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我媽媽來隊的第二天傍晚。
我正和媽媽一起在宿舍裡吃晚飯,段雨國急匆匆地闖進來:“指導員,快,連長的一家來隊了!” 我扔下碗筷,趕忙跟着段雨國來到接待烈士親屬住的房子裡。
戰上們正你出他進地忙乎着。
見我進來,梁大娘和韓玉秀站了起來。
床上睡着那剛出生三個多月的女娃。
段雨國對梁大娘說:“大娘,這是我們指導員!” 老人直朝我點頭:“唔,唔。
讓你們操心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歲了。
穿一身自織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幾處打着補丁。
老人高高的個,背駝了,鬓發完全蒼白,面孔幹瘦瘦的,前額、眼角、鼻翼,全鑲滿了密麻麻的皺紋。
象是曾患過眼疾,老人的眼角紅紅的,眼窩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遲鈍的柔光,裡面象藏着許多苦澀的東西。
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會相信這就是連長的母親啊! 我連忙雙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轉臉對韓玉秀:“小韓,您也坐下。
” 玉秀剛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
玉秀忙轉過身去給孩子喂奶,輕聲哄着啥事還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閨女,莫哭,莫哭……” “大娘,聽說你們上路十幾天了。
怎麼才到……” 沒待我說完,段雨國貼着我的耳報告訴我,大娘她們下了火車,是步行趕來連隊的! “啥?!”我心裡打了個寒悸。
從火車站到連隊駐地一百六十多華裡,難道這祖孫三代是翻山越嶺,一步一步挪來的?這時,我發現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褲角上全沾滿了南國殷紅色的泥巴。
昨天剛落過一場雨,路該是多難走哇! 段雨國對梁大娘說:“大娘,下了火車站不遠就是汽車站,汽車能直接開到我們連的山腳下。
怎麼?你們沒打聽着有長途汽車站!” 玉秀小聲說:“打聽着了。
” 大娘接過話:“莊稼人走點路,不礙事。
” “你們在路上走了幾天呀?”段雨國又問。
“四天帶一過晌。
”玉秀邊給孩子喂奶邊說,“要不是老打聽路,走得興許還快些。
” 我忙結段雨國遞個眼色,不讓他再問了。
在邀請烈士親屬來隊時,團裡已寄去了足夠用的路費。
這祖孫三代下了火車步行而來,是将路費用在别的事上了,還是為了省出幾塊錢?!粱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帳單,足以使我曉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過得該是有多難…… 炊事班長帶着幾個戰土,端着剛出鍋的面條和四碟兒菜走進來。
他們把面條盛進婉裡,讓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飯。
這時,大娘從床上摸過一個包幹糧的包袱。
包袱是用做蚊帳用的那種紗布縫的,沾滿了旅途上的塵埃。
大娘解開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裡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兒,還有幾個鹹蘿蔔頭。
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兒,朝面條碗裡放…… 炊事班長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這爛瓜幹做的煎餅了!瞧,都擠成碎碴碴了……” “帶在路上吃沒吃完。
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湯泡泡還能吃。
”大娘說着,又把那煎餅碴兒往碗裡捧…… 我眼裡濕了。
此時,隻有此時,我才真正明白,粱三喜生前為啥因我扔掉那一個半饅頭而大動肝火啊! ………… 大娘和玉秀安歇後,我打電話報告團政治處值班室,說梁三喜烈士一家已來到連隊。
接電話的是搞報道的高幹事。
他告訴我,一個月前,團政治處已給梁大娘和韓玉秀去過兩次信,讓她們來隊時一定帶上梁三喜生前的照片和寫的家信。
高幹事讓我務必抓緊時間問一向照片和家信帶來了沒有。
因為軍區舉辦的“英雄事迹展覽會”即将開館展出,梁三喜烈士的照片和遺物都太少,軍、師政治部已多次來電話催問此事…… 次日早飯後,我又去看望大娘和玉秀。
屋内已坐着幾位戰士和幾位班、排長。
玉秀去年(七八年)三月間曾來過連隊,他們跟她早就認識。
玉秀顯得很是年輕,中上等的個兒,身段很勻稱。
臉面的确跟靳開來生前說的一樣,酷似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陶玉玲。
秀長的眉眼,細白的面皮,要不是挂着哀思和淚痕的話,她一定會給人留下一種特别溫柔和恬靜的印象。
她上身穿件月白布褂,下身是青黑色的布褲,褂邊和褲角都用白線鑲起邊兒,鞋上還裱了兩绺白布(後來我才知道,她是按古老的沂蒙風俗,為丈夫服重孝)…… 見我進屋,她站起來點了點頭,臉上閃出一絲笑容,算
