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關燈
小
中
大
周瑜坐在順安邸舍的門口,望着近處的一棵大樹,目光像是被粘住了。
那是一棵将枯的楊樹,比周圍的樹都要高大,枝節很多,一杆枝頭上有一個鳥窩,麻雀媽媽正在給幾隻雛雀喂食。
它們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仰着脖,張着嘴,一邊吃,一邊歡快地叫着。
麻雀媽媽喂完食,抖了抖翅膀,也爬在窩裡睡着了。
客棧老闆将沏好的茶端上來:“周公子在書院裡閉門讀書,看到小鳥喂食,很稀奇吧。
” “我不是稀奇,而是領悟出了一個驚人的道理。
” “什麼道理?”老闆很胖,堆着笑臉。
周瑜想說,又咽了回去:“三言兩語說了,你也不會明白,還是開好你的店吧。
” 這一年,周瑜14歲,是合肥城内的淮江書院最年少的學生,其才學名滿江淮。
比他大十幾歲的同窗們對他都十分恭敬,甚至連父輩的讀書人,都以“學棣”相稱,不敢視他為晚生,都稱他是“江淮之傑”。
周家住在廬江郡的舒縣,累代為官,其中不乏朝廷重臣,是江淮一帶的名門旺族。
父輩們喜歡結交賓客,出入都有百餘輛的馬車相随。
周瑜的目光離開那鳥窩,看着短街的盡頭,喃喃似地說:“商谷怎麼還不來?”說完,他又忍不住看那鳥窩。
他在淮江書院以苦讀勤學著稱,外面隻有一個朋友,就是商谷。
商谷是合肥城的一個小吏,主管全城客棧的稅收,雖然有點小油水,但遠不是朝廷命官,一年連太守都見不到,更不被清高而富貴的淮江才子們放在眼裡。
很多人奇怪,惜時如金的周瑜怎麼會和商谷交上朋友。
周瑜小時候背誦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問時任洛陽縣令的父親周異:“看到遠方的朋友來了,為什麼會高興呢?” 父親摸着他的小腦袋說:“遠方的朋友,很久都沒見面了,當然要高興了。
” 周瑜覺得父親的解答沒錯,但他又認為孔聖人這句被廣為傳頌的名言,其真谛不會這麼簡單。
有一天,任太尉的堂伯父周忠來了,他又問了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
“遠方的朋友能帶來新的消息。
天下很大,而且相互影響。
遠方發生的事情,對我們很重要。
比如揚州發生了水災,洛陽就會有許多人挨餓。
如果你事先知道了這件事,每頓省一點米,或是事先收購,就不會挨餓了。
” 周瑜聽了,心裡頓時大亮,認定這才是真意所在:伯父能當上太尉,而父親隻是個縣令,這是必然的事。
那時,周瑜才七歲。
進了淮江書院,别人一心隻讀聖賢書,他在讀書之餘,還千方百計想知道遠方發生的事情。
如何才能知道呢?他想到了途經合肥的各地客商。
他們到了合肥城,首先要住客棧。
客棧老闆和客商打交道最方便。
但客棧老闆太多,周瑜不可能一一結交,他就想到了主管客棧稅收的小吏商谷,和他成了好朋友。
商人走南闖北,見聞最多,尤其是亂世中的商人,對政治的關心和把握并不亞于政界要人。
否則,他們不但會血本無歸,連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就這樣,各地的消息傳給客商,客商傳給客棧老闆,客棧老闆傳給商谷,由商谷傳給周瑜。
不出書房,便知許多天下事。
還是那一次,周忠問周瑜:“瑜兒,你說
那是一棵将枯的楊樹,比周圍的樹都要高大,枝節很多,一杆枝頭上有一個鳥窩,麻雀媽媽正在給幾隻雛雀喂食。
它們沐浴着溫暖的陽光,仰着脖,張着嘴,一邊吃,一邊歡快地叫着。
麻雀媽媽喂完食,抖了抖翅膀,也爬在窩裡睡着了。
客棧老闆将沏好的茶端上來:“周公子在書院裡閉門讀書,看到小鳥喂食,很稀奇吧。
” “我不是稀奇,而是領悟出了一個驚人的道理。
” “什麼道理?”老闆很胖,堆着笑臉。
周瑜想說,又咽了回去:“三言兩語說了,你也不會明白,還是開好你的店吧。
” 這一年,周瑜14歲,是合肥城内的淮江書院最年少的學生,其才學名滿江淮。
比他大十幾歲的同窗們對他都十分恭敬,甚至連父輩的讀書人,都以“學棣”相稱,不敢視他為晚生,都稱他是“江淮之傑”。
周家住在廬江郡的舒縣,累代為官,其中不乏朝廷重臣,是江淮一帶的名門旺族。
父輩們喜歡結交賓客,出入都有百餘輛的馬車相随。
周瑜的目光離開那鳥窩,看着短街的盡頭,喃喃似地說:“商谷怎麼還不來?”說完,他又忍不住看那鳥窩。
他在淮江書院以苦讀勤學著稱,外面隻有一個朋友,就是商谷。
商谷是合肥城的一個小吏,主管全城客棧的稅收,雖然有點小油水,但遠不是朝廷命官,一年連太守都見不到,更不被清高而富貴的淮江才子們放在眼裡。
很多人奇怪,惜時如金的周瑜怎麼會和商谷交上朋友。
周瑜小時候背誦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問時任洛陽縣令的父親周異:“看到遠方的朋友來了,為什麼會高興呢?” 父親摸着他的小腦袋說:“遠方的朋友,很久都沒見面了,當然要高興了。
” 周瑜覺得父親的解答沒錯,但他又認為孔聖人這句被廣為傳頌的名言,其真谛不會這麼簡單。
有一天,任太尉的堂伯父周忠來了,他又問了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
“遠方的朋友能帶來新的消息。
天下很大,而且相互影響。
遠方發生的事情,對我們很重要。
比如揚州發生了水災,洛陽就會有許多人挨餓。
如果你事先知道了這件事,每頓省一點米,或是事先收購,就不會挨餓了。
” 周瑜聽了,心裡頓時大亮,認定這才是真意所在:伯父能當上太尉,而父親隻是個縣令,這是必然的事。
那時,周瑜才七歲。
進了淮江書院,别人一心隻讀聖賢書,他在讀書之餘,還千方百計想知道遠方發生的事情。
如何才能知道呢?他想到了途經合肥的各地客商。
他們到了合肥城,首先要住客棧。
客棧老闆和客商打交道最方便。
但客棧老闆太多,周瑜不可能一一結交,他就想到了主管客棧稅收的小吏商谷,和他成了好朋友。
商人走南闖北,見聞最多,尤其是亂世中的商人,對政治的關心和把握并不亞于政界要人。
否則,他們不但會血本無歸,連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就這樣,各地的消息傳給客商,客商傳給客棧老闆,客棧老闆傳給商谷,由商谷傳給周瑜。
不出書房,便知許多天下事。
還是那一次,周忠問周瑜:“瑜兒,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