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帝王英雄

關燈
作、拙劣拼湊而成的東西淹沒起來,以為這樣就會更真實!他與教皇簽訂的虛假的政教協定〔69〕裝作是天主教的重建,自以為這是破除宗教的方法,&ldquo對宗教有了免疫力&rdquo〔70〕。

    他的加冕典禮的儀式是在巴黎聖母院〔71〕由那位意大利的老怪物〔72〕主持授予皇冠。

    &mdash&mdash正如奧熱羅〔73〕所說:&ldquo典禮盛況空前,萬事俱備,惟缺五十萬人拼死将這一切結束!&rdquo〔74〕克倫威爾的就職是靠劍和《聖經》,人們應該承認他是真誠的實在。

    他佩帶寶劍,懷抱《聖經》,沒有任何邪念,這些不就是清教的真實象征、它的真實的盛裝和勳章嗎?過去曾是真實地依賴的東西,現在卻被用來作僞裝!但是,這位不幸的拿破侖算盤打錯了。

    他過于相信人民容易受騙,看不到人們内心中除了饑渴之外還有别的要求。

    他錯了,他像一個建造空中樓閣的人,不僅事業一敗塗地,連人也落得粉身碎骨,離人世而去。

     唉!這種欺騙的因素,在我們大家身上都會有的,而且隻要有充分的誘惑就會發展起來。

    所以說:&ldquo不要帶我們進入誘惑之中。

    &rdquo〔75〕但是,我認為這種欺騙因素的發展是災難性的。

    凡是明顯由這種欺騙性構成要素的事物,總歸是暫時的。

    而且,不管它貌似巨大,在本質上卻是渺小的。

    因此,拿破侖的事業,名噪一時,其結局如何呢?它像是火藥爆炸時的閃光,又像是荒野幹草的熊熊燃燒。

    一時間,似乎整個世界硝煙彌漫。

    不過,僅僅在一段時間以後,它消失了。

    然而,世界上的河山,天上的星空,腳下仁慈的大地,卻依然如故。

     魏瑪公爵〔76〕總是鼓勵他的朋友們說,要有勇氣;這個拿破侖的專制統治是非正義的,具有虛假性,是不會長久的。

    這種觀點是真實的。

    這個拿破侖愈是對人民進行沉重踐踏和殘暴壓制,總有一天人民會對他作出愈益強烈的反抗。

    非正義的行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我懷疑,他不惜失去自己最有利的炮兵陣地,或犧牲一個團的兵力也要把那個德國書商帕爾姆〔77〕殺掉!這顯然是殘暴殺害的非正義行為。

    不論他怎樣塗脂抹粉,即使抹上一英寸厚的油彩,也掩蓋不了他的真面目。

    這類殘暴行為深深地激怒了人心,每當人們想起他,總是被壓抑得怒火滿目,&mdash&mdash他們等待着時機!這一天終于來到,德國人奮起把他包圍了。

    &mdash&mdash誠然,從拿破侖的全程來看,他也做了一些正義的事情,做了一些自然法則許可的事情。

    至于他身上有什麼真實性,除了這些再沒有什麼了。

    其他的一切都是無謂的消耗。

    &ldquo事業成功之門向有才能者敞開&rdquo。

    這一至理名言,至今仍在到處明确顯示出來,可是,他卻在極不明确的狀态下離去。

    他好像是一張巨大的草圖,是一張粗略勾勒但又無法完成的草圖。

    實際上,哪個偉人不是這個樣子呢?也都是在這種粗略的狀态下離去,令人遺憾! 按他在聖赫拿島的表現,他的世界觀總是悲觀的。

    他似乎感到極大驚訝:他的一切就這樣無可挽回了,他被流放到這個島上,可是地球照舊繞着自身的軸心在轉。

    他認為法蘭西是偉大的,而且是無比的偉大,歸根到底,在于他就是法蘭西。

    他說:英格蘭本身,天生隻是法蘭西的附庸,&ldquo是法蘭西的另一個奧萊龍島〔78〕&rdquo。

    從拿破侖的本性看來,天生就是如此。

    然而,核對一下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實際情況卻是:&mdash&mdash我拿破侖囚在這裡!他對此迷惑不解,現實不符合他的設想;法蘭西并不是無比強大,他不代表法蘭西,對這些情況,他都感到不可思議。

