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教士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醒的呼聲。
德國人素來愛好平靜、謙遜、忍耐,終于也忍不住了。
由于形式主義、異教式的教皇制度和種種虛僞和腐敗的假象統治太久了:現在又造就一個人物,他敢于向人們宣告上帝的世界不是建立在假象,而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
人生是一個真理,而不是謊言! 總之,如上所述,我們把路德視為搗毀偶像的先知;是引導人們回歸現實的帶路人,這是偉大人物和導師的職責。
穆罕默德說過,你們的這些偶像是木頭,你把它們塗上蠟和油,蒼蠅會粘在上面,它們不是神,我告訴你們,它們不過是黑木頭!路德對教皇說,你稱之為赦罪券的東西,不過是破布制的醮了墨水的紙片,是毫無用處的東西,類似的這種東西,都是騙人的。
惟有上帝才能赦免罪惡。
什麼教皇制度,什麼上帝教會的崇高聖父,不都是徒有虛表,披着宗教外衣拿着羊皮紙騙人嗎?這是嚴肅的事實。
上帝的教會不是虛僞的,天堂和地獄也不是虛假的。
我堅持這種看法,因為是你們迫使我做的。
我這個可憐的德國修道士比你們所有的權貴都要強大。
我雖孤單無援,卻有上帝的真理作為後盾,你們雖有羅馬教皇的職權,頭頂三重冕,腰纏萬貫,全副武裝,集教會和世俗的權威于一身,但你們是以魔鬼的謊言為本,是軟弱無力的!&mdash&mdash 1521年4月17日,路德出席了沃爾姆斯會議〔25〕,這可說是歐洲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确實成為以後整個文明發展史的起點。
經過事先多次的協商與争議,作出以下決定。
年輕的皇帝查理五世帶着德意志的王公諸侯、羅馬教皇使節以及教會的和世俗的要人在那裡集會,并要求路德在會上表态,是否願意悔改。
在會上,一方坐着權貴顯要,另一方是一位堅持上帝真理的人,即貧苦礦工漢斯·路德的兒子。
朋友們以胡斯被害的例子提醒他,勸他不要赴會,他不聽勸告。
一大群朋友縱馬追趕,進一步真誠相勸,他卻回答說:&ldquo即使沃爾姆斯的群魔多似屋頂上的瓦片,我也要去&rdquo。
第二天,在他走向會議大廳時,沿路人群擁擠,連窗戶和房頂上都是人,有些人發出莊重的喊聲,叫他不要公開認錯。
他們喊道:&ldquo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rdquo〔26〕&mdash&mdash人們的喊聲仿佛是一種莊嚴的請願和祈求。
實際上,這不也正是我們和整個世上人們的請願嗎?當我們的靈魂在黑暗的深淵中,被鬼怪似的夢魇與自稱神派的聖父的三重冕的怪物所統治時,我們被弄得癱瘓無可奈何。
我們不是也請願說:&ldquo拯救我們吧!全仰望你了,不要丢棄我們!&rdquo 路德并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
他作了長達兩小時的講演,以其莊重、明智和誠摯的語氣吸引人們。
凡是合理的要求可以服從,相反,則絕不屈從。
他說,他的著作,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另一部分則來自上帝的道。
至于他自己的東西,難免有人類的弱點,如不慎重的怒火發作,有盲目性,如能把這些弱點統統抛掉,無疑是件好事。
但是,關于他依據的可靠真理和上帝的道,他是絕不能認錯的。
他怎麼能認錯呢?最後,他說:&ldquo要想駁倒我,除非憑《聖經》的證據,或者是完全公正的辯論,否則,我是不會認錯的。
因為做任何違背良心的事是既不可靠又不謹慎。
我在這裡發誓,我絕不認錯:願上帝保佑!&rdquo&mdash&mdash正如上述,這是近代人類史上最重大的時刻。
嗣後英國的清教、英國及其議會、美洲各國的興起和近兩個世紀以來的巨變;法國大革命與歐洲當前各處的成果,其淵源均在于此:如果沒有路德當年的努力,那麼,曆史面目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歐洲的人民正在向他發問:是日益沉淪于錯誤的信仰、停滞、腐敗的東西和令人憎惡的死寂之中,還是不顧陣痛,擺脫各種錯誤信仰的束縛,醫治好創傷獲得新生? 這次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各種重大的戰争、鬥争和分裂,連綿不斷,延續至今,遠未終結。
