名殘兵也或坐或卧地休息着。
忽聞鼓樂聲由遠而近,一支出殡的隊伍緩緩走過,一輛馬車拉着棺材,孝子穿着孝服,打着幡,由兩個人攙扶着走在前面,棺材後面跟着送葬的人群和吹鼓手們。
風聲、哭聲、鼓樂聲混成一片。
送葬的隊伍從關羽面前緩緩走過去之後,關羽叫住了人群後面一個中年農夫問道:“請問,這是什麼地方?離麥城有多遠?” 農夫回答說:“這裡是當陽縣章鄉,離麥城大約有百裡之遙吧。
” “我們在路上經常看到出殡的,也看到許多新墳,莫非這一帶正在鬧瘟疫?” “是的,自從今年秋天在襄樊一帶水淹七軍之後,水裡的屍體逐漸臭了,毒氣甚重,首先在襄樊一帶鬧瘟疫,然後傳到我們這一帶,到處是新墳累累,哭聲陣陣,太慘了!” 關羽無言,默默地背過身去,中年農夫走遠了,後面仍然有哭聲和鼓樂聲随風聲傳過來。
關羽一行人又向前移動着腳步,忽見廖化騎着馬迎面走來。
見了關羽翻身下馬,喊了一聲“君侯!” 關羽定睛觀看,隻見廖化滿面風塵,神色疲憊,忙問道:“你怎麼走了這麼多天才回來?” 廖化回答說:“别提了,事情不順利啊!到了上庸,我向劉封、孟達說明來意後,他們仍然置主公的手令于不顧。
我幾次聲淚俱下地請求他們發兵,他們卻毫不為所動,我隻好失望地回來了。
唉,如果他們能早日發兵,君侯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氣死我也!恨未能早日除掉這二賊!” 廖化說:“君侯請息怒!現在情勢很危急,方才我在路上遇到吳軍的大隊人馬,正浩浩蕩蕩地向這裡進發。
” 關羽吃驚地問道:“知道是什麼人領兵嗎?” “我看纛旗上有一個大大的‘潘’字。
” 趙累說:“定是那潘璋,此人是孫權手下的一員猛将,因為在合肥大戰張遼而名聲遠著。
” 關羽問:“吳軍離這裡還有多遠?” “前鋒離這裡還有數裡之遙。
” 關羽想了想說:“看來前進不得,隻有後退了!” 一匹快騎從後面疾馳而至,出去打探的士兵在馬上報告說:“報!後面有追兵尾随而來!” 關羽吃驚地問:“離這裡還有多遠?” “七、八裡路的樣子。
” “再探再報!” 探子又疾馳而去。
關羽長歎說:“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看來我們走投無路了!” 關平說:“那就拼死一戰,殺出一條血路!” 關羽絕望地說:“敵衆我寡,十幾個人對大隊人馬,等于螳臂當車啊!事到如今,隻有兩條路可走了。
” “哪兩條路?” “降與死耳!其實隻有一條路,死!吳人再不會輕饒我,降亦死,戰亦死,看來我的死期到了!” 關平哭叫着:“爹爹!” “平兒,不必難過。
你已經19歲,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
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氣魄!面對危難,要挺起胸膛來!唉,都是為父的失誤,連累了你,也連累了将士們。
不過,現在說這些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還有酒嗎?” “還有一些。
” 關平從腰間拿出一個酒葫蘆,打開蓋,遞給關羽。
關羽接過喝了一口,舉着要遞給其他人,其他人擺手不要,關羽一口氣把酒灌到肚子裡,然後抛掉了葫蘆,醉了,目光發直,動作歪斜搖晃,舌頭也有些僵硬了,感慨無限地說:“想我關羽,生在河東一個破落的大戶人家,青年時随師父讀書習武,生活窘迫,打魚為生。
因為情仇而殺人,逃到了河北,那年25歲,到現在已經35年了。
以後賣過豆腐,打過鐵,販運過糧食,後來追随主公,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征黃巾,讨董卓,戰呂布,鎮荊州,收于禁,擒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過去是何等威武,何等風光!人稱我是一員勇将,在萬馬軍中能取上将首級,非虛言也。