    真是一個&ldquo錯誤的心&rdquo,叫他去信從虛謊!〔79〕他身上曾經有過的那種簡潔、明察、果斷的意大利人性格,一度堅強而有力,卻被法國虛誇的混濁氣氛團團圍住,多半被融消了。

    世人不是供他踐踏的,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其捆紮起來,成為他和法蘭西的基座,世人所想望的目标是與此完全不同的!拿破侖極其驚訝,但又有何用?他已經窮途末路,而自然照舊有她自己發展的道路。

    他一旦脫離了現實,他就會被推翻,處于絕望之境而無從挽回。

    他終于沉淪在那裡,感到極度的傷心,在無比悲痛中死去。

    &mdash&mdash這位不幸的拿破侖,好似一件精美的工具,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以前,就過早地耗費掉了。

    這就是我們讨論的最後一個偉大人物!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最後,有雙重的意思。

    因為我們對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的英雄們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研讨,最終就要結束了。

    我對此頗感不安。

    從事這樣的工作,雖有很多苦惱,但苦中有樂。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是嚴肅和廣泛的題目,我把它稱作英雄崇拜,并不過分。

    我認為,這個課題深入到人生道路和世上至關重要的奧秘,這是當前很值得闡述的問題。

    我們要用六個月的時間,而不是六天,才能把這個問題講得更為透徹些。

    我本指望對這個論題有創新的論述,但不知是否做到了。

    為了把它講完,我不得不以粗略的形式作了一個開端。

    由于表述倉猝,講得片面不清之處,在所難免,有望大家評審和見諒。

    你們的寬宏、堅忍、誠懇以及寄予厚望的支持與關照,我就不說了。

    在座的各位有造詣的、傑出的、美好的、博學的以及英國最重要的人物,耐心地聽完了我粗略的講話,我激情滿懷,衷心地感謝諸位。

    最後祝你們大家平安! 注釋 〔1〕 陪審團一般由12人組成,大陪審團由12&mdash23人組成。

    &mdash&mdash譯者 〔2〕 英國史上1832年、1867年、1884年議會選舉法修正法案。

    &mdash&mdash譯者 〔3〕 弗裡德利希·席勒(1759&mdash1805),德國戲劇家和詩人。

    此處語出自席勒的AesthetischeErziehungdesMenschen,見卡萊爾譯:《論文集·德國文學概況》。

     〔4〕 客邁拉(Chimera),希臘神話中獅頭、羊身蛇尾的吐火女怪。

    &mdash&mdash譯者 〔5〕 卡米爾·德穆蘭(1760&mdash1794),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活動家、律師和新聞記者。

    1789年發表演說鼓動攻占巴士底獄,任巴黎國民公會代表。

    後與丹敦等組成&ldquo寬容派&rdquo,反對雅各賓專政,與丹敦一起被處死。

    &mdash&mdash譯者 〔6〕 即七月革命。

    波旁王朝第二次複辟後,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宣布解散新議會,限制選舉權和取締一切反政府報刊,激起廣大群衆極度不滿。

    同年7月27日到29日,巴黎市民起義,三天内推翻波旁王朝,查理十世逃亡,政權落入以路易·菲力普為首的七月王朝,即奧爾良王朝,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被推翻。

    &mdash&mdash譯者 〔7〕 尼布爾(1776&mdash1831),德國曆史學家,曾在柏林大學講授羅馬史,著《羅馬史》3卷,開創以批判學方法研究曆史的先河。

    &mdash&mdash譯者 〔8〕 拉辛(1639&mdash1699),法國劇作家、詩人,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詩劇《安德羅瑪克》,悲劇《愛絲苔爾》、《菲德拉》等。

    &mdash&mdash譯者 〔9〕 長褲漢(又譯無套褲漢等),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對廣大革命群衆的稱呼。

    因穿粗皮褲,有别于穿絲絨套褲的貴族或資産者,故名。

    原為貴族對平民的蔑稱,但不久便成為&ldquo革命者&rdquo、&ldquo愛國者&rdquo、&ldquo共和主義者&rdquo的同義語。

    &mdash&mdash譯者 〔10〕 此語出自《舊約·以賽亞書》第60章第14節。

    中譯本作&ldquo屈身來就你&rdquo。

    &mdash&mdash譯者 〔11〕 紅白玫瑰戰争,是英國15世紀時(1455&mdash1485),兩大封建王族争奪王位的戰争:一方為蘭加斯特家族,族徽為紅玫瑰;另一方為約克家族,族徽為白玫瑰,故名。