對此,人們有衆多的議論和指責。
無可否認,這種局面是令人痛心的,可是,這與路德或他的事業到底有什麼關系呢?把這一切都歸咎于宗教改革,真是奇談怪論。
當海格立斯傾瀉潔淨的河水沖刷奧革阿斯王的牛圈〔27〕時,肯定要把周圍的一切弄亂: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海格立斯的過錯,而是其他某些人的罪過!宗教改革運動可能會帶來各種後果,但是宗教改革總是會不可避免地要到來的。
對于一切教皇及其辯護者的規勸、悲歎與指責,世人的回答是:你們教皇制度已經變得虛僞了。
不論它過去曾是多麼好,無論你們把它捧得多麼高尚,我們都不能相信它。
我們整個心靈的智慧,指引我們按上帝的旨意行事,從此認識到它是一種不可信的事物。
我們不相信它,我們不願相信它,&mdash&mdash也不敢信它!那事物不是真的,我們如果妄自信其為真,那麼,我們就成了違背一切真理的給予者的叛徒。
因而要把它攆走,讓其他合适的事物取而代之:我們已不能再和它交往了!&mdash&mdash路德及其新教并不需要對各種戰争負責;是那些虛僞的僞善者迫使他起來反抗,他們應該負責。
路德不僅盡了上帝創造的人們應有的權利,而且執行了神聖的義務。
當虛僞的人物問他,你是否相信我?&mdash&mdash他的回答是:不!&mdash&mdash他不惜任何代價,毫不猶豫,認為這種事情是他應該做的。
我深信,在那時,一種遠比任何教皇制度和封建制度更為崇高的聯盟,即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組織,正在降世,肯定要出現。
但是,無論就其産生的可能性或是産生的基礎來說,隻能是事實,而不是虛僞和幻影。
對于建立在虛假的基礎上、指使人們按照謊言去言談行動的聯盟,我們與它毫無共同之處。
要什麼樣的和平呢?令人難以忍受的懶散是和平,陰森森的墓地也是一種和平。
人們希望生機勃勃的和平,不要死氣沉沉的和平! 然而,在公正地肯定新事物必然具有的好處時,我們也應該正确對待舊事物。
雖然舊事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它在過去是真實的。
在但丁的時代,它無需用詭辯、自欺欺人以及其他不正當的辦法就能被人認為是真實的。
在當時,它的存在是好的,而且在它的靈魂中存在着永恒的善。
在那種時代叫嚷&ldquo廢除教皇制度&rdquo是十分愚蠢的。
有人認為興建新的教堂及有關情況,說明教皇制度還在發展,這種推測是毫無根據的。
非常奇怪的是:這種人憑着幾所天主教教堂的建立,聽到少數新教徒的強詞奪理的争辯,其中大多是自稱新教徒的無所用心者的空話,于是,就說:看!新教完了。
教皇制度比它更有生命力,比它更長命!&mdash&mdash但是,當那些自稱新教徒的無所用心者死去了,新教卻依然存在,我是肯定這個事實的。
如果人們願意正視的話,新教在當時孕育出它的歌德、它的拿破侖,德意志文學和法國大革命,這是新教生命力很重要的标志!而且,從根本上看,除了新教,還有什麼更有生命力的東西?人們見到的其他大多數事物都隻是轉瞬即逝,&mdash&mdash不能令人愉快,不是有永恒生命力的! 教皇制度〔28〕能興建一些新教堂,是會受到人們全力歡迎的。
教皇制度已經不能恢複其原來的地位,但它和異教一樣,仍然能殘存幾個世紀。
确實,這些事物好似海水的退潮:人們看海浪在海灘沖擊,此起彼伏,一會兒就看不清它在怎樣流動,看上半個小時也弄不清它的動向,&mdash&mdash同樣,教皇制度經過半個世紀也就不知其趨向了!對于我們歐洲來說,最大的危害,莫過于落後陳舊的教皇制度的複辟!托爾神可能也想複活。
&mdash&mdash然而,這種波動确有它的含義。
落後陳舊的教皇制度,與托爾神不同,在一定時間内還不會完全消亡,也不應該消亡。
我們可以說,舊事物還沒有達到把蘊藏在自身中的善良的精髓完全移注到現實的新事物時,它是不會消亡的。
當天主教的儀式還能辦成一件好事;或者,總的說來,隻要它還能引導一個虔誠的人物,那麼,我們可以想象,總會有某些人接受它,成為它存在的見證人。
它總是要迫使我們這些反對它的人認識它,直到我們在實踐中也能夠接受其合理的東西。
