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雄末路

關燈
以支撐下去了。

    逃亡的人愈來愈多,青壯年士兵已經所剩無幾,除了廖化、趙累等幾名将領和兒子關平外,隻有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軍吏和為數不多的親兵還跟随着關羽。

    一棟破舊的茅草屋,是臨時的中軍大帳,房頂上懸挂着一面殘破不堪的“關”字的纛()旗,無精打采地在寒風中飄蕩着,發出一陣陣不堪入耳的聲音,好像是在呻吟和歎息。

     在帳中立着五個用稻草做的偶人,稍有衣着,偶人的胸前都挂着木牌,分别寫着“孫權”,“呂蒙”,“陸遜”,“士仁”,“糜芳”的字樣。

    關羽手持酒尊喝着酒,表情是憤怒而憂郁的,關平、趙累站在旁邊。

     關平央告說:“爹爹,少喝一些吧!” 關羽擺手說:“不用管我!爹爹不過是借酒澆愁而已!這些日子發生的一切,好像使我從高高的山峰上一下子跌入了萬丈深淵,怎不令人憤恨!怎不令人惆怅?!我荊州重鎮失守,我軍被迫南返,現在又被吳兵包圍在麥城這個鬼地方。

    ” 關平勸解說:“爹爹,氣大傷身,您要多多保重。

    再說現在也不是生氣的時候,應該想一下脫身之計才是。

    ” 這時從外面傳來一群小兒唱童謠的聲音,關羽側耳聽了一下,對趙累說:“趙将軍,你出去看看,外面什麼人在唱?” 趙累應聲而下。

    關羽取出弓箭,交給關平說:“方才你問我,做這幾個偶人做什麼?現在就告訴你吧,這是厭勝之術。

    用箭射這些人,一來是為了出一出我這口惡氣,二來為了讓這些人倒黴,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孫權,孫仲謀,你這背信棄義的賊首!背棄了盟友,反而與曹孟德結盟,在背後捅了我緻命的一刀!我豈能饒你!平兒!給我射!” 關平射了五、六箭,箭箭俱中。

     關羽又對呂蒙偶人說:“呂蒙,呂子明,你這個陰險狡猾的無賴!裝病回建業,騙得我解除了後顧之憂,把後方的大部分兵力調往襄樊,你卻率兵潛上,白衣過江,用詭計奪取了我荊州重鎮,怎不令我恨得咬牙切齒!平兒,給我射!” 關平射了五、六箭,又箭箭俱中。

     關羽豎起大姆指說:“平兒,好箭法!陸遜,陸伯言,你這兩面派的小人!到陸口上任後,假意敬我、懼我、巴結我,使我放松了警惕,壞了大事。

    平兒,給我射!” 關平連射五、六箭,還是箭箭俱中。

     關羽誇獎說:“好箭法!不愧是我将門虎子!糜芳、士仁,你們這兩個叛徒、敗類!我還沒來得及懲辦你們,你們卻在關鍵時刻投降了吳狗,獻上我荊州重鎮!我就是吃爾之肉,喝爾之血,也難解心中之恨啊!平兒,給我射!” 關平各射數箭,仍然是箭不虛發。

     關羽連聲叫道:“射得好!射得好!” 他還不解氣,從關平手中拿過箭來,自己射了數箭,兩個偶人相繼倒地,關羽狂笑說:“哈哈哈!自取其咎也!”然後狂飲着。

     這時趙累拽着一個老人走了進來,老人頭戴鬥笠,須發皆白,邊走邊說:“這位兄弟,你不要拽我,我又沒幹什麼壞事!” 關羽問道:“怎麼回事?” 趙累說:“一群兒童圍着大帳唱童謠,他也在其中,一定是教唱童謠的奸細!君侯,您就審問吧,聽說軍營中出了什麼事,我過去看看。