    簡稱玫瑰戰争。

    因玫瑰又名薔薇,故又稱薔薇戰争。

    &mdash&mdash譯者 〔12〕 西蒙·德·蒙特福特戰争,是13世紀英格蘭貴族蒙特福特(1208&mdash1265)舉行的戰争。

    他是反叛亨利三世的首領,擊敗并俘獲亨利及愛德華王子,統治英格蘭(1264&mdash1265)。

    後愛德華潛逃并率軍将其包圍殺死。

    &mdash&mdash譯者 〔13〕 勞德(1573&mdash1645),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1633年起),查理一世樞密顧問。

    因敵視新教,引發主教戰争(1639年),1640年以叛國罪入獄後被斬首。

    &mdash&mdash譯者 〔14〕 查理二世(1630&mdash1685),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

    1660年王政複辟繼位。

    &mdash&mdash譯者 〔15〕 羅徹斯特(1647&mdash1680),英國詩人,王政複辟時期宮廷中的侍臣和放蕩才子,著有諷刺詩《對人類的諷刺》、《呆笨者的曆史》等。

    &mdash&mdash譯者 〔16〕 埃利奧特(1592&mdash1632),英國清教徒,下議院議員,因反對國王查理一世,領導議會向國王遞交權利請願書(1628年)而被囚死于倫敦塔。

    &mdash&mdash譯者 〔17〕 漢普登(1594&mdash1643),英國國會領袖之一,反對國王查理一世擅自征稅,在英國内戰中指揮埃奇希爾戰役負重傷緻死。

    &mdash&mdash譯者 〔18〕 皮姆(1583?&mdash1643),英國議員,曾經使查理一世接受未經議會同意不得解散議會的法令,是國王企圖逮捕的5名議員之一。

    &mdash&mdash譯者 〔19〕 勒德洛(1617?&mdash1692),1649年曾參與審判和處死查理一世。

    &mdash&mdash譯者 〔20〕 哈欽森(1616&mdash1664),參加處死國王者之一。

    &mdash&mdash譯者 〔21〕 範内(1613&mdash1662),英國清教徒,議會議員,因反對查理一世及克倫威爾護國政體,在王政複辟後被捕處死。

    &mdash&mdash譯者 〔22〕 達爾杜夫,是法國喜劇作家莫裡哀(1622&mdash1673)的劇作《僞君子》中的主人公。

    此人是一個假仁假義的宗教騙子。

    該劇演出後,達爾杜夫遂成為僞善的同義詞。

    &mdash&mdash譯者 〔23〕 華盛頓(1732&mdash1799),美國第一任總統。

    &mdash&mdash譯者 〔24〕 狂暴武士,源出北歐神話。

    他先使自己狂怒而作戰時無需使用盔甲。

    &mdash&mdash譯者 〔25〕 1643&mdash1648年,英國長期國會在威斯敏斯特舉行會議,旨在改革不符合資産階級利益的教義,制定了《威斯敏斯特信綱》等教規,與會者絕大多數為清教徒。

    &mdash&mdash譯者 〔26〕 伍斯特戰役,發生在1651年9月,克倫威爾平定蘇格蘭王黨的叛亂中。

    &mdash&mdash譯者 〔27〕 亨廷登,是英格蘭郡名,克倫威爾出生地。

    &mdash&mdash譯者 〔28〕 鄧巴之圍,1650年9月克倫威爾在鄧巴被圍,後擊敗英國王黨。

    &mdash&mdash譯者 〔29〕 查理一世(1600&mdash1649),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國王(1625&mdash1649年在位)。

    實行反動封建專制、高額稅收、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逮捕議會反對派領袖和拒絕納稅者,血腥鎮壓清教徒。

