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者(1750—1752)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不但很少能克制自己表達婚姻悔恨的情緒,而且也嫉妒一些因偶然或謹慎仍單身的人。
對于婚姻生活普遍不幸福的現象,許多嚴肅者說出其明智的格言,而不少嬉笑者提出其精明的勸誡。
道德家和警句作家,同樣在這方面表現出他們的聰明和睿智。
有人為婚姻不幸唉聲歎氣,有人嘲笑奚落。
由于寫作能力主要為男性壟斷,女人總是要背上使這個世界痛苦不幸的罵名并受到責怪。
不論嚴肅者還是嬉笑者都認為,他們可用雄辯的抱怨或諷刺的譴責,任意地對女性做出判斷。
女人在他們眼中不是愚蠢就是浮躁,不是充滿野心就是殘酷,不是奢侈就是欲望之尤物。
鑒于諸多婚姻不幸的例子,感受到我分享這個共同利益後的啟發,我有時冒昧地思考這些普遍存在的痛苦,竭力不讓自己偏心,把自己放在兩性之間的一種中立态度上。
我本着所有強烈的憂慮情感,所有明顯的堅信正義的信念,所有維護美德的義憤,就兩性所引起的吵鬧進行公正的評判,力求平等,不偏不倚。
男人确實可借助他寫作的優勢,收集許多曆史時期的事例,引用古代哲學家、曆史學家和詩人的可靠材料,以自己的喜好提出充滿偏見的看法。
可是,女人的辯解比起那些受人尊敬的古人的說法,具有更強的情緒感染力。
如果她們這邊沒有偉大作家的名字支持,她們自身便具有極強的争辯力。
面對她們溫柔的形體和美麗的眼神,就是蘇格拉底或歐裡庇得斯也沒有什麼反對她們的雄辯能力。
即使最冷酷最無情的法官,最終也會站在兩個平等力量之間左右搖擺,如同盧坎在裁決一個案件時,想到女神在一邊,羅馬将軍伽圖在另一邊,他便猶豫不決了。
由于有過長期研究嚴格、抽象哲學的經曆,我現在正處在冷靜的成年期,能達到有效控制住自己熱情的程度,例如,聽到男女任何一方的争吵後,也不會去添油加醋。
多年的經驗使我注意到,男子确實在實際生活中被他管家的女人冒犯了,有時會對妻子怒吼,而女子在沒有更壞的對手作為自己攻擊的目标時,也會抱怨丈夫的殘酷。
我無法容忍一邊是信誓旦旦,另一邊是拳打腳踢這類折磨人的痛苦。
當丈夫奔向酒館,而妻子把自己關在房間時,我不敢總是肯定地說,他們雙方因痛苦才這樣做。
有時我有理由相信,他們這些企圖不能減輕多少自身的痛苦,反倒更加激起他們的怒火。
盡管人們很少相信這些特殊的指責原因,可根據一般彙總起來的案件,卻有很多事實表明,結婚的人常常沒有得到婚姻生活的幸福。
因此,檢驗一下在什麼場合下,有這麼多邪惡能打開道路進入這個世界,這是恰當的。
為此,我要對我朋友們最不幸的婚姻生活加以評論,充分地分析他們結婚的動機和維系愛情的原則。
我最早認識的一個人是普魯登修斯。
他要擺脫不穩定的混沌度日的單身生活。
他雖有些遲鈍,但絕不是沒有知識和判斷能力的人。
他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總要花很長時間慢慢思考。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在酒館見到他,他總是幫我們安排好娛樂活動的計劃,與廚師溝通菜譜,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添酒,為我們原來的計劃增添新的節目。
在經過反複考慮後,這個周密思考的人認為,盡管他滿足于自己财富很少的現狀,但是他也決不會因為過早結婚而使自己成為失落者。
鑒于對養老金的實際價值做過估算,他認為,就算以後生活指數會不斷下降,再加上利息所得到的收入可能會減少,但在二十二歲時就有一萬英鎊,跟到了三十歲後才有大量财富相比也不會很差。
他說,這段期間,積累财富的機會随時都有,而男人錯失時光以後就很難彌補了。
他眼睛一發亮,所有聚焦點既不在那些美麗或文雅的女子,也不在那些頗有尊嚴或理解能力強的婦女,而是集中在有一萬英鎊的女人身上。
在一個富有的國家裡,這種女人不難找。
他很巧妙地說服了女子的父親,而她父親的願望是希望自己女兒能成為一個文雅的女人,于是我的朋友得到了她。
在結婚兩天之後,他就自信地對我們誇耀,要不是他們愚昧,僅憑聰明機靈不可能達成這個婚姻協議。
他因此每年能從他太太可得到的财富裡多拿到七十三英鎊,節省了他每年必須要花費的一筆錢。
這位為自己的精明而自豪、為增加自己财富而高興的人,很快就把富利爾小姐接回家了。
從那以後,他沒有享受到片刻的幸福。
因為這個女人是個智力低下的卑鄙小人。
她脾氣火暴,聲音粗魯,沒受過什麼教育。
除了有興趣吃喝和計算錢财之外,她沒有其他快樂的情趣。
富利爾是個惡婆。
盡管他們在追求富有方面一緻,可方法不同:普魯登修斯靠錢生錢,而他太太富利爾卻要節省用錢。
普魯登修斯更樂意根據有利于自己的機會用錢投資,而富利爾卻聰明地想到,那些真正屬于自己的錢才是财富。
考慮其他門路都有極大風險,她隻求低利息,确保有穩定收入。
普魯登修斯敢于冒險,以不合理的高價為一條船買保險,結果很不幸,賠光了錢。
為此,他受到妻子吵鬧的折磨,再也不敢嘗試第二次。
現在,他一切都聽老婆的,卑躬屈膝地生活了四十七年。
自他倒黴後,他的妻子除了提到&ldquo保險人&rdquo外,從未叫過他其他名字。
我們社會裡另一種婚姻的狀況,可舉弗洛倫特斯為例。
在賽馬聚會上,他碰巧在一輛馬車上見到小姐責皮勒塔,約她晚上一起跳舞,從而确認他這首次見面的戀情,等第二天一早,便宣布向她求婚。
弗洛倫特斯不谙世事,既分不清賣弄風騷的激動與心智交流的愉快有什麼不同,也分不清微笑中誘惑和感激的區别。
不過,他還是很快就從癡迷中醒悟過來,而且意識到他的快樂隻是一天的歡樂而已。
在這二十四小時之内,責皮勒塔小姐巧妙應答,周旋左右,除了幼稚空虛之外,沒有給他留下其他印象。
而就她本人來說,她不過是用同樣的技巧玩弄了一個新男人。
米利斯是個有責任感的男子,懂得享受娛樂,講究提高生活的質量。
他經曆過各種歡樂場面,不輕易為之心動,對比他職位高或有名譽的人,他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退休後,他到一個久違的鄉村度假,在那兒度過夏季,碰巧與伊恩思女士住在同一棟樓,兩人自然相熟起來。
她的聰明和賢惠很快就征服了他。
由于沒有其他人陪伴,他們總是形影不離。
由于他們彼此感激對方給自己帶來的愉快,幾乎忘了他們還有不用見面也能享有快樂這回事。
米利斯在她的陪伴下很開心,一旦分開便感到心神不甯。
他充分地相信,她有很強的理解能力。
如同他所想象的那樣,他們立誓相愛。
他把她當作愛人後,更覺得他們性情相投。
在求愛結婚不久後,他歡天喜地把妻子帶回城裡過冬。
不久他們的不幸發生了。
米利斯見到妻子的情景千篇一律。
雙方誰也沒有任何要變化的要求,誰也沒有激起适當興奮的激情,也沒有對立的願望。
他們兩人都喜歡孤獨,喜歡沉思,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愛好。
在參加社交活動以後,伊恩思感到,迄今為止她的熱情是偶然而非虛僞地隐蔽起來。
确實,遇到快樂和輝煌的場景,她不是沒有思想的能力,而是完全沒有那種能力去發揮自己的想象。
她為轉變付出了很高代價。
她不顧名譽受損,追求熱烈的激情,渴望無止境不滿足的欲望。
無論誰向她表示殷勤,她都熱烈迎合。
這就是哲學家米利斯在他退休後找到的所謂&ldquo妻子&rdquo,這就是他期待退休後能幫他學習的助手和能給他美德的愛人。
普羅薩斯在弟弟死後,考慮到家族不能斷代,就和他的女管家結了婚。
自那以後,他便一直向朋友抱怨,他的孩子們不知不覺地過多受到他太太吝啬觀念的影響。
想到這一切,他坐在自己的桌前感到内疚,為家裡沒有合适的人做伴感到無聊。
阿未歐是一個大房地産管理商,經富有的叔叔引薦,娶了一個名聲很壞的女人。
他接受這個婚姻的條件,是将來要成為叔叔的财産繼承人。
面對他自己、他妻子和他叔叔的這些财産,阿未歐無奈地感慨,所有這些都不能帶來隻有與那些具有善良美德的婦女在一起時才能得到的幸福。
我打算就這個生活的重要問題寫出更多的文章。
我不會面面俱到,隻涉及那些我已提到不能得到幸福的人的故事。
這些人缺乏思考,殊不知,婚姻是系住長久關系的最牢不可破的紐帶。
若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友誼;若沒有真誠,就不會有信任。
為美貌、财富締結的婚姻一定很不幸,而二人互相尊重的婚姻,隻有依靠美德和虔誠才能得到。
漫步者 1750年5月22日 第19期 及早選擇職業 修辭學法則是如此不确定, 難以統一你那變化多端的思想。
普裡阿摩斯和涅斯托耳的舊時代已經過去, 你,金牛座的人,還有什麼猶豫。
來吧,看搖擺還要多長時間。
你也許疑慮:你現在什麼也做不了。
&mdash&mdash馬丁 人們從來都不會缺少憂郁的思考。
他們去觀察失誤或失敗,知道什麼人通過其理解力和或多或少的知識,能使自己豁免人性的普遍脆弱,得到免除生活不幸的榮幸。
盡管世界充滿災難的場景,但我們看着普通大衆,幾乎不關注他們的悲傷,而是把兩眼盯在特殊人物的狀況上,因為他們的個性從大衆中脫穎而出。
我們很少思考那些被屠殺者的恐怖屍骨,卻全神貫注地跟随英雄,目睹他所有幸運的通道,不再去想倒在他周圍的成百上千人。
本着同樣的憂慮和敬重,我這些年來一直觀察波利菲爾的生活。
在他出生後,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擔心他的果敢判斷力,敬佩他的各種成就,然而,他生活的進步、對人類的貢獻,卻被其豐富的知識和神聖的思想阻礙了。
在中學裡波利菲爾就出類拔萃,未有任何可見的成就,就已讓同學們驚訝不已。
在大學,他同樣優秀。
他邁出成功的步子,順利地穿過科學的荊棘迷宮,如同走在旖旎風光的文學花道上。
他既無對學習時間的任何嚴格限制,也無對年輕人共同喜歡的娛樂顯示出極大的耐心。
人們通常在成年時選擇職業。
當波利菲爾成年時,他準備成為一個服務公衆的人物。
每門學科的老師的目光都投向他,所有好奇的人都探究他,猜想這位大學的天之驕子,該如何選擇他的職業。
他無疑要做出決定―這個決定要讓所有同代人落後于他,登上他應名列最高榮譽的班級榜單,沒有那些因能力差而要忍受推延的苦惱。
波利菲爾絕非狂妄或自負,卻受到極大的鼓勵。
因為不斷的成功,他對自己的道路有極大的自信。
在放縱的希望上,他不會輸于他的同伴。
他期待,當射出第一束光澤時,世界有被碰撞後的驚奇。
他有時難以忍住,會參與到朋友的歡樂中。
(誰能不被奉承迷惑呢?)有些朋友在閃亮登場後便突然消失。
他們微弱的光芒或許曾吸引過大衆目光,但現在注定要在他面前消失。
一個人要抓住有利的條件,這很自然。
他與那些人的交流正努力進行。
波利菲爾在倫敦漫步,偶然進入醫師的群體中。
看到能把知識轉化為财富的前景,他十分愉快,想到新的&ldquo發燒理論&rdquo切中他的想象便非常高興。
在考慮了幾個小時後,他發現,自己能堅持反對所有古代系統的主張。
他決定申請讀解剖、生物和化學,哪怕在動物和礦山甚至植物領域,也決不留下任何未觸碰的學科。
他随後開始讀專著,創建系統,進行實驗。
不巧的是,當他要去切爾西看鮮花盛開的新植物時,經過威斯敏斯特時想要喝杯水,在喝水時見到校長的馬車。
他好奇地跟随校長進入大廳,那裡碰巧在辯論一個大案件。
他發現自己有能力提出許多論點,能讓雙方的法官被忽視而靠邊站。
他決定放棄醫學,追求這個他覺得很容易就出人頭地的職業。
這不但能确保得到巨大的榮譽和富貴,而且無須憂郁地關注痛苦、卑微耐心地順從,休息和娛樂也不會随時受到打擾。
他立即到坦普的議院,買習慣法的書籍,規定幾個月後熟讀法規、年鑒、訴狀。
他一直去法庭旁聽訴訟,開始以合理準确的思辨去審視案件。
他很快就有新發現,職位升遷隻靠律師的運氣,不靠才思敏捷、學識和雄辯。
他感到困惑,不僅大法官很荒謬,根據客戶要求而對他們的案子做出虛假陳述,律師還經常在一個案子還沒結束時,又不斷地去接出現的另一個大案。
他開始後悔讓自己從事這個職業,認為它太狹隘了。
盡管一個人不值得為金錢出賣他的靈魂,這個職業卻無法把自己的名字帶到其他任何國家。
因同學都在無聊地學習,于是他在娛樂時間找其他同伴。
在各種交談後,他的好奇心又漫無邊際了。
在一個小酒館裡,他有機會與軍隊的情報官員一起交談。
一個有文化知識的人,很容易就被他們外表顯示的歡快所迷惑,為他們說話的彬彬有禮而心腸柔軟。
他因此要培養自己的新相識。
當看到他們無論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都受到接待、得到尊重,他們與每個階層的人都很容易友好和諧相處時,他開始感到自己的心為軍人&ldquo榮耀&rdquo而跳動,竟奇怪于大學的偏見,如何使他如此長期麻木于這個職業&ldquo雄心&rdquo,即使它在每個年齡段都已燃燒年輕人的心,自己卻如此長期忽視這個召喚。
這個榮耀和雄心優于其他,普遍而且總是傑出的,即使隻是職業呈現的外貌,也給人帶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自尊和自由。
這個喜好的印象,經過他與小姐們的談話加深。
若不是他希望自己成為這類最幸福博愛的人之一,他無法體會到小姐們對軍人的尊重。
他似乎總是沉溺于充滿魅力和友善的女性世界。
然而,獲得知識始終是他的主要興趣。
那些冒險的行動和國外的叙述,足以讓他感到滿足,因而他斷定,沒有其他生活能像軍人這個職業這樣,讓他把所有關注都完全集中。
他認為,在戰争中表現優秀并不困難。
想到他的新朋友中也沒有許多精通戰略戰術和要塞防禦原則的,他因此發奮學習,博覽古代和現代所有的軍事作家的著作。
在短時間内,他就能講述每場戰争的奇迹是如何發生的,并就那些有史以來失敗的戰例侃侃而談。
在書桌前,他常講述亞曆山大如何擊退他的進攻者,什麼是在法沙利亞戰場發生的緻命錯誤,瑞典國王查理如何在波爾塔瓦逃出生天,馬爾伯勒為何應後悔其在布倫海姆的蠻勇。
在片紙上,他加固其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迫使大部隊退卻。
在黏土上,他制造許多不可摧毀的要塞。
似乎所有現代進攻的戰術無不在這些要塞前消耗殆盡并完全失效。
波利菲爾在很短的時間内接到一個任務。
在其要擺脫軍人的嚴肅之前,他感受到真實的軍事行動氣氛。
一場戰争打響了,軍隊被派到歐洲大陸。
波利菲爾到後不幸地發現,僅靠學習不能成為一名士兵。
由于一直習慣于這種&ldquo紙上談兵&rdquo的感覺,沒有到實地參與戰鬥的思維,他讓危險意識在大腦裡完全熄滅。
然而,這個死亡判決,帶給他戰争的真實恐怖。
他見到他那些歡快的朋友不是去戰勝恐懼,而是努力逃生。
他的哲學訓練控制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甯可讓自己戴上腳鐐而非武裝自己。