這時,也隻有在這時,它對人們才失去了吸引力。
正因如此,它才能延續下來。
就由它盡量延續下去吧!&mdash&mdash 現在我要對路德的生平作進一步說明。
所有那些戰争和流血,都不是在他生前發生的,這是明顯的事實。
他活着的時候,争論并未導緻戰鬥。
我認為這個事實充分證明了他的偉大。
一個人能激起某種廣泛的騷動而又能使自身無恙,不在騷亂中喪生,這樣的人是少有的!這就是革命家的一般經曆。
路德努力不斷地領導這場最深刻的革命,所有的新教徒,不論其出身和職業,都仰望他作指導,而他能平穩地掌握革命,堅定抓住其要害。
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必須要有君王之才;他必須在一切關鍵時刻識别事變的要害,并能勇敢置身其中,作為一個堅強而真誠的人,把周圍真誠的人們團結起來。
否則,他就不能繼續當人們的領袖。
路德有清晰深刻的判斷力,他的各種力量,表現為沉着、寬容和穩健,在當時條件下,與他人比較,是非常突出的。
我再談一下路德的寬容精神,這是一種非常真誠的寬容:他明辨什麼是本質的東西,什麼是非本質的東西,對非本質的東西,大可順其自然,放任不管。
有人向他控訴,說有這樣一位改革後的傳教士,&ldquo講道時非穿黑袍法衣不可&rdquo。
路德答道,穿黑袍法衣對那人有什麼害處?&ldquo就讓他穿着黑袍法衣去講道好了!如果他認為有好處的話,穿三件黑袍法衣也行!&rdquo他對待卡爾施塔特〔29〕粗暴地搗毀聖像事件、再洗禮派〔30〕以及農民戰争〔31〕的态度,顯示出一種崇高的力量,完全不同于簡單粗暴的行動。
他有鑒别事物真相的可靠而敏銳的洞察力,他是一個堅強正直的人,指出明智的道路,為所有的人所遵循。
路德的著作,同樣是他人品的見證。
他那種思辨的用語,今天對我們已經過時;但人們閱讀起來,它們仍有特殊的吸引力。
确實,僅就其語法措詞來說,它們也是清楚易懂的;在文學史上,路德有着極其重要的貢獻,他的用語,已成為一切寫作通用的文字。
他那24開本,由于倉促寫成,并不完善,因為這完全不是文學著作。
但是,從任何其他作品中,我還沒有發現有誰比這個人更健全、更真誠、具有更可貴的才能。
他坦率、親切而又純樸;有一種質樸純正的感受和力量。
他才華橫溢;語句驚人,能道破事物的奧秘。
他還有善意的幽默,溫和的情感,高尚而深沉:這個人也能成為一位詩人!他不是用筆,而是用行動譜寫出一首英雄詩篇。
我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實際上,他的崇高心靈已經把它顯示出來了。
裡希特爾在談到路德的言詞時說:&ldquo他的言詞是勝利的保證&rdquo。
這樣說可能是正确的。
他的基本特點是善戰能勝;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
縱覽素以英勇著稱的條頓民族的曆史,沒有比他更勇敢的人,相形之下,沒有一個凡人的心靈稱得上勇敢的人。
他對沃爾姆斯&ldquo群魔&rdquo的蔑視,即使今天說來好似誇張,實際并非如此。
路德相信有魔鬼和地獄中的精靈,它們還在不斷危害人類,在他的作品中屢有出現;有人就對此進行不惜一顧的嘲笑。
在瓦特堡〔32〕,他從事翻譯《聖經》時住過的一間房間裡,人們還能在牆上看到黑色的斑痕,這是一次沖突後留下的奇特紀念品。
正當路德翻譯《聖經》中的《詩篇》時,由于操勞過度,又因營養不足,身體虛弱,處于筋疲力竭的狀态,從而在他面前閃現出某種模糊可怕的幻象,他以為是魔鬼阻擋他工作。
路德懷着對魔鬼的蔑視,一躍而起,将墨水台扔向那個精靈。
魔鬼不見了!那個墨水斑痕卻留在牆上,成為他留下的文物中一個奇特遺迹。
如今,任何藥店的學徒,都能用科學道理說明這種幻象的原因。
但是這個人的心靈,敢于蔑視并與地獄魔鬼作面對面的鬥争,充分證明了他的大無畏精神。
不論在人世還是陰曹地府,都沒有能使他畏懼的東西,&mdash&mdash他真是有無畏的精神!有一次他寫道:&ldquo魔鬼知道并不能使我恐懼,我已經見過無數魔鬼并與它們作過鬥争&rdquo。
當提到他的死敵萊比錫的喬治公爵時,他說:&ldquo喬治公爵與一個魔鬼不能相提并論&rdquo,&mdash&mdash比魔鬼差遠了!&ldquo如果我在萊比錫有事要辦,即使像喬治公爵那樣的暴雨連降九天,我也要騎馬去萊比錫&rdquo,哪怕裝滿公爵的庫房再大,他也敢闖!〔33〕&mdash&mdash 但是,有人把他的勇敢想象為兇殘,隻是暴戾的倔強和野蠻行為,那顯然是非常錯誤的。