    1649年1月30日,在人民群衆的壓力下,議會判處其死刑被斬首。

    &mdash&mdash譯者 〔30〕 長老派,英國清教徒之一派,産生于16世紀下半葉。

    主張長老管理教會,隻要求國教(即英國聖公會)進行加爾文派的改革,後發展為英國長老會。

    17世紀時,英國資産階級革命中代表大資産階級和上層新貴族利益,主張與國王妥協。

    1640&mdash1648年間一度成為議會中的多數派,後被獨立派清洗出議會。

    &mdash&mdash譯者 〔31〕 獨立派,英國清教徒中的一派,産生于16世紀下半葉,主張各個教派獨立自主,反對設立國教,不贊成教會從屬于國家政權。

    17世紀資産階級革命中,代表中等資産階級和中小貴族利益,以克倫威爾為領袖。

    &mdash&mdash譯者 〔32〕 幾尼,指1663年英國發行的一種金币,合21先令,1813年停止流通。

    此币采用幾内亞黃金所鑄,最初用于幾内亞貿易,故名。

    &mdash&mdash譯者 〔33〕 福克蘭(1610&mdash1643),英國國務活動家。

    &mdash&mdash譯者 〔34〕 奇林沃思(1602&mdash1644),英國牧師。

    &mdash&mdash譯者 〔35〕 克拉倫登(1609&mdash1674),英國政治家,曆史學家。

    英王查理二世樞密顧問官和大法官,著有《英國叛亂和内戰史》。

    &mdash&mdash譯者 〔36〕 如果他為人&ldquo掏出心來,讓烏鴉們亂啄&rdquo,語出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第一章第一場。

    意為:不掩飾自己的感情,缺少适當的含蓄。

    &mdash&mdash譯者 〔37〕 該文中,後面還有一句:&ldquo也許在使用中過了度,那小指就自行縮回&rdquo。

    豐特奈爾(1657&mdash1757),法國詩人,散文作家。

    &mdash&mdash譯者 〔38〕 ambition一詞,既有&ldquo野心&rdquo之意,又可作&ldquo抱負、志向和雄心&rdquo解。

    &mdash&mdash譯者 〔39〕 白廳,是倫敦的一條街名,英國主要政府機關所在地。

    指英國政府。

    &mdash&mdash譯者 〔40〕 所羅門(公元前977?&mdash前932?),猶太史鼎盛時期的國王,以博學多才、聰明智慧著稱。

    《聖經》中說他作&ldquo箴言三千句,詩一千零五首。

    &rdquo&mdash&mdash譯者 〔41〕 此語出自《聖經·傳道書》(傳說是所羅門作)第3章第7節。

    (中譯文:&ldquo靜默有時,言語有時&rdquo。

    )&mdash&mdash譯者 〔42〕 老伽圖,(前234&mdash前149),古羅馬政治家、作家。

    曾任執政官、監察官等職。

    他維護羅馬傳統,鼓吹毀滅迦太基。

    著有《史源》、《農書》等,為拉丁散文文學的開創者。

    &mdash&mdash譯者 〔43〕 &ldquo你為自己圖謀大事麼,不要圖謀&rdquo,此句出自《聖經·耶利米書》第45章第5節。

    &mdash&mdash譯者 〔44〕 内克(1732&mdash1804),法國路易16時期的财政總監和銀行家。

    生于瑞士,曾試圖進行社會改革和行政改革,1790年辭職隐居瑞士。

    著有《論法國财政》等書。

    &mdash&mdash譯者 〔45〕 吉本(1737&mdash1794),英國史學家,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6卷。

    &mdash&mdash譯者 〔46〕 出自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1章第2節。

    又見《新約·馬太福音》第6章第10節。

    &mdash&mdash譯者 〔47〕 休谟(1711&mdash1776),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者,懷疑主義者。

    &mdash&mdash譯者 〔48〕 見休谟著《英國史》(1754&mdash1762)。

    &mdash&mdash譯者 〔49〕 安泰,希臘神話中大力士,海神波塞冬和地母蓋亞之子。

    隻要他身不離地,就力大無比。

    後被赫拉克勒斯識破,把他舉到高空扼死。

    &mdash&mdash譯者 〔50〕 奧森,古代傳奇《瓦倫廷和奧森》中的莽漢。

    &mdash&mdash譯者 〔51〕 戴克裡先(245&mdash313),晚期羅馬帝國皇帝(284&mdash305年在位)。

    &mdash&mdash譯者 〔52〕 阿蓋爾(1598&mdash1661),是長老會首領,被處死。

    &mdash&mdash譯者 〔53〕 蒙特羅斯(1612&mdash1650),蘇格蘭将軍,内戰中支持查理一世,任蘇格蘭總督和軍隊總司令,兵敗後,被判絞刑。

    &mdash&mdash譯者 〔54〕 殘餘議會,即英國共和國時期,于1648年12月驅除約100名贊成同查理一世妥協的議員以後的長期國會。

    克倫威爾建立軍事專政後,于1653年4月20日将其解散。

    &mdash&mdash譯者 〔55〕 1653年12月克倫威爾&ldquo任命&rdquo自己為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的護國公。

