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遺恨失吞蜀
關燈
小
中
大
,郁郁寡歡,思得明主。
秦宓,廣漢綿竹人,少有才學,長于文辭,素有人望。
但他深知劉璋無能,成不了大業,唯恐敗亡之日會殃及自己。
所以,劉璋數次聘他做官,他都稱病不出。
張松,任劉璋的别駕,此人身長不滿五尺,言語卻有若銅鐘,而且過目不亡,雄辯滔滔。
他對劉璋的懦弱十分不滿,堅信蜀地遲早會或他人之物。
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國人,勇敢無畏,任劉璋的虎牙校尉,以忠勇聞名巴蜀,許多名人賢士都願意和他交往。
但他自知劉璋不能成大事,也順應大勢,想投靠明主。
費詩,字德儒,成都人,少年時就顯露出與衆不同的才華,十六歲時就出任郡中小吏,曾被舉為孝廉,沒有應薦,現任劉璋的禦史大夫,初時極有幹勁,政績卓著,但漸漸看清了劉璋的前途黯然,十分疏懶。
王累,巴郡人,字孝先,出身世家大族,勤政愛民,明于事理,通曉軍事,剛正不阿。
此人對劉璋勇于直谏,忠心耿耿,曾不顧生死,痛擊山野裡的土匪。
他屬于誓死保衛劉璋的人,應該刺殺。
張任,能征善戰,在劉璋的部将中出類拔萃,死也不肯投降别人,應該刺殺。
嚴顔,守衛巴郡的老将,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性格剛烈。
吳軍兵臨城下,他必然會死戰到底,應該刺殺。
忽有一日,孫權找到周瑜,不安地說:“劉備反複無常,諸葛亮深不可測,萬一他們識破了我們的意圖,将計就計,得了荊北之地,不肯罷休,甚至乘江東空虛,忽然發難,那可怎麼辦呢。
而長久将劉備留在江東,又找不到理由。
” 周瑜覺得孫權說的有理,就心生一計。
“仲謀,且看我用疑兵之計賺劉備和諸葛亮,而且還能把荊北之地賺回來。
” 孫權稍稍安心,發現周瑜臉色很難看:“公謹,你大病未愈,元氣還未恢複,為了攻取巴蜀,你日以繼夜地操勞,萬一病倒了可怎麼辦?” “我頂得住。
” “你要多休息,能交給别人的事,就别自己幹。
” 周瑜歎了口氣:“不行啊,這是關系到兩分天下還是三分天下的大事,不可走漏半點風聲。
諸葛亮神機妙算,秋毫不過,若被他嗅到一點蛛絲馬迹,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 這一日,劉備接到周瑜邀請,去觀看陸軍大營。
劉備覺得正值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周瑜絕不敢加害他,盡管如此,他還是帶上了孫夫人。
那是京城外的一座小山腳下,數萬騎兵和步兵正在演練陣法,往來沖鋒,塵煙弊日,喊殺聲震天。
劉備驚問:“都督,你意欲為何?” “皇叔,這兵馬與曹兵相比,如何?” “有過之而無不及。
” “如果我要伐曹,不知劉皇叔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 “江東要伐曹?” “不錯。
如今曹操正和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激戰,此時若不伐曹,還待何時?等到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再過數年,必會卷土重來。
下一個赤壁之戰,我們敗多勝少啊。
” “仲謀,你不知中原的虛實。
我在中原征戰二十多年,中原的物力人力非江東和荊州可比。
曹操即使分兵三路,我們也會無功而返。
” “這麼說,劉皇叔是不想出兵助我了。
” 劉備看了看孫夫人:“此事關系重大,還須從長計議。
” 周瑜臉色沉下來,十分不悅:“那就請皇叔從長計議吧。
” 接下來數日,周瑜天天派人請劉備出兵,共伐曹操。
劉備攻打襄陽郡,周瑜則攻打南陽郡。
劉備執意不肯,于是就被軟禁起來。
