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關燈
小
中
大
開門一看:外邊辦公室的職員都回家去了,寫字台都收拾得幹幹淨淨,鴉雀無聲,顯得有點冷落。
他向辦公室仔細一望,像是第一次看到一樣,角角落落都看到了。
這間辦公室是他和梅佐賢親自設計的,靠近廠長辦公室,有事辦起來方便,廠長對職員的工作也容易監督。
他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裡,好像每張寫字台上的職員都埋頭緊張地工作,讓徐總經理觀察。
他下樓走出去。
外面電燈很亮,煤碴路上沒有人,也很安靜,隻聽見轟隆轟隆的機器聲音不斷從車間傳出來,車間裡那些立達機器是他親自向瑞士公司訂購的。
從碼頭運到廠裡,他親眼看到拆包安裝的,這些可愛的機器曾經給他織出無數件的棉紗。
他聽到機器一聲聲的叫喚,好像是向他告别。
他站在煤碴路上凝神谛聽機器轟隆轟隆的聲音,如同慈母聽愛女出嫁前夕依依不舍的低訴。
他恨不能跑到機器旁邊,把每一部機器看一個夠,一想到工人都在上夜班,他突然在車間出現,會引起大家的驚奇。
他的腳在車間門口趑趄不前了。
清花間的灰布簾子突然掀起,車間裡強烈的電燈光芒射到門口,接着有一個人的影子映在地上。
他知道裡面有人出來。
他連忙轉過身子,往回走,到辦公室後面去了。
高大的煙囪矗立在夜空中,不斷噴出火星,像是深藍的天空中無數的繁星,一眨眼的工夫,火星就消逝了。
一忽,又有一陣火星噴出。
鍋爐房的籬笆外邊堆着許多煤塊,像是一座小土丘,烏黑的煤塊在黑暗中閃閃發着亮光。
煤,剛才煙囪噴出的火花就是煤燃燒發出的;車間機器轟隆的聲音,也是因為煤燃燒,發電,機器轉動,發出音響。
煤完成了它的任務,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殘骸堆在一旁,鍋爐房的後面是蘇州河。
蘇州河,是上海的一條血管,也是滬江紗廠的一條血管。
一包一包原棉是從這條河運來的。
一件一件棉紗有時也從這條河運走的。
現在,它躺在星空下,在遼闊的原野上遲緩地走它的路程,像是一條發光的巨大的帶子,蜿蜒地伸向黃浦江邊。
明天,就是明天,蘇州河再也不是滬江紗廠的血管了,他離開蘇州河,踽踽地向倉庫走來。
倉庫外邊,沒有卡車,沒有搬運員,也沒有每天都看見的那個磅秤,兩扇大門都開着,裡面的電燈也亮着,管倉庫的人大概吃夜宵去了。
一件件棉紗整整齊齊疊起,幾乎要接近高大倉庫的屋頂了,棉紗後面,隐隐約約可以看見一包一包沒有打開的原棉,堆得像山似的,倉庫裝得滿滿的,這裡面有多少原棉啊,還有多少件紗呦!原棉和棉紗都閃閃發光。
今天晚上的倉庫比任何一天都顯得明朗光亮,他從來沒有看過倉庫這麼明朗光亮,簡直是滬江紗廠創辦以來最明朗最光亮的一天,好像裡面放的不是原棉和棉紗,而是白嘩嘩的銀子。
銀子,這裡面有多少銀子啊,他舍不得離開倉庫,想走進去,在原棉和棉紗上舒舒服服地睡他一個夜晚,可是他身後遠遠傳來細碎的腳步聲,不知道誰向倉庫這邊走來了。
他邁起沉重的步子,向倉庫旁邊走去。
離倉庫左邊不遠,是一幢紅色的房屋,紅色的牆,紅的窗戶,紅的門,隻是玻璃在閃閃發光。
透過玻璃,借着外邊路燈的光亮,可以隐約看見裡面有一輛紅色的車子和紅色的長梯,車子上面放着一圈一圈帆布水龍袋,這是滬江紗廠自己的消防隊,也是徐義德的精心設計。
為了消滅可能發生的火災,添置消防設備,而且放在鍋爐房和倉庫附近。
他一看到紅色的救火車便停了下來,這裡一個人也沒有。
天空暗黝黝的。
繁星仿佛失去光芒。
從蘇州河上吹來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
他身上感到有些涼絲絲的。
他望着救火車,喃喃地說: “救火車,救火車,你多大的火都可以救,可是革命的火你卻救不了!你,你有啥用場?” 他繞了一大圈,感到有點疲乏了。
他失望地離開消防隊,慢慢回到廠長辦公室裡,推開所有窗戶,向前看看,向後看看,戀戀不舍地輕輕歎息一聲。
脫去身上的衣服,他倒在行軍床上睡了,像是睡在原棉和棉紗上一樣,感到柔軟而又舒适,他躺在床上,聽着牆上挂鐘有規律地發出嘀嗒嘀嗒的音響。
清花間牆上的挂鐘滴答滴答的音響卻沒人聽見,因為湯阿英率領的報喜隊從細紗車間走過鋼絲車間,向清花間前進。