    ” 趙累匆匆地走了出去。

     關羽仔細地打量着來人,問道:“你是什麼人?” “老夫也是士大夫出身,看破了仕途,隐居在這沮水之上,打魚耕田自給,人稱沮上翁。

    ” “你為何教唱童謠,擾亂軍心?” “這可是天大的冤枉!今日老夫路過此地,見一群兒童唱童謠,便伫立觀看,何嘗是老夫教唱的?老夫也不是什麼奸細。

    ” “那麼你說,這童謠出自何處?” “老夫今年80多歲,在這幾十年中,世事變化無常,童謠也總是随生随滅。

    童謠多為民謠,不過是由兒童傳唱罷了。

    它是百姓的心聲,反映了時局的走勢和輿論的趨向。

    說不上是何人所作,也找不到源頭之所在,就算是約定俗成,大衆創作的吧。

    ” “方才兒童們唱的是什麼内容?” “老夫年邁健忘,不過隻記得其中的幾句。

    ” “那就說給我聽。

    ” “将軍可不要生氣呀。

    ” “不妨事,隻管道來!” “那童謠中唱道:‘關公關公,無比英勇。

    全憑英勇,難守荊城。

    失意沔上,敗走麥城。

    一世英名,終成笑柄。

    ’” 關羽聞言大怒,馬上變了臉,喝道: “大膽!分明是在嘲弄我,應該把你推出去正法!” 沮上翁卻毫無懼色,哈哈大笑說:“我久聞将軍的大名,過去卻無緣見上一面,今日幸得拜會尊顔,方知将軍空有英名,實則心胸狹窄,不能容物,乃凡夫俗子耳!春秋時期,有人說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其将軍之謂乎!” 關羽見老人引用了《春秋左傳》的典故,态度馬上緩和下來,抱歉地說:“看來老先生對《春秋左傳》頗有心得,失敬失敬!是的,關某适才對待老先生的态度,可稱得起是‘剛而無禮’,現在就向您道歉!平兒來,給老先生看坐!” 關平搬來坐位,讓沮上翁坐下。

     關羽仍然用抱歉的口吻說:“近來因為戰事失利,心緒不佳,所以冒犯了老先生。

    想關某熟讀《春秋左傳》,又頗好浏覽兵書戰策,雖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也不是那些不學無術之輩。

    今日竟遭此慘敗,無乃天意乎!” 沮上翁绺了一下雪白的胡須,嚴肅地說:“恕我直言,熟讀《春秋左傳》,好浏覽兵書戰策,不一定就精通從政和用兵之道,也不一定深知做人之真谛。

    讀書不在于背誦,在于能否應用耳。

    ” “多謝老先生賜教!那麼,請問老先生,關某此次出兵襄、樊,究竟錯在哪裡?就以《春秋左傳》之戰例言之:晉楚之戰以前,晉師救鄭,晉大夫随武子說:‘觀釁而動。

    ’關某此次出兵襄、樊,正是曹魏内部矛盾重重,義兵興起之時,難道不算是‘觀釁而動’嗎?” “但随武子在下面又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将軍作到了嗎?” “知難而退?可我原先并不知道難在哪裡。

    ” “是的,人在志滿意得之時,總是不知道難在哪裡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是将軍武功的鼎盛之時,根據《周易》亢龍有悔,盛極而衰的道理,将軍此時就要戒驕戒躁,沉着清醒,時時刻刻注意着形勢的變化。

    因為這時正是曹操與孫權膽戰心驚的時刻,同時也就是他們最有可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你的最危險的時刻,難就在其中了。