絕不是那樣。
膽大妄為也可能出于缺乏理智和情感,或因為仇恨和愚蠢的怒火。
我們絕不贊美老虎有高尚的勇敢精神!至于路德的情況,絕非那樣。
把兇暴殘忍的罪名強加于他,是極不公正的。
實際上,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也是最溫情的人,他的内心充滿着同情與愛。
老虎在比它更強的對敵面前,&mdash&mdash是會怯退的:老虎并沒有我們所謂的勇敢,它隻有兇惡與殘暴。
再沒有比路德這種極為樸實的心靈更令人感動的了,他懷有天真的兒童和慈母般的柔情。
他是那樣的純潔無瑕,表現出那樣的親切、純樸,宛如清泉湧自岩石之間。
我們看到路德年輕時,那種失望和被遺棄的消沉壓抑之情,不就是出于他那卓越而富有思想的溫雅和強烈美好的感情嗎?這種情形與不幸的詩人庫柏〔34〕這類人的處境相仿。
在粗略的觀察者眼中,路德貌似膽怯懦弱,實際上,他的主要特征是謙虛、充滿深情的溫柔。
正是這樣一種心情,産生出一種高尚的勇敢精神,一旦激起反抗,就會激發所有人的沖天怒火。
路德的《席間漫談》一書,是由他的朋友們整理彙集他的轶事和言論,在他死後出版的。
它是目前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趣味的。
我們從書中可以讀到有關這個人的許多美好的無意識的表現,了解他為人的性格。
當他的小女兒臨死時,他的表現如此沉靜、如此厚愛,是最動人的一幕。
他聽從命運的安排,知道他小女兒馬達倫娜一定要死去,可是他希望她能複活,&mdash&mdash他那畏懼的思念,随着幼小的靈魂飛越那些未知的王國。
我們從他那畏懼的思念中,可以看出他是最衷心的、最真誠的。
&mdash&mdash盡管有各種武斷的信條教義,他卻認為人們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能知道。
他的小馬達倫娜遵照上帝的意志要與上帝同在,對路德來說,那就是一切,順服上帝的旨意就是一切。
有一次,深夜裡,他在隐居地帕特摩斯的科堡城堡向外瞭望:浩瀚無際的天穹,雲彩飛渡,&mdash&mdash萬籁俱寂,滿目荒涼,無比寬曠:&mdash&mdash是誰支持着這一切?&ldquo誰也沒有見過它有柱子,可是它卻被支撐住了。
&rdquo是上帝支撐着它。
我們必須懂得上帝是偉大的,上帝就是善;而且是可信賴的,他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mdash&mdash再有一次,他從萊比錫回家,豐收田野的美景激動了他,金黃色的麥子,長得多麼茁壯,顆粒飽滿,麥穗沉垂,麥浪在那裡翻滾起伏,他感到無比的喜悅,&mdash&mdash溫順的大地,遵照上帝仁慈的吩咐,又一次賜給人類以食糧!&mdash&mdash一個日落黃昏時刻,在維滕貝格的花園裡,有一隻小鳥在那裡栖息過夜。
路德說:那隻小鳥處在群星和深邃的蒼穹之下,卻能收起它那雙小翅膀,好像在家裡一樣安心休息,它的造物主也賜給它一個安逸的窩!&mdash&mdash這個人也有歡快的性格:他有非常直爽而富有人性的胸懷,他平時的談吐,樸實高雅、通順流暢、真誠坦率,不時閃現優美的詩意,人們都感到他是一位非常友善可親的人。
他喜好音樂,實際上,這不正是他内心各種情感的抒發嗎?他的長笛能吹奏出他内心難以言傳的種種抑郁。
他說:他的笛聲使魔鬼們逃竄。
一方面是對死亡的蔑視,另一方面是對音樂的酷愛;我稱它們為一個崇高心靈的兩極,在這兩極中間存在着偉大的東西。
依我之見,路德是貌如其人。
從肖像畫家克蘭納赫〔35〕的佳作可以看到路德的真實面容。
一副粗俗樸實的面孔,額骨寬闊似岩,顯示出粗壯有力,初看幾乎令人反感。
然而,特别是在眼神裡隐含着深沉的傷感;一種難以形容的抑郁,還有那一切溫雅和美好的情感基礎,對别人顯出真正高尚的特征。
正如上述,這位路德有歡笑,但也有悲傷。
他同樣有眼淚,淚水伴随着艱辛。
他一生主要是悲傷和真誠。
在他的晚年,功成名就之後,他對生活表現出非常厭倦。
他認為惟有上帝能夠主宰萬物發生的進程,還想那末日審判可能為期不遠了。
就他自己來說,希望一件事:願上帝把他從勞役中解脫出來,讓他離開人世,得到安息。
