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未覺《紅樓夢》(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标題隻是為了套用杜牧的那句詩,其實已近二十年。
初見紅樓在八九歲上,從外婆家的席子底下翻出一本書來,無頭無尾,估計前後都已充當草紙之用了,那是一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啊。
裡面是各種奇怪的名字與對話,比如劉姥姥,比如平兒、鴛鴦,每個人都在說話,笑着說,哭着說,咬着牙說,皺着眉說,我如同突然站在某戶人家的門檻外,望着他們暄騰騰的日子,微感不知所措。
當然,後來我知道這就是人民文學版出的三卷本《紅樓夢》的中冊,劉姥姥已經二進大觀園,還沒家去,這是第四十一回,說明這本書還未及更大限度地發揮實用性。
我那不識字的外婆家何以有這麼一部書呢?大概是她那準備高考的侄子留下的,那一陣子,他在附近的中學複讀,寄居于此,最後也沒考上大學,不知道是不是這半本殘書造的孽。
不管怎樣,這成就了我的紅樓緣分,假如不是這時遇到,再過上幾年,我也一樣會迷上它,但我願意讓這開頭來得早些再早些,早到對它懵懂無知的時候,無來由地喜歡上了,那感情更真實、紮實。
就是這樣沒頭沒尾地讀下來,它最初吸引我的,該是趣味,比如說,冬夜洗腳,兌多了熱水,把雙腳架在盆上等水冷下來,突然寂寞了,便将紅樓拿過來,随便從哪一頁讀起,一讀就入了迷,等到想起洗腳這碼子事時,盆裡的水早就冷下來了,隻好再兌一次熱水。
這真是件奇怪的事,一個孩子,更喜歡的應該是《西遊記》這類傳奇讀物,可是當我翻開吳老先生的大作,發現那裡面的孫悟空全無正義,簡直就是一小流氓,而唐僧被喊做長老——這個稱呼看着就晦氣,他說起話來,也像一個投機取巧的市儈。
現在我倒是喜歡這漸近真實的取經團,但那時,我是個聽到國旗并不真是拿鮮血染成都會極度失落的孩子,我不能夠承受一部現實主義的《西遊記》。
我爸則推薦我看《三國演義》,他自己喜歡這部書,可是那些文绉绉的話叫人不耐煩,出于孩童的虛榮心,我連猜帶蒙看了一兩回之後,就專門挑有貂禅的章節來看,我對三國的全部概念是一個貂禅面對呂布的情節,她手攀曲欄,梨花帶雨,那姿态真是優美。
還回到《紅樓夢》,它跟上面這些書的區别就在于,它比較貼近我的生活,吵架啊,怄氣啊,情節雖不同,那原理和親戚家的事情不也差不多?順便說一句,從七歲起,我就是一個家族故事的竊聽者了。
還有,《紅樓夢》寫的是愛情,小孩子家家的,固然不懂愛情,但架不住我向往啊,那時瓊瑤剛露頭,是父母眼裡的禁書,不容易弄到,倒是《紅樓夢》,是我人生裡第一個愛情指南,比着葫蘆畫瓢,雖然還沒有生發愛情的對象,我已經知道,愛情,是和眼淚密切相關的東西。
電視劇《紅樓夢》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鄰家姐姐收集了帶有劇照的明信片、撲克、還有折扇,她會背金陵十二钗的判詞,以及整套的《葬花詞》,我們到一處就會熱烈讨論,而我們的父母面對這樣一種迷狂顯然拿不定主意,一方面他們認為小孩子不該弄這個,可是,再怎麼說也是部名著,熏陶一下總沒壞處吧。
得到我爸的全面支持,是在電視上播出某個紅樓知識大賽時,人家在上面提問,我就在下面搶答,比如秋桐是屬什麼的啊?嘿,這也太容易了。
仗着那本殘書,我答出了四分之三的問題,我爸大大地吃了一驚,認為我若在現場,起碼能得個三等獎,而我,覺得我爸還是太謙虛了。
不久他們單位下發一筆購書款,我爸給我買了一套《紅樓夢》,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三卷本,十幾年來,前兩卷被我床頭廁上反複摩挲,已經破爛不堪,尤其是中部,封皮也已脫落了,第三本卻俨然如新,被我丢在父母的家中,大概也不會再帶出來了。