無論如何,他在沉默中壓抑痛苦,雖經曆了這場榮耀的戰争,他卻明确地感到,自己完全不能支持戰争。
他又開始讀書了,繼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種學問。
我常去看他,每月一次,不打招呼自來。
我發現,他在這過去的半年裡,正破譯中國文字,創作鬧劇,收集英國法律的無用術語,寫一部探讨古代科斯林黃銅的書,形成制作各種指針的新計劃。
這個偉大的天才能擴展任何科學的範圍,以任何職業使世界受益,放蕩在無邊無際的各類職業中,卻沒有讓其他人和自己得利!突然心血來潮的沖動使他闖入知識的領域,所有障礙在他面前都會消失。
可是,他從未有足夠長的停留時間,去完成他的征服任務,建立秩序,帶走戰利品。
愚昧的人常根據容易的原則,依靠其天性去獲得技巧和知識,對有獲得感的價值并無任何尊重。
他們有資格去進行這個速成學習的飛躍,以為自己能自由地閑混在其中。
他嘗試每個新課題後便改變方向,像阿塔蘭忒一般,輸掉了比賽。
因為那些比他更弱的對手,反而總是力往一處使,奮力向前。
我常想,有些人是幸運的。
他們有依賴,選擇了一位權威者的任性建議,因受其影響而偏向于支持他的看法,第一次思想冒出的曙光就決定了他們生活的狀态。
一般來說,征求天才的意見很少起作用,除非我們能被告知,天才如何能被人知道。
如果隻有靠不斷的實驗才能發現适合的職業,在決定做出立業之前,便會失去生活。
如果任何其他預示能被發現,他們也許很早就能被辨認出來。
至少,如果在企圖證明天才的方向上失敗後,人們顯然很少因為尊敬自己而非他人受到欺騙,因此,沒有人有更多的理由抱怨,他的生活是被他朋友計劃的,也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即使沒有自己幻想的運氣,他也可以有更多的榮譽或幸福。
據說,博學的桑德森主教在準備其演講時猶豫不決、自我否定,在演講期間,迫使自己說出不是最好而是最合适的說法。
這将是每個人的狀況:他選擇職業,平衡雙方所有的看法。
枝節是如此複雜,動機和争議是如此巨大,因此,有很多時候,人們在遊戲中想象,有人把決定權留在他人手中。
這些理由最後迫于中立持平,這些決定卷入機會之手。
在大部分生命被消耗在不能解決的探索之後,其餘人在追悔不必要的拖延時應做出改變―這些延誤對其他目的沒有什麼益處,僅是&ldquo警告&rdquo其他人要反對類似行為的愚蠢,僅是證明生活中同樣包含宗教和美德的兩種狀況,他越早做出選擇就越好。
漫步者 1750年5月29日 第21期 文人的命運 大地賦予我們同樣的生與死, 玫瑰花靠近可厭的荨麻盛開。
&mdash&mdash奧維德 每個人都會被自己嗜好的設想驅使。
他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擁有的一些品德和擅長的事情,自會分享給其他人。
無論有多麼明顯的不利,他都能承受與其他人比較的痛苦。
他把有些尚未露出來的特征、有些遲來的優點,扔到天平上,借此平衡他将這些恩惠于自己的幻想。
人類出于好學和猜測,似乎總是考慮将博愛作為一個高地,與那些對公共事務增添騷亂的人對抗,使自己感到經曆不同年齡段的愉快,慶幸自己幸運地擁有好的條件,講述政治的困惑、成名的危險、雄心的顧慮和富有的不幸。
在許多課題中,他們已通過勤奮發現這個主題。
他們被極大的努力所迫,或者他們要更詳盡地确定他們的理性和想象。
什麼都無法與崇高地位的不穩定性和擁有的利益和名譽的不确定性相比較。
這些&ldquo擁有&rdquo要從許多危險、警覺和辛勞中獲得。
人們顯然認為,&ldquo世事不确定&rdquo是個無可争議的論點,以此反對政治家和軍閥的抉擇,而那些自信勝利的膨脹,缪斯女神以從不會挫敗的軍隊來支持,以緻他們對手的力量和技藝無法躲避或抵抗。
經驗已很好地證明,戰争中使用大象的民族,盡管他們表現出十分恐怖和暴力的形象,常把敵人的隊伍打得秩序大亂,然而,使用它們總是有危險的,而危險幾乎等同于優勢。
如果他們最初的攻擊得到支持,他們就很容易把同盟軍擊敗。
然後,他們突破其後的軍隊包圍。
比起他們暴怒的進攻,後退時因魯莽所造成的破壞,也毫不遜色。
我不知道有些人,如此熱衷于驅趕積極生活的困難和危險,他們是否還沒有利用這個争論,任它被同等作用于他們的力量反駁。
管理省區、指揮部隊、主持議會、主宰内閣之人,都會面臨某種不确定性。
我不知道候選人為追求文學名譽的幸福,他們是否已受制于同樣的不确定性。
如果沒有辛勞付出是不可能獲得學問的榮譽的,至少像所有偉大的功業,如果沒有奮鬥絕不可能得到。
這些已得到那些希望自己具有學者品德的人的認可。
因為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每個人的成就與獲得它所要克服的困難成正比。
那些人靠他們的知識和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愛,絕不意味着能免除任何其他獲得自尊的過程。
他們會被人猜測,運用無數的手腕去毀滅一個優勝者,去壓制一個對手,或去阻擋一個跟随者。
他們的手腕如此粗魯和卑鄙,以至于有證據證明,一個人即便可以在學問方面表現得非常優秀,可比起那些他憐憫和鄙視的無知者,他不會更有智慧和美德。
因此,問題已很清楚,除非人們贊揚他的榮耀是确定的,學者要實現他自己成名的渴望,應将其幸福建立在一個比他的對手更堅實的基礎上。
文學英雄得到的花環,與其他人接受的文明或勝利的花環,必須從同樣難以攀登的高峰上摘得。
他們必須為同樣的妒忌而筋疲力盡,為同樣的關心而謹慎守護,因為這些人總是用盡全力去撕裂他們。
餘下的願望是,他們的翠綠之樹更長久,很少因時間而變化,或很少因意外的疾風而遭人厭棄。
即便是這個願望,從檢驗學問的曆史、觀察學者在目前時代的命運上,也不會得到什麼鼓勵。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時代,我們會發現有無數作家的名字,曾有極高的榮譽,人們閱讀他優美的作品,引用他智慧的思想,在墓地旁紀念他光輝的一生。
可是,如今我們僅知其存在,那便隻是一個過客而已。
如果我們考慮到文學名聲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分布,我們會發現它的出名期限很不确定:有時,它被大衆突然地任性賦予,很快又轉到另一個新的受寵者身上,沒有其他理由,僅僅因為他是新人;有時,人們拒絕長期的辛勞和寂寂無聞;有時,讀者贊成微不足道的主張;有時,為求穩妥而失去;有時,因過于勤勉刻意保留它而毀滅。
成功的作家在保持名望方面有同樣的危機,無論他繼續寫作還是停止寫作,大衆對他的敬佩除了因為他的貢獻外都不會持久。
對于以往功績的記憶很快就會消失,除非靠持續寫作去激活它。
确實,每個新的嘗試都有新的災難。
在不幸的時候,很少有人企圖擴大他們的名譽而不傷害到自己的人格。
在許多可能引起不平等的原因中,人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人的寫作受到沒有充分确保的能力或勤奮的影響,常常玷污天才的光輝,而那些智者以及獲勝者,也許應适當保持警覺,不要因過早的勝利而太過沉迷于自己的驕傲,應力求把他預計的幸福的日子延長下去。
脆弱的人類,無論其偉大還是高尚, 沒有人在其死前被斷定完美無缺。
&mdash&mdash奧維德 在許多動機中,最常被提到的一個是,作者被要求去從事會令其名譽受損的寫作工作。
這個不是因為他愚昧,而是因為他很不幸。
這類事經常發生:有學問的著作和有智慧的文學常在一些人的指導下被寫出,通過這些人他們能獲得獎勵;作家總是不先選擇他的主題,而是被迫接受任何扔在他面前的任務,不去過多地考慮他自己是否方便,僅靠從前的知識寫作,而沒有時間充實自己。
這類與&ldquo偉人&rdquo高攀的錯誤結果,同樣很常見,結識名人通常被認為是文學和天才的重要榮幸之一。
有人一旦和那些&ldquo偉人&rdquo熟絡了,便以為自己高高在上。
這些&ldquo偉人&rdquo其實沒有其他特長,僅僅是出生于富裕家庭,幸運擁有财富,很少因道德優秀而得到他們的榮耀地位。
以他們為榜樣,他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屈服于他們的行為。
他會忍受他們去規定他的研究課程,運用他的能力,為他們多樣的目的服務。
他渴望取悅那些人,得到他們的恩寵―他軟弱地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這讓他不再總是為增加著作合格的能力而承受反複修訂文稿的苦惱。
如此,他要麼因虛榮心作祟,掩蓋自己的不足;要麼因消耗生命去陪伴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内心被怯懦侵蝕,失去主張選擇自由的決心。
盡管我們假設,一個人能幸運地保持個性獨立,通過他的精神驅除贊助者對他的占有。
然而,他很容易因長期寫作,不幸寫得很糟。
有些連續的事件,因周期性波動,導緻相互的對立。
辛勞和認真因成功得到獎勵,而成功産生自信,自信讓勤勞松懈,從而忽視進而毀了準确所帶來的名譽。
他偶爾受到贊揚,雖不被贊揚麻痹,使自己進入懶散的狀态,卻可能會被贊揚激勵去從事超出他能勝任的任務,或想象自己同樣有能力進行各類創作,認為自己能夠通過所有的改變去适應大衆的趣味。
根據有些類似的看法,許多人到了晚年,去嘗試他們并無時間保證能完成的任務,在幾周努力後,沉下墓地,憂慮地看着從地面站起來的新一代。
最偉大的天才也常常不能免于這類失敗。
當被運用在其他人的作品中時,這個顯然有穿透力的判斷,往往會在興趣或激情能夠發揮力量的地方失誤。
我們在審視自己的作品時,會被無數偏見所蒙蔽。
我們年輕時的創作讓我們欣喜,因為它們讓我們回想起年輕時的記憶;對後來的創作,我們要去尊重,因為我們不願意自認沒有進步;那些很容易從筆端流出來的文字讓我們着迷,因為我們以愉快的心情讀它,自诩表達了我們自己的能力;那些與偉大思想鬥争而創作的東西,我們不容易拒絕它,因為我們不能忍受如此耗費精力的創作最後竟毫無用處。
可是,讀者并沒有這些癡迷,反倒奇怪作者與自己不同,沒有考慮這些同樣的泥土能以不同的文化觀提供不同的作品。
漫步者 1750年6月5日 第23期 作者與批評 我有三個客人不滿意我的宴餐, 每個人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滿足他的口味。
&mdash&mdash賀拉斯 任何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意識采取行動,不必計較世上其他人的看法,這是保持道德嚴謹的首要原則。
從投票選舉的理由看有必要,因為選舉可以保證每個被上帝賦予天賦的人都有他們的價值;從民意來看也很有必要,因為這些聲音很快就告訴我們,若依據其他人的贊揚或責備來規範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我們往往會被無數矛盾的判斷迷惑,陷入永久的矛盾掙紮中而停滞不前,反複商量而做不出決定。
基于同樣的理由―我不知道這是否正确―即在向公衆發表文章之前,作者應經常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人審查,或是盡力求得與各種意見和批評家的看法的一緻,以保證創作成功,否則,他不應自信于自己的寫作技巧,也不應自滿于自己遵守了公認的寫作原則。
事實上,人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征求意見和順從規則無助于任何文學創作的完美。
因為無論何人,隻要懷疑自己的能力,導緻聽從他人的評論,那麼他會為自己每天都有新問題而困惑,這會使他的思想受到幹擾。
結果,他徒勞地調和不同的意見,徒然地消化中立的暗示,就好像突然把不同的光線聚到一起,卻讓它們射向了相反的方向。
所有作者,尤其是為周刊寫小文章謀生的作者,如果過分看重讀者的責難和警告,他們的心裡是最難受的。
因為當他們的作品不能馬上傳遍世界時,他們隻能逐步地得到成功。
那些自認為有資格教導别人的人,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作者傾聽較公正的批評,能彌補他過去的錯誤;借助批評家如此慷慨提供的幫助,他能完善自己計劃的缺陷。
我曾有機會觀察過,人在不同心情下讀一本書和手稿,會有不同的情緒,有時憂慮,有時喜悅。
一本書一旦到了大衆手裡,它就被認為是定型和不可更改的了。
要是不帶個人偏見,讀者讀它隻是為了娛樂或接受教誨,不會再有别的目的。
讀者讓自己的思想順從作者的思路,樂于接受書中引起他愉悅的内容,絕不會用挑剔的眼光來破壞自己的平靜,更不會去為已經生動的描寫而再憂慮它怎麼能表現得更好來破壞自己的滿足感。
不容否認,讀者常有這類讀書的感覺:對它很滿意卻覺得不夠刺激,很喜歡又遺憾它不夠完美。
要是上述所說的同樣一個人,有資格去評價一部尚未出版的作品,他會發揮熱烈的想象力,反對一本他從未聽說過的段落。
他要運用所有批評的能力,把記憶裡那些&ldquo趣味&rdquo和&ldquo文雅&rdquo、&ldquo純潔&rdquo和&ldquo精緻&rdquo、&ldquo方式&rdquo和&ldquo完整&rdquo的概念都搬出來賣弄。
即便那些曾經被人理解發出的聲音,他也給予空洞無物的回應。
他像一隻公雞咯咯叫來引起另一隻叫那樣引發連鎖反應,繼續幹擾整個文壇。
他有點能力便認為自己有義務去批評,自己言必有中。
因此,他注意文中每個地方然後去拒絕它,尋找每個機會提出似是而非的修改意見。
當然,他隻能憑很有限的小聰明找到這樣的機會,因為每一部想象的作品,其結構的布置、故事的穿插、修辭的使用,可以有上千種變化而不失其同等效果,就如同事物一樣保持均衡,這些在每個寫作者看來總是最好的。
由于那些批評家的任務僅是動口提建議而不在乎如何寫作,此時,他們從不缺乏十足的自信,認為自己能提出很重要的改進意見。
他們也不乏用争論來加強自己建議的能力,因為當他們要表現得十分自信時,他們不是太仁慈,就是太自負,固執和糾纏不休地發表意見,一點也不懷疑他們有可能為偏向自己的意見而做出太草率的判斷,或者,一點也不質疑他們提出新建議的優越之處,能否與創作實踐形成恰當的協調。
古羅馬學者小普林尼說過,演說家應發揮其所有的想象力,不應選他有理由認定最強的論點進行争辯。
在辯論中,隻有那些最具價值的理性可對評審者産生最大的影響。
他還說,評審者總是為出人意料的結論深深觸動。
每個被要求對作品提意見的人,他所依據的都是同一個原則。
他首先要為達成期待而承受思考的苦惱,随後為期待帶來的失望感到情緒的惱怒。