“然而曾幾何時,卻突然由盛而衰,由威震華夏而敗走麥城,變化何其快啊!如今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我已步入了絕境,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有家難投,有國難奔!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啊!一連數夜無眠,我試圖尋找答案,是由于曹操的圈套?孫權的背盟?呂蒙的欺詐?陸遜的狡猾?還是由于士仁、糜芳的叛國投敵?劉封、孟達的見死不救?抑或是由于我關羽剛愎自用,驕傲疏忽?再不然是由于主公和孔明軍師戰略的失誤、全盤規劃的不足? “不過,無論怎麼說,我作為一名鎮守荊州的主帥,當然對失去荊州要負重要責任,但其它的原因呢?有人在背地裡說:如果當年調我入川,留諸葛孔明和趙子龍守荊州,就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局面,是這樣嗎?可惜我即将辭謝人世,一生的成敗得失,已經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了,隻有留待後人評說吧!我已六十花甲,曆盡人世滄桑,飽嘗生活甘苦,生不足戀,死不足惜,隻是拖累了你們,實在是于心難忍。
“平兒正在青春年少,又是文武雙全,應該是來日方長,前程似錦,卻随為父走上了絕路,怎不令人痛心!特别是對不起遠在西蜀的主公,我辜負了他對我的信任啊,他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付與我手,我卻輕易地丢失了它!主公啊主公,你用錯人了!如果死而有知,容我死後在夢中向你報告,日後相逢于地下再向你謝罪吧!” 說着,面向西方跪下,衆人也随着跪下。
關羽呼喊着說:“主公啊,主公,容臣在臨死之前和你告别!” 關羽叩拜,衆人随之,繼而伏地嗚咽不起,關平和趙累強把他攙扶起來。
關羽捶胸頓足,聲嘶力竭地哭喊着:“湛湛青天啊,你有知嗎?你有靈嗎?如果你降大任于斯人,就不應該眼看着他走入岐途而不加警示。
如果你沒有降大任于斯人,就不應該先讓他品嘗成功的蜜糖,後讓他咽下失敗的苦酒。
是天和我開玩笑,還是我違背了天意?是命運在捉弄我,還是我亵渎了命運?天啊天,你為什麼不言?為什麼不語?命運啊,你在哪裡?誰能看到你的真面目?哈哈哈……天尚無言,這一切的一切,什麼人能說得明白?” 前面傳來了馬蹄聲和軍隊疾行的腳步聲,關羽和衆人驚慌地向前方望去,隻見煙塵起處,大隊人馬像洪水一樣翻滾而來,隊伍中有一面大旗迎風招展,上面有一個大大的“潘”字。
衆人見此情景,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吳兵沖過來了!” 關羽大聲喊道:“要與吳狗決一死戰!能沖出去,便沖出去!沖不出去,在軍陣之中粉身碎骨,為國捐軀!”他提矛打馬,首先沖入了敵陣。
趙累、廖化、關平也随後沖了上去。
關羽圓瞪着充滿血絲的雙眼,好像兇神附體一般,與吳兵展開了搏鬥。
長矛刺下去,吳兵無不應聲落馬,霎時之間便倒下了一大片。
敵方的司馬馬忠見勢頭不妙,趕緊帶領幾名士卒放下絆馬索,關羽、關平和趙累三人的坐騎先後被絆倒,都做了馬忠的俘虜。
廖化苦戰多時,氣力逐漸不支,也被吳人俘獲了。
關平也低下頭來默默地喝着粥,不時地擡頭看看爹爹那愁苦的臉色。
當然,還不能把真相完全告訴爹爹,爹爹怎會知道,就是這些發黴的麥子,還是後廚的親兵從老鼠洞裡挖出來的呢! 剛剛喝完了粥,有一個人蹑手蹑腳地走進來了。
關羽定睛觀看,原來是闊别已久的治中從事潘。
關羽雖說與他平時不和,但在這個場合相見,卻别有幾分親切之感,不禁驚喜地說:“承明,你怎麼來了?” 潘沒有正面回答關羽的問題,随便找個地方坐下,似乎是在自言自語地說:“我在江陵主持州務,君侯帶兵在江北作戰,我們已有好幾個月沒有見面了……。
” 關羽仍然追問說:“你是怎麼到這裡來的?” 潘的臉上立刻泛起尴尬的神情:“一言難盡啊!糜芳獻城投降吳人之後,我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白天躲出家門,晚上回到家中的密室裡睡覺。
呂子明進駐江陵不久,孫仲謀和陸伯言随後也來了。
不知怎麼的,他們發現了我的行蹤。
一天夜裡,派兵包圍了我的住宅。