随行護駕的趙雲人單力孤,身在江東腹地,也無計可施。
孫權逼劉備寫信給諸葛亮,要他發兵,助周瑜攻曹。
劉備當然不會寫。
劉備說:“你們伐曹,是不是怕我趁虛而入。
” 孫權和周瑜默認。
劉備說:“這怎麼可能呢?你們敗了,曹操順江而下,我在荊州如何抵抗呢?” 諸葛亮聞知劉備被軟禁起來,原因是孫權和周瑜逼他伐曹,就懷疑起來。
伐曹不是時機,以公謹的眼光,怎麼會看不出來呢?孫權也曾親率大軍攻打過合肥,無功而返。
難道他又想以攻為守?或是赤壁之戰勝利後,他頭腦發熱,真要伐曹。
若真如此,倒也罷了,隻怕公謹另有所圖。
諸葛亮派到江東的密探回報:江東兵馬日夜操練,孫權四處勞軍,鼓舞士氣,周瑜忙着調兵遣将,一派打大戰的景象。
江東真的要用兵了,會攻哪裡呢? 是巴蜀。
一定是巴蜀。
諸葛亮如夢方醒:打曹操?這不可能,公謹對天下大勢見解精深,絕不會這麼愚蠢,那隻有益州了。
公謹一定是要攻打益州。
天下英雄的見識都差不多,我想到了益州,公謹怎麼會想不到呢。
他像被火燒了似的,飛快地鋪開地圖,看見荊南四郡和荊北之地在江東和巴蜀之間,就像一道狹長的木楔,被牢牢地夾住,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啊呀,我中了公謹的計了。
割讓荊北之地,是為了把我們拖住,等到公謹取了巴蜀,東西兩面夾擊,我們就成了江東囊中之物了。
兩分天下後,再與曹操争天下。
如今之計,該如何呢? 巴蜀的劉璋和張魯,哪裡會是公謹的敵手。
公謹素來心思慎密,滴水不漏,他攻取巴蜀的計劃,應該早在幾年前就準備了。
連我都被他瞞過了,何況是劉璋和張魯,而且二人素來不和,張魯欺負劉璋懦弱,想蛇吞大象,滅亡劉璋。
公謹很可能會利用這一矛盾,坐收漁人之利,先誘導張魯夾擊劉璋,最後再擊破張魯。
公謹如果攻占了巴蜀和漢中,劉皇叔北有強曹,南有大海,連逃跑的路都沒有了。
不行,我一定要阻止公謹進攻巴蜀,否則,劉皇叔的理想和我的抱負,将統統付諸東流了。
但是,諸葛亮苦思數日,都因為時間關系,無計可施。
劉備還在江東,諸葛亮投鼠忌器,而伐蜀的準備工作遠遠落後于周瑜。
半個月後,密探再報:周瑜率領十萬大軍伐曹,行到江陵時,果然急轉向西,殺向蜀地。
周瑜拖着重病之身,踏上了伐蜀之路。
人生苦短,能搏幾回。
曹操平定了馬超和韓遂等人,一定會攻打漢中和巴蜀。
囚禁劉備,隻是權宜之計,若真殺了他,江東和劉備就會兩敗俱傷。
劉備和諸葛亮在荊州立穩腳跟之後,必然是圖謀巴蜀。
此時是江東壯大的最良時機,稍縱即逝啊! 于是,周瑜就不分晝夜地操勞忙碌,聽任病魔纏身。
他還要裝出一副不斷病愈的姿态,以欺騙小喬和孫權。
隻要能攻下巴蜀,挫敗諸葛亮,我就是死也會含笑。
大丈夫轟轟烈烈,威震天下,留名于後世,何等快哉,何必在乎多苟活幾年。
這次出征,兩員副将一個是甘甯,一個是奮威将軍孫瑜。
他是孫堅的侄子,身經百戰,深得軍心。
孫權和周瑜決定,攻占巴蜀之後,他就是益州太守。
一路行軍,周瑜都在馬上和病魔搏鬥,飯一天比一天吃得少,好在孫權請了一個名醫做随軍郎中,時刻不離他的左右。
衆将勸他乘車,他覺得乘車會影響士氣,堅決不肯。
每當晚上,随軍郎中就會替周瑜診病,孫瑜都會守在帳外。
“先生,都督的病到底怎樣了?” 随軍郎中的頭一次比一次搖得厲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都督的病根是二十多年前種下的,無法根除,隻是靠小心調養來維持。
可是,這麼多年,都督一直是操勞過度,生活經常沒有規律……” “都督還能活多久呢?” “都督血熱氣盛,意志堅強,非常人可比,這是都督還能支撐到現在的主要原因。
下官會穩定住都督的病情。
” “我們打敗劉璋和張魯,要三個月。
” “将軍放心,隻要都督不再絞盡腦汁地操勞,注意休息和調養,下官保證讓他攻下巴蜀,完成大業。
” 大軍将至巴丘縣時宿營。