反之,他讓自己的想象漫無邊際,好奇于其他事,他同樣會毫無拘束地陷入&ldquo可能性&rdquo的無邊無際的海洋中,走上不同的道路。
盡管小普林尼提出了一個明智的原則,可它并不适用于作家的創作。
因為人們評價作品,總會求助于從家庭式的批評到比較高的權威裁決。
大衆讀者從不堕落,也不會經常上當受騙,他們必将對文學的價值做出最後的判斷。
我這周開始構思寫作時,想到許多能證明固有觀念具有極其強大力量的例子。
我的讀者從前任專欄作者的文章中,對無連貫性的散文形成了一些概念。
他們認為,未來所有參與寫作的作者,都有必要保持與過去的一緻,因此,他們不能容忍任何背離這體制連貫性上出現的最小失誤。
要是他們發現喜愛的文章被删除或被延期發表後,會做出諸多譴責。
有些人憤怒地抗議,《漫步者》沒有如《觀察者》那樣,作者通過介紹自己的出身學曆、列舉人生經曆、描述個人喜好,讓大衆熟悉了解他。
其他人很快就做出評論,&ldquo漫步者&rdquo是個莊重、嚴肅和武斷的作者,沒有溫情和喜悅。
這些人過分強烈地呼籲文章要輕松和幽默,另一些人則提醒作者,要有雙特别的眼睛,盯住這個大城市中的各種俱樂部,并告訴他以前《觀察者》中的活潑氣氛都是從這些聚會中發掘出來的。
有的讀者責備他沒有模仿前任作者的文雅風格,迄今一直都忽視對小姐們的保護,沒有教給她們一些如何恰當搭配不同顔色,以适當尺度打褶邊和在衣物上弄别針的規則。
有一位讀者還要求作者對家庭主婦玩紙牌醜相的特别揭露賠禮道歉。
另有一位讀者因每次讀到需要思索的抽象概念時,為作者沒有舉出例證加以說明而惱羞成怒。
我并不輕視這些問題,因為所有勸告的本意都是為了幫我改進寫作,給讀者更多教益。
可是,他們不了解或者說沒有考慮到,作者應有自己特别選擇的方式,以他學習或生活的經曆,選取那些其最有能力去處理的題目。
他們也不知道,作者有些讓人愉悅的題目寫得很成功,沒人可以與之競争。
作者竭力想得到許多讀者的擁護,有必要嘗試各種有吸引力的藝術,描寫每個歡樂的場面,要随時對自己的寫作方式加以改變。
我不得不認為自己處在批評的喧鬧風浪中,如同一條在詩意的暴風雨中行進的船―它同時被方向相反的狂風推動,又被四周的巨浪沖擊,而最終由于矛盾的攻擊挾持而能平安挺直;在一定程度上,又由于多樣的險境中的磨難而安全無恙。
如果批評我的意見是一緻的,也許會動搖我的決心。
可是,當發現這些批評意見是彼此矛盾的之後,我不再猶豫,決定忽視它們,順從自己理性的指導,盡情地發揮自己想象的妙語,努力赢得大衆讀者的喜愛。
漫步者 1750年7月3日 第31期 人性的弱點 我從不為堕落的方式辯護, 也不以虛假的機智為我的錯誤争論。
&mdash&mdash奧維德 盡管人們輕易地承認自己的判斷錯誤和知識貧乏,然而,那些願意承認人性弱點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似乎讓人察覺,這個&ldquo認可&rdquo不那麼真誠,至少在多數情況下,是以心照不宣的方式來袒護自己。
無論他們要放棄鄰居的索賠是多麼輕易,他們渴望的是讓人想到,這樣做能免除他們行為的錯誤,并消除他們看法的荒謬。
對那些明确和頑固的對立面,我們可觀察他們并去争辯,不論是否清晰,責備如何溫情,這都是一種不可置疑的争辯,有些潛在的特權被認為應受到攻擊。
因為沒有人會失去他本就沒擁有的東西,也不會去想象他自己擁有的,更不會被騙走他所沒有權利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有理由假設,那些在最微弱的矛盾中或在最輕微的責備中爆發出狂怒的人,既然斷定自己受到了傷害,便會幻想,一定是某些古代豁免權被剝奪,或者是某些自然特權被侵占。
如果想到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他犯下的錯誤就不應被視為可恥或光榮。
他們不會接受如此充滿感情的智力,因為這些智力僅告訴他們什麼是其之前所知道的東西;他們也不會十分熱情地反對一個攻擊,因為這個攻擊剝奪不了他們已被賦予的東西。
這裡要談及一位哲學家,當得知兒子的死訊後,他以其本能反應接受這個消息:&ldquo我知道,我兒子死了。
&rdquo如果他同樣知道自己的缺陷,确信自己有錯,不會去玩弄技巧、蓄謀惡毒,而僅會關注這個&ldquo過失&rdquo是人類的附屬物,以他總是知道的&ldquo人是容易犯錯的&rdquo這種看法來安慰自己。
如果我們多數情緒被事物的新奇所激發是真實的,那麼幾乎沒有什麼理由去懷疑,把合理化的錯誤或不完美的知識作為一個議題考慮,對人類是一個全新的偉大部分。
因為人類不可能與其他動物為伍,動物沒有什麼規則,也不會建立什麼順從關系,更不會因某個事件鬧情緒而産生憤怒或熱情。
雙方對這些事件的争論,其利益所在,不過是他們彼此都不願放棄有可能會讓他們犯下可恥錯誤的任何思想觀點。
我聽說,有些人錯誤的哲學教條得以發展,是因為他們拒絕看那些批駁他們的實驗。
這些每天的日常觀察給出了新的證據:有多少生動的托辭和逃避,被尋求去婉拒那些無抵抗争論的壓力;有多少問題的陳述常被改變;對手如何被錯誤地虛假描述;在最明确的位置上,有多少困惑被那些他們碰巧反對的人所卷入。
在所有的凡人中,似乎沒有誰比作家這個群體更容易受到虛榮的緻命影響。
作家的名譽完全來自于他們的理解,這使得他們對任何試圖侵犯他們文學榮耀的行為都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情感。
評論一個能力得到認可的人,了解他靠什麼得到關注,能盡力緩解荒謬與和諧的對立。
這并非一件不愉快的任務。
除了當他們用自負和荒唐急切地教育世界,認為他們很重要外,隻有徹底消除那些暴露人類所有行為的批評,他們才不會承受痛苦。
德萊頓的幻想熱情和創作沖動,經常讓他的寫作不夠準确。
因為在一出悲劇裡寫道:&ldquo我跟随命運的腳步,卻走得太快。
&rdquo他聽說有時自己遭到嘲笑。
一般認為,這個沒有人很快跟随或被跟随的用詞,太簡單而不會引起長期的争論。
事實是,德萊頓顯然讓&ldquo命運&rdquo這個有雙重意義的詞出了大錯。
在前一部分詩文中,他的&ldquo命運&rdquo附在&ldquo幸運&rdquo這個觀念上,随後卻有&ldquo死亡&rdquo,因而,他的意思是&ldquo盡管被&lsquo死亡&rsquo追趕,我卻不會讓自己退縮到絕望中;除非跟随&lsquo幸運&rsquo,去承受命定的痛苦&rdquo。
然而,這個意思沒有完全表達清楚。
德萊頓表明自己決不屈從于他的批評者,從不承認他有朦胧不清的驚奇。
可是,我們幸運地發現,在詩人維吉爾①的詩裡有關于一個人循環走動的叙述:&ldquo他說,這是我模仿寫的一個段落,我的批評家很興奮地指出這是句廢話。
可是,我有時寫出廢話,他們卻沒有幸運地發現它們。
&rdquo 每個人看到這類刻薄的批評,自會加重逃離批評家的&ldquo追蹤&rdquo。
這首詩的讀者,如果沒有見到作者展示足以讓自己顯得優秀的意識,不足以抵制這類吹毛求疵;如果沒有見到他承認有時被想象的騷動、觀念的多樣化而導緻錯誤的方面,便不會對他表示偉大的敬重。
當發現這些弱點本身隻表現在小事上時,這是幸運的。
因為這樣的對或錯,沒有對人類的美德和幸福産生多大的影響。
看到一個人在堅持一個計劃,他已發現很不實際;看到一個人生活在不便利的房子裡,因為這是他自己設計的;或者看一個人穿一件特别縫制的衣服,他希望保存起來後,能恢複它原有的時髦。
對此,我們僅是感到略為不安而已。
确實,有些愚昧,隻是愚昧罷了,無論多麼野蠻或荒唐,都很少能夠對其他人有影響。
然而,對這類驕傲的放任,更經常見于重大的問題上,人們不僅從中證實他們的錯誤,還有他們的邪惡。
他們要堅持自己心靈受責的實踐,僅是避免被人感覺他們受到責備,或被他人勸告他們變得聰明。
他們要尋找詭辯,企圖攪亂所有的原則,規避所有的責任,因而不會表現他們做那些自己不能夠去捍衛的行動。
讓每個人發現&ldquo虛榮&rdquo有如此強大的支配人的優勢,當要把自己出賣給這最末等級的&ldquo堕落&rdquo危險時,停下來一會兒,思考這類懇求會有什麼結果:即他懇求進行一個實踐,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會被理性帶領,僅是被渴望的暴力所驅使,被熱情的突發而驚訝,被誘惑的溫柔接近而迷惑,被不可察覺的罪惡漸變而誘騙。
讓每個人考慮,他強迫自己了解贊助人的趣味能承擔什麼使命,而這些隐瞞和改革成為重要的任務。
美德的事業,幾乎無須用什麼技巧去捍衛。
美與惡一旦呈現出來,便很容易區分。
這類辯護人很少讓那些改變宗教信仰者進入他們的黨派,他們也很少有能力去欺騙任何人,除非那些人有蒙蔽自己辨别力的渴望。
所有這些最好能力的運用,無非是要勸告聽者,人是無希望的,讓人隻能想到邪惡。
這類堕落已從他的方式傳到他的原則。
所有他要改過的努力,都沒有成功的希望。
除非他能使自己避免成為被影響者,除非把他作為破壞者追捕,否則,所有都無濟于事。
可是,如果能夠假設,他會用部分結果的表現,對遠古原因進行複雜推論,或者困惑地結合不同的觀念,用它觀察到的不同方面,得出顯然不同的各種聯系,來施加他的影響于聽衆,那麼當他也許有時為虛弱和善良的意圖所困惑,有時被人們對他的能力的敬佩所誘惑,一個年輕人的心就會在不确定的觀念上搖擺,既不會被教導加強,也不會被經驗啟蒙。
然而,這樣取得勝利了,又會怎樣呢?一個人不能把他的生命都消耗在娛樂上:衰老、疾病、孤獨會給他帶來一些嚴肅思考的時光,提供給他并不舒适的想法,即他已擴大邪惡的範圍,他已名列于他人的罪惡中,卻從不知道他自己的邪惡程度,從不準備彌補他引發的錯誤。
也許在所有關于理想苦惱的儲藏室裡,沒有一種想法比這類意識更痛苦:一是違背原則的宣傳堕落;二是不僅不能從美德道路上拉起其他人,而且還堵塞他們往前的通道;三是除了給歡愉的畫面外,還用美麗蒙騙他們,除聽破壞者的警笛聲外,讓他們對每聲呼叫都充耳不聞。
在這類實踐中,還有另一個危險,即他們不能欺騙他人,卻常常能成功地欺騙自己。
他們交織詭辯的亂麻,直到他們的理性纏繞其中;他們重複自己的位置,直到他們自己信任自己。
利用競争,他們真誠地發展事業;通過熱切期待,證實自己的争論;他們最終把自己帶到一個被找到的幻想中。
他們處在邪惡的邊緣,他們那些自豪和頑固的思想已消失,也許他們在沒有光亮能重新點燃他們的思想中死去。
一個人會因微小的失敗受到指責,他通常随時準備讓自己去尊重美德或能力,因為他不會駐足于那些嚴肅和恐懼地去考慮的事情上,如悔過者的人道、聖人的眼淚、以虔誠和清白聞名者的死亡恐懼。
這些都是為人所知的事:恺撒寫了自己在高盧戰役中犯錯誤的曆史;希波克拉底的名聲在合理的評估後要比恺撒更偉大,而他警告後人,要反對他所犯下的錯誤。
凱爾蘇說過:&ldquo有太多公開和坦白承認的錯誤,已深入人的意識,這足以讓他支持其個性而活着。
&rdquo 當所有錯誤都微不足道時,關注自己的尊嚴應是每個人的責任。
一旦發現有錯馬上就改,不要害怕任何譴責,如同來自他自己内心的譴責一樣。
如同&ldquo正義&rdquo所要求的,若他已用錯誤的行為或者虛假的觀念誘惑他人,所有傷害都應被彌補,這應是他的義務。
當有人已接受他的錯誤,要盡力讓他悔改。
對那些通過他學習邪惡的人,要盡力通過他的榜樣教育改正。
①應是詩人奧維德。
漫步者 1750年7月7日 第32期 斯多葛學派 悲哀負載所有死亡的痛苦, 不管你有怎樣的悲傷,它都适度地符合你的命運; 如果你不能抵抗它,就放輕松點。
&mdash&mdash畢達哥拉斯 人類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一個違背我們自然渴望的狀态中度過的。
因此,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ldquo忍受不幸&rdquo這門技藝。
不幸無處不在,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用這些能使自己舉止得體和行為适當的原則,武裝自己的思想。
古代有一派哲學家,自诩能使這個必要的行為科學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他們被稱作斯多葛學派,或叫芝諾學派。
他們這些人有些近乎野性的熱情美德,自命能把未被啟蒙的人類的感覺能力解放出來。
這些人聲稱,依據他們學派的原則行事,就能提升自己,超越世上那些使生活痛苦的不幸。
他們能從邪惡的名單中,勾去痛苦、貧窮、孤獨、流放和暴力死亡這些名字。
以傲視群雄的态度,通過一個不可更改的裁決,他們要求世人不為恐懼或憂慮所幹擾,或者,不再給智者的甯靜以任何打擾。
這類人的信條是,當一個人受到最嚴重的疾病折磨時,他應繼續讓痛苦傷害自己到極點,即使這樣,病痛也絕不能迫使他考慮其他,而是選擇以冷漠和中立的态度應對。
可是,有些意志不堅強的芝諾派學生,在痛風發作引起劇痛時,他會坦白地承認,&ldquo疼痛就是一種邪惡&rdquo。
所有人都不會愚笨地反對他有這種怕痛的感覺。
因此,我認為,這類學派的原則,即使在信仰他們的子弟中,也沒得到普遍的遵守。
然而,還是值得一問:在那些教人忍受的導師中,這些哲學家是不是非常合格的人選?因為如果痛苦不是邪惡,人們似乎就不需要接受怎麼忍受痛苦的教訓。
因此,當他們竭盡全力勸同伴用&ldquo忍受原則&rdquo來應付痛苦時,他們也可以被認為放棄了産生這些原則和想法的初衷。
然而,當他們努力使自己的個性變得堅強傑出,或運用他們的力量建立起一個反對自然的觀念時,他們表現出如此矛盾的現象,隻能期待人們能給予極大的理解。
關于外在邪惡的争論,現在已有定論。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幸,而這些不幸中的痛苦,有時至少等同于所有堅韌能力加起來的總和。
這些現象現在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因此,不僅僅要考慮我們如何逃避這些不幸,而且要進一步思考,我們面臨自然事故或個人弱點時,采取什麼方式去減輕痛苦和放松自己。
我們怎樣在一個現狀不允許愉快松弛的環境下,讓每個小時過得少點痛苦和悲傷。
醫治人類絕大部分痛苦不幸的藥方,是緩和劑而不是急重藥。
&ldquo痛苦&rdquo涉及肉體感覺,與人的自然本性交織在一起。
所有企圖全面否認痛苦的客觀存在的說法都是無用和徒勞的。
衆多的痛苦如&ldquo箭&rdquo一樣射向我們的前後左右,我們隻能選擇接受銳利還是平鈍的箭頭,或者接受染有劇毒還是微毒的箭頭。
受到理性支持的最強硬的&ldquo盔甲&rdquo,隻能把箭頭擋住折鈍,卻不能避免它們出現。
&ldquo耐心&rdquo是上帝交到我們手裡治療痛苦的偉大藥方。