第二天,孫仲謀便派人來請我,我躺在床上托病不起,孫仲謀竟命人連床帶人都擡到車子上,把我拉到他的行營。
” “這麼說,你見到孫權了?” “是的。
” 關羽開始生氣了,追問道:“孫權都對你說了一些什麼?” “他見我涕淚橫流,便很委婉地呼着我的字說:‘承明,昔日觀丁父是若國俘虜,楚武王用他作了軍帥。
彭仲爽是申國俘虜,楚文王用他作了令尹。
這兩個人都是你們楚國的先賢,起初雖然都作了階下之囚,後來卻都受了重用,成為楚國的名臣。
而你卻不然,不肯屈尊來見我,難道以為我沒有古人的度量嗎?’” 關羽更加憤怒了,厲聲地說:“這是引誘你投降!你是怎麼回答的?” “我沒有回答,隻是流着眼淚,孫仲謀便命他的近侍用手巾給我擦眼淚。
” 關羽的臉繃得更緊了:“後來呢?” “我萬般無奈,又被他的度量所折服,隻好……。
” 關羽怒不可遏,大聲地說:“你投降了?!” 潘慚愧地說:“唉,這是無可奈何的。
” 關羽聲嘶力竭地喝道:“好你個叛國之賊!還有什麼面目來見我?!” 說着,拔出佩刀,對着潘要砍。
潘手急眼快,一個箭步蹿上去,拽住他的胳膊說:“君侯,現在情況危急,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且聽我把話講完,要殺要剮,任憑君侯裁斷。
” 關羽遲疑了一下,抽回了刀,放回鞘内,喝道:“講!” “君侯,我本想甯死不降,為主公盡忠。
但一轉念,覺得死也無濟于事,隻好忍辱苟話,以觀天下之變了。
此次來見君侯,是勸告君侯知時達變,早作決斷的。
我素知君侯性情剛烈,之所以敢于冒死前來,一來是吳主差遣,不能違命;二來是不忍心看到君侯和将士們珠沉玉碎;三來也想把前後之事對君侯作個交待。
” 關羽冷笑說:“你以為我會投降吳主嗎?” “不知也,這全在軍侯的決斷。
不過我念及往日的同僚之誼,不得不冒死提醒君侯:吳兵已将麥城團團圍住,君侯是很難率殘兵沖出去的,即或僥幸沖出去,也是無路可走的。
現在吳國使臣在外面等候,君候願意見一見嗎?” 關羽開始沉思起來,他的臉色很難看,思想在作着激烈的鬥争。
過了一會兒,用比較低緩的語氣說:“那就請他進來吧!” 關平喊了一聲“有請使臣!”吳國使臣便走進來了。
是一個50歲左右的人,顯得老氣橫秋的樣子。
這人進來以後,向關羽拱手俯身說:“參見君侯!” 關羽請吳使坐下,詢問他的姓名,自稱姓虞名翻、字仲翔。
關羽忽然想起,這不是受呂蒙之命賺下公安城的那個人嗎?面對虞翻,他的怒火馬上燃燒起來了,真想抽出刀來,結束這厮的性命。
但他馬上便理智起來,強忍着怒火,以平靜的态度對虞翻說:“吳主的意思,方才已由潘治中向我傳達過了,關某隻是想要問問貴使,關某歸附之後,吳主将如何待我?” 虞翻說:“我主公說,君侯入吳之後,地位不會在呂蒙、陸遜之下。
” 關羽歎了口氣說:“唉,事已至此,我還有什麼道路可以選擇呢?煩貴使出去報與圍城将領,容我把隊伍整頓一下,明日中午時分,麥城城門大開,迎接吳軍入城。
” 虞翻說:“君侯要言而有信啊!我和潘治中就出去轉告。
” 虞翻和潘蕩走出去之後,關平問道:“爹爹,我們真要投降嗎?” 關羽說:“此金蟬脫殼之計耳!吩咐下去,多做偶人、旗幟,今夜布滿城頭,迷惑敵軍,乘其不備,連夜突圍而出!” 11 這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隻有一彎殘月和那滿天星星多少閃放着一些寒光。
到了子夜時分,關羽率領着不足千人的隊伍,從麥城的西北角,悄悄地突圍而出。
好像沒有被發覺,他們提心吊膽地繞過敵人的軍營,快速而謹慎地行進着,一直走到天亮,沒有聽到後面有什麼動靜,關羽才把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
饑寒交迫的士兵在途中陸續倒下或逃走,走到章鄉地界時,人數已經所剩無幾了,與其說這是一支軍隊,毋甯說這是一夥狼狽流竄的散兵遊勇。
在那荒郊古道上,舉目望去,一片荒涼。
路旁有許多新墳,有的上面插着白幡,白幡和枯樹在寒風中沙沙作響。
一群烏鴉喳喳叫着,扇動着翅膀,在墳茔的上空高低盤旋,似乎是在與那些新登鬼錄的人們告别。
疲憊不堪,衣冠髒亂的關羽、關平和趙累,一手持着長予,一手拉着馬,和幾名士卒在古道上艱難地邁着腳步。