這晚的夜色很濃,就像一團化不開的墨,隻是一點星光閃耀,那是北極星。
周瑜不顧孫瑜的反對,将衆将召集起來,鼓舞士氣,作戰鬥總動員。
秦宓,廣漢綿竹人,少有才學,長于文辭,素有人望。
但他深知劉璋無能,成不了大業,唯恐敗亡之日會殃及自己。
所以,劉璋數次聘他做官,他都稱病不出。
張松,任劉璋的别駕,此人身長不滿五尺,言語卻有若銅鐘,而且過目不亡,雄辯滔滔。
他對劉璋的懦弱十分不滿,堅信蜀地遲早會或他人之物。
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國人,勇敢無畏,任劉璋的虎牙校尉,以忠勇聞名巴蜀,許多名人賢士都願意和他交往。
但他自知劉璋不能成大事,也順應大勢,想投靠明主。
費詩,字德儒,成都人,少年時就顯露出與衆不同的才華,十六歲時就出任郡中小吏,曾被舉為孝廉,沒有應薦,現任劉璋的禦史大夫,初時極有幹勁,政績卓著,但漸漸看清了劉璋的前途黯然,十分疏懶。
王累,巴郡人,字孝先,出身世家大族,勤政愛民,明于事理,通曉軍事,剛正不阿。
此人對劉璋勇于直谏,忠心耿耿,曾不顧生死,痛擊山野裡的土匪。
他屬于誓死保衛劉璋的人,應該刺殺。
張任,能征善戰,在劉璋的部将中出類拔萃,死也不肯投降别人,應該刺殺。
嚴顔,守衛巴郡的老将,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性格剛烈。
吳軍兵臨城下,他必然會死戰到底,應該刺殺。
忽有一日,孫權找到周瑜,不安地說:“劉備反複無常,諸葛亮深不可測,萬一他們識破了我們的意圖,将計就計,得了荊北之地,不肯罷休,甚至乘江東空虛,忽然發難,那可怎麼辦呢。
而長久将劉備留在江東,又找不到理由。
” 周瑜覺得孫權說的有理,就心生一計。
“仲謀,且看我用疑兵之計賺劉備和諸葛亮,而且還能把荊北之地賺回來。
” 孫權稍稍安心,發現周瑜臉色很難看:“公謹,你大病未愈,元氣還未恢複,為了攻取巴蜀,你日以繼夜地操勞,萬一病倒了可怎麼辦?” “我頂得住。
” “你要多休息,能交給别人的事,就别自己幹。
” 周瑜歎了口氣:“不行啊,這是關系到兩分天下還是三分天下的大事,不可走漏半點風聲。
諸葛亮神機妙算,秋毫不過,若被他嗅到一點蛛絲馬迹,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 這一日,劉備接到周瑜邀請,去觀看陸軍大營。
劉備覺得正值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周瑜絕不敢加害他,盡管如此,他還是帶上了孫夫人。
那是京城外的一座小山腳下,數萬騎兵和步兵正在演練陣法,往來沖鋒,塵煙弊日,喊殺聲震天。
劉備驚問:“都督,你意欲為何?” “皇叔,這兵馬與曹兵相比,如何?” “有過之而無不及。
” “如果我要伐曹,不知劉皇叔能否助我一臂之力。
” “江東要伐曹?” “不錯。
如今曹操正和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激戰,此時若不伐曹,還待何時?等到曹操徹底統一了北方,再過數年,必會卷土重來。
下一個赤壁之戰,我們敗多勝少啊。
” “仲謀,你不知中原的虛實。
我在中原征戰二十多年,中原的物力人力非江東和荊州可比。
曹操即使分兵三路,我們也會無功而返。
” “這麼說,劉皇叔是不想出兵助我了。
” 劉備看了看孫夫人:“此事關系重大,還須從長計議。
” 周瑜臉色沉下來,十分不悅:“那就請皇叔從長計議吧。
” 接下來數日,周瑜天天派人請劉備出兵,共伐曹操。
劉備攻打襄陽郡,周瑜則攻打南陽郡。
劉備執意不肯,于是就被軟禁起來。
随行護駕的趙雲人單力孤,身在江東腹地,也無計可施。
孫權逼劉備寫信給諸葛亮,要他發兵,助周瑜攻曹。
劉備當然不會寫。
劉備說:“你們伐曹,是不是怕我趁虛而入。
” 孫權和周瑜默認。