有人借此毀譽于他,那是對這個人物缺乏理解!&mdash&mdash我把這位路德稱為真正的偉人,他的偉大表現在出衆
德國人素來愛好平靜、謙遜、忍耐,終于也忍不住了。
由于形式主義、異教式的教皇制度和種種虛僞和腐敗的假象統治太久了:現在又造就一個人物,他敢于向人們宣告上帝的世界不是建立在假象,而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
人生是一個真理,而不是謊言! 總之,如上所述,我們把路德視為搗毀偶像的先知;是引導人們回歸現實的帶路人,這是偉大人物和導師的職責。
穆罕默德說過,你們的這些偶像是木頭,你把它們塗上蠟和油,蒼蠅會粘在上面,它們不是神,我告訴你們,它們不過是黑木頭!路德對教皇說,你稱之為赦罪券的東西,不過是破布制的醮了墨水的紙片,是毫無用處的東西,類似的這種東西,都是騙人的。
惟有上帝才能赦免罪惡。
什麼教皇制度,什麼上帝教會的崇高聖父,不都是徒有虛表,披着宗教外衣拿着羊皮紙騙人嗎?這是嚴肅的事實。
上帝的教會不是虛僞的,天堂和地獄也不是虛假的。
我堅持這種看法,因為是你們迫使我做的。
我這個可憐的德國修道士比你們所有的權貴都要強大。
我雖孤單無援,卻有上帝的真理作為後盾,你們雖有羅馬教皇的職權,頭頂三重冕,腰纏萬貫,全副武裝,集教會和世俗的權威于一身,但你們是以魔鬼的謊言為本,是軟弱無力的!&mdash&mdash 1521年4月17日,路德出席了沃爾姆斯會議〔25〕,這可說是歐洲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确實成為以後整個文明發展史的起點。
經過事先多次的協商與争議,作出以下決定。
年輕的皇帝查理五世帶着德意志的王公諸侯、羅馬教皇使節以及教會的和世俗的要人在那裡集會,并要求路德在會上表态,是否願意悔改。
在會上,一方坐着權貴顯要,另一方是一位堅持上帝真理的人,即貧苦礦工漢斯·路德的兒子。
朋友們以胡斯被害的例子提醒他,勸他不要赴會,他不聽勸告。
一大群朋友縱馬追趕,進一步真誠相勸,他卻回答說:&ldquo即使沃爾姆斯的群魔多似屋頂上的瓦片,我也要去&rdquo。
第二天,在他走向會議大廳時,沿路人群擁擠,連窗戶和房頂上都是人,有些人發出莊重的喊聲,叫他不要公開認錯。
他們喊道:&ldquo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rdquo〔26〕&mdash&mdash人們的喊聲仿佛是一種莊嚴的請願和祈求。
實際上,這不也正是我們和整個世上人們的請願嗎?當我們的靈魂在黑暗的深淵中,被鬼怪似的夢魇與自稱神派的聖父的三重冕的怪物所統治時,我們被弄得癱瘓無可奈何。
我們不是也請願說:&ldquo拯救我們吧!全仰望你了,不要丢棄我們!&rdquo 路德并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
他作了長達兩小時的講演,以其莊重、明智和誠摯的語氣吸引人們。
凡是合理的要求可以服從,相反,則絕不屈從。
他說,他的著作,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另一部分則來自上帝的道。
至于他自己的東西,難免有人類的弱點,如不慎重的怒火發作,有盲目性,如能把這些弱點統統抛掉,無疑是件好事。
但是,關于他依據的可靠真理和上帝的道,他是絕不能認錯的。
他怎麼能認錯呢?最後,他說:&ldquo要想駁倒我,除非憑《聖經》的證據,或者是完全公正的辯論,否則,我是不會認錯的。
因為做任何違背良心的事是既不可靠又不謹慎。
我在這裡發誓,我絕不認錯:願上帝保佑!&rdquo&mdash&mdash正如上述,這是近代人類史上最重大的時刻。
嗣後英國的清教、英國及其議會、美洲各國的興起和近兩個世紀以來的巨變;法國大革命與歐洲當前各處的成果,其淵源均在于此:如果沒有路德當年的努力,那麼,曆史面目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歐洲的人民正在向他發問:是日益沉淪于錯誤的信仰、停滞、腐敗的東西和令人憎惡的死寂之中,還是不顧陣痛,擺脫各種錯誤信仰的束縛,醫治好創傷獲得新生? 這次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各種重大的戰争、鬥争和分裂,連綿不斷,延續至今,遠未終結。