盡管我們不能減少身體的痛苦,但借助于耐心,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卻能保持心理平靜,僅承受自然和體内實在的痛苦,不再使疼痛加劇或使其持續下去。
比起任何不幸事件來說,&ldquo憤怒&rdquo和&ldquo不安&rdquo确實是不适合人的自然本性的。
人們有時不去考慮這與虔不虔誠有關,它們至少是冒犯,讓人們更傾向于憎恨和蔑視,而不是憐憫和安慰。
如果我們忍受的常是由我們自己内心造成的痛苦,這正如一位古代詩人所說,耐心是我們承擔的最重要的責任,因為沒有人會為一種自己應接受的情緒而感到憤怒。
痛苦應得,無須産生抱怨。
&mdash&mdash奧維德 确實,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我們沒有再為自己承受的痛苦增加負擔,如果處罰落在無辜者身上,或失望發生在勤奮和謹慎的人身上,那麼不管多麼必要或不必要,耐心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如果有耐心,我們既不會加重痛苦,也不會因不幸加劇後再增加懊悔、難過。
在那些上帝指派給人類的不幸中,如畸形殘疾、任何感官功能的喪失或年老體弱,人們總是應當記住,急躁沒有現實的作用,隻能把一些人趕走。
我們本可以通過這些人的談話和勸告得到愉悅或幫助,所以這還剝奪了我們接受現狀時所需的安慰。
同時還要記住,對于來世,人們很難做出恰當的判斷。
因此,急躁不但不會減少痛苦,反而切斷了期待希望能得到的獎勵,而這正是那些受痛苦折磨并能很好地忍受的人理應得到的獎勵。
人們在接受所有的不幸的療理時,應避免急躁,因為它耗費時間并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上,而這些痛苦,隻要适當治療,其根源是可以排除的。
法國将軍杜倫尼在緻謝詞裡,說他在訪談中得益于那些記憶力強的人,這些人曾指導他學習戰争的藝術。
他極敬佩地提到一個人,這個人教他不要花時間為曾經犯過的任何失誤後悔,而是趕快讓自己抖擻精神改正錯誤。
人們要把&ldquo耐心&rdquo和&ldquo屈從&rdquo很小心地與&ldquo怯懦&rdquo和&ldquo懶散&rdquo區分開來。
我們不去抱怨,可要有理有據地進行鬥争。
生活中的不幸便如同自然的困難,要求我們努力克服、勤奮工作。
當感到任何悲痛的壓力時,我們不可遽然下結論,認為一切隻能在沮喪的境況中,服從上帝的意願,禁止自己有任何其他的要求。
道理如同我們感到口渴的痛苦時,自然會想到水,我們不能說這是多餘的要求,而限制自己去喝水。
由于一切源于上帝之手,人們無法确認不幸是一種恩寵還是處罰,可因為上帝安排的所有方式,都可以按照&ldquo事物有相似原理&rdquo加以解釋,我們可以斷言,我們有能力排除一種不便和困難。
我們需要謹慎行事,以免圖一時之快因犯錯而内疚。
上帝的意旨,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我們都要通過工作來給予他回報。
工作是上帝交給我們的應盡的義務。
在任何情況下,這個&ldquo義務&rdquo莫過于我們的身體要承擔疾病所引起的強烈痛苦。
這些加劇的痛苦,确實讓人忍無可忍,如同把生命的力量推到了盡頭,不再給自己留下任何遵守規則或受他人責備的空間。
在這種狀況下,人的本性要求做出一些遷就。
每次放縱,除了表明沒有信仰外,都應很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原諒。
然而,為了避免太容易就得到痛苦不可抵抗的悲哀,并享有這種讓人們同情悲哀的特權,我們要恰當地去認識,人類智慧能産生的最大痛苦或人類狠毒能形成的最大傷害,都被人類持久地承受下來。
如果疾病是這類痛苦,我認為,它們有時比那些人為痛苦―如拷打―還要劇烈。
因為人為的痛苦,在其本性上有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重要的軀體器官很快被摧毀,靈與肉之間暫時失去知覺。
在施加的痛苦太強烈以緻難以忍受之後,人們很快就會失去痛苦的感覺。
我認為,有理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身體與心靈的比例關系是否不恰當?若身體這方面能容忍一切,可這一切又使心靈的另一方面受到折磨,是否美德能和生命本身持久地共存于一體?是否具有原則性的靈魂能很快從被壓制的軀體中分離出來? 在災難和不幸中,如财富減少、失去朋友或意志衰退,人們受其影響的主要是情緒。
&ldquo急躁&rdquo情緒的主要危害是,在受到最初打擊後,許多可能想到的權宜之計,會被突然降臨的不幸打擊以緻喪失。
這是一個最普遍的原則,即對那些我們沒有能力确保自己擁有的事,不要醉心于其歡娛之中。
當人們僅考慮享受世間的愉快,并不經常和習慣地關切未來幸福時,這個勸誡無疑是公正的,因為它是由無可争辯的權威做出的。
可是,它是否如同&ldquo不要行走,免得摔倒&rdquo,或者&ldquo不要看東西,避免眼睛變畸形&rdquo等諸如此類的勸誡呢?在我看來,這是合理的做法,自信地欣賞神賜的幸福,謙恭地放棄它,希望自己虔誠善良的性情能持久保持下去。
我們變得虔誠後,既不傲慢自大也不沉溺淫樂,如同我們失去它要賠償時,也不唉聲歎氣或私下埋怨。
重要而有效地去反對&ldquo急躁&rdquo情緒所引起的無益的痛苦,必須從大自然和上帝的智慧和仁慈中,經常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因為上帝之手掌握着富有和貧困、榮耀和恥辱、愉快和痛苦以及生存和死亡。
一個堅定的信仰被正确地接受後,它會使每件事都更加接近美好;它讓每種悲哀都有可能變成幸福;它使我們更加感激上帝,不管他是給予還是取走。
漫步者 1750年7月21日 第36期 田園詩(一) 蘆笛聲飄揚。
牧羊人趕着羊群, 既不恐懼伏擊,也不憂慮敵人。
&mdash&mdash荷馬 幾乎沒有哪種詩歌能比田園詩更能吸引讀者,更能激發創作者。
一般說來,田園詩是令人愉悅的。
因為它表現的是人們熟悉的幾乎每個想象中的場景,而且通過這些畫面很容易就能判斷出描寫的好壞,所以它能使人們得到快樂。
它表現的都是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與生活相關的甯靜、舒适和純潔,因此,人們總是樂意敞開心胸,接受它的美好形象。
這些形象驅散煩惱、不安和我們忍受的苦惱,讓我們毫無抗拒地來到古埃及大地,看到那裡盡是歡樂、富饒和滿足的景象:微風低訴快樂,樹蔭許諾安詳。
一些無知而喜歡自誇的人堅持認為,田園詩是最古老的詩歌。
确實,這類詩幾乎與人的本性一樣古老。
由于原始人的生活就在鄉村,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如他們是從熟悉的景物中獲得觀念一樣,他們的精神首先被随處可見的自然風光滿足,而這些必然體現在最早的觀察者眼裡。
他們寫出來的就是田園贊美詩,如彌爾頓介紹過的原創雙韻詩,這些是在純樸的日子裡稱頌造物主的贊歌。
出于同樣的理由,我們可以認為,田園詩最早表現了人類的想象力。
一般來說,它是最早讓人們心靈舒暢的文學。
人們從睜開眼睛面對生活開始,便看到這世界的田野、草地和叢林,為鳥鳴、溪流和微風感到欣喜。
這種喜悅要比人類後來卷入的其他行動和熱情出現得更早。
我們知道,在遠古時期,人們喜歡鄉村的詩歌,這是因為他們單純的好奇心。
他們從未見過宮廷,幾乎不受宮廷文化的幹擾;他們從未感受過這些熱情,也不受其情緒的感染。
人們不僅很早就滿意地欣賞這類田園詩,而且對它的喜好還持久不衰。
當我們進入智力進步的社會以後,我們沒有像對待其他幼稚的娛樂消遣物那樣把它扔掉,而願意在任何輕松悠閑的時候去重讀它。
真實的田園風光總是給人興奮的力量,因為這些自然的藝術從自然中來,又總是保持同自然一樣的美麗和秩序,繼續啟迪我們的思想。
即使它們顯然很少刻意雕琢,比起最強大的理性和最嚴肅的思考來,田園詩也更能讓人心滿意足。
人們傾向于閑适和安甯,這類天性不會因為有足夠的生存知識而減少,也不會因世界的局部動蕩而受幹預。
在童年時,我們思念鄉村,把它看作愉快的樂土;到老年時,我們重新回憶故土,把它看作安息的港灣。
也許任何人看到這樣的地方,都會産生某種間接得到的快樂和偶然碰到的喜悅,或會聯想到年輕有朝氣時的每件往事,把自己帶回生活中最美好的時期,即世界充滿新奇快樂之時,也是他身邊不斷有歡笑聲語之日,他面前燃起希望火花之日。
田園詩這個普遍使人愉悅的特點,使數不勝數的詩人拿起筆來表現他們的寫作技巧。
在這些詩的創作中,詩人剛開始去模仿其他人也能獲得普遍的成功,把相似的形象以同樣的結合方式一個個傳寫下去;到後來,這類詩開始沒落,因為讀者看到詩的題目,便能猜出它全部的内容。
即使人們在精讀了上千首這類詩後,也不能在比讀它之前增加任何一點大自然的知識,或者得到以表現道德為目的的任何新形式所帶給人的想象中的快樂。
田園詩的範圍确實很狹窄。
盡管哲學家認為,自然界本身是無窮無盡的,可是,大自然作用于人們的眼睛和耳朵的方式是單一的,它沒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詩人如果還是用簡樸而充滿想象的一些偉大形象和比喻,靠一種形式區别于另一種形式,就不能寫出非常細膩而有特點的田園詩。
同樣地,如果還靠保留回顧它的概念,就能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滿足的這樣普遍的力量,詩人也不能分辨事物潛在的特性。
然而,由于每個時代都有一些發現,加上新的文化種類和形式被逐步地介紹,一點點為人所知,田園詩的創作還是時不時在增加新的畫面,表現類似過去時代那種多樣性的場景。
遺憾的是,田園詩的創作,如其他題材一樣,常常落入沒資格寫它們的人的手中。
這些詩人面對自然,卻不知道他們要用自己的想象去描寫它、改變它的特征―隻有那樣,他們的描寫才能有更多的内容,而不僅僅是對前人的卑劣模仿。
鄉村生活的風景和鄉村發生的事件,它們本身都是很有限和普通的。
一個把自己局限在鄉村的工作和享樂的人,不會有多樣化的視野。
他幾乎看不到在複雜的社會轉型時期所發生的混亂、恐怖和驚奇的事物。
他的處境使他隻能看到那些不太引人好奇的事件。
這些詩人有雄心卻沒有計謀,有喜愛卻沒有興趣。
除了承認對手比自己富有外,根本不去與對手競争,也沒有什麼災禍可悲歎,除了殘酷的情人和壞收成。
堅信增加新的景象能給人帶來必要的愉快,桑納紮羅①把詩中的景色從&ldquo田園&rdquo換成&ldquo海洋&rdquo,用&ldquo漁民&rdquo代替&ldquo牧羊人&rdquo,從漁民的生活中得到詩情。
因為這個轉變,他受到後來批評家的攻擊,理由是,海洋是恐怖的主題,絕不可能給人适當的心靈愉悅,讓人情緒安靜。
根據早已存在的一個準則,即詩人有權選擇自己的形象,人們可以為他辯護,反駁這些攻擊。
詩人沒有義務必須展示海洋的風暴,而不是陸地的洪水。
為掩蓋海水的危險,他可以表現所有的愉悅,如讓牧羊犬出現在陰涼的海濱而不感到寒冷,或者讓它遠離野獸攻擊而任性自由。
然而,在田園牧歌裡,描寫海洋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缺陷。
盡管有桑納紮羅一類的詩人,把熱帶國家的海岸看作愉悅和解悶的地方,海洋比陸地還是少了許多變化,其景象很快就會被擅長描寫的詩人寫完。
那些海上日出和日落的美景、春風刮起的波瀾、翻滾的海浪以及不斷被微弱水勢淹沒的海岸線、清淺水中可數的魚群,一旦被詩人寫盡後,他便無計可施,隻好求助于這類詩歌其他極為平常的形象,如小仙女因為溺水而死的情人的哀怨,漁民為無人要買其牡蛎激起的憤怒,以及《漁歌》②被人普遍地喜愛。
除景象有限外,要普遍接受這類海洋詩的另一個障礙是,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人必須靠海為生,可人們對海洋的愉悅幾乎一無所知。
在每個地區的内陸居民看來,海洋僅是漫無邊際的一片水域。
人們渡海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很多人在海洋中喪生。
因此,除了看一看航海圖或狄奧尼修斯③的地理測量學外,人們不想也沒有機會去回味那些關于環繞的海岸線和靜谧的海灣的描寫,也不會去讀那些以海洋為題材的詩歌和其他有關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詩人桑納紮羅以高雅的語言,為熟悉大自然一般特點的讀者寫作,使人看不出其海洋田園詩的缺陷。
可是,如果企圖用通俗的語言寫海洋,詩人很快就能發現,他想盡力表現一種人們不能理解的熱愛會多麼徒勞。
我認為,要改進古老的田園詩,靠任何附加或變化了的景象是難以達到的。
我們的描寫确實不同于維吉爾時代的描寫,就像英國的夏季不同于意大利的夏季。
在某些方面,如同現代的生活不同于古代的生活,可是,這些國家的自然現象幾乎沒有不同,因此,詩歌有必要關注人類的普遍情緒,而不是那些可能在變化的風俗習慣,至于時間和地點所引起的變化的多樣性則并不重要。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會盡力表明,後世為改進田園詩的創作靈感做出了多少貢獻。
①桑納紮羅(Sannazzaro),意大利詩人。
②《漁歌》,桑納紮羅的一首捕魚詩。
③狄奧尼修斯(Dionysius),(古希臘)叙拉古的暴君。
漫步者 1750年7月24日 第37期 田園詩(二) 我唱着從前宙斯之子安菲翁的曲子, 羊群聽着,服從那強有力的召喚。
&mdash&mdash維吉爾 在創作和評論田園詩時,後世的作者和批評家對古人留給我們的獨創性的事物都沒有給予充分的認識。
不僅如此,他們接受那些先進的理論,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惑中。
這些理論沒有以事物的本質為基礎,完全背離那些僅視自然為上而其他為次的田園詩原則。
因此,清楚地認識田園詩的特點和它确切的含義很有必要。
我認為,這些從維吉爾的田園詩裡很容易找到,而背離他的這些觀點顯然是不适當的。
我們應考慮維吉爾有如下幾個特點:他順其自然,加上運氣和偶然的有利條件,碰巧完成其詩歌傑作;他天生記憶力準确,判斷嚴謹,并受到其中一個最光輝燦爛時代的啟蒙,能體現羅馬宮廷的精緻文雅;他緻力于改進而非創新,盡力地彌補田園詩靠精确描寫而缺少新奇的缺陷;他以忒奧克裡托斯①為原點,發現其田園詩近乎完美,并想到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競争對手,所以,格外謹慎地進行寫作。