    如果将軍此時能真正領悟‘知難而退’的道理,就應該早日回去把後方鞏固起來,那就不至于失去荊州,有今日的慘敗了。

    ” 關羽服氣地說:“唉呀,難道老先生是神靈下界嗎?說得太對了!使關某茅塞頓開!可惜聆聽這樣的高論,現在有些晚了。

    噢,還要請教老先生,這麥城的地理,交通情況如何?” “坐落在沮水西岸的麥城,相傳為春秋時期楚昭王所築。

    此地北通襄、樊,南望宜昌、江陵,西接巴蜀,東連夏口,自古為兵家所必争。

    當年伍子胥引吳兵伐楚時,在沮水東岸修築了驢城和磨城,以鉗制麥城。

    ” 關平在一旁插嘴問道:“老爺爺,驢城和磨城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麥子是怎樣磨成面粉的嗎?” “用驢拉磨來磨呗!” “是啊,用驢城和磨城鉗制麥城,就是取其相克之意,所以有‘東驢西磨,麥城自破’的諺語。

    如今東吳的軍隊在大将朱然的率領下已經占領了驢、磨二城,又包圍了麥城,将軍的處境是很危險的。

    ” 關羽焦急地問道:“那,我們應該怎樣擺脫困境呢?” “東邊有驢、磨二城鉗制,不是突圍的好去處,南邊有重兵堵截,也不是突圍的好去處。

     “那麼,我隻能在西方和北方突圍了?” “西方和北方也必然有重兵堵截,很難說有多大的把握。

    如今将軍已經四面受敵,無非是在死地裡僥幸求生罷了。

    如果在西北角突圍,步步西北,直奔上庸,再由上庸入漢中,由漢中入川,也許還有一線求生的希望。

    ” “可是我現在不想入川,是率兵回來收複荊州失地的。

    ” “但将軍已經戰敗,軍隊已經瓦解,還有什麼力量收複失地?現在唯有逃命而已。

    ” “唉,就算是逃命吧,這是一條生路嗎?” “将軍現在已無生路,能否在死地裡求生,就看運氣了。

    當然,如果上庸方面能出兵接應,情況會好一些。

    ” 關羽拱手緻意說:“多謝老先生指教,如果關某能逃脫這場劫難,日後定要重謝!” 沮上翁也拱手說:“老夫姑妄言之,不敢言謝。

    将軍好自為之吧,也許天無絕人之路。

    ” “老先生走好,恕不遠送。

    ” 關羽望着沮上翁的背影,呆呆地立在那裡,怅然若失,神志恍惚。

    忽聽後面有吵嚷聲,趙累和手持大刀的四名伍伯押解着四名五花大綁的逃兵走進了帳中。

     關羽問道:“怎麼回事?” 趙累說:“他們幾個人逃跑,被抓回來了。

    ” 關羽問逃兵:“你們都是哪裡人?” 大個子逃兵說:“我們都是南郡人。

    ” 關羽又問:“你們為什麼逃跑?” 大胡子逃兵說:“我們跟随君侯多年,一向是忠心耿耿地随君侯征戰,出生入死,從未有過二心。

    可是現在,從樊城一路撤到這裡,已經饑寒交迫,疲憊不堪,又被層層圍住,裡無糧草,外無救兵;軍營中還流傳着瘟疫,缺醫少藥,每天都有死屍被擡出去;眼看沒有一點生路,我們實在不願意等死啊!” 一個骨瘦如柴的逃兵說:“我們不過是想逃出去尋找一條生路。

    ” 趙累氣憤地說:“我軍正被吳軍包圍,你們逃出去隻能投降敵人,按軍法當斬,你們知道嗎?” 另一個臉上有傷疤的逃兵說:“知道,可是不逃也是餓死,與其坐等餓死,不如冒險逃跑,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 趙累請示關羽說:“君侯,怎麼處理這幾個人?他們逃出去投降吳軍,還會掉過頭來攻打我們。