人沒到,鑼鼓聲音已經到了清花間,大家都為這歡樂的聲音吸引住了。
鄭興發聽到鑼鼓聲特别興奮。
他親眼看着這個廠建成的。
有了滬江紗廠,就有了鄭興發,滬江紗廠每個車間,每一部機器,他都熟悉。
一聽機器親切的聲音,他就知道啥地方該維修。
隻要有一天聽不到親切的機器聲音,他就感到空虛,仿佛遺失了物事。
他是滬江紗廠發展的目睹者,也是滬江紗廠工人血淚史的見證人,他看到許多許多年青力強的工人進廠,受徐義德他們重重剝削,身體慢慢壞下去,又看到許多許多身殘體弱的工人出廠。
過去,他看到工人低頭進,低頭出,現在又看到工人擡頭進,擡頭出。
這個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現在比過去更愛護滬江紗廠了。
可是他頭發灰白了,臉上的皺紋深了,背有點駝了,眼睛卻奕奕有神。
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顯明的烙印。
依照勞動保護條例的規定,今天他該退休了。
他看到清花間那些可愛的青工,想起細紗間和粗紗間那些和他混得厮熟的女工們,他舍不得離開。
但到了退休的年齡又不得不離開這些年輕人。
在離開以前,他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把他多年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傳授給清花間的年輕小夥子們。
他聽到鑼鼓聲,便高興地大聲嚷道: “又有報喜隊來了。
大家準備鼓掌歡迎。
” 他們今天已經招待過三四起報喜隊。
大家都有了經驗,眼光望着鋼絲車間。
從那邊首先進來的是郭彩娣,她手裡捧着大紅雙喜字,歡快地跨進來。
接着管秀芬她們進來了。
管秀芬剛叫一聲:“鄭師傅,給你們報喜來了,”就給一陣噼噼啪啪的掌聲淹沒了。
鄭興發站在和花機旁邊,閃着炯炯的眼光,向他們招手。
忽然,他眼睛一亮,一塊雪白的長方形的牌子出現他的眼前,那上面寫着十一個大字:上海公私合營滬江棉紡廠。
他馬上高興地舉起雙手,一個勁鼓掌,兩隻腿也不知不覺地在地上跳了起來。
他臉上的皺紋
他向辦公室仔細一望,像是第一次看到一樣,角角落落都看到了。
這間辦公室是他和梅佐賢親自設計的,靠近廠長辦公室,有事辦起來方便,廠長對職員的工作也容易監督。
他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裡,好像每張寫字台上的職員都埋頭緊張地工作,讓徐總經理觀察。
他下樓走出去。
外面電燈很亮,煤碴路上沒有人,也很安靜,隻聽見轟隆轟隆的機器聲音不斷從車間傳出來,車間裡那些立達機器是他親自向瑞士公司訂購的。
從碼頭運到廠裡,他親眼看到拆包安裝的,這些可愛的機器曾經給他織出無數件的棉紗。
他聽到機器一聲聲的叫喚,好像是向他告别。
他站在煤碴路上凝神谛聽機器轟隆轟隆的聲音,如同慈母聽愛女出嫁前夕依依不舍的低訴。
他恨不能跑到機器旁邊,把每一部機器看一個夠,一想到工人都在上夜班,他突然在車間出現,會引起大家的驚奇。
他的腳在車間門口趑趄不前了。
清花間的灰布簾子突然掀起,車間裡強烈的電燈光芒射到門口,接着有一個人的影子映在地上。
他知道裡面有人出來。
他連忙轉過身子,往回走,到辦公室後面去了。
高大的煙囪矗立在夜空中,不斷噴出火星,像是深藍的天空中無數的繁星,一眨眼的工夫,火星就消逝了。
一忽,又有一陣火星噴出。
鍋爐房的籬笆外邊堆着許多煤塊,像是一座小土丘,烏黑的煤塊在黑暗中閃閃發着亮光。
煤,剛才煙囪噴出的火花就是煤燃燒發出的;車間機器轟隆的聲音,也是因為煤燃燒,發電,機器轉動,發出音響。
煤完成了它的任務,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殘骸堆在一旁,鍋爐房的後面是蘇州河。
蘇州河,是上海的一條血管,也是滬江紗廠的一條血管。
一包一包原棉是從這條河運來的。
一件一件棉紗有時也從這條河運走的。
現在,它躺在星空下,在遼闊的原野上遲緩地走它的路程,像是一條發光的巨大的帶子,蜿蜒地伸向黃浦江邊。
明天,就是明天,蘇州河再也不是滬江紗廠的血管了,他離開蘇州河,踽踽地向倉庫走來。