如果我們在維吉爾的作品中找出田園詩的準确定義,那就是,&ldquo通過描寫田園生活,表現其任何行為和熱情所産生的美學效果&rdquo。
無論如何,根據一般事物的發展,鄉村發生的事都可以為田園詩人提供創作素材。
這個定義沒有提到&ldquo黃金時代&rdquo,隻能使人立即想到那些在現代批評下寫作的詩人。
我确實很難理解,農村
對于婚姻生活普遍不幸福的現象,許多嚴肅者說出其明智的格言,而不少嬉笑者提出其精明的勸誡。
道德家和警句作家,同樣在這方面表現出他們的聰明和睿智。
有人為婚姻不幸唉聲歎氣,有人嘲笑奚落。
由于寫作能力主要為男性壟斷,女人總是要背上使這個世界痛苦不幸的罵名并受到責怪。
不論嚴肅者還是嬉笑者都認為,他們可用雄辯的抱怨或諷刺的譴責,任意地對女性做出判斷。
女人在他們眼中不是愚蠢就是浮躁,不是充滿野心就是殘酷,不是奢侈就是欲望之尤物。
鑒于諸多婚姻不幸的例子,感受到我分享這個共同利益後的啟發,我有時冒昧地思考這些普遍存在的痛苦,竭力不讓自己偏心,把自己放在兩性之間的一種中立态度上。
我本着所有強烈的憂慮情感,所有明顯的堅信正義的信念,所有維護美德的義憤,就兩性所引起的吵鬧進行公正的評判,力求平等,不偏不倚。
男人确實可借助他寫作的優勢,收集許多曆史時期的事例,引用古代哲學家、曆史學家和詩人的可靠材料,以自己的喜好提出充滿偏見的看法。
可是,女人的辯解比起那些受人尊敬的古人的說法,具有更強的情緒感染力。
如果她們這邊沒有偉大作家的名字支持,她們自身便具有極強的争辯力。
面對她們溫柔的形體和美麗的眼神,就是蘇格拉底或歐裡庇得斯也沒有什麼反對她們的雄辯能力。
即使最冷酷最無情的法官,最終也會站在兩個平等力量之間左右搖擺,如同盧坎在裁決一個案件時,想到女神在一邊,羅馬将軍伽圖在另一邊,他便猶豫不決了。
由于有過長期研究嚴格、抽象哲學的經曆,我現在正處在冷靜的成年期,能達到有效控制住自己熱情的程度,例如,聽到男女任何一方的争吵後,也不會去添油加醋。
多年的經驗使我注意到,男子确實在實際生活中被他管家的女人冒犯了,有時會對妻子怒吼,而女子在沒有更壞的對手作為自己攻擊的目标時,也會抱怨丈夫的殘酷。
我無法容忍一邊是信誓旦旦,另一邊是拳打腳踢這類折磨人的痛苦。
當丈夫奔向酒館,而妻子把自己關在房間時,我不敢總是肯定地說,他們雙方因痛苦才這樣做。
有時我有理由相信,他們這些企圖不能減輕多少自身的痛苦,反倒更加激起他們的怒火。
盡管人們很少相信這些特殊的指責原因,可根據一般彙總起來的案件,卻有很多事實表明,結婚的人常常沒有得到婚姻生活的幸福。
因此,檢驗一下在什麼場合下,有這麼多邪惡能打開道路進入這個世界,這是恰當的。
為此,我要對我朋友們最不幸的婚姻生活加以評論,充分地分析他們結婚的動機和維系愛情的原則。
我最早認識的一個人是普魯登修斯。
他要擺脫不穩定的混沌度日的單身生活。
他雖有些遲鈍,但絕不是沒有知識和判斷能力的人。
他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總要花很長時間慢慢思考。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在酒館見到他,他總是幫我們安排好娛樂活動的計劃,與廚師溝通菜譜,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添酒,為我們原來的計劃增添新的節目。
在經過反複考慮後,這個周密思考的人認為,盡管他滿足于自己财富很少的現狀,但是他也決不會因為過早結婚而使自己成為失落者。
鑒于對養老金的實際價值做過估算,他認為,就算以後生活指數會不斷下降,再加上利息所得到的收入可能會減少,但在二十二歲時就有一萬英鎊,跟到了三十歲後才有大量财富相比也不會很差。
他說,這段期間,積累财富的機會随時都有,而男人錯失時光以後就很難彌補了。
他眼睛一發亮,所有聚焦點既不在那些美麗或文雅的女子,也不在那些頗有尊嚴或理解能力強的婦女,而是集中在有一萬英鎊的女人身上。
在一個富有的國家裡,這種女人不難找。
他很巧妙地說服了女子的父親,而她父親的願望是希望自己女兒能成為一個文雅的女人,于是我的朋友得到了她。
在結婚兩天之後,他就自信地對我們誇耀,要不是他們愚昧,僅憑聰明機靈不可能達成這個婚姻協議。
他因此每年能從他太太可得到的财富裡多拿到七十三英鎊,節省了他每年必須要花費的一筆錢。
這位為自己的精明而自豪、為增加自己财富而高興的人,很快就把富利爾小姐接回家了。
從那以後,他沒有享受到片刻的幸福。
因為這個女人是個智力低下的卑鄙小人。
她脾氣火暴,聲音粗魯,沒受過什麼教育。
除了有興趣吃喝和計算錢财之外,她沒有其他快樂的情趣。
富利爾是個惡婆。
盡管他們在追求富有方面一緻,可方法不同:普魯登修斯靠錢生錢,而他太太富利爾卻要節省用錢。
普魯登修斯更樂意根據有利于自己的機會用錢投資,而富利爾卻聰明地想到,那些真正屬于自己的錢才是财富。
考慮其他門路都有極大風險,她隻求低利息,确保有穩定收入。
普魯登修斯敢于冒險,以不合理的高價為一條船買保險,結果很不幸,賠光了錢。
為此,他受到妻子吵鬧的折磨,再也不敢嘗試第二次。
現在,他一切都聽老婆的,卑躬屈膝地生活了四十七年。
自他倒黴後,他的妻子除了提到&ldquo保險人&rdquo外,從未叫過他其他名字。
我們社會裡另一種婚姻的狀況,可舉弗洛倫特斯為例。
在賽馬聚會上,他碰巧在一輛馬車上見到小姐責皮勒塔,約她晚上一起跳舞,從而确認他這首次見面的戀情,等第二天一早,便宣布向她求婚。
弗洛倫特斯不谙世事,既分不清賣弄風騷的激動與心智交流的愉快有什麼不同,也分不清微笑中誘惑和感激的區别。
不過,他還是很快就從癡迷中醒悟過來,而且意識到他的快樂隻是一天的歡樂而已。
在這二十四小時之内,責皮勒塔小姐巧妙應答,周旋左右,除了幼稚空虛之外,沒有給他留下其他印象。
而就她本人來說,她不過是用同樣的技巧玩弄了一個新男人。
米利斯是個有責任感的男子,懂得享受娛樂,講究提高生活的質量。
他經曆過各種歡樂場面,不輕易為之心動,對比他職位高或有名譽的人,他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
退休後,他到一個久違的鄉村度假,在那兒度過夏季,碰巧與伊恩思女士住在同一棟樓,兩人自然相熟起來。
她的聰明和賢惠很快就征服了他。
由于沒有其他人陪伴,他們總是形影不離。
由于他們彼此感激對方給自己帶來的愉快,幾乎忘了他們還有不用見面也能享有快樂這回事。
米利斯在她的陪伴下很開心,一旦分開便感到心神不甯。
他充分地相信,她有很強的理解能力。
如同他所想象的那樣,他們立誓相愛。
他把她當作愛人後,更覺得他們性情相投。
在求愛結婚不久後,他歡天喜地把妻子帶回城裡過冬。
不久他們的不幸發生了。
米利斯見到妻子的情景千篇一律。
雙方誰也沒有任何要變化的要求,誰也沒有激起适當興奮的激情,也沒有對立的願望。
他們兩人都喜歡孤獨,喜歡沉思,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愛好。
在參加社交活動以後,伊恩思感到,迄今為止她的熱情是偶然而非虛僞地隐蔽起來。
确實,遇到快樂和輝煌的場景,她不是沒有思想的能力,而是完全沒有那種能力去發揮自己的想象。
她為轉變付出了很高代價。
她不顧名譽受損,追求熱烈的激情,渴望無止境不滿足的欲望。
無論誰向她表示殷勤,她都熱烈迎合。
這就是哲學家米利斯在他退休後找到的所謂&ldquo妻子&rdquo,這就是他期待退休後能幫他學習的助手和能給他美德的愛人。
普羅薩斯在弟弟死後,考慮到家族不能斷代,就和他的女管家結了婚。
自那以後,他便一直向朋友抱怨,他的孩子們不知不覺地過多受到他太太吝啬觀念的影響。
想到這一切,他坐在自己的桌前感到内疚,為家裡沒有合适的人做伴感到無聊。
阿未歐是一個大房地産管理商,經富有的叔叔引薦,娶了一個名聲很壞的女人。
他接受這個婚姻的條件,是将來要成為叔叔的财産繼承人。
面對他自己、他妻子和他叔叔的這些财産,阿未歐無奈地感慨,所有這些都不能帶來隻有與那些具有善良美德的婦女在一起時才能得到的幸福。
我打算就這個生活的重要問題寫出更多的文章。
我不會面面俱到,隻涉及那些我已提到不能得到幸福的人的故事。
這些人缺乏思考,殊不知,婚姻是系住長久關系的最牢不可破的紐帶。
若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友誼;若沒有真誠,就不會有信任。
為美貌、财富締結的婚姻一定很不幸,而二人互相尊重的婚姻,隻有依靠美德和虔誠才能得到。
漫步者 1750年5月22日 第19期 及早選擇職業 修辭學法則是如此不确定, 難以統一你那變化多端的思想。
普裡阿摩斯和涅斯托耳的舊時代已經過去, 你,金牛座的人,還有什麼猶豫。
來吧,看搖擺還要多長時間。
你也許疑慮:你現在什麼也做不了。
&mdash&mdash馬丁 人們從來都不會缺少憂郁的思考。
他們去觀察失誤或失敗,知道什麼人通過其理解力和或多或少的知識,能使自己豁免人性的普遍脆弱,得到免除生活不幸的榮幸。
盡管世界充滿災難的場景,但我們看着普通大衆,幾乎不關注他們的悲傷,而是把兩眼盯在特殊人物的狀況上,因為他們的個性從大衆中脫穎而出。
我們很少思考那些被屠殺者的恐怖屍骨,卻全神貫注地跟随英雄,目睹他所有幸運的通道,不再去想倒在他周圍的成百上千人。
本着同樣的憂慮和敬重,我這些年來一直觀察波利菲爾的生活。
在他出生後,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擔心他的果敢判斷力,敬佩他的各種成就,然而,他生活的進步、對人類的貢獻,卻被其豐富的知識和神聖的思想阻礙了。
在中學裡波利菲爾就出類拔萃,未有任何可見的成就,就已讓同學們驚訝不已。
在大學,他同樣優秀。
他邁出成功的步子,順利地穿過科學的荊棘迷宮,如同走在旖旎風光的文學花道上。
他既無對學習時間的任何嚴格限制,也無對年輕人共同喜歡的娛樂顯示出極大的耐心。
人們通常在成年時選擇職業。
當波利菲爾成年時,他準備成為一個服務公衆的人物。
每門學科的老師的目光都投向他,所有好奇的人都探究他,猜想這位大學的天之驕子,該如何選擇他的職業。
他無疑要做出決定―這個決定要讓所有同代人落後于他,登上他應名列最高榮譽的班級榜單,沒有那些因能力差而要忍受推延的苦惱。
波利菲爾絕非狂妄或自負,卻受到極大的鼓勵。
因為不斷的成功,他對自己的道路有極大的自信。
在放縱的希望上,他不會輸于他的同伴。
他期待,當射出第一束光澤時,世界有被碰撞後的驚奇。
他有時難以忍住,會參與到朋友的歡樂中。
(誰能不被奉承迷惑呢?)有些朋友在閃亮登場後便突然消失。
他們微弱的光芒或許曾吸引過大衆目光,但現在注定要在他面前消失。
一個人要抓住有利的條件,這很自然。
他與那些人的交流正努力進行。
波利菲爾在倫敦漫步,偶然進入醫師的群體中。
看到能把知識轉化為财富的前景,他十分愉快,想到新的&ldquo發燒理論&rdquo切中他的想象便非常高興。
在考慮了幾個小時後,他發現,自己能堅持反對所有古代系統的主張。
他決定申請讀解剖、生物和化學,哪怕在動物和礦山甚至植物領域,也決不留下任何未觸碰的學科。
他随後開始讀專著,創建系統,進行實驗。
不巧的是,當他要去切爾西看鮮花盛開的新植物時,經過威斯敏斯特時想要喝杯水,在喝水時見到校長的馬車。
他好奇地跟随校長進入大廳,那裡碰巧在辯論一個大案件。
他發現自己有能力提出許多論點,能讓雙方的法官被忽視而靠邊站。
他決定放棄醫學,追求這個他覺得很容易就出人頭地的職業。
這不但能确保得到巨大的榮譽和富貴,而且無須憂郁地關注痛苦、卑微耐心地順從,休息和娛樂也不會随時受到打擾。
他立即到坦普的議院,買習慣法的書籍,規定幾個月後熟讀法規、年鑒、訴狀。
他一直去法庭旁聽訴訟,開始以合理準确的思辨去審視案件。
他很快就有新發現,職位升遷隻靠律師的運氣,不靠才思敏捷、學識和雄辯。
他感到困惑,不僅大法官很荒謬,根據客戶要求而對他們的案子做出虛假陳述,律師還經常在一個案子還沒結束時,又不斷地去接出現的另一個大案。
他開始後悔讓自己從事這個職業,認為它太狹隘了。
盡管一個人不值得為金錢出賣他的靈魂,這個職業卻無法把自己的名字帶到其他任何國家。
因同學都在無聊地學習,于是他在娛樂時間找其他同伴。
在各種交談後,他的好奇心又漫無邊際了。
在一個小酒館裡,他有機會與軍隊的情報官員一起交談。
一個有文化知識的人,很容易就被他們外表顯示的歡快所迷惑,為他們說話的彬彬有禮而心腸柔軟。
他因此要培養自己的新相識。
當看到他們無論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都受到接待、得到尊重,他們與每個階層的人都很容易友好和諧相處時,他開始感到自己的心為軍人&ldquo榮耀&rdquo而跳動,竟奇怪于大學的偏見,如何使他如此長期麻木于這個職業&ldquo雄心&rdquo,即使它在每個年齡段都已燃燒年輕人的心,自己卻如此長期忽視這個召喚。
這個榮耀和雄心優于其他,普遍而且總是傑出的,即使隻是職業呈現的外貌,也給人帶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自尊和自由。
這個喜好的印象,經過他與小姐們的談話加深。
若不是他希望自己成為這類最幸福博愛的人之一,他無法體會到小姐們對軍人的尊重。
他似乎總是沉溺于充滿魅力和友善的女性世界。
然而,獲得知識始終是他的主要興趣。
那些冒險的行動和國外的叙述,足以讓他感到滿足,因而他斷定,沒有其他生活能像軍人這個職業這樣,讓他把所有關注都完全集中。
他認為,在戰争中表現優秀并不困難。
想到他的新朋友中也沒有許多精通戰略戰術和要塞防禦原則的,他因此發奮學習,博覽古代和現代所有的軍事作家的著作。
在短時間内,他就能講述每場戰争的奇迹是如何發生的,并就那些有史以來失敗的戰例侃侃而談。
在書桌前,他常講述亞曆山大如何擊退他的進攻者,什麼是在法沙利亞戰場發生的緻命錯誤,瑞典國王查理如何在波爾塔瓦逃出生天,馬爾伯勒為何應後悔其在布倫海姆的蠻勇。
在片紙上,他加固其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迫使大部隊退卻。
在黏土上,他制造許多不可摧毀的要塞。
似乎所有現代進攻的戰術無不在這些要塞前消耗殆盡并完全失效。
波利菲爾在很短的時間内接到一個任務。
在其要擺脫軍人的嚴肅之前,他感受到真實的軍事行動氣氛。
一場戰争打響了,軍隊被派到歐洲大陸。
波利菲爾到後不幸地發現,僅靠學習不能成為一名士兵。
由于一直習慣于這種&ldquo紙上談兵&rdquo的感覺,沒有到實地參與戰鬥的思維,他讓危險意識在大腦裡完全熄滅。
然而,這個死亡判決,帶給他戰争的真實恐怖。
他見到他那些歡快的朋友不是去戰勝恐懼,而是努力逃生。
他的哲學訓練控制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甯可讓自己戴上腳鐐而非武裝自己。
