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傳》與《紅樓夢》
關燈
小
中
大
陳寅恪先生提倡對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他說:“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4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柳如是别傳》再好不過地體現了寅恪先生的這種學術精神。
他固然不能諒解錢謙益等南明重臣的降清舉動,但對清初知識分子的特殊處境也給予了深在的了解與同情,嘗說:“蓋建州入關之初,凡世家子弟著聲庠序之人,若不應鄉舉,即為反清之一種表示,累及家族,或緻身命之危險。
”又說:“關于此點,足見清初士人處境之不易。
後世未解當日情勢,往往作過酷之批評,殊非公允之論也。
”陳寅恪:《柳如是别傳》下冊,第1118至11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于此可見,《紅樓夢》作者對登科赴考人士采取那樣嚴厲的痛而絕之、漫而罵之的态度,似不能視為一件小事,很難說沒有政治态度和種族觀念方面的複雜因素摻與其中。
又比如第四回介紹李纨出場,作者特地标示李纨的父執李守中信奉“女子無才便有德”的信條。
承《紅樓夢會心錄》的作者呂啟祥教授見告,此典出自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作“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而張岱也是由明入清的氣節峻潔的文學家,為了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曾“披發入山”,甯為勞人。
他的關于男女“德”、“才”的議論,必不緻無指空發,而是同樣绾合着當時的“今情”。
曹雪芹借用這個典故,我以為重心應在省去的上句裡面,意在突出丈夫之“德”的重要。
明清易代,“甲申之變”繼之以“乙酉之變”,南下之清兵,一路上攻伐擄掠,勢如破竹,但同時也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許多州城縣府的命官和守将,常常是堅持到最後,甯可殉之以身(有的是全家自殺),也不向強敵投降。
而在南都傾覆之後,仍有志士仁人通過各種方式從事抗清活動。
誠如寅恪先生所說:“建州入關,明之忠臣烈士,殺身殉國者多矣。
甚至北裡名媛,南曲才娃,亦有心懸海外之雲(指延平王),目斷月中之樹(指永曆帝),預聞複楚亡秦之事者。
”《柳如是别傳》下冊,第1119至1120頁。
我曾說晚周、晚明、晚清,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曆史轉捩點,同時也是民族精神得以發蘇與張揚的曆史時刻,其中尤以明末清初所激發的文化之沖突更加悲壯慘烈。
可是到了清中葉,特别是到了文字獄盛行的雍正與乾隆統治時期,華夏民族的這種文化精神事實上已經耗磨得差不多了。
《紅樓夢》的大可貴處,就在于他的作者不顧密布的文網,用特殊的文學表現手法,重新與清初的思想潮流作一有力的呼應。
紅學索隐派對《紅樓夢》題旨的發掘因此固不可輕視。
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别傳》,也不是隻美頌傳主河東君一個奇女子,對那一時期的可以“窺見其孤懷遺恨”的南國名姝,包括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卞玉
他說:“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第24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柳如是别傳》再好不過地體現了寅恪先生的這種學術精神。
他固然不能諒解錢謙益等南明重臣的降清舉動,但對清初知識分子的特殊處境也給予了深在的了解與同情,嘗說:“蓋建州入關之初,凡世家子弟著聲庠序之人,若不應鄉舉,即為反清之一種表示,累及家族,或緻身命之危險。
”又說:“關于此點,足見清初士人處境之不易。
後世未解當日情勢,往往作過酷之批評,殊非公允之論也。
”陳寅恪:《柳如是别傳》下冊,第1118至11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于此可見,《紅樓夢》作者對登科赴考人士采取那樣嚴厲的痛而絕之、漫而罵之的态度,似不能視為一件小事,很難說沒有政治态度和種族觀念方面的複雜因素摻與其中。
又比如第四回介紹李纨出場,作者特地标示李纨的父執李守中信奉“女子無才便有德”的信條。
承《紅樓夢會心錄》的作者呂啟祥教授見告,此典出自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作“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而張岱也是由明入清的氣節峻潔的文學家,為了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曾“披發入山”,甯為勞人。
他的關于男女“德”、“才”的議論,必不緻無指空發,而是同樣绾合着當時的“今情”。
曹雪芹借用這個典故,我以為重心應在省去的上句裡面,意在突出丈夫之“德”的重要。
明清易代,“甲申之變”繼之以“乙酉之變”,南下之清兵,一路上攻伐擄掠,勢如破竹,但同時也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許多州城縣府的命官和守将,常常是堅持到最後,甯可殉之以身(有的是全家自殺),也不向強敵投降。
而在南都傾覆之後,仍有志士仁人通過各種方式從事抗清活動。
誠如寅恪先生所說:“建州入關,明之忠臣烈士,殺身殉國者多矣。
甚至北裡名媛,南曲才娃,亦有心懸海外之雲(指延平王),目斷月中之樹(指永曆帝),預聞複楚亡秦之事者。
”《柳如是别傳》下冊,第1119至1120頁。
我曾說晚周、晚明、晚清,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曆史轉捩點,同時也是民族精神得以發蘇與張揚的曆史時刻,其中尤以明末清初所激發的文化之沖突更加悲壯慘烈。
可是到了清中葉,特别是到了文字獄盛行的雍正與乾隆統治時期,華夏民族的這種文化精神事實上已經耗磨得差不多了。
《紅樓夢》的大可貴處,就在于他的作者不顧密布的文網,用特殊的文學表現手法,重新與清初的思想潮流作一有力的呼應。
紅學索隐派對《紅樓夢》題旨的發掘因此固不可輕視。
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别傳》,也不是隻美頌傳主河東君一個奇女子,對那一時期的可以“窺見其孤懷遺恨”的南國名姝,包括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