關羽環視前後左右,清點一下人數:“一、二、三、四……”然後萬分失落地說:“唉,連我在内不過才十三個人……” 關平補充說:“廖叔叔去上庸還沒有回來,另外還有一名士卒出去打探消息,加在一起是十五個人。
” 關羽狂笑着說:“哈哈哈!事到如今,我真的成為孤家寡人了!” 關平的話畢竟提醒了他,他好像快要溺死的人盼望救命稻草一樣,把一線希望寄托在上庸方面。
頭些日子,主公曾命到西蜀求救的廖化趕到上庸送信,責令他們出兵援救,可是一直沒見救兵到來,關羽隻好又派廖化去了一趟上庸,再催促他們發兵。
可是已經過去了十多天,仍不見救兵到來。
關羽自言自語地說:“廖化該回來了,我們盼望救兵到來,真好像大旱之望雲霓啊!” 關平在一旁說:“爹爹,劉封和孟達二人平時與您不和,也許他們會坐視您的失敗而不發兵吧!” 趙累也接着話碴兒說:“他們如果想發兵,上次就發兵了,也不至于拖到今天!” 關羽瞪着眼睛說:“他們敢!那可是一樁大罪!” 衆人實在走不動了,便各自坐在一個墳頭上休息,幾名殘兵也或坐或卧地休息着。
忽聞鼓樂聲由遠而近,一支出殡的隊伍緩緩走過,一輛馬車拉着棺材,孝子穿着孝服,打着幡,由兩個人攙扶着走在前面,棺材後面跟着送葬的人群和吹鼓手們。
風聲、哭聲、鼓樂聲混成一片。
送葬的隊伍從關羽面前緩緩走過去之後,關羽叫住了人群後面一個中年農夫問道:“請問,這是什麼地方?離麥城有多遠?” 農夫回答說:“這裡是當陽縣章鄉,離麥城大約有百裡之遙吧。
” “我們在路上經常看到出殡的,也看到許多新墳,莫非這一帶正在鬧瘟疫?” “是的,自從今年秋天在襄樊一帶水淹七軍之後,水裡的屍體逐漸臭了,毒氣甚重,首先在襄樊一帶鬧瘟疫,然後傳到我們這一帶,到處是新墳累累,哭聲陣陣,太慘了!” 關羽無言,默默地背過身去,中年農夫走遠了,後面仍然有哭聲和鼓樂聲随風聲傳過來。
關羽一行人又向前移動着腳步,忽見廖化騎着馬迎面走來。
見了關羽翻身下馬,喊了一聲“君侯!” 關羽定睛觀看,隻見廖化滿面風塵,神色疲憊,忙問道:“你怎麼走了這麼多天才回來?” 廖化回答說:“别提了,事情不順利啊!到了上庸,我向劉封、孟達說明來意後,他們仍然置主公的手令于不顧。
我幾次聲淚俱下地請求他們發兵,他們卻毫不為所動,我隻好失望地回來了。
唉,如果他們能早日發兵,君侯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氣死我也!恨未能早日除掉這二賊!” 廖化說:“君侯請息怒!現在情勢很危急,方才我在路上遇到吳軍的大隊人馬,正浩浩蕩蕩地向這裡進發。
” 關羽吃驚地問道:“知道是什麼人領兵嗎?” “我看纛旗上有一個大大的‘潘’字。
” 趙累說:“定是那潘璋,此人是孫權手下的一員猛将,因為在合肥大戰張遼而名聲遠著。
” 關羽問:“吳軍離這裡還有多遠?” “前鋒離這裡還有數裡之遙。
” 關羽想了想說:“看來前進不得,隻有後退了!” 一匹快騎從後面疾馳而至,出去打探的士兵在馬上報告說:“報!後面有追兵尾随而來!” 關羽吃驚地問:“離這裡還有多遠?” “七、八裡路的樣子。
” “再探再報!” 探子又疾馳而去。
關羽長歎說:“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看來我們走投無路了!” 關平說:“那就拼死一戰,殺出一條血路!” 關羽絕望地說:“敵衆我寡,十幾個人對大隊人馬,等于螳臂當車啊!事到如今,隻有兩條路可走了。
” “哪兩條路?” “降與死耳!其實隻有一條路,死!吳人再不會輕饒我,降亦死,戰亦死,看來我的死期到了!” 關平哭叫着:“爹爹!” “平兒,不必難過。
你已經19歲,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
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氣魄!面對危難,要挺起胸膛來!唉,都是為父的失誤,連累了你,也連累了将士們。
不過,現在說這些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還有酒嗎?” “還有一些。
” 關平從腰間拿出一個酒葫蘆,打開蓋,遞給關羽。