     〔56〕 普賴德(?&mdash1658),英國内戰時期議會軍軍官。

    1648年12月6日他在士兵的幫助下,清洗下議院中君主派分子,逮捕140多名議員,稱為普賴德清洗。

    &mdash&mdash譯者 〔57〕 戈德溫(1756&mdash1836),英國社會思想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

    他是詩人雪萊的嶽父。

    著有《論政治正義,共和國史》(1824&mdash1828)。

    此書研究1649&mdash1660年克倫威爾父子統治下的共和國史。

    &mdash&mdash譯者 〔58〕 Barbone是倫敦艦隊街的皮革商,是該議會的成員。

    &mdash&mdash譯者 〔59〕 此處原書第1,2版為&ldquo他們任命克倫威爾為護國公,就各自散去&rdquo。

    &mdash&mdash原書編者 〔60〕 以上一整段話,本書第1,2版中無,是第3版時首次出現的。

    &mdash&mdash原書編者 〔61〕 蓬巴爾(1699&mdash1782),葡萄牙國務活動家,1750&mdash1777年當權。

    &mdash&mdash譯者 〔62〕 舒瓦瑟爾(1719&mdash1785),法國國務活動家,曾掌握路易十五政府的實權(1758&mdash1770)。

    &mdash&mdash譯者 〔63〕 此處本書原版1,2版原文為:Preshyterianformula(長老派的準則)。

    &mdash&mdash原書編者 〔64〕 &ldquo與上帝同行&rdquo出自《聖經·創世記》第5章第22,24節。

    &mdash&mdash譯者 〔65〕 布爾林奈(1769&mdash1834),法國外交官,拿破侖的秘書。

    &mdash&mdash譯者 〔66〕 杜伊勒利宮(TuileriesPalace),法國舊王宮,建于1564年,1871年被焚毀。

    現在尚存杜伊勒利花園。

    &mdash&mdash譯者 〔67〕 聖·赫勒拿島,1815年6月22日拿破侖在滑鐵盧大敗,再度退位,被流放此島,1821年5月5日去世。

    &mdash&mdash譯者 〔68〕 小伍長,是拿破侖一世的綽号。

    &mdash&mdash譯者 〔69〕 政教協定是1801年,拿破侖與意大利籍教皇庇護七世(1742&mdash1823;1800&mdash1823年[在位])簽訂的。

    &mdash&mdash譯者 〔70〕 據查證,拿破侖的原話還有一句:&ldquo50年以後,法國就不再有宗教了。

    &rdquo&mdash&mdash原書編者 〔71〕 巴黎聖母院,法國著名教堂,建于1163&mdash1257年。

    &mdash&mdash譯者 〔72〕 老怪物,指教皇庇護七世,世俗名:基亞拉蒙蒂。

    此處&ldquoChimera&rdquo指希臘神話中的怪物。

    &mdash&mdash譯者 〔73〕 奧熱羅,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1757&mdash1816),拿破侖的軍官。

    &mdash&mdash譯者 〔74〕 此話是在拿破侖加冕典禮的第二天,奧熱羅回答拿破侖關于典禮的想法。

    據布爾林奈的《回憶錄》等書所述,原話中&ldquo五十萬&rdquo,為&ldquo百萬&rdquo。

    &mdash&mdash原書編者 〔75〕 此語源出《聖經·馬太福音》第6章第13節。

    中譯本作:&ldquo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rdquo&mdash&mdash譯者 〔76〕 魏瑪,德國地名。

    魏瑪公爵名為卡爾·奧古斯特(1775&mdash1828),是歌德的朋友和保護人。

    &mdash&mdash譯者 〔77〕 帕爾姆(1768&mdash1806),是德國紐倫堡的書商,因出售反對拿破侖的小冊子(《被蹂躏的德國》),并拒絕說出該書作者的名字,1806年8月26日被拿破侖下令槍決于布勞曼。

    激起德國人民的憤怒。

    帕爾姆的故居和德國畫家丢勒(1471&mdash1528)的故居一樣,成為該城市的名勝之一。

    &mdash&mdash譯者 〔78〕 奧萊龍島,法國西海岸的島嶼。

    &mdash&mdash譯者 〔79〕 此語出自《新約·帖撒羅尼迦後書》第2章,第11,12節&ldquo末日先兆&rdquo:&ldquo故此,上帝就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

    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被定罪。

    &rdquo&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