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遺恨失吞蜀

關燈
劉璋懦弱無能,巴蜀的賢能之士和士族豪強無不思念明主。

    江東這幾年迅速崛起,各地豪強無不側目,尤其是赤壁一戰,更是威震天下。

    吳兵所到之處,必然會有摧枯拉朽之勢。

    隻要打好頭兩仗,巴蜀兵馬就會望風而逃,徹底失去抵抗的信心。

    衆多的江東密探潛伏到巴蜀各地,各就各位,他們所策動的巴蜀的有識之士,正準備接應江東的大軍。

     種種迹象都表明,伐蜀之戰将十分順利。

     其實,伐蜀之戰早就開始了。

    孫權穩定了江東之後,江東的密探就一批批地潛入蜀地,刺探情報,策反有識之士,伐蜀計劃不斷地在周瑜的腦海裡醞釀、修改、再修改,直到天衣無縫為止。

     衆将退出後,周瑜正在喝随軍郎中親手煎的藥,一個親兵進來禀告。

     “都督,荊州諸葛亮的使者求見。

    ” “快請。

    ” 來人是松兒。

     信一共有兩封。

     周瑜屏退随軍郎中,打開了第一封信。

    這是一封公信,開頭就勸周瑜退兵,然後告訴了他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成功地說服了孫安,幫助劉備逃離了吳郡。

     第二件事,諸葛亮給張魯和劉璋各寫了一封信,說明巴蜀和漢中齒唇相依,他們隻有聯合起來,才能和周瑜一拼。

    赤壁一戰,周瑜一躍而成天下名将,令張魯和劉璋十分懼怕,他們馬上放棄前嫌,共謀抗周之計。

     第三件事,諸葛亮将親自入蜀,幫助劉璋,指揮蜀軍,與吳軍決戰。

     周瑜看到這裡,大驚失色。

     劉璋身邊多了一個諸葛賢弟,伐蜀計劃的很多環節都将要重新考慮了。

     如果我身體強健,能日夜思考,指揮作戰,當然可以和諸葛賢弟大戰一場,一較高下,可如今體弱少食,一半性命已經被老天爺握住了,還能經得住曠日持久的大戰和竭心殚慮嗎?也許能,也許不能!萬一我在大戰中因病倒下,豈不誤了江東大業?又損了一世英名。

    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我是諸葛賢弟的手下敗将呢。

     即刻退兵,更不行,不戰而退,豈不讓天下英雄笑話。

    我若在激戰中出了意外,甘甯和孫瑜絕不是諸葛賢弟的對手。

    難道江東的大業,就因為一個諸葛賢弟而成了水中花鏡中月? 江東兵強馬壯,且有内應,但遠道而來,将士疲憊,巴蜀山川險要,以逸待勞,又有諸葛賢弟挂帥,将是一場惡戰。

     三日後,大軍就到了巴郡,和蜀軍短兵相接。

    一定要在三日之内,制定出新的攻蜀計劃。

    我和諸葛賢弟是當世雙雄,遲早要比個高下。

     主意打定,周瑜振作精神,鋪開地圖,思考起來。

    不知不覺中,迎來了新的一天。

     一夜未睡,新的伐蜀計劃在他的腦海裡初具雛形了,他的精神很興奮,但身體卻極不舒服,腹内饑餓,腸胃似乎粘到了一起,但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去,連一點溫水下肚,都想嘔吐出來。

    被清涼的晨風一吹,就覺得冰冷徹骨,寒不可擋。

     忽然一陣旋風吹過,卷着沙塵向馬上的周瑜撲來。

    他急忙伏在馬上,等到沙塵過後,再挺身時,覺得眼前一黑,就失去了知覺,再醒來時,已經躺在車上了。

     奮威将軍孫瑜和随軍郎中守在身邊。

     “公謹,你怎麼樣了?” 周瑜不答反問:“車怎麼停下來了?” “公謹,你暈倒了,郎中說你不宜颠簸……” “怎能因為我一人的安危,就誤了伐蜀大計呢!”周瑜一發怒,頭就一暈,一陣劇烈的咳嗽,過了好一會兒,才接着說:“你好糊塗!快令大軍繼續前進,嚴密封鎖我病重的消息。

    ” 于是,大軍繼續前行,直到夜色低垂時,才安營紮寨。

     周瑜喝了三碗不同的藥才上床。

     難道蒼天不願意看我成大業?偏偏在這關鍵時候讓我病倒,十幾年的策劃付諸東流。

    有人說,一個人太偉大了,蒼天都會嫉妒你,難道真是如此? 劉璋寬厚仁慈,沒有威信,其下的能人志士紛紛出走,另投明主;漢中的張魯迷信鬼神,用天師道的宗教形式來治理屬下的百姓,狂妄自大,一心想稱王稱霸,在二百多名密探和一大批内應的配合下,諸葛賢弟最終也無法力挽狂瀾,難道上天是想讓我數年的心血,毀于一旦嗎? 周瑜覺得很悶,忽地想起了諸葛亮的另一封信,急忙打開看。

