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與中國文藝學(1)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于《紅樓夢》集中表現了中國文學和中國藝術以及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如果對這部作品提供的藝術經驗進行深入的理念性的探讨,對了解本民族文藝學的特性,從理論上建設中國文藝學這一學科大有好處。
中國文藝學是我喜歡使用的一個概念,我認為中國文藝學不同于西方的文藝學,也不同于印度的和日本的文藝學,雖然許多規律是相同的,但強調的重點和表述方式我們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實用理性思維和思維的直觀性,到底是不是我們民族的思維特點?學術界有争論,且不去管它。但表現在藝術創作上,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社會效益,特别是重視作品的正心清欲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相信靈感思維,認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則有充分的審美資源的依據。作品藝術形象的構成,客觀物象固然離不開,但創作主張傾向于突出意境和意象,這和天人合一、物我渾成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對藝術的理解,則崇尚妙悟,提倡心領神會。《文子·道德篇》說:“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被列為“上學”的“以神聽之”,就是通常所說的意遊神會,也就是悟。藝術的表現和表達,務求簡約,不求窮盡,點到為止,言有盡而意無窮。它的極緻是司空表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和主張“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的老莊哲學,以及禅宗的“不立文字”互為表裡。形諸文藝學的概念,大都具有象征性、不确定性,如氣、韻、格、調、風、骨、神、味等等。這些特征,《紅樓夢》都有所表現。書中或直接或間接陳述曹雪芹的藝術見解和美學主張的言論,研究者注意得比較多,藝術構思和藝術描寫中體現出來的美學思想探讨得就不夠了。
這裡不妨以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豔曲驚芳心”為例略加分析。這一回先寫寶玉和衆姊妹搬入大觀園之後的歡樂情景,接着寫寶玉的根源于心理變化的苦悶,所以讓茗煙到坊肆中買了許多古今小說、傳奇腳本。然後便是寶、黛在沁芳閘橋邊共讀《西廂》,兩個人借景傳情,構成《紅樓夢》中最旖旎的一段文字。正在這時,襲人走來傳賈母命,叫寶玉去看望賈赦,于是黛玉一個人悶悶的若有所失,不知往哪裡去好。
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腳邊,隻聽牆内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隻因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隻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隻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我們應該感謝《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惟妙惟肖的藝術欣賞達到共鳴的圖畫。不僅寫出了共鳴現象本身,還寫出了由欣賞達到共鳴的全部過程,包括欣賞者藝術領悟和藝術理解的各個層次。
開始是聽者無心,兩句戲文不過偶然吹到耳内,黛玉僅僅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纏綿”。聽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兩句,才“點頭自歎”,意識到戲裡也有好文章,但忽然想到了“世人”,沒有和自身聯系起來,說明尚未入境。聽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兩句,開始“心動神搖”,漸漸進入藝術境界。接着又進一步,由“心動神搖”到達“如醉如癡”,幾乎不能自持,竟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反複咀嚼戲文的滋味。至此,黛玉作為欣賞者已經完全被湯顯祖的戲曲藝術所征服。可以想見,黛玉一定是結合自己的身世際遇和到賈府以後的生活經驗,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的。藝術欣賞過程到這裡本來可以完結了,不料《紅樓夢》作者另出己意,讓黛玉憑借自己的文化知識,展開一系列豐富的聯想,用欣賞者的藝術經驗盡量加以印證和補充,把藝術欣賞中的共鳴推向極緻。這就是“忽又想起”古人詩句,即唐代崔塗《旅懷》詩中的“水流花謝兩無情”;“再又”記起前人詞中的句子,即李煜《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又兼方才”和寶玉共讀《西廂》看到的“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的句子。一時間都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整個過程,始而“點頭自歎”,繼而“心動神搖”,最後“心痛神癡”,漸次深入,情感滲入得越來越多,終于情景交融、主客一體、物我兩忘,達到藝術領悟的制高點。
中國文藝學是我喜歡使用的一個概念,我認為中國文藝學不同于西方的文藝學,也不同于印度的和日本的文藝學,雖然許多規律是相同的,但強調的重點和表述方式我們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實用理性思維和思維的直觀性,到底是不是我們民族的思維特點?學術界有争論,且不去管它。但表現在藝術創作上,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社會效益,特别是重視作品的正心清欲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相信靈感思維,認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則有充分的審美資源的依據。作品藝術形象的構成,客觀物象固然離不開,但創作主張傾向于突出意境和意象,這和天人合一、物我渾成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對藝術的理解,則崇尚妙悟,提倡心領神會。《文子·道德篇》說:“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被列為“上學”的“以神聽之”,就是通常所說的意遊神會,也就是悟。藝術的表現和表達,務求簡約,不求窮盡,點到為止,言有盡而意無窮。它的極緻是司空表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和主張“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的老莊哲學,以及禅宗的“不立文字”互為表裡。形諸文藝學的概念,大都具有象征性、不确定性,如氣、韻、格、調、風、骨、神、味等等。這些特征,《紅樓夢》都有所表現。書中或直接或間接陳述曹雪芹的藝術見解和美學主張的言論,研究者注意得比較多,藝術構思和藝術描寫中體現出來的美學思想探讨得就不夠了。
這裡不妨以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豔曲驚芳心”為例略加分析。這一回先寫寶玉和衆姊妹搬入大觀園之後的歡樂情景,接着寫寶玉的根源于心理變化的苦悶,所以讓茗煙到坊肆中買了許多古今小說、傳奇腳本。然後便是寶、黛在沁芳閘橋邊共讀《西廂》,兩個人借景傳情,構成《紅樓夢》中最旖旎的一段文字。正在這時,襲人走來傳賈母命,叫寶玉去看望賈赦,于是黛玉一個人悶悶的若有所失,不知往哪裡去好。
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腳邊,隻聽牆内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隻因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隻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隻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我們應該感謝《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惟妙惟肖的藝術欣賞達到共鳴的圖畫。不僅寫出了共鳴現象本身,還寫出了由欣賞達到共鳴的全部過程,包括欣賞者藝術領悟和藝術理解的各個層次。
開始是聽者無心,兩句戲文不過偶然吹到耳内,黛玉僅僅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纏綿”。聽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兩句,才“點頭自歎”,意識到戲裡也有好文章,但忽然想到了“世人”,沒有和自身聯系起來,說明尚未入境。聽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兩句,開始“心動神搖”,漸漸進入藝術境界。接着又進一步,由“心動神搖”到達“如醉如癡”,幾乎不能自持,竟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反複咀嚼戲文的滋味。至此,黛玉作為欣賞者已經完全被湯顯祖的戲曲藝術所征服。可以想見,黛玉一定是結合自己的身世際遇和到賈府以後的生活經驗,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的。藝術欣賞過程到這裡本來可以完結了,不料《紅樓夢》作者另出己意,讓黛玉憑借自己的文化知識,展開一系列豐富的聯想,用欣賞者的藝術經驗盡量加以印證和補充,把藝術欣賞中的共鳴推向極緻。這就是“忽又想起”古人詩句,即唐代崔塗《旅懷》詩中的“水流花謝兩無情”;“再又”記起前人詞中的句子,即李煜《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又兼方才”和寶玉共讀《西廂》看到的“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的句子。一時間都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整個過程,始而“點頭自歎”,繼而“心動神搖”,最後“心痛神癡”,漸次深入,情感滲入得越來越多,終于情景交融、主客一體、物我兩忘,達到藝術領悟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