    ” 四名逃兵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不,我們絕不會這麼幹。

    ” 趙累惡狠狠地哼了一聲說:“現在說得好聽,到時候就由不得你們了。

    我看還是殺了他們,以絕後患!” 他見關羽未加可否,在那裡痛苦地沉思着,便擅自下令說:“推出去斬了!” 伍伯們不敢怠慢,押着四名逃兵向外走出。

     關羽突然招了招手說:“慢,回來!” 逃兵們被押回之後,關羽親手一一為之解縛,凄怆地說: “你們都是跟随我多年的老兵,多少年來,抛家失業,舍生忘死,冒兵鋒,蹈白刃,拼搏于疆場之上,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如今身陷絕境,生死難蔔,都是我關某之過,是我把你們帶到這個絕路上的。

    你們想要離開軍營,尋找一條生路,有什麼罪過?走吧!逃生去吧!” 趙累不情願地說:“可是……這樣一來,士卒逃跑的勢頭就更控制不住了。

    從襄樊一帶撤退時,吏士還有一萬多人,這些日子天天有人逃跑,所剩已不足千人了,而且多是老弱殘兵。

    ” 關羽歎息着揮手說:“唉,這是無可奈何之事,責在主帥,非吏士之罪也!讓他們去吧!” 逃兵們一齊跪下說:“我們不走了,說什麼也不走了,願與君侯生死相依,禍福共之,今後敢有二心,為天地鬼神所不容!” 關羽把他們攙扶起來,和他們相對而泣,然後抽泣着地說:“事到如今,是去是留,随你們的便吧!先回營去吧!” 四名逃兵拜謝而出,伍伯們也走了出去。

    關羽慢慢地踱着步,陷入沉思之中。

     外面有吳兵的歌聲傳來,時強時弱。

    他傾聽了一會兒,凄切地說:“這定是圍城的吳兵所唱,當然,也會有從我軍中逃出去的士兵,跟着一同唱的。

    面對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一個典故。

    ” 趙累問道:“什麼典故?” “這件事說來有四百多年了。

    楚漢戰争時,項羽被圍于垓下,聽到四面楚歌之聲,與現在的情景,何其相似耶?所不同的,是身邊沒有那名虞美人耳!” 關羽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了秀娘。

    自從離開曹營時在路上一别,至今已有将近二十年不見了。

    當時彼此還在中年,如今都老了。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自己常常懷念她,但因戎馬倥惚,也無暇多想。

     可是,在此刻,在走向窮途末路的關頭,那久被壓抑的相思之火,又織烈地燃燒起來了,過去的一切,又一幕一幕浮現在腦海之中。

    而那是溫馨,還是痛苦,是幸福,還是災難,是很難說清楚的。

    現在籠罩在他心頭的,主要是歉疚和自責的意識。

     是的,作為一個生逢亂世的女人,秀娘是經曆了那麼多的災難,受到了那麼多的傷害,而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她對自己的愛戀都是始終如一,絲毫沒有動搖過的,而自己呢?他不敢想下去了,多年前,她那絕望的呼号仿佛又在耳邊響起:“你不是一個男人!不是一個男人……。

    ”想到這裡,關羽心中的酸痛有如倒海翻江,勢如湧泉的熱淚灑落在蓬亂的胡須上。

     過了好久,關羽用沙啞的嗓音絕望地喊着:“秀娘,你在哪裡啊!” 早已過了中午,關羽已是饑腸辘辘,後廚的士兵還沒有送過飯來。

    他派關平到後面去催促,過了好長時間,關平領送飯的士兵走了進來,士兵把食籃打開,端出了兩碗很稀的麥粥和一小碟白蘿蔔鹹菜,外帶兩雙竹筷,父子二人的午飯也就是這些了。

    關羽端起粥碗,一股發黴的味道撲鼻而來,他皺了皺眉頭。

     關平解釋着說:“發黴的麥子也不多了。

    将帥們還能吃上點發黴的粥,吏士們連這個也吃不到,已經斷炊好幾天了。

    ” 關羽沉默着,心中像刀絞一般。

    到了這步天地,他還能說什麼呢?他實在太餓了,端起粥來狼吞虎咽地吃着,全不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