對此,人們有衆多的議論和指責。
無可否認,這種局面是令人痛心的,可是,這與路德或他的事業到底有什麼關系呢?把這一切都歸咎于宗教改革,真是奇談怪論。
當海格立斯傾瀉潔淨的河水沖刷奧革阿斯王的牛圈〔27〕時,肯定要把周圍的一切弄亂: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海格立斯的過錯,而是其他某些人的罪過!宗教改革運動可能會帶來各種後果,但是宗教改革總是會不可避免地要到來的。
對于一切教皇及其辯護者的規勸、悲歎與指責,世人的回答是:你們教皇制度已經變得虛僞了。
不論它過去曾是多麼好,無論你們把它捧得多麼高尚,我們都不能相信它。
我們整個心靈的智慧,指引我們按上帝的旨意行事,從此認識到它是一種不可信的事物。
我們不相信它,我們不願相信它,&mdash&mdash也不敢信它!那事物不是真的,我們如果妄自信其為真,那麼,我們就成了違背一切真理的給予者的叛徒。
因而要把它攆走,讓其他合适的事物取而代之:我們已不能再和它交往了!&mdash&mdash路德及其新教并不需要對各種戰争負責;是那些虛僞的僞善者迫使他起來反抗,他們應該負責。
路德不僅盡了上帝創造的人們應有的權利,而且執行了神聖的義務。
當虛僞的人物問他,你是否相信我?&mdash&mdash他的回答是:不!&mdash&mdash他不惜任何代價,毫不猶豫,認為這種事情是他應該做的。
我深信,在那時,一種遠比任何教皇制度和封建制度更為崇高的聯盟,即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組織,正在降世,肯定要出現。
但是,無論就其産生的可能性或是産生的基礎來說,隻能是事實,而不是虛僞和幻影。
對于建立在虛假的基礎上、指使人們按照謊言去言談行動的聯盟,我們與它毫無共同之處。
要什麼樣的和平呢?令人難以忍受的懶散是和平,陰森森的墓地也是一種和平。
人們希望生機勃勃的和平,不要死氣沉沉的和平! 然而,在公正地肯定新事物必然具有的好處時,我們也應該正确對待舊事物。
雖然舊事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它在過去是真實的。
在但丁的時代,它無需用詭辯、自欺欺人以及其他不正當的辦法就能被人認為是真實的。
在當時,它的存在是好的,而且在它的靈魂中存在着永恒的善。
在那種時代叫嚷&ldquo廢除教皇制度&rdquo是十分愚蠢的。
有人認為興建新的教堂及有關情況,說明教皇制度還在發展,這種推測是毫無根據的。
非常奇怪的是:這種人憑着幾所天主教教堂的建立,聽到少數新教徒的強詞奪理的争辯,其中大多是自稱新教徒的無所用心者的空話,于是,就說:看!新教完了。
教皇制度比它更有生命力,比它更長命!&mdash&mdash但是,當那些自稱新教徒的無所用心者死去了,新教卻依然存在,我是肯定這個事實的。
如果人們願意正視的話,新教在當時孕育出它的歌德、它的拿破侖,德意志文學和法國大革命,這是新教生命力很重要的标志!而且,從根本上看,除了新教,還有什麼更有生命力的東西?人們見到的其他大多數事物都隻是轉瞬即逝,&mdash&mdash不能令人愉快,不是有永恒生命力的! 教皇制度〔28〕能興建一些新教堂,是會受到人們全力歡迎的。
教皇制度已經不能恢複其原來的地位,但它和異教一樣,仍然能殘存幾個世紀。
确實,這些事物好似海水的退潮:人們看海浪在海灘沖擊,此起彼伏,一會兒就看不清它在怎樣流動,看上半個小時也弄不清它的動向,&mdash&mdash同樣,教皇制度經過半個世紀也就不知其趨向了!對于我們歐洲來說,最大的危害,莫過于落後陳舊的教皇制度的複辟!托爾神可能也想複活。
&mdash&mdash然而,這種波動确有它的含義。
落後陳舊的教皇制度,與托爾神不同,在一定時間内還不會完全消亡,也不應該消亡。
我們可以說,舊事物還沒有達到把蘊藏在自身中的善良的精髓完全移注到現實的新事物時,它是不會消亡的。
當天主教的儀式還能辦成一件好事;或者,總的說來,隻要它還能引導一個虔誠的人物,那麼,我們可以想象,總會有某些人接受它,成為它存在的見證人。
它總是要迫使我們這些反對它的人認識它,直到我們在實踐中也能夠接受其合理的東西。
這時,也隻有在這時,它對人們才失去了吸引力。
正因如此,它才能延續下來。