無論如何,他在沉默中壓抑痛苦,雖經曆了這場榮耀的戰争,他卻明确地感到,自己完全不能支持戰争。
他又開始讀書了,繼續從一個學科到另一種學問。
我常去看他,每月一次,不打招呼自來。
我發現,他在這過去的半年裡,正破譯中國文字,創作鬧劇,收集英國法律的無用術語,寫一部探讨古代科斯林黃銅的書,形成制作各種指針的新計劃。
這個偉大的天才能擴展任何科學的範圍,以任何職業使世界受益,放蕩在無邊無際的各類職業中,卻沒有讓其他人和自己得利!突然心血來潮的沖動使他闖入知識的領域,所有障礙在他面前都會消失。
可是,他從未有足夠長的停留時間,去完成他的征服任務,建立秩序,帶走戰利品。
愚昧的人常根據容易的原則,依靠其天性去獲得技巧和知識,對有獲得感的價值并無任何尊重。
他們有資格去進行這個速成學習的飛躍,以為自己能自由地閑混在其中。
他嘗試每個新課題後便改變方向,像阿塔蘭忒一般,輸掉了比賽。
因為那些比他更弱的對手,反而總是力往一處使,奮力向前。
我常想,有些人是幸運的。
他們有依賴,選擇了一位權威者的任性建議,因受其影響而偏向于支持他的看法,第一次思想冒出的曙光就決定了他們生活的狀态。
一般來說,征求天才的意見很少起作用,除非我們能被告知,天才如何能被人知道。
如果隻有靠不斷的實驗才能發現适合的職業,在決定做出立業之前,便會失去生活。
如果任何其他預示能被發現,他們也許很早就能被辨認出來。
至少,如果在企圖證明天才的方向上失敗後,人們顯然很少因為尊敬自己而非他人受到欺騙,因此,沒有人有更多的理由抱怨,他的生活是被他朋友計劃的,也沒有人可以肯定地說,即使沒有自己幻想的運氣,他也可以有更多的榮譽或幸福。
據說,博學的桑德森主教在準備其演講時猶豫不決、自我否定,在演講期間,迫使自己說出不是最好而是最合适的說法。
這将是每個人的狀況:他選擇職業,平衡雙方所有的看法。
枝節是如此複雜,動機和争議是如此巨大,因此,有很多時候,人們在遊戲中想象,有人把決定權留在他人手中。
這些理由最後迫于中立持平,這些決定卷入機會之手。
在大部分生命被消耗在不能解決的探索之後,其餘人在追悔不必要的拖延時應做出改變―這些延誤對其他目的沒有什麼益處,僅是&ldquo警告&rdquo其他人要反對類似行為的愚蠢,僅是證明生活中同樣包含宗教和美德的兩種狀況,他越早做出選擇就越好。
漫步者 1750年5月29日 第21期 文人的命運 大地賦予我們同樣的生與死, 玫瑰花靠近可厭的荨麻盛開。
&mdash&mdash奧維德 每個人都會被自己嗜好的設想驅使。
他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擁有的一些品德和擅長的事情,自會分享給其他人。
無論有多麼明顯的不利,他都能承受與其他人比較的痛苦。
他把有些尚未露出來的特征、有些遲來的優點,扔到天平上,借此平衡他将這些恩惠于自己的幻想。
人類出于好學和猜測,似乎總是考慮将博愛作為一個高地,與那些對公共事務增添騷亂的人對抗,使自己感到經曆不同年齡段的愉快,慶幸自己幸運地擁有好的條件,講述政治的困惑、成名的危險、雄心的顧慮和富有的不幸。
在許多課題中,他們已通過勤奮發現這個主題。
他們被極大的努力所迫,或者他們要更詳盡地确定他們的理性和想象。
什麼都無法與崇高地位的不穩定性和擁有的利益和名譽的不确定性相比較。
這些&ldquo擁有&rdquo要從許多危險、警覺和辛勞中獲得。
人們顯然認為,&ldquo世事不确定&rdquo是個無可争議的論點,以此反對政治家和軍閥的抉擇,而那些自信勝利的膨脹,缪斯女神以從不會挫敗的軍隊來支持,以緻他們對手的力量和技藝無法躲避或抵抗。
經驗已很好地證明,戰争中使用大象的民族,盡管他們表現出十分恐怖和暴力的形象,常把敵人的隊伍打得秩序大亂,然而,使用它們總是有危險的,而危險幾乎等同于優勢。
如果他們最初的攻擊得到支持,他們就很容易把同盟軍擊敗。
然後,他們突破其後的軍隊包圍。
比起他們暴怒的進攻,後退時因魯莽所造成的破壞,也毫不遜色。
我不知道有些人,如此熱衷于驅趕積極生活的困難和危險,他們是否還沒有利用這個争論,任它被同等作用于他們的力量反駁。
管理省區、指揮部隊、主持議會、主宰内閣之人,都會面臨某種不确定性。
我不知道候選人為追求文學名譽的幸福,他們是否已受制于同樣的不确定性。
如果沒有辛勞付出是不可能獲得學問的榮譽的,至少像所有偉大的功業,如果沒有奮鬥絕不可能得到。
這些已得到那些希望自己具有學者品德的人的認可。
因為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每個人的成就與獲得它所要克服的困難成正比。
那些人靠他們的知識和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愛,絕不意味着能免除任何其他獲得自尊的過程。
他們會被人猜測,運用無數的手腕去毀滅一個優勝者,去壓制一個對手,或去阻擋一個跟随者。
他們的手腕如此粗魯和卑鄙,以至于有證據證明,一個人即便可以在學問方面表現得非常優秀,可比起那些他憐憫和鄙視的無知者,他不會更有智慧和美德。
因此,問題已很清楚,除非人們贊揚他的榮耀是确定的,學者要實現他自己成名的渴望,應将其幸福建立在一個比他的對手更堅實的基礎上。
文學英雄得到的花環,與其他人接受的文明或勝利的花環,必須從同樣難以攀登的高峰上摘得。
他們必須為同樣的妒忌而筋疲力盡,為同樣的關心而謹慎守護,因為這些人總是用盡全力去撕裂他們。
餘下的願望是,他們的翠綠之樹更長久,很少因時間而變化,或很少因意外的疾風而遭人厭棄。
即便是這個願望,從檢驗學問的曆史、觀察學者在目前時代的命運上,也不會得到什麼鼓勵。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時代,我們會發現有無數作家的名字,曾有極高的榮譽,人們閱讀他優美的作品,引用他智慧的思想,在墓地旁紀念他光輝的一生。
可是,如今我們僅知其存在,那便隻是一個過客而已。
如果我們考慮到文學名聲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分布,我們會發現它的出名期限很不确定:有時,它被大衆突然地任性賦予,很快又轉到另一個新的受寵者身上,沒有其他理由,僅僅因為他是新人;有時,人們拒絕長期的辛勞和寂寂無聞;有時,讀者贊成微不足道的主張;有時,為求穩妥而失去;有時,因過于勤勉刻意保留它而毀滅。
成功的作家在保持名望方面有同樣的危機,無論他繼續寫作還是停止寫作,大衆對他的敬佩除了因為他的貢獻外都不會持久。
對于以往功績的記憶很快就會消失,除非靠持續寫作去激活它。
确實,每個新的嘗試都有新的災難。
在不幸的時候,很少有人企圖擴大他們的名譽而不傷害到自己的人格。
在許多可能引起不平等的原因中,人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人的寫作受到沒有充分确保的能力或勤奮的影響,常常玷污天才的光輝,而那些智者以及獲勝者,也許應适當保持警覺,不要因過早的勝利而太過沉迷于自己的驕傲,應力求把他預計的幸福的日子延長下去。
脆弱的人類,無論其偉大還是高尚, 沒有人在其死前被斷定完美無缺。
&mdash&mdash奧維德 在許多動機中,最常被提到的一個是,作者被要求去從事會令其名譽受損的寫作工作。
這個不是因為他愚昧,而是因為他很不幸。
這類事經常發生:有學問的著作和有智慧的文學常在一些人的指導下被寫出,通過這些人他們能獲得獎勵;作家總是不先選擇他的主題,而是被迫接受任何扔在他面前的任務,不去過多地考慮他自己是否方便,僅靠從前的知識寫作,而沒有時間充實自己。
這類與&ldquo偉人&rdquo高攀的錯誤結果,同樣很常見,結識名人通常被認為是文學和天才的重要榮幸之一。
有人一旦和那些&ldquo偉人&rdquo熟絡了,便以為自己高高在上。
這些&ldquo偉人&rdquo其實沒有其他特長,僅僅是出生于富裕家庭,幸運擁有财富,很少因道德優秀而得到他們的榮耀地位。
以他們為榜樣,他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屈服于他們的行為。
他會忍受他們去規定他的研究課程,運用他的能力,為他們多樣的目的服務。
他渴望取悅那些人,得到他們的恩寵―他軟弱地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這讓他不再總是為增加著作合格的能力而承受反複修訂文稿的苦惱。
如此,他要麼因虛榮心作祟,掩蓋自己的不足;要麼因消耗生命去陪伴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内心被怯懦侵蝕,失去主張選擇自由的決心。
盡管我們假設,一個人能幸運地保持個性獨立,通過他的精神驅除贊助者對他的占有。
然而,他很容易因長期寫作,不幸寫得很糟。
有些連續的事件,因周期性波動,導緻相互的對立。
辛勞和認真因成功得到獎勵,而成功産生自信,自信讓勤勞松懈,從而忽視進而毀了準确所帶來的名譽。
他偶爾受到贊揚,雖不被贊揚麻痹,使自己進入懶散的狀态,卻可能會被贊揚激勵去從事超出他能勝任的任務,或想象自己同樣有能力進行各類創作,認為自己能夠通過所有的改變去适應大衆的趣味。
根據有些類似的看法,許多人到了晚年,去嘗試他們并無時間保證能完成的任務,在幾周努力後,沉下墓地,憂慮地看着從地面站起來的新一代。
最偉大的天才也常常不能免于這類失敗。
當被運用在其他人的作品中時,這個顯然有穿透力的判斷,往往會在興趣或激情能夠發揮力量的地方失誤。
我們在審視自己的作品時,會被無數偏見所蒙蔽。
我們年輕時的創作讓我們欣喜,因為它們讓我們回想起年輕時的記憶;對後來的創作,我們要去尊重,因為我們不願意自認沒有進步;那些很容易從筆端流出來的文字讓我們着迷,因為我們以愉快的心情讀它,自诩表達了我們自己的能力;那些與偉大思想鬥争而創作的東西,我們不容易拒絕它,因為我們不能忍受如此耗費精力的創作最後竟毫無用處。
可是,讀者并沒有這些癡迷,反倒奇怪作者與自己不同,沒有考慮這些同樣的泥土能以不同的文化觀提供不同的作品。
漫步者 1750年6月5日 第23期 作者與批評 我有三個客人不滿意我的宴餐, 每個人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滿足他的口味。
&mdash&mdash賀拉斯 任何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意識采取行動,不必計較世上其他人的看法,這是保持道德嚴謹的首要原則。
從投票選舉的理由看有必要,因為選舉可以保證每個被上帝賦予天賦的人都有他們的價值;從民意來看也很有必要,因為這些聲音很快就告訴我們,若依據其他人的贊揚或責備來規範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我們往往會被無數矛盾的判斷迷惑,陷入永久的矛盾掙紮中而停滞不前,反複商量而做不出決定。
基于同樣的理由―我不知道這是否正确―即在向公衆發表文章之前,作者應經常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人審查,或是盡力求得與各種意見和批評家的看法的一緻,以保證創作成功,否則,他不應自信于自己的寫作技巧,也不應自滿于自己遵守了公認的寫作原則。
事實上,人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征求意見和順從規則無助于任何文學創作的完美。
因為無論何人,隻要懷疑自己的能力,導緻聽從他人的評論,那麼他會為自己每天都有新問題而困惑,這會使他的思想受到幹擾。
結果,他徒勞地調和不同的意見,徒然地消化中立的暗示,就好像突然把不同的光線聚到一起,卻讓它們射向了相反的方向。
所有作者,尤其是為周刊寫小文章謀生的作者,如果過分看重讀者的責難和警告,他們的心裡是最難受的。
因為當他們的作品不能馬上傳遍世界時,他們隻能逐步地得到成功。
那些自認為有資格教導别人的人,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作者傾聽較公正的批評,能彌補他過去的錯誤;借助批評家如此慷慨提供的幫助,他能完善自己計劃的缺陷。
我曾有機會觀察過,人在不同心情下讀一本書和手稿,會有不同的情緒,有時憂慮,有時喜悅。
一本書一旦到了大衆手裡,它就被認為是定型和不可更改的了。
要是不帶個人偏見,讀者讀它隻是為了娛樂或接受教誨,不會再有别的目的。
讀者讓自己的思想順從作者的思路,樂于接受書中引起他愉悅的内容,絕不會用挑剔的眼光來破壞自己的平靜,更不會去為已經生動的描寫而再憂慮它怎麼能表現得更好來破壞自己的滿足感。
不容否認,讀者常有這類讀書的感覺:對它很滿意卻覺得不夠刺激,很喜歡又遺憾它不夠完美。
要是上述所說的同樣一個人,有資格去評價一部尚未出版的作品,他會發揮熱烈的想象力,反對一本他從未聽說過的段落。
他要運用所有批評的能力,把記憶裡那些&ldquo趣味&rdquo和&ldquo文雅&rdquo、&ldquo純潔&rdquo和&ldquo精緻&rdquo、&ldquo方式&rdquo和&ldquo完整&rdquo的概念都搬出來賣弄。
即便那些曾經被人理解發出的聲音,他也給予空洞無物的回應。
他像一隻公雞咯咯叫來引起另一隻叫那樣引發連鎖反應,繼續幹擾整個文壇。
他有點能力便認為自己有義務去批評,自己言必有中。
因此,他注意文中每個地方然後去拒絕它,尋找每個機會提出似是而非的修改意見。
當然,他隻能憑很有限的小聰明找到這樣的機會,因為每一部想象的作品,其結構的布置、故事的穿插、修辭的使用,可以有上千種變化而不失其同等效果,就如同事物一樣保持均衡,這些在每個寫作者看來總是最好的。
由于那些批評家的任務僅是動口提建議而不在乎如何寫作,此時,他們從不缺乏十足的自信,認為自己能提出很重要的改進意見。
他們也不乏用争論來加強自己建議的能力,因為當他們要表現得十分自信時,他們不是太仁慈,就是太自負,固執和糾纏不休地發表意見,一點也不懷疑他們有可能為偏向自己的意見而做出太草率的判斷,或者,一點也不質疑他們提出新建議的優越之處,能否與創作實踐形成恰當的協調。
古羅馬學者小普林尼說過,演說家應發揮其所有的想象力,不應選他有理由認定最強的論點進行争辯。
在辯論中,隻有那些最具價值的理性可對評審者産生最大的影響。
他還說,評審者總是為出人意料的結論深深觸動。
每個被要求對作品提意見的人,他所依據的都是同一個原則。
他首先要為達成期待而承受思考的苦惱,随後為期待帶來的失望感到情緒的惱怒。
反之,他讓自己的想象漫無邊際,好奇于其他事,他同樣會毫無拘束地陷入&ldquo可能性&rdquo的無邊無際的海洋中,走上不同的道路。
盡管小普林尼提出了一個明智的原則,可它并不适用于作家的創作。
因為人們評價作品,總會求助于從家庭式的批評到比較高的權威裁決。
