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賈假甄真與曹家舊事(1)

關燈
說中,無非是變成了賈府内的家宴演戲,元春姊妹間的賦詩饋禮而已。

    所以那些分詠大觀園的詩,雖出諸閨閣,卻一律都是應制詩。

    而君臣間的尊卑禮數,森嚴等級,也通過描寫賈政父女之間颠倒可笑的關系而表現得淋漓盡緻。

    但曹雪芹還惟恐這樣隐去真事的變形寫法,或許會最終導緻真事湮沒無考,所以又特地從省親一事引出婦人家閑談大世面的話,從中洩漏一點天機。

    這樣,就有趙嬷嬷說“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一段文字。

    她說:“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監造海舫,修理海塘,隻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

    ”如上所述,康熙四十四年春夏間的那一次南巡,曹寅确曾前往蘇、揚接駕,而且就在三個月前,他上過奏折說:“臣同李煦已造江船及内河船隻,預備年内竣工。

    ”可見,“監造海舫”雲雲,亦非無本。

    但這些當年的詳情,局外人或不至于都記得起、想得到,所以不妨說出是賈府。

    唯有名聲最大的在江甯四次接駕事,作者不敢直接與小說主要描寫的賈府連在一起,于是又歸之于賈府的“影子”——甄府,說: 還有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若不是我們親眼看見,告訴誰誰也不信的。

    别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

    ……也不過是拿着皇帝家的銀子,往皇帝身上使罷了。

    誰家有那些錢買這個虛熱鬧去!(庚辰本第十六回) 這就是曹雪芹借省親情節而要出脫的真正心事。

    所以脂評提醒讀者:“甄家正是大關鍵、大過節,切勿作泛泛口頭語看!”又批“接駕四次”曰:“點正題正文。

    ”意思說,這是作者所以要寫省親故事的本心真意。

     探春興利除弊的治家,能使人聯想到執政者在某些經濟問題上的改良措施。

    我疑惑這也是曹家真事的變形寫法。

    比如大觀園管理實行包幹責任制,衆人反映說:“不必動官中錢糧,我還可以交錢糧。

    ”寶钗說:“不過這幾樣,都是他們包了去,不用帳房去領錢,便算算,就省下多少來?”等等,極似曹寅等人分别為朝廷包幹承辦銅節省銀兩開支等事;諸如下面這些話,在曹寅和有關奏折中比比皆是: 蒙主人鴻恩,将浒墅等十四關銅,分為三份,賞給奴才等承辦以來,我等每年将節省銀俱已如數交納内庫。

    ……今若将浒墅等十四關應付我等之銅價銀一錢,腳費銀五分,停止向關監督領取,改由附近江蘇藩庫支付,則……船夫雇價及各地雜用等項,即可節省銀一萬兩。

    因此,比我等以前節省之十四萬兩,又可增加節省銀一萬兩。

    ……若能施行,則我等可免大江行船之苦,而亦有益于錢糧……(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折) 小說以假寫真,以小寓大,恐讀者忘卻興利除弊中假賈真甄的關系,特在管園衆人向主子謝恩,說出“我們再要不體上情,天地也不容了”之後,立即插入家人忽報“江南甄府裡家眷昨日到京,今日進宮朝賀,此刻先遣人來送禮請安”等語,将此事打斷,暗示的痕迹十分明顯。

     曹家被朝廷治罪的真事,亦如南巡接駕事一樣,在小說中是既不能不寫,又不能如實明寫的。

    脂評提到過八十回後賈府的“抄沒”,若全是正面落筆地明寫,恐難以隐去真事而又達到實錄目的。

    我想,作者也許會使用一些側筆暗寫的辦法來補足這件事,而其中有一些情景、細節,則很可能事先已化入了變形的“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回中了。

    當然,抄檢大觀園隻是一個家庭内部的“自殺自滅”,但雍正奪嫡,黨同伐異,殺戮锢廢諸王子、宗室大臣,又何嘗不是同室操戈呢?作者仿佛忙中偷閑,特意讓探春流着眼淚說到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又在下一回讓尤氏補充說:“昨日聽見你爺說,看邸報,甄家犯了罪,現今抄沒家事,調取進京治罪。

    ”等等,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這與作者寫元春省親而特意讓趙嬷嬷提到南巡和甄家接駕事,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