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神童

關燈
顔衡在颠簸沉悶的車裡挺起身子,掠開厚車簾,眺望着前方一座城牆的輪廓。

    凜冽的北風掠過華北平原,一部分被大别山擋住,反吹回淮南大地。

    車裡被清冷的空氣洗滌了一遍,他清醒了許多。

     淮江書院是天下讀書人心中的一塊聖地。

    由顔衡和盧植兩人創辦,得到許多名滿天下的儒士如喬玄、何禺、許子将等的大力相助,至今二十餘年,三千餘弟子皆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成名成就于天下者,有百餘人之多。

    十年前,盧植進京為官,成了“清流”的領袖,平叛黃巾軍的名将,喬玄則隐居于市,一心著書,隻剩下顔衡獨自支撐着淮江書院。

     顔衡是合肥人,師承于前輩儒家大師馬融,三十歲時仿效孔子遊學四方。

    他學識淵博,見解精深,連皇宮裡的漢靈帝劉宏都知道了他的才學,招他入朝。

    然而,他事事皆以孔子為榜樣,無意于仕途,隻想興辦私學,将仁義禮智信的義理傳播給每個人,讓天下百姓都能溫良恭儉讓。

    靈帝為鼓勵讀書人,授予顔衡三品秘書監之職,食皇家奉祿,不派實務,仍然一心辦學,以表彰他興學教民之功。

     “子翼,快到舒縣了,你能找到公謹的家嗎?” 牽着馬缰的子翼躬了一下身子:“禀承夫子,周家在舒縣名聲顯赫,一問便知。

    ” 子翼姓蔣,名幹,九江郡人,也是顔衡的學生。

    他和周瑜友情深厚,放寒假時,他兩次到周瑜家裡做客,和周瑜同桌夜讀,同床而眠。

     “進城之後,先找家客棧住下,明天一早再去周家。

    ”顔衡兩鬓的白發在風中顫抖着,眼角的皺紋洗煉而又深長,“君子首當律已,止于繁儀。

    ” “弟子聆聽教誨,記在心間。

    ” 顔衡垂下手,讓車簾再次把冷風擋住,被車窗過濾了的陽光像混濁的黃河水淹沒了他,他感覺心口不暢,渾身不爽,仿佛某種禍端的前兆向他襲來。

     “公謹這孩子不會出事吧。

    ” 顔衡年過半百,心力不濟,已經萌生退意,回首一生,他心滿意足,想一想百年身後事,他隻祈求淮江書院能代代相傳,并為此費盡心機。

    就在半年前,他結束了近四年的篩選,想讓周瑜來繼承他的衣缽。

     “公謹會不會病了?”顔衡的心一路上都是懸着的,“他回家兩個月有餘,一點音訊都沒有,若是病了,其家人也會來告知啊。

    ” “公謹先天生得弱小,但他這兩年發育得極好,且每日聞雞起舞,從未聽說他生過病。

    ” 兩年前一個鮮美的清晨,當春雨剛剛掃過淮江書院的碧瓦紅牆,周瑜孤身來到淮江書院,就發生了一個奇迹,被方圓百裡的讀書人傳為佳話。

     門仆看着比自己矮一頭的周瑜,驚奇地問:“誰家的小孩兒,到别處玩去。

    ” “我要見顔夫子。

    ” 周瑜揚着頭,胸膛挺得高高,臉色溫和中雜帶着令人不敢小觑的威嚴。

     “來這裡求學的人,都要有人推薦,你有嗎?” “沒有。

    ” “來這裡的少年都是由長輩送來的,你的長輩呢?” “我是一個人來的。

    ” “夫子知道你來嗎?” “還不知道。

    ” 那門仆又好氣又好笑:“那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周瑜用洪亮清朗的嗓音朗朗答道:“淮江書院創立于公元164年,桓帝延熹七年,至今已曆22年,占地81畝,另有146畝的田産供淮江書院開支。

    至今為止,淮江書院培養了學子三千,顯達于天下者近百人,昔日的豫州牧蔣華、廬江郡守紀守、光祿大夫唐仁、太子太保衛元、侍中魏傑、大鴻胪吳緻、禦史中丞賈宜都是淮江書院的俊傑,共有三十多人成為國之棟梁;現在的太子太傅姜軍、光祿動章憲、幽州牧葉龍、廬江郡主簿黃代、荊州書佐文和等二十多人都已經在各地顯露鋒芒,擔當重任;還有許多淮江書院的弟子無意于仕途,遊曆天下,四處講學,成為各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最顯著者乃是江南才子史豐和錢英,就連漢靈帝都親筆為書院提字———君子之德風,還有當朝……” 那門仆越聽越驚奇,完全沒想到一個少年竟然有如此廣博的見識和記憶力。

     “你今年多大了?” “十二歲。

    ” “我們這裡最小的學生也比你大四歲。

    ”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烏龜能活幾百年,但它隻知道慢慢地爬行,狗熊長得魁梧有力,但它吃飽了就知道睡覺。

    甘羅十二歲就出使趙國,使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開疆拓土,官拜上卿。

    ” 那門仆徹底折服了,迫切地想把這個非凡少年領到夫子的面前。

     “要見夫子的人太多,夫子既講學,又要撰書,太忙了,他會見你嗎?” “泰山不讓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師者不輕少者,方能成其就。

    求學之人年齡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