倉庫外邊,沒有卡車,沒有搬運員,也沒有每天都看見的那個磅秤,兩扇大門都開着,裡面的電燈也亮着,管倉庫的人大概吃夜宵去了。
一件件棉紗整整齊齊疊起,幾乎要接近高大倉庫的屋頂了,棉紗後面,隐隐約約可以看見一包一包沒有打開的原棉,堆得像山似的,倉庫裝得滿滿的,這裡面有多少原棉啊,還有多少件紗呦!原棉和棉紗都閃閃發光。
今天晚上的倉庫比任何一天都顯得明朗光亮,他從來沒有看過倉庫這麼明朗光亮,簡直是滬江紗廠創辦以來最明朗最光亮的一天,好像裡面放的不是原棉和棉紗,而是白嘩嘩的銀子。
銀子,這裡面有多少銀子啊,他舍不得離開倉庫,想走進去,在原棉和棉紗上舒舒服服地睡他一個夜晚,可是他身後遠遠傳來細碎的腳步聲,不知道誰向倉庫這邊走來了。
他邁起沉重的步子,向倉庫旁邊走去。
離倉庫左邊不遠,是一幢紅色的房屋,紅色的牆,紅的窗戶,紅的門,隻是玻璃在閃閃發光。
透過玻璃,借着外邊路燈的光亮,可以隐約看見裡面有一輛紅色的車子和紅色的長梯,車子上面放着一圈一圈帆布水龍袋,這是滬江紗廠自己的消防隊,也是徐義德的精心設計。
為了消滅可能發生的火災,添置消防設備,而且放在鍋爐房和倉庫附近。
他一看到紅色的救火車便停了下來,這裡一個人也沒有。
天空暗黝黝的。
繁星仿佛失去光芒。
從蘇州河上吹來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
他身上感到有些涼絲絲的。
他望着救火車,喃喃地說: “救火車,救火車,你多大的火都可以救,可是革命的火你卻救不了!你,你有啥用場?” 他繞了一大圈,感到有點疲乏了。
他失望地離開消防隊,慢慢回到廠長辦公室裡,推開所有窗戶,向前看看,向後看看,戀戀不舍地輕輕歎息一聲。
脫去身上的衣服,他倒在行軍床上睡了,像是睡在原棉和棉紗上一樣,感到柔軟而又舒适,他躺在床上,聽着牆上挂鐘有規律地發出嘀嗒嘀嗒的音響。
清花間牆上的挂鐘滴答滴答的音響卻沒人聽見,因為湯阿英率領的報喜隊從細紗車間走過鋼絲車間,向清花間前進。
人沒到,鑼鼓聲音已經到了清花間,大家都為這歡樂的聲音吸引住了。
鄭興發聽到鑼鼓聲特别興奮。
他親眼看着這個廠建成的。
有了滬江紗廠,就有了鄭興發,滬江紗廠每個車間,每一部機器,他都熟悉。
一聽機器親切的聲音,他就知道啥地方該維修。
隻要有一天聽不到親切的機器聲音,他就感到空虛,仿佛遺失了物事。
他是滬江紗廠發展的目睹者,也是滬江紗廠工人血淚史的見證人,他看到許多許多年青力強的工人進廠,受徐義德他們重重剝削,身體慢慢壞下去,又看到許多許多身殘體弱的工人出廠。
過去,他看到工人低頭進,低頭出,現在又看到工人擡頭進,擡頭出。
這個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現在比過去更愛護滬江紗廠了。
可是他頭發灰白了,臉上的皺紋深了,背有點駝了,眼睛卻奕奕有神。
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顯明的烙印。
依照勞動保護條例的規定,今天他該退休了。
他看到清花間那些可愛的青工,想起細紗間和粗紗間那些和他混得厮熟的女工們,他舍不得離開。
但到了退休的年齡又不得不離開這些年輕人。
在離開以前,他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把他多年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傳授給清花間的年輕小夥子們。
他聽到鑼鼓聲,便高興地大聲嚷道: “又有報喜隊來了。
大家準備鼓掌歡迎。
” 他們今天已經招待過三四起報喜隊。
大家都有了經驗,眼光望着鋼絲車間。
從那邊首先進來的是郭彩娣,她手裡捧着大紅雙喜字,歡快地跨進來。
接着管秀芬她們進來了。
管秀芬剛叫一聲:“鄭師傅,給你們報喜來了,”就給一陣噼噼啪啪的掌聲淹沒了。
鄭興發站在和花機旁邊,閃着炯炯的眼光,向他們招手。
忽然,他眼睛一亮,一塊雪白的長方形的牌子出現他的眼前,那上面寫着十一個大字:上海公私合營滬江棉紡廠。
他馬上高興地舉起雙手,一個勁鼓掌,兩隻腿也不知不覺地在地上跳了起來。
他臉上的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