大衆讀者從不堕落,也不會經常上當受騙,他們必将對文學的價值做出最後的判斷。
我這周開始構思寫作時,想到許多能證明固有觀念具有極其強大力量的例子。
我的讀者從前任專欄作者的文章中,對無連貫性的散文形成了一些概念。
他們認為,未來所有參與寫作的作者,都有必要保持與過去的一緻,因此,他們不能容忍任何背離這體制連貫性上出現的最小失誤。
要是他們發現喜愛的文章被删除或被延期發表後,會做出諸多譴責。
有些人憤怒地抗議,《漫步者》沒有如《觀察者》那樣,作者通過介紹自己的出身學曆、列舉人生經曆、描述個人喜好,讓大衆熟悉了解他。
其他人很快就做出評論,&ldquo漫步者&rdquo是個莊重、嚴肅和武斷的作者,沒有溫情和喜悅。
這些人過分強烈地呼籲文章要輕松和幽默,另一些人則提醒作者,要有雙特别的眼睛,盯住這個大城市中的各種俱樂部,并告訴他以前《觀察者》中的活潑氣氛都是從這些聚會中發掘出來的。
有的讀者責備他沒有模仿前任作者的文雅風格,迄今一直都忽視對小姐們的保護,沒有教給她們一些如何恰當搭配不同顔色,以适當尺度打褶邊和在衣物上弄别針的規則。
有一位讀者還要求作者對家庭主婦玩紙牌醜相的特别揭露賠禮道歉。
另有一位讀者因每次讀到需要思索的抽象概念時,為作者沒有舉出例證加以說明而惱羞成怒。
我并不輕視這些問題,因為所有勸告的本意都是為了幫我改進寫作,給讀者更多教益。
可是,他們不了解或者說沒有考慮到,作者應有自己特别選擇的方式,以他學習或生活的經曆,選取那些其最有能力去處理的題目。
他們也不知道,作者有些讓人愉悅的題目寫得很成功,沒人可以與之競争。
作者竭力想得到許多讀者的擁護,有必要嘗試各種有吸引力的藝術,描寫每個歡樂的場面,要随時對自己的寫作方式加以改變。
我不得不認為自己處在批評的喧鬧風浪中,如同一條在詩意的暴風雨中行進的船―它同時被方向相反的狂風推動,又被四周的巨浪沖擊,而最終由于矛盾的攻擊挾持而能平安挺直;在一定程度上,又由于多樣的險境中的磨難而安全無恙。
如果批評我的意見是一緻的,也許會動搖我的決心。
可是,當發現這些批評意見是彼此矛盾的之後,我不再猶豫,決定忽視它們,順從自己理性的指導,盡情地發揮自己想象的妙語,努力赢得大衆讀者的喜愛。
漫步者 1750年7月3日 第31期 人性的弱點 我從不為堕落的方式辯護, 也不以虛假的機智為我的錯誤争論。
&mdash&mdash奧維德 盡管人們輕易地承認自己的判斷錯誤和知識貧乏,然而,那些願意承認人性弱點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似乎讓人察覺,這個&ldquo認可&rdquo不那麼真誠,至少在多數情況下,是以心照不宣的方式來袒護自己。
無論他們要放棄鄰居的索賠是多麼輕易,他們渴望的是讓人想到,這樣做能免除他們行為的錯誤,并消除他們看法的荒謬。
對那些明确和頑固的對立面,我們可觀察他們并去争辯,不論是否清晰,責備如何溫情,這都是一種不可置疑的争辯,有些潛在的特權被認為應受到攻擊。
因為沒有人會失去他本就沒擁有的東西,也不會去想象他自己擁有的,更不會被騙走他所沒有權利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有理由假設,那些在最微弱的矛盾中或在最輕微的責備中爆發出狂怒的人,既然斷定自己受到了傷害,便會幻想,一定是某些古代豁免權被剝奪,或者是某些自然特權被侵占。
如果想到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他犯下的錯誤就不應被視為可恥或光榮。
他們不會接受如此充滿感情的智力,因為這些智力僅告訴他們什麼是其之前所知道的東西;他們也不會十分熱情地反對一個攻擊,因為這個攻擊剝奪不了他們已被賦予的東西。
這裡要談及一位哲學家,當得知兒子的死訊後,他以其本能反應接受這個消息:&ldquo我知道,我兒子死了。
&rdquo如果他同樣知道自己的缺陷,确信自己有錯,不會去玩弄技巧、蓄謀惡毒,而僅會關注這個&ldquo過失&rdquo是人類的附屬物,以他總是知道的&ldquo人是容易犯錯的&rdquo這種看法來安慰自己。
如果我們多數情緒被事物的新奇所激發是真實的,那麼幾乎沒有什麼理由去懷疑,把合理化的錯誤或不完美的知識作為一個議題考慮,對人類是一個全新的偉大部分。
因為人類不可能與其他動物為伍,動物沒有什麼規則,也不會建立什麼順從關系,更不會因某個事件鬧情緒而産生憤怒或熱情。
雙方對這些事件的争論,其利益所在,不過是他們彼此都不願放棄有可能會讓他們犯下可恥錯誤的任何思想觀點。
我聽說,有些人錯誤的哲學教條得以發展,是因為他們拒絕看那些批駁他們的實驗。
這些每天的日常觀察給出了新的證據:有多少生動的托辭和逃避,被尋求去婉拒那些無抵抗争論的壓力;有多少問題的陳述常被改變;對手如何被錯誤地虛假描述;在最明确的位置上,有多少困惑被那些他們碰巧反對的人所卷入。
在所有的凡人中,似乎沒有誰比作家這個群體更容易受到虛榮的緻命影響。
作家的名譽完全來自于他們的理解,這使得他們對任何試圖侵犯他們文學榮耀的行為都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情感。
評論一個能力得到認可的人,了解他靠什麼得到關注,能盡力緩解荒謬與和諧的對立。
這并非一件不愉快的任務。
除了當他們用自負和荒唐急切地教育世界,認為他們很重要外,隻有徹底消除那些暴露人類所有行為的批評,他們才不會承受痛苦。
德萊頓的幻想熱情和創作沖動,經常讓他的寫作不夠準确。
因為在一出悲劇裡寫道:&ldquo我跟随命運的腳步,卻走得太快。
&rdquo他聽說有時自己遭到嘲笑。
一般認為,這個沒有人很快跟随或被跟随的用詞,太簡單而不會引起長期的争論。
事實是,德萊頓顯然讓&ldquo命運&rdquo這個有雙重意義的詞出了大錯。
在前一部分詩文中,他的&ldquo命運&rdquo附在&ldquo幸運&rdquo這個觀念上,随後卻有&ldquo死亡&rdquo,因而,他的意思是&ldquo盡管被&lsquo死亡&rsquo追趕,我卻不會讓自己退縮到絕望中;除非跟随&lsquo幸運&rsquo,去承受命定的痛苦&rdquo。
然而,這個意思沒有完全表達清楚。
德萊頓表明自己決不屈從于他的批評者,從不承認他有朦胧不清的驚奇。
可是,我們幸運地發現,在詩人維吉爾①的詩裡有關于一個人循環走動的叙述:&ldquo他說,這是我模仿寫的一個段落,我的批評家很興奮地指出這是句廢話。
可是,我有時寫出廢話,他們卻沒有幸運地發現它們。
&rdquo 每個人看到這類刻薄的批評,自會加重逃離批評家的&ldquo追蹤&rdquo。
這首詩的讀者,如果沒有見到作者展示足以讓自己顯得優秀的意識,不足以抵制這類吹毛求疵;如果沒有見到他承認有時被想象的騷動、觀念的多樣化而導緻錯誤的方面,便不會對他表示偉大的敬重。
當發現這些弱點本身隻表現在小事上時,這是幸運的。
因為這樣的對或錯,沒有對人類的美德和幸福産生多大的影響。
看到一個人在堅持一個計劃,他已發現很不實際;看到一個人生活在不便利的房子裡,因為這是他自己設計的;或者看一個人穿一件特别縫制的衣服,他希望保存起來後,能恢複它原有的時髦。
對此,我們僅是感到略為不安而已。
确實,有些愚昧,隻是愚昧罷了,無論多麼野蠻或荒唐,都很少能夠對其他人有影響。
然而,對這類驕傲的放任,更經常見于重大的問題上,人們不僅從中證實他們的錯誤,還有他們的邪惡。
他們要堅持自己心靈受責的實踐,僅是避免被人感覺他們受到責備,或被他人勸告他們變得聰明。
他們要尋找詭辯,企圖攪亂所有的原則,規避所有的責任,因而不會表現他們做那些自己不能夠去捍衛的行動。
讓每個人發現&ldquo虛榮&rdquo有如此強大的支配人的優勢,當要把自己出賣給這最末等級的&ldquo堕落&rdquo危險時,停下來一會兒,思考這類懇求會有什麼結果:即他懇求進行一個實踐,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會被理性帶領,僅是被渴望的暴力所驅使,被熱情的突發而驚訝,被誘惑的溫柔接近而迷惑,被不可察覺的罪惡漸變而誘騙。
讓每個人考慮,他強迫自己了解贊助人的趣味能承擔什麼使命,而這些隐瞞和改革成為重要的任務。
美德的事業,幾乎無須用什麼技巧去捍衛。
美與惡一旦呈現出來,便很容易區分。
這類辯護人很少讓那些改變宗教信仰者進入他們的黨派,他們也很少有能力去欺騙任何人,除非那些人有蒙蔽自己辨别力的渴望。
所有這些最好能力的運用,無非是要勸告聽者,人是無希望的,讓人隻能想到邪惡。
這類堕落已從他的方式傳到他的原則。
所有他要改過的努力,都沒有成功的希望。
除非他能使自己避免成為被影響者,除非把他作為破壞者追捕,否則,所有都無濟于事。
可是,如果能夠假設,他會用部分結果的表現,對遠古原因進行複雜推論,或者困惑地結合不同的觀念,用它觀察到的不同方面,得出顯然不同的各種聯系,來施加他的影響于聽衆,那麼當他也許有時為虛弱和善良的意圖所困惑,有時被人們對他的能力的敬佩所誘惑,一個年輕人的心就會在不确定的觀念上搖擺,既不會被教導加強,也不會被經驗啟蒙。
然而,這樣取得勝利了,又會怎樣呢?一個人不能把他的生命都消耗在娛樂上:衰老、疾病、孤獨會給他帶來一些嚴肅思考的時光,提供給他并不舒适的想法,即他已擴大邪惡的範圍,他已名列于他人的罪惡中,卻從不知道他自己的邪惡程度,從不準備彌補他引發的錯誤。
也許在所有關于理想苦惱的儲藏室裡,沒有一種想法比這類意識更痛苦:一是違背原則的宣傳堕落;二是不僅不能從美德道路上拉起其他人,而且還堵塞他們往前的通道;三是除了給歡愉的畫面外,還用美麗蒙騙他們,除聽破壞者的警笛聲外,讓他們對每聲呼叫都充耳不聞。
在這類實踐中,還有另一個危險,即他們不能欺騙他人,卻常常能成功地欺騙自己。
他們交織詭辯的亂麻,直到他們的理性纏繞其中;他們重複自己的位置,直到他們自己信任自己。
利用競争,他們真誠地發展事業;通過熱切期待,證實自己的争論;他們最終把自己帶到一個被找到的幻想中。
他們處在邪惡的邊緣,他們那些自豪和頑固的思想已消失,也許他們在沒有光亮能重新點燃他們的思想中死去。
一個人會因微小的失敗受到指責,他通常随時準備讓自己去尊重美德或能力,因為他不會駐足于那些嚴肅和恐懼地去考慮的事情上,如悔過者的人道、聖人的眼淚、以虔誠和清白聞名者的死亡恐懼。
這些都是為人所知的事:恺撒寫了自己在高盧戰役中犯錯誤的曆史;希波克拉底的名聲在合理的評估後要比恺撒更偉大,而他警告後人,要反對他所犯下的錯誤。
凱爾蘇說過:&ldquo有太多公開和坦白承認的錯誤,已深入人的意識,這足以讓他支持其個性而活着。
&rdquo 當所有錯誤都微不足道時,關注自己的尊嚴應是每個人的責任。
一旦發現有錯馬上就改,不要害怕任何譴責,如同來自他自己内心的譴責一樣。
如同&ldquo正義&rdquo所要求的,若他已用錯誤的行為或者虛假的觀念誘惑他人,所有傷害都應被彌補,這應是他的義務。
當有人已接受他的錯誤,要盡力讓他悔改。
對那些通過他學習邪惡的人,要盡力通過他的榜樣教育改正。
①應是詩人奧維德。
漫步者 1750年7月7日 第32期 斯多葛學派 悲哀負載所有死亡的痛苦, 不管你有怎樣的悲傷,它都适度地符合你的命運; 如果你不能抵抗它,就放輕松點。
&mdash&mdash畢達哥拉斯 人類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一個違背我們自然渴望的狀态中度過的。
因此,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ldquo忍受不幸&rdquo這門技藝。
不幸無處不在,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用這些能使自己舉止得體和行為适當的原則,武裝自己的思想。
古代有一派哲學家,自诩能使這個必要的行為科學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他們被稱作斯多葛學派,或叫芝諾學派。
他們這些人有些近乎野性的熱情美德,自命能把未被啟蒙的人類的感覺能力解放出來。
這些人聲稱,依據他們學派的原則行事,就能提升自己,超越世上那些使生活痛苦的不幸。
他們能從邪惡的名單中,勾去痛苦、貧窮、孤獨、流放和暴力死亡這些名字。
以傲視群雄的态度,通過一個不可更改的裁決,他們要求世人不為恐懼或憂慮所幹擾,或者,不再給智者的甯靜以任何打擾。
這類人的信條是,當一個人受到最嚴重的疾病折磨時,他應繼續讓痛苦傷害自己到極點,即使這樣,病痛也絕不能迫使他考慮其他,而是選擇以冷漠和中立的态度應對。
可是,有些意志不堅強的芝諾派學生,在痛風發作引起劇痛時,他會坦白地承認,&ldquo疼痛就是一種邪惡&rdquo。
所有人都不會愚笨地反對他有這種怕痛的感覺。
因此,我認為,這類學派的原則,即使在信仰他們的子弟中,也沒得到普遍的遵守。
然而,還是值得一問:在那些教人忍受的導師中,這些哲學家是不是非常合格的人選?因為如果痛苦不是邪惡,人們似乎就不需要接受怎麼忍受痛苦的教訓。
因此,當他們竭盡全力勸同伴用&ldquo忍受原則&rdquo來應付痛苦時,他們也可以被認為放棄了産生這些原則和想法的初衷。
然而,當他們努力使自己的個性變得堅強傑出,或運用他們的力量建立起一個反對自然的觀念時,他們表現出如此矛盾的現象,隻能期待人們能給予極大的理解。
關于外在邪惡的争論,現在已有定論。
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幸,而這些不幸中的痛苦,有時至少等同于所有堅韌能力加起來的總和。
這些現象現在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因此,不僅僅要考慮我們如何逃避這些不幸,而且要進一步思考,我們面臨自然事故或個人弱點時,采取什麼方式去減輕痛苦和放松自己。
我們怎樣在一個現狀不允許愉快松弛的環境下,讓每個小時過得少點痛苦和悲傷。
醫治人類絕大部分痛苦不幸的藥方,是緩和劑而不是急重藥。
&ldquo痛苦&rdquo涉及肉體感覺,與人的自然本性交織在一起。
所有企圖全面否認痛苦的客觀存在的說法都是無用和徒勞的。
衆多的痛苦如&ldquo箭&rdquo一樣射向我們的前後左右,我們隻能選擇接受銳利還是平鈍的箭頭,或者接受染有劇毒還是微毒的箭頭。
受到理性支持的最強硬的&ldquo盔甲&rdquo,隻能把箭頭擋住折鈍,卻不能避免它們出現。
&ldquo耐心&rdquo是上帝交到我們手裡治療痛苦的偉大藥方。
盡管我們不能減少身體的痛苦,但借助于耐心,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卻能保持心理平靜,僅承受自然和體内實在的痛苦,不再使疼痛加劇或使其持續下去。
比起任何不幸事件來說,&ldquo憤怒&rdquo和&ldquo不安&rdquo确實是不适合人的自然本性的。