關羽接過喝了一口,舉着要遞給其他人,其他人擺手不要,關羽一口氣把酒灌到肚子裡,然後抛掉了葫蘆,醉了,目光發直,動作歪斜搖晃,舌頭也有些僵硬了,感慨無限地說:“想我關羽,生在河東一個破落的大戶人家,青年時随師父讀書習武,生活窘迫,打魚為生。
因為情仇而殺人,逃到了河北,那年25歲,到現在已經35年了。
以後賣過豆腐,打過鐵,販運過糧食,後來追随主公,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征黃巾,讨董卓,戰呂布,鎮荊州,收于禁,擒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過去是何等威武,何等風光!人稱我是一員勇将,在萬馬軍中能取上将首級,非虛言也。
“然而曾幾何時,卻突然由盛而衰,由威震華夏而敗走麥城,變化何其快啊!如今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我已步入了絕境,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有家難投,有國難奔!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啊!一連數夜無眠,我試圖尋找答案,是由于曹操的圈套?孫權的背盟?呂蒙的欺詐?陸遜的狡猾?還是由于士仁、糜芳的叛國投敵?劉封、孟達的見死不救?抑或是由于我關羽剛愎自用,驕傲疏忽?再不然是由于主公和孔明軍師戰略的失誤、全盤規劃的不足? “不過,無論怎麼說,我作為一名鎮守荊州的主帥,當然對失去荊州要負重要責任,但其它的原因呢?有人在背地裡說:如果當年調我入川,留諸葛孔明和趙子龍守荊州,就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局面,是這樣嗎?可惜我即将辭謝人世,一生的成敗得失,已經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了,隻有留待後人評說吧!我已六十花甲,曆盡人世滄桑,飽嘗生活甘苦,生不足戀,死不足惜,隻是拖累了你們,實在是于心難忍。
“平兒正在青春年少,又是文武雙全,應該是來日方長,前程似錦,卻随為父走上了絕路,怎不令人痛心!特别是對不起遠在西蜀的主公,我辜負了他對我的信任啊,他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付與我手,我卻輕易地丢失了它!主公啊主公,你用錯人了!如果死而有知,容我死後在夢中向你報告,日後相逢于地下再向你謝罪吧!” 說着,面向西方跪下,衆人也随着跪下。
關羽呼喊着說:“主公啊,主公,容臣在臨死之前和你告别!” 關羽叩拜,衆人随之,繼而伏地嗚咽不起,關平和趙累強把他攙扶起來。
關羽捶胸頓足,聲嘶力竭地哭喊着:“湛湛青天啊,你有知嗎?你有靈嗎?如果你降大任于斯人,就不應該眼看着他走入岐途而不加警示。
如果你沒有降大任于斯人,就不應該先讓他品嘗成功的蜜糖,後讓他咽下失敗的苦酒。
是天和我開玩笑,還是我違背了天意?是命運在捉弄我,還是我亵渎了命運?天啊天,你為什麼不言?為什麼不語?命運啊,你在哪裡?誰能看到你的真面目?哈哈哈……天尚無言,這一切的一切,什麼人能說得明白?” 前面傳來了馬蹄聲和軍隊疾行的腳步聲,關羽和衆人驚慌地向前方望去,隻見煙塵起處,大隊人馬像洪水一樣翻滾而來,隊伍中有一面大旗迎風招展,上面有一個大大的“潘”字。
衆人見此情景,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吳兵沖過來了!” 關羽大聲喊道:“要與吳狗決一死戰!能沖出去,便沖出去!沖不出去,在軍陣之中粉身碎骨,為國捐軀!”他提矛打馬,首先沖入了敵陣。
趙累、廖化、關平也随後沖了上去。
關羽圓瞪着充滿血絲的雙眼,好像兇神附體一般,與吳兵展開了搏鬥。
長矛刺下去,吳兵無不應聲落馬,霎時之間便倒下了一大片。
敵方的司馬馬忠見勢頭不妙,趕緊帶領幾名士卒放下絆馬索,關羽、關平和趙累三人的坐騎先後被絆倒,都做了馬忠的俘虜。
廖化苦戰多時,氣力逐漸不支,也被吳人俘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