劉備說:“這怎麼可能呢?你們敗了,曹操順江而下,我在荊州如何抵抗呢?” 諸葛亮聞知劉備被軟禁起來,原因是孫權和周瑜逼他伐曹,就懷疑起來。
伐曹不是時機,以公謹的眼光,怎麼會看不出來呢?孫權也曾親率大軍攻打過合肥,無功而返。
難道他又想以攻為守?或是赤壁之戰勝利後,他頭腦發熱,真要伐曹。
若真如此,倒也罷了,隻怕公謹另有所圖。
諸葛亮派到江東的密探回報:江東兵馬日夜操練,孫權四處勞軍,鼓舞士氣,周瑜忙着調兵遣将,一派打大戰的景象。
江東真的要用兵了,會攻哪裡呢? 是巴蜀。
一定是巴蜀。
諸葛亮如夢方醒:打曹操?這不可能,公謹對天下大勢見解精深,絕不會這麼愚蠢,那隻有益州了。
公謹一定是要攻打益州。
天下英雄的見識都差不多,我想到了益州,公謹怎麼會想不到呢。
他像被火燒了似的,飛快地鋪開地圖,看見荊南四郡和荊北之地在江東和巴蜀之間,就像一道狹長的木楔,被牢牢地夾住,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啊呀,我中了公謹的計了。
割讓荊北之地,是為了把我們拖住,等到公謹取了巴蜀,東西兩面夾擊,我們就成了江東囊中之物了。
兩分天下後,再與曹操争天下。
如今之計,該如何呢? 巴蜀的劉璋和張魯,哪裡會是公謹的敵手。
公謹素來心思慎密,滴水不漏,他攻取巴蜀的計劃,應該早在幾年前就準備了。
連我都被他瞞過了,何況是劉璋和張魯,而且二人素來不和,張魯欺負劉璋懦弱,想蛇吞大象,滅亡劉璋。
公謹很可能會利用這一矛盾,坐收漁人之利,先誘導張魯夾擊劉璋,最後再擊破張魯。
公謹如果攻占了巴蜀和漢中,劉皇叔北有強曹,南有大海,連逃跑的路都沒有了。
不行,我一定要阻止公謹進攻巴蜀,否則,劉皇叔的理想和我的抱負,将統統付諸東流了。
但是,諸葛亮苦思數日,都因為時間關系,無計可施。
劉備還在江東,諸葛亮投鼠忌器,而伐蜀的準備工作遠遠落後于周瑜。
半個月後,密探再報:周瑜率領十萬大軍伐曹,行到江陵時,果然急轉向西,殺向蜀地。
周瑜拖着重病之身,踏上了伐蜀之路。
人生苦短,能搏幾回。
曹操平定了馬超和韓遂等人,一定會攻打漢中和巴蜀。
囚禁劉備,隻是權宜之計,若真殺了他,江東和劉備就會兩敗俱傷。
劉備和諸葛亮在荊州立穩腳跟之後,必然是圖謀巴蜀。
此時是江東壯大的最良時機,稍縱即逝啊! 于是,周瑜就不分晝夜地操勞忙碌,聽任病魔纏身。
他還要裝出一副不斷病愈的姿态,以欺騙小喬和孫權。
隻要能攻下巴蜀,挫敗諸葛亮,我就是死也會含笑。
大丈夫轟轟烈烈,威震天下,留名于後世,何等快哉,何必在乎多苟活幾年。
這次出征,兩員副将一個是甘甯,一個是奮威将軍孫瑜。
他是孫堅的侄子,身經百戰,深得軍心。
孫權和周瑜決定,攻占巴蜀之後,他就是益州太守。
一路行軍,周瑜都在馬上和病魔搏鬥,飯一天比一天吃得少,好在孫權請了一個名醫做随軍郎中,時刻不離他的左右。
衆将勸他乘車,他覺得乘車會影響士氣,堅決不肯。
每當晚上,随軍郎中就會替周瑜診病,孫瑜都會守在帳外。
“先生,都督的病到底怎樣了?” 随軍郎中的頭一次比一次搖得厲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都督的病根是二十多年前種下的,無法根除,隻是靠小心調養來維持。
可是,這麼多年,都督一直是操勞過度,生活經常沒有規律……” “都督還能活多久呢?” “都督血熱氣盛,意志堅強,非常人可比,這是都督還能支撐到現在的主要原因。
下官會穩定住都督的病情。
” “我們打敗劉璋和張魯,要三個月。
” “将軍放心,隻要都督不再絞盡腦汁地操勞,注意休息和調養,下官保證讓他攻下巴蜀,完成大業。
” 大軍将至巴丘縣時宿營。
這晚的夜色很濃,就像一團化不開的墨,隻是一點星光閃耀,那是北極星。
周瑜不顧孫瑜的反對,将衆将召集起來,鼓舞士氣,作戰鬥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