就由它盡量延續下去吧!&mdash&mdash 現在我要對路德的生平作進一步說明。
所有那些戰争和流血,都不是在他生前發生的,這是明顯的事實。
他活着的時候,争論并未導緻戰鬥。
我認為這個事實充分證明了他的偉大。
一個人能激起某種廣泛的騷動而又能使自身無恙,不在騷亂中喪生,這樣的人是少有的!這就是革命家的一般經曆。
路德努力不斷地領導這場最深刻的革命,所有的新教徒,不論其出身和職業,都仰望他作指導,而他能平穩地掌握革命,堅定抓住其要害。
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必須要有君王之才;他必須在一切關鍵時刻識别事變的要害,并能勇敢置身其中,作為一個堅強而真誠的人,把周圍真誠的人們團結起來。
否則,他就不能繼續當人們的領袖。
路德有清晰深刻的判斷力,他的各種力量,表現為沉着、寬容和穩健,在當時條件下,與他人比較,是非常突出的。
我再談一下路德的寬容精神,這是一種非常真誠的寬容:他明辨什麼是本質的東西,什麼是非本質的東西,對非本質的東西,大可順其自然,放任不管。
有人向他控訴,說有這樣一位改革後的傳教士,&ldquo講道時非穿黑袍法衣不可&rdquo。
路德答道,穿黑袍法衣對那人有什麼害處?&ldquo就讓他穿着黑袍法衣去講道好了!如果他認為有好處的話,穿三件黑袍法衣也行!&rdquo他對待卡爾施塔特〔29〕粗暴地搗毀聖像事件、再洗禮派〔30〕以及農民戰争〔31〕的态度,顯示出一種崇高的力量,完全不同于簡單粗暴的行動。
他有鑒别事物真相的可靠而敏銳的洞察力,他是一個堅強正直的人,指出明智的道路,為所有的人所遵循。
路德的著作,同樣是他人品的見證。
他那種思辨的用語,今天對我們已經過時;但人們閱讀起來,它們仍有特殊的吸引力。
确實,僅就其語法措詞來說,它們也是清楚易懂的;在文學史上,路德有着極其重要的貢獻,他的用語,已成為一切寫作通用的文字。
他那24開本,由于倉促寫成,并不完善,因為這完全不是文學著作。
但是,從任何其他作品中,我還沒有發現有誰比這個人更健全、更真誠、具有更可貴的才能。
他坦率、親切而又純樸;有一種質樸純正的感受和力量。
他才華橫溢;語句驚人,能道破事物的奧秘。
他還有善意的幽默,溫和的情感,高尚而深沉:這個人也能成為一位詩人!他不是用筆,而是用行動譜寫出一首英雄詩篇。
我稱他為偉大的思想家,實際上,他的崇高心靈已經把它顯示出來了。
裡希特爾在談到路德的言詞時說:&ldquo他的言詞是勝利的保證&rdquo。
這樣說可能是正确的。
他的基本特點是善戰能勝;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
縱覽素以英勇著稱的條頓民族的曆史,沒有比他更勇敢的人,相形之下,沒有一個凡人的心靈稱得上勇敢的人。
他對沃爾姆斯&ldquo群魔&rdquo的蔑視,即使今天說來好似誇張,實際并非如此。
路德相信有魔鬼和地獄中的精靈,它們還在不斷危害人類,在他的作品中屢有出現;有人就對此進行不惜一顧的嘲笑。
在瓦特堡〔32〕,他從事翻譯《聖經》時住過的一間房間裡,人們還能在牆上看到黑色的斑痕,這是一次沖突後留下的奇特紀念品。
正當路德翻譯《聖經》中的《詩篇》時,由于操勞過度,又因營養不足,身體虛弱,處于筋疲力竭的狀态,從而在他面前閃現出某種模糊可怕的幻象,他以為是魔鬼阻擋他工作。
路德懷着對魔鬼的蔑視,一躍而起,将墨水台扔向那個精靈。
魔鬼不見了!那個墨水斑痕卻留在牆上,成為他留下的文物中一個奇特遺迹。
如今,任何藥店的學徒,都能用科學道理說明這種幻象的原因。
但是這個人的心靈,敢于蔑視并與地獄魔鬼作面對面的鬥争,充分證明了他的大無畏精神。
不論在人世還是陰曹地府,都沒有能使他畏懼的東西,&mdash&mdash他真是有無畏的精神!有一次他寫道:&ldquo魔鬼知道并不能使我恐懼,我已經見過無數魔鬼并與它們作過鬥争&rdquo。
當提到他的死敵萊比錫的喬治公爵時,他說:&ldquo喬治公爵與一個魔鬼不能相提并論&rdquo,&mdash&mdash比魔鬼差遠了!&ldquo如果我在萊比錫有事要辦,即使像喬治公爵那樣的暴雨連降九天,我也要騎馬去萊比錫&rdquo,哪怕裝滿公爵的庫房再大,他也敢闖!〔33〕&mdash&mdash 但是,有人把他的勇敢想象為兇殘,隻是暴戾的倔強和野蠻行為,那顯然是非常錯誤的。
絕不是那樣。
膽大妄為也可能出于缺乏理智和情感,或因為仇恨和愚蠢的怒火。
