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三國演義》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曆史小說。

    它以文學的形式叙述曆史,同時也承載着古老的傳統文化,體現着民族的某種深層心理。

    隻不過作者并未意識到這些承載和體現的方面,是不自覺地在創作中實現罷了。

    自古以來的萬千讀者也并沒有自覺地、清醒地意識到這點,從中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某種心理引導也是在無意識中實現。

     對于《三國演義》這樣一部内涵豐富、影響巨大的曆史小說,長期以來僅僅局限于文學範疇的研究,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1988年我在古城西安讀研究生期間,參加了陝西省一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常喜歡發些議論。

    當時偶然讀到了夏書章先生寫的一本關于《三國演義》與管理藝術的小冊子,頗有感觸。

    時逢中國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進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其間接觸了許多新的思想觀點和理念。

    我對《三國演義》從小學時開始接觸,熟透于心。

    當運用新的理論觀點分析某些社會問題時,我發現許多現存的社會心理,都可以在《三國演義》中找到同樣的反映;當我們要對某些具體的現實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時,會發現《三國演義》人物早就使用過非常巧妙和有用的方法;當我們憎惡傳統文化的許多因素對現代化進程的嚴重影響時,也發現它們在《三國演義》中就已有很突出的表現,等等。

    總之,《三國演義》絕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我們對其進行文化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全方位的分析理解時,它會展現出一個巨大的認識空間。

    在理論界前輩的熱情鼓勵和悉心指導下,我從領導學、管理學的角度切入《三國演義》,對其作了力圖系統的分析,自然也涉及到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問題。

    那本題名《謀略與制勝》的小冊子自1989年一出版,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應,這是當時撰著時并未想到的。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甚至被有些人賦予了部分民族複興的使命。

    《三國演義》自然一度成了人們可以街談巷議的東西。

    但事走極端,物極必反。

    當《三國演義》受到大衆炙手可熱的追捧、不少輝煌亮點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時,其中所包含的所謂“糟粕”,即體現着民族心理中那些陋劣的東西往往會被人們所忽略,三國中的各色人物也都成了一些人崇拜、模仿的對象。

    另一方面,當關注《三國演義》成了一種時尚時,它又成了一些人戲說、調侃的對象。

    一些本來不錯的作者為了推銷自己的某些觀點,大概深怕大衆們食之無味,因而以三國故事為作料,《三國演義》成了某種文化快餐中加重讀者口感的調味品。

    這些方法都不可能引導傳統文化的複蘇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我以為,發掘和識辨曆史文化絕不是為了崇拜它、恢複它,而是要認識它、超越它。

    吸收和借鑒其優秀的部分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認清傳統文化中的劣根性,使它盡量少地不在我們自己身上重現,因為我們是傳統文化的自然性的後繼人,認清了傳統文化,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認清了我們自身。

    我們應該努力保證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得到良好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