     這是一封私信,口稱賢兄,說伐蜀的事宜,千頭萬緒,周瑜能瞞天過海,必然是費盡心機,日夜操勞。

    如此一來,本來就身患重病的他,病情必将惡化,這令諸葛亮十分擔心。

    請周瑜少思多食,清心靜養,好好保重身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字字情真意摯,确是發自肺腑。

     諸葛亮向周瑜推薦了一位名醫,姓華名佗,字元化,沛國谯人,通曉養生之道,精于處方用藥,治療疾病,醫術絕妙,堪稱神醫,許多被公認無法醫治的頑症,都被華佗治愈了。

     聽說華佗就在蜀中行醫。

    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和華佗有點交情,諸葛亮就請黃承彥親自入蜀,尋到華佗之後,即刻來替周瑜診治。

     賢兄若得華佗,大病無憂。

    今其在蜀地行醫,賢兄可覓其蹤,用密探亦不為過。

    若亮得此人,必将送至兄處,與兄診治。

    亮之心,與賢兄之心通矣,祈盼賢兄長久。

    望垂暮之年,吾與賢兄比鄰而居,共享太平。

     弟:諸葛孔明叩拜。

     周瑜看了,既感動,又感慨。

     “諸葛賢弟無愧于劉備,也無愧于我,難啊!隻是我怕是等不到華佗來的那一天了。

    ” 當晚,周瑜的病情突然惡化,大口吐血,呼吸困難。

    随軍郎中急忙趕來,經過一番搶救,仍無起色。

     周瑜覺得渾身無力,就連那股精神氣都慢慢地消散了,自知死期将至。

     回到帳中,種種往事如潮水般地湧上心頭。

     非戰之罪,天亡我也!我又能怎麼樣呢!我一生勤奮苦搏,沒有虛度光陰,擊敗強曹,迎娶小喬,開拓江東基業,雖然未能攻占巴蜀,十分遺憾,總的來說,也算滿足了。

    更重要的是,諸葛賢弟天下奇才,号稱“卧龍”,這次也中了我的計,而且很可能由此定出勝負。

    如果我身強體鍵,諸葛賢弟能改變戰争的進程,卻改變不了戰争的結果。

    我攻下巴蜀,和孫權東西夾擊,北有強曹,南是大海,諸葛賢弟縱有天大本領,也救不了劉備。

     這麼一想,他的心情就平靜了,很坦然地面對死亡。

     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自以為天下無敵,卻在赤壁一戰中,被我燒個灰飛煙滅,否則,他攻占江東,再取巴蜀,天下就一統了。

    可以說,是我改變了天下。

    不管今後諸葛賢弟如何偉大,也都是我的身後事。

    天下有識之士一定會說,如果周瑜不死,諸葛亮就不會這麼偉大。

    我的一世英名就此保住,死有何懼。

    隻是苦了小喬,歡娛難再,隻好和大喬一樣,在無邊寂寞、無窮追憶中消磨餘生了。

     伯符死時,大喬正值青春妙齡,身邊隻有襁褓裡的兒子,真是何其凄惶。

    歲月悠悠,她隻有朝朝啼痕,夜夜孤燈,含辛茹苦,撫育遺孤。

    一代佳人,紅顔暗消,竟不知何時凋零。

    小喬和她相比,還是好得多。

    難道紅顔和英雄一樣,很容易遭遇天忌,都是薄命的嗎? 當夜,周瑜就給孫權寫信: 人命之長短,皆由天定,半分不由人,吾之早逝,不足惋惜,隻恨巴蜀在望,竟不能得,甚為遺憾。

    如今,北有強曹,劉備寄寓荊州,如同養虎。

    天下大勢未定,可聯劉抗曹,緩圖中原;子敬為人忠烈,臨事不苛,可以代我,所言能采,公瑾死不朽矣。

     周瑜又給諸葛亮寫了一封私信,做了情深義重的話别,他覺得僧人出家的目的,不是厭棄世間,而是舍棄常人所不能舍,忍受常人所不能忍,放下物欲、名利,把全部身心投入佛教的事業,施予佛、法、僧三寶及芸芸衆生,使衆生脫離苦難,得到安樂。

    而有的人說,世俗所謂“看破紅塵”而出家逃避的說法是不對的。

    這和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如出一轍,殊路同歸。

    所以,他勉勵諸葛亮要積極入世,輔佐明主,挽救天下百姓于水火…… 寫到這裡,他的筆滑落在地,伏于案上,就此長眠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