我正和媽媽一起在宿舍裡吃晚飯,段雨國急匆匆地闖進來:“指導員,快,連長的一家來隊了!” 我扔下碗筷,趕忙跟着段雨國來到接待烈士親屬住的房子裡。
戰上們正你出他進地忙乎着。
見我進來,梁大娘和韓玉秀站了起來。
床上睡着那剛出生三個多月的女娃。
段雨國對梁大娘說:“大娘,這是我們指導員!” 老人直朝我點頭:“唔,唔。
讓你們操心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歲了。
穿一身自織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幾處打着補丁。
老人高高的個,背駝了,鬓發完全蒼白,面孔幹瘦瘦的,前額、眼角、鼻翼,全鑲滿了密麻麻的皺紋。
象是曾患過眼疾,老人的眼角紅紅的,眼窩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遲鈍的柔光,裡面象藏着許多苦澀的東西。
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會相信這就是連長的母親啊! 我連忙雙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轉臉對韓玉秀:“小韓,您也坐下。
” 玉秀剛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
玉秀忙轉過身去給孩子喂奶,輕聲哄着啥事還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閨女,莫哭,莫哭……” “大娘,聽說你們上路十幾天了。
怎麼才到……” 沒待我說完,段雨國貼着我的耳報告訴我,大娘她們下了火車,是步行趕來連隊的! “啥?!”我心裡打了個寒悸。
從火車站到連隊駐地一百六十多華裡,難道這祖孫三代是翻山越嶺,一步一步挪來的?這時,我發現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褲角上全沾滿了南國殷紅色的泥巴。
昨天剛落過一場雨,路該是多難走哇! 段雨國對梁大娘說:“大娘,下了火車站不遠就是汽車站,汽車能直接開到我們連的山腳下。
怎麼?你們沒打聽着有長途汽車站!” 玉秀小聲說:“打聽着了。
” 大娘接過話:“莊稼人走點路,不礙事。
” “你們在路上走了幾天呀?”段雨國又問。
“四天帶一過晌。
”玉秀邊給孩子喂奶邊說,“要不是老打聽路,走得興許還快些。
” 我忙結段雨國遞個眼色,不讓他再問了。
在邀請烈士親屬來隊時,團裡已寄去了足夠用的路費。
這祖孫三代下了火車步行而來,是将路費用在别的事上了,還是為了省出幾塊錢?!粱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帳單,足以使我曉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過得該是有多難…… 炊事班長帶着幾個戰土,端着剛出鍋的面條和四碟兒菜走進來。
他們把面條盛進婉裡,讓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飯。
這時,大娘從床上摸過一個包幹糧的包袱。
包袱是用做蚊帳用的那種紗布縫的,沾滿了旅途上的塵埃。
大娘解開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裡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兒,還有幾個鹹蘿蔔頭。
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兒,朝面條碗裡放…… 炊事班長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這爛瓜幹做的煎餅了!瞧,都擠成碎碴碴了……” “帶在路上吃沒吃完。
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湯泡泡還能吃。
”大娘說着,又把那煎餅碴兒往碗裡捧…… 我眼裡濕了。
此時,隻有此時,我才真正明白,粱三喜生前為啥因我扔掉那一個半饅頭而大動肝火啊! ………… 大娘和玉秀安歇後,我打電話報告團政治處值班室,說梁三喜烈士一家已來到連隊。
接電話的是搞報道的高幹事。
他告訴我,一個月前,團政治處已給梁大娘和韓玉秀去過兩次信,讓她們來隊時一定帶上梁三喜生前的照片和寫的家信。
高幹事讓我務必抓緊時間問一向照片和家信帶來了沒有。
因為軍區舉辦的“英雄事迹展覽會”即将開館展出,梁三喜烈士的照片和遺物都太少,軍、師政治部已多次來電話催問此事…… 次日早飯後,我又去看望大娘和玉秀。
屋内已坐着幾位戰士和幾位班、排長。
玉秀去年(七八年)三月間曾來過連隊,他們跟她早就認識。
玉秀顯得很是年輕,中上等的個兒,身段很勻稱。
臉面的确跟靳開來生前說的一樣,酷似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陶玉玲。
秀長的眉眼,細白的面皮,要不是挂着哀思和淚痕的話,她一定會給人留下一種特别溫柔和恬靜的印象。
她上身穿件月白布褂,下身是青黑色的布褲,褂邊和褲角都用白線鑲起邊兒,鞋上還裱了兩绺白布(後來我才知道,她是按古老的沂蒙風俗,為丈夫服重孝)…… 見我進屋,她站起來點了點頭,臉上閃出一絲笑容,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