我們絕不贊美老虎有高尚的勇敢精神!至于路德的情況,絕非那樣。
把兇暴殘忍的罪名強加于他,是極不公正的。
實際上,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也是最溫情的人,他的内心充滿着同情與愛。
老虎在比它更強的對敵面前,&mdash&mdash是會怯退的:老虎并沒有我們所謂的勇敢,它隻有兇惡與殘暴。
再沒有比路德這種極為樸實的心靈更令人感動的了,他懷有天真的兒童和慈母般的柔情。
他是那樣的純潔無瑕,表現出那樣的親切、純樸,宛如清泉湧自岩石之間。
我們看到路德年輕時,那種失望和被遺棄的消沉壓抑之情,不就是出于他那卓越而富有思想的溫雅和強烈美好的感情嗎?這種情形與不幸的詩人庫柏〔34〕這類人的處境相仿。
在粗略的觀察者眼中,路德貌似膽怯懦弱,實際上,他的主要特征是謙虛、充滿深情的溫柔。
正是這樣一種心情,産生出一種高尚的勇敢精神,一旦激起反抗,就會激發所有人的沖天怒火。
路德的《席間漫談》一書,是由他的朋友們整理彙集他的轶事和言論,在他死後出版的。
它是目前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趣味的。
我們從書中可以讀到有關這個人的許多美好的無意識的表現,了解他為人的性格。
當他的小女兒臨死時,他的表現如此沉靜、如此厚愛,是最動人的一幕。
他聽從命運的安排,知道他小女兒馬達倫娜一定要死去,可是他希望她能複活,&mdash&mdash他那畏懼的思念,随着幼小的靈魂飛越那些未知的王國。
我們從他那畏懼的思念中,可以看出他是最衷心的、最真誠的。
&mdash&mdash盡管有各種武斷的信條教義,他卻認為人們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能知道。
他的小馬達倫娜遵照上帝的意志要與上帝同在,對路德來說,那就是一切,順服上帝的旨意就是一切。
有一次,深夜裡,他在隐居地帕特摩斯的科堡城堡向外瞭望:浩瀚無際的天穹,雲彩飛渡,&mdash&mdash萬籁俱寂,滿目荒涼,無比寬曠:&mdash&mdash是誰支持着這一切?&ldquo誰也沒有見過它有柱子,可是它卻被支撐住了。
&rdquo是上帝支撐着它。
我們必須懂得上帝是偉大的,上帝就是善;而且是可信賴的,他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mdash&mdash再有一次,他從萊比錫回家,豐收田野的美景激動了他,金黃色的麥子,長得多麼茁壯,顆粒飽滿,麥穗沉垂,麥浪在那裡翻滾起伏,他感到無比的喜悅,&mdash&mdash溫順的大地,遵照上帝仁慈的吩咐,又一次賜給人類以食糧!&mdash&mdash一個日落黃昏時刻,在維滕貝格的花園裡,有一隻小鳥在那裡栖息過夜。
路德說:那隻小鳥處在群星和深邃的蒼穹之下,卻能收起它那雙小翅膀,好像在家裡一樣安心休息,它的造物主也賜給它一個安逸的窩!&mdash&mdash這個人也有歡快的性格:他有非常直爽而富有人性的胸懷,他平時的談吐,樸實高雅、通順流暢、真誠坦率,不時閃現優美的詩意,人們都感到他是一位非常友善可親的人。
他喜好音樂,實際上,這不正是他内心各種情感的抒發嗎?他的長笛能吹奏出他内心難以言傳的種種抑郁。
他說:他的笛聲使魔鬼們逃竄。
一方面是對死亡的蔑視,另一方面是對音樂的酷愛;我稱它們為一個崇高心靈的兩極,在這兩極中間存在着偉大的東西。
依我之見,路德是貌如其人。
從肖像畫家克蘭納赫〔35〕的佳作可以看到路德的真實面容。
一副粗俗樸實的面孔,額骨寬闊似岩,顯示出粗壯有力,初看幾乎令人反感。
然而,特别是在眼神裡隐含着深沉的傷感;一種難以形容的抑郁,還有那一切溫雅和美好的情感基礎,對别人顯出真正高尚的特征。
正如上述,這位路德有歡笑,但也有悲傷。
他同樣有眼淚,淚水伴随着艱辛。
他一生主要是悲傷和真誠。
在他的晚年,功成名就之後,他對生活表現出非常厭倦。
他認為惟有上帝能夠主宰萬物發生的進程,還想那末日審判可能為期不遠了。
就他自己來說,希望一件事:願上帝把他從勞役中解脫出來,讓他離開人世,得到安息。
有人借此毀譽于他,那是對這個人物缺乏理解!&mdash&mdash我把這位路德稱為真正的偉人,他的偉大表現在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