人們有時不去考慮這與虔不虔誠有關,它們至少是冒犯,讓人們更傾向于憎恨和蔑視,而不是憐憫和安慰。
如果我們忍受的常是由我們自己内心造成的痛苦,這正如一位古代詩人所說,耐心是我們承擔的最重要的責任,因為沒有人會為一種自己應接受的情緒而感到憤怒。
痛苦應得,無須産生抱怨。
&mdash&mdash奧維德 确實,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我們沒有再為自己承受的痛苦增加負擔,如果處罰落在無辜者身上,或失望發生在勤奮和謹慎的人身上,那麼不管多麼必要或不必要,耐心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如果有耐心,我們既不會加重痛苦,也不會因不幸加劇後再增加懊悔、難過。
在那些上帝指派給人類的不幸中,如畸形殘疾、任何感官功能的喪失或年老體弱,人們總是應當記住,急躁沒有現實的作用,隻能把一些人趕走。
我們本可以通過這些人的談話和勸告得到愉悅或幫助,所以這還剝奪了我們接受現狀時所需的安慰。
同時還要記住,對于來世,人們很難做出恰當的判斷。
因此,急躁不但不會減少痛苦,反而切斷了期待希望能得到的獎勵,而這正是那些受痛苦折磨并能很好地忍受的人理應得到的獎勵。
人們在接受所有的不幸的療理時,應避免急躁,因為它耗費時間并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上,而這些痛苦,隻要适當治療,其根源是可以排除的。
法國将軍杜倫尼在緻謝詞裡,說他在訪談中得益于那些記憶力強的人,這些人曾指導他學習戰争的藝術。
他極敬佩地提到一個人,這個人教他不要花時間為曾經犯過的任何失誤後悔,而是趕快讓自己抖擻精神改正錯誤。
人們要把&ldquo耐心&rdquo和&ldquo屈從&rdquo很小心地與&ldquo怯懦&rdquo和&ldquo懶散&rdquo區分開來。
我們不去抱怨,可要有理有據地進行鬥争。
生活中的不幸便如同自然的困難,要求我們努力克服、勤奮工作。
當感到任何悲痛的壓力時,我們不可遽然下結論,認為一切隻能在沮喪的境況中,服從上帝的意願,禁止自己有任何其他的要求。
道理如同我們感到口渴的痛苦時,自然會想到水,我們不能說這是多餘的要求,而限制自己去喝水。
由于一切源于上帝之手,人們無法确認不幸是一種恩寵還是處罰,可因為上帝安排的所有方式,都可以按照&ldquo事物有相似原理&rdquo加以解釋,我們可以斷言,我們有能力排除一種不便和困難。
我們需要謹慎行事,以免圖一時之快因犯錯而内疚。
上帝的意旨,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我們都要通過工作來給予他回報。
工作是上帝交給我們的應盡的義務。
在任何情況下,這個&ldquo義務&rdquo莫過于我們的身體要承擔疾病所引起的強烈痛苦。
這些加劇的痛苦,确實讓人忍無可忍,如同把生命的力量推到了盡頭,不再給自己留下任何遵守規則或受他人責備的空間。
在這種狀況下,人的本性要求做出一些遷就。
每次放縱,除了表明沒有信仰外,都應很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原諒。
然而,為了避免太容易就得到痛苦不可抵抗的悲哀,并享有這種讓人們同情悲哀的特權,我們要恰當地去認識,人類智慧能産生的最大痛苦或人類狠毒能形成的最大傷害,都被人類持久地承受下來。
如果疾病是這類痛苦,我認為,它們有時比那些人為痛苦―如拷打―還要劇烈。
因為人為的痛苦,在其本性上有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重要的軀體器官很快被摧毀,靈與肉之間暫時失去知覺。
在施加的痛苦太強烈以緻難以忍受之後,人們很快就會失去痛苦的感覺。
我認為,有理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身體與心靈的比例關系是否不恰當?若身體這方面能容忍一切,可這一切又使心靈的另一方面受到折磨,是否美德能和生命本身持久地共存于一體?是否具有原則性的靈魂能很快從被壓制的軀體中分離出來? 在災難和不幸中,如财富減少、失去朋友或意志衰退,人們受其影響的主要是情緒。
&ldquo急躁&rdquo情緒的主要危害是,在受到最初打擊後,許多可能想到的權宜之計,會被突然降臨的不幸打擊以緻喪失。
這是一個最普遍的原則,即對那些我們沒有能力确保自己擁有的事,不要醉心于其歡娛之中。
當人們僅考慮享受世間的愉快,并不經常和習慣地關切未來幸福時,這個勸誡無疑是公正的,因為它是由無可争辯的權威做出的。
可是,它是否如同&ldquo不要行走,免得摔倒&rdquo,或者&ldquo不要看東西,避免眼睛變畸形&rdquo等諸如此類的勸誡呢?在我看來,這是合理的做法,自信地欣賞神賜的幸福,謙恭地放棄它,希望自己虔誠善良的性情能持久保持下去。
我們變得虔誠後,既不傲慢自大也不沉溺淫樂,如同我們失去它要賠償時,也不唉聲歎氣或私下埋怨。
重要而有效地去反對&ldquo急躁&rdquo情緒所引起的無益的痛苦,必須從大自然和上帝的智慧和仁慈中,經常地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因為上帝之手掌握着富有和貧困、榮耀和恥辱、愉快和痛苦以及生存和死亡。
一個堅定的信仰被正确地接受後,它會使每件事都更加接近美好;它讓每種悲哀都有可能變成幸福;它使我們更加感激上帝,不管他是給予還是取走。
漫步者 1750年7月21日 第36期 田園詩(一) 蘆笛聲飄揚。
牧羊人趕着羊群, 既不恐懼伏擊,也不憂慮敵人。
&mdash&mdash荷馬 幾乎沒有哪種詩歌能比田園詩更能吸引讀者,更能激發創作者。
一般說來,田園詩是令人愉悅的。
因為它表現的是人們熟悉的幾乎每個想象中的場景,而且通過這些畫面很容易就能判斷出描寫的好壞,所以它能使人們得到快樂。
它表現的都是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與生活相關的甯靜、舒适和純潔,因此,人們總是樂意敞開心胸,接受它的美好形象。
這些形象驅散煩惱、不安和我們忍受的苦惱,讓我們毫無抗拒地來到古埃及大地,看到那裡盡是歡樂、富饒和滿足的景象:微風低訴快樂,樹蔭許諾安詳。
一些無知而喜歡自誇的人堅持認為,田園詩是最古老的詩歌。
确實,這類詩幾乎與人的本性一樣古老。
由于原始人的生活就在鄉村,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如他們是從熟悉的景物中獲得觀念一樣,他們的精神首先被随處可見的自然風光滿足,而這些必然體現在最早的觀察者眼裡。
他們寫出來的就是田園贊美詩,如彌爾頓介紹過的原創雙韻詩,這些是在純樸的日子裡稱頌造物主的贊歌。
出于同樣的理由,我們可以認為,田園詩最早表現了人類的想象力。
一般來說,它是最早讓人們心靈舒暢的文學。
人們從睜開眼睛面對生活開始,便看到這世界的田野、草地和叢林,為鳥鳴、溪流和微風感到欣喜。
這種喜悅要比人類後來卷入的其他行動和熱情出現得更早。
我們知道,在遠古時期,人們喜歡鄉村的詩歌,這是因為他們單純的好奇心。
他們從未見過宮廷,幾乎不受宮廷文化的幹擾;他們從未感受過這些熱情,也不受其情緒的感染。
人們不僅很早就滿意地欣賞這類田園詩,而且對它的喜好還持久不衰。
當我們進入智力進步的社會以後,我們沒有像對待其他幼稚的娛樂消遣物那樣把它扔掉,而願意在任何輕松悠閑的時候去重讀它。
真實的田園風光總是給人興奮的力量,因為這些自然的藝術從自然中來,又總是保持同自然一樣的美麗和秩序,繼續啟迪我們的思想。
即使它們顯然很少刻意雕琢,比起最強大的理性和最嚴肅的思考來,田園詩也更能讓人心滿意足。
人們傾向于閑适和安甯,這類天性不會因為有足夠的生存知識而減少,也不會因世界的局部動蕩而受幹預。
在童年時,我們思念鄉村,把它看作愉快的樂土;到老年時,我們重新回憶故土,把它看作安息的港灣。
也許任何人看到這樣的地方,都會産生某種間接得到的快樂和偶然碰到的喜悅,或會聯想到年輕有朝氣時的每件往事,把自己帶回生活中最美好的時期,即世界充滿新奇快樂之時,也是他身邊不斷有歡笑聲語之日,他面前燃起希望火花之日。
田園詩這個普遍使人愉悅的特點,使數不勝數的詩人拿起筆來表現他們的寫作技巧。
在這些詩的創作中,詩人剛開始去模仿其他人也能獲得普遍的成功,把相似的形象以同樣的結合方式一個個傳寫下去;到後來,這類詩開始沒落,因為讀者看到詩的題目,便能猜出它全部的内容。
即使人們在精讀了上千首這類詩後,也不能在比讀它之前增加任何一點大自然的知識,或者得到以表現道德為目的的任何新形式所帶給人的想象中的快樂。
田園詩的範圍确實很狹窄。
盡管哲學家認為,自然界本身是無窮無盡的,可是,大自然作用于人們的眼睛和耳朵的方式是單一的,它沒有更多的表現形式。
詩人如果還是用簡樸而充滿想象的一些偉大形象和比喻,靠一種形式區别于另一種形式,就不能寫出非常細膩而有特點的田園詩。
同樣地,如果還靠保留回顧它的概念,就能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滿足的這樣普遍的力量,詩人也不能分辨事物潛在的特性。
然而,由于每個時代都有一些發現,加上新的文化種類和形式被逐步地介紹,一點點為人所知,田園詩的創作還是時不時在增加新的畫面,表現類似過去時代那種多樣性的場景。
遺憾的是,田園詩的創作,如其他題材一樣,常常落入沒資格寫它們的人的手中。
這些詩人面對自然,卻不知道他們要用自己的想象去描寫它、改變它的特征―隻有那樣,他們的描寫才能有更多的内容,而不僅僅是對前人的卑劣模仿。
鄉村生活的風景和鄉村發生的事件,它們本身都是很有限和普通的。
一個把自己局限在鄉村的工作和享樂的人,不會有多樣化的視野。
他幾乎看不到在複雜的社會轉型時期所發生的混亂、恐怖和驚奇的事物。
他的處境使他隻能看到那些不太引人好奇的事件。
這些詩人有雄心卻沒有計謀,有喜愛卻沒有興趣。
除了承認對手比自己富有外,根本不去與對手競争,也沒有什麼災禍可悲歎,除了殘酷的情人和壞收成。
堅信增加新的景象能給人帶來必要的愉快,桑納紮羅①把詩中的景色從&ldquo田園&rdquo換成&ldquo海洋&rdquo,用&ldquo漁民&rdquo代替&ldquo牧羊人&rdquo,從漁民的生活中得到詩情。
因為這個轉變,他受到後來批評家的攻擊,理由是,海洋是恐怖的主題,絕不可能給人适當的心靈愉悅,讓人情緒安靜。
根據早已存在的一個準則,即詩人有權選擇自己的形象,人們可以為他辯護,反駁這些攻擊。
詩人沒有義務必須展示海洋的風暴,而不是陸地的洪水。
為掩蓋海水的危險,他可以表現所有的愉悅,如讓牧羊犬出現在陰涼的海濱而不感到寒冷,或者讓它遠離野獸攻擊而任性自由。
然而,在田園牧歌裡,描寫海洋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缺陷。
盡管有桑納紮羅一類的詩人,把熱帶國家的海岸看作愉悅和解悶的地方,海洋比陸地還是少了許多變化,其景象很快就會被擅長描寫的詩人寫完。
那些海上日出和日落的美景、春風刮起的波瀾、翻滾的海浪以及不斷被微弱水勢淹沒的海岸線、清淺水中可數的魚群,一旦被詩人寫盡後,他便無計可施,隻好求助于這類詩歌其他極為平常的形象,如小仙女因為溺水而死的情人的哀怨,漁民為無人要買其牡蛎激起的憤怒,以及《漁歌》②被人普遍地喜愛。
除景象有限外,要普遍接受這類海洋詩的另一個障礙是,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人必須靠海為生,可人們對海洋的愉悅幾乎一無所知。
在每個地區的内陸居民看來,海洋僅是漫無邊際的一片水域。
人們渡海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很多人在海洋中喪生。
因此,除了看一看航海圖或狄奧尼修斯③的地理測量學外,人們不想也沒有機會去回味那些關于環繞的海岸線和靜谧的海灣的描寫,也不會去讀那些以海洋為題材的詩歌和其他有關的引人入勝的故事。
詩人桑納紮羅以高雅的語言,為熟悉大自然一般特點的讀者寫作,使人看不出其海洋田園詩的缺陷。
可是,如果企圖用通俗的語言寫海洋,詩人很快就能發現,他想盡力表現一種人們不能理解的熱愛會多麼徒勞。
我認為,要改進古老的田園詩,靠任何附加或變化了的景象是難以達到的。
我們的描寫确實不同于維吉爾時代的描寫,就像英國的夏季不同于意大利的夏季。
在某些方面,如同現代的生活不同于古代的生活,可是,這些國家的自然現象幾乎沒有不同,因此,詩歌有必要關注人類的普遍情緒,而不是那些可能在變化的風俗習慣,至于時間和地點所引起的變化的多樣性則并不重要。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會盡力表明,後世為改進田園詩的創作靈感做出了多少貢獻。
①桑納紮羅(Sannazzaro),意大利詩人。
②《漁歌》,桑納紮羅的一首捕魚詩。
③狄奧尼修斯(Dionysius),(古希臘)叙拉古的暴君。
漫步者 1750年7月24日 第37期 田園詩(二) 我唱着從前宙斯之子安菲翁的曲子, 羊群聽着,服從那強有力的召喚。
&mdash&mdash維吉爾 在創作和評論田園詩時,後世的作者和批評家對古人留給我們的獨創性的事物都沒有給予充分的認識。
不僅如此,他們接受那些先進的理論,使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惑中。
這些理論沒有以事物的本質為基礎,完全背離那些僅視自然為上而其他為次的田園詩原則。
因此,清楚地認識田園詩的特點和它确切的含義很有必要。
我認為,這些從維吉爾的田園詩裡很容易找到,而背離他的這些觀點顯然是不适當的。
我們應考慮維吉爾有如下幾個特點:他順其自然,加上運氣和偶然的有利條件,碰巧完成其詩歌傑作;他天生記憶力準确,判斷嚴謹,并受到其中一個最光輝燦爛時代的啟蒙,能體現羅馬宮廷的精緻文雅;他緻力于改進而非創新,盡力地彌補田園詩靠精确描寫而缺少新奇的缺陷;他以忒奧克裡托斯①為原點,發現其田園詩近乎完美,并想到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競争對手,所以,格外謹慎地進行寫作。
如果我們在維吉爾的作品中找出田園詩的準确定義,那就是,&ldquo通過描寫田園生活,表現其任何行為和熱情所産生的美學效果&rdquo。
無論如何,根據一般事物的發展,鄉村發生的事都可以為田園詩人提供創作素材。
這個定義沒有提到&ldquo黃金時代&rdquo,隻能使人立即想到那些在現代批評下寫作的詩人。
我确實很難理解,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