二十年來,對于《紅樓夢
初見紅樓在八九歲上,從外婆家的席子底下翻出一本書來,無頭無尾,估計前後都已充當草紙之用了,那是一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啊。
裡面是各種奇怪的名字與對話,比如劉姥姥,比如平兒、鴛鴦,每個人都在說話,笑着說,哭着說,咬着牙說,皺着眉說,我如同突然站在某戶人家的門檻外,望着他們暄騰騰的日子,微感不知所措。
當然,後來我知道這就是人民文學版出的三卷本《紅樓夢》的中冊,劉姥姥已經二進大觀園,還沒家去,這是第四十一回,說明這本書還未及更大限度地發揮實用性。
我那不識字的外婆家何以有這麼一部書呢?大概是她那準備高考的侄子留下的,那一陣子,他在附近的中學複讀,寄居于此,最後也沒考上大學,不知道是不是這半本殘書造的孽。
不管怎樣,這成就了我的紅樓緣分,假如不是這時遇到,再過上幾年,我也一樣會迷上它,但我願意讓這開頭來得早些再早些,早到對它懵懂無知的時候,無來由地喜歡上了,那感情更真實、紮實。
就是這樣沒頭沒尾地讀下來,它最初吸引我的,該是趣味,比如說,冬夜洗腳,兌多了熱水,把雙腳架在盆上等水冷下來,突然寂寞了,便将紅樓拿過來,随便從哪一頁讀起,一讀就入了迷,等到想起洗腳這碼子事時,盆裡的水早就冷下來了,隻好再兌一次熱水。
這真是件奇怪的事,一個孩子,更喜歡的應該是《西遊記》這類傳奇讀物,可是當我翻開吳老先生的大作,發現那裡面的孫悟空全無正義,簡直就是一小流氓,而唐僧被喊做長老——這個稱呼看着就晦氣,他說起話來,也像一個投機取巧的市儈。
現在我倒是喜歡這漸近真實的取經團,但那時,我是個聽到國旗并不真是拿鮮血染成都會極度失落的孩子,我不能夠承受一部現實主義的《西遊記》。
我爸則推薦我看《三國演義》,他自己喜歡這部書,可是那些文绉绉的話叫人不耐煩,出于孩童的虛榮心,我連猜帶蒙看了一兩回之後,就專門挑有貂禅的章節來看,我對三國的全部概念是一個貂禅面對呂布的情節,她手攀曲欄,梨花帶雨,那姿态真是優美。
還回到《紅樓夢》,它跟上面這些書的區别就在于,它比較貼近我的生活,吵架啊,怄氣啊,情節雖不同,那原理和親戚家的事情不也差不多?順便說一句,從七歲起,我就是一個家族故事的竊聽者了。
還有,《紅樓夢》寫的是愛情,小孩子家家的,固然不懂愛情,但架不住我向往啊,那時瓊瑤剛露頭,是父母眼裡的禁書,不容易弄到,倒是《紅樓夢》,是我人生裡第一個愛情指南,比着葫蘆畫瓢,雖然還沒有生發愛情的對象,我已經知道,愛情,是和眼淚密切相關的東西。
電視劇《紅樓夢》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鄰家姐姐收集了帶有劇照的明信片、撲克、還有折扇,她會背金陵十二钗的判詞,以及整套的《葬花詞》,我們到一處就會熱烈讨論,而我們的父母面對這樣一種迷狂顯然拿不定主意,一方面他們認為小孩子不該弄這個,可是,再怎麼說也是部名著,熏陶一下總沒壞處吧。
得到我爸的全面支持,是在電視上播出某個紅樓知識大賽時,人家在上面提問,我就在下面搶答,比如秋桐是屬什麼的啊?嘿,這也太容易了。
仗着那本殘書,我答出了四分之三的問題,我爸大大地吃了一驚,認為我若在現場,起碼能得個三等獎,而我,覺得我爸還是太謙虛了。
不久他們單位下發一筆購書款,我爸給我買了一套《紅樓夢》,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三卷本,十幾年來,前兩卷被我床頭廁上反複摩挲,已經破爛不堪,尤其是中部,封皮也已脫落了,第三本卻俨然如新,被我丢在父母的家中,大概也不會再帶出來了。
二十年來,對于《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