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 喬

關燈
内部的挑戰,一方面覺得東漢王朝還沒有徹底腐朽,割據的時機還不成熟,就韬光養晦,暫時臣服于陸康。

     正如周瑜所料,董卓進京後,劉勳分析了天下大勢,覺得此時已非彼時,就大膽地向陸康發難。

    他在三千家兵的簇擁下,殺氣騰騰地去府衙拜見陸康,将他一家人軟禁起來。

     一天夜裡,劉勳命令早已賣通的守衛城門的親兵們打開城門,兩千劉家的子弟兵偷偷開進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舒縣,華不實糊裡糊塗地成了俘虜。

    那天正趕上周侬不當值,才幸免于難,但他接到通知,不許出家門,否則殺無赦。

     劉勳沒有用血腥的手段來肅清異已,隻是将他們軟禁起來,并表示,不和劉勳為敵者,既往不咎,留下的仍然重用,不願意留下的可以離開。

    華不實的追随者們聞知,敵意頓消。

    仁者無敵,公理自在人心。

    寬恕往往比屠殺更有利于廬江的穩定。

     華不實、周異和喬公等人希望舒縣的百姓能揭竿而起,結果卻令他們心寒不已。

    舒縣人非但不反抗,反而熱烈歡迎劉勳進城,一見到劉家的子弟兵就面露喜色,甚至還熱情地搭讪。

     這是什麼原因? 原來,華不實每年都向朝廷進貢大量錢糧,百姓們不堪重負,十分不滿。

    劉勳則不主張廬江人向腐敗得無可救藥的朝廷進貢,用廬江人的血汗去喂養貪官們。

    百姓們都相信,劉勳掌權後,會免去許多賦稅。

     守衛舒縣的兵卒皆是廬江郡人,早就對陸康和華不實等人不滿了,一遇到劉家兵就主動繳械,還上前擁抱,甚至索性倒戈。

     周家是舒縣數一數二的保皇派,劉勳要殺一儆百,周家是首選。

     周瑜顧不得父子之間的恩怨,把小喬暫抛到一邊,趕回家中,隻見家中一片恐慌,就連一向甯折不彎的周異也低着頭,一言不發。

     周異不是怕死,而是看到了朝廷民心不再而恢心。

    他以天下百姓為重,想不到百姓們卻抛棄了他,甚至才發現自己原來是百姓的敵人。

    這個打擊太大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廬江郡這麼大,劉家能有多少人?周異也不得不承認,是廬江郡的百姓幫了劉勳。

     有一件事情在廬江郡流傳很廣:永興二年,廬江郡連續兩年大旱,農糧欠收,漢桓帝驕淫窮奢,百官貪贓枉法,緻使國庫空虛,無糧救災。

    當時的廬江郡太守範景為了升官,不顧廬江百姓的死活,仍然将本該救災的存糧強行送往洛陽。

    許多災民因阻攔運糧隊而死于刀槍之下。

    而在那場旱災中,劉家九萬家佃戶無一人餓死。

    百姓們都願意租種劉家的田地,因為劉家能做到三點:豐年得以小康,平年得以溫飽,災年得以不死。

    這個要求并不高,,但朝廷就做不到。

    在那場旱災中,劉家還拿出幾萬石的存糧救濟附近的鄉親們,當時是寫了借據,豐年時還要歸還。

    即使如此,百姓們也是感激不盡。

     周異一下子衰老了許多,天天悶在屋裡,很少說話,也不趕周瑜走了,家事都交給周夫人處理,有激流勇退之意。

    周夫人遇事當然要找周瑜商量。

    周瑜成了周家的新主人,事事都要操心,暫時顧不得小喬了。

     劉家兵占領舒縣的第四天,周瑜就收到了劉勳的一封信,請他到府上做客。

     周異聞知,一言不發,既不贊成,也不反對。

    周夫人不知是福是禍,也不敢表态。

    周侬主張周瑜投靠劉勳,他覺得這是周家翻身大好機會。

     “天下大勢,晦暗未明,不可輕舉妄動,還要韬光養晦,做一個伺機而動的隐士吧。

    何況我還要将兩年的周遊記錄整理出來,不想讓瑣事纏住。

    ” “劉勳在廬江郡的政權也不會長久嗎?”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以往劉勳是在暗處,面對的隻有陸康,如今在明處,既要面對漢王朝的明槍,又要面對鄰近豪強的暗箭,稍有一不慎,就有滅門之禍。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以廬江一地之衆,還不能對抗一個至今仍被天下人公認的朝廷。

    若是有人垂涎廬江,假借朝廷的名義來讨伐他,兵馬未動,在道義上他就理虧了。

    ” 周侬說:“你說過,董卓專權,朝野兩派勢如水火,根本無力顧及廬江。

    廬江郡兵精糧足,民心合一,環顧四方豪強,誰敢圖謀呢?” 周瑜一聲冷笑:“我周遊天下,見過各地的精兵強将,劉家兵無法與之相比。

    廬江郡糧足,兵卻不精。

    廬江人過慣了安樂日子,民風貪逸享受而少勇猛堅韌之氣,又無作戰經驗和心理準備。

    秦楚之地,戰亂不斷,百姓生活清苦,因而民風強悍耐勞。

    董卓的兵馬不多,但能進京掌權,對抗天下英雄,原因之一就是涼州地處邊疆,士兵多是牧民,飲奶食肉,體格剽悍,性情粗犷好戰。

    廬江兵遇到涼州兵,若不能聚集數倍于敵的兵力,必敗無疑。

    富庶之地和貧瘠之地相争,失敗的例子并不少見。

    民富并不一定兵強,在亂世之中,兵不強,民富焉能長久。

    ” 接着,周瑜進一步分析了廬江郡的軍事力量:“廬江富庶安甯,這說明了劉勳有治國之才,但他從未領兵打仗,還不是帥才。

    經過黃巾之亂的洗禮,磨練出許多帥才,如曹操、袁紹、公孫瓒、孫堅、董卓、朱隽、盧植、皇甫嵩等人,軍事才能無不在劉勳之上。

    沒有精兵和帥才,就不會有能征善戰的大将。

    兵不精,帥不才,将不勇,廬江的強盛和安全從何談起。

    ” “二弟,劉勳手下無大将,不正是你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嗎?” “看似如此,其實不然。

    我年少無望,劉勳的門客逾千,他不可能委重任于我。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即使劉勳把軍隊交給我,兵不精,将不勇,這仗也沒法打。

    成大業是一個好班底齊心協力之功,非一人之力。

    何況我還要晨讀夜思,不想馬上出仕。

    ” 周瑜婉拒了劉勳的禮遇,劉勳也不強求,并任命他的結義兄弟黃泰為舒縣縣令。

     劉勳消除了外憂,就着手根除内患———境内的保皇派。

    他要把廬江變成廬江人的廬江。

     他的策略極高明,他不直接打殺,而是煽動廬江人對京官們的仇恨情緒,把廬江人以往的苦難都推到他們身上。

    是他們把廬江人的血汗榨取出來,供洛陽的王公皇族們揮霍。

    這并非是捕風捉影,廬江人深有同感。

     其實,陸康向朝廷進貢錢糧,本意是維護國家的穩定,造福百姓,但客觀上卻助長一個腐朽的王朝更加腐朽。

     周家有兩千多畝土地,五百多家佃戶。

    周異夫婦極富善心,每逢災年都自動減租,從不威逼佃戶。

    即使如此,受到煽動的佃戶們還是到周家的門口鬧事。

    他們得到了暗示,隻要周家屈服了,他們所種的土地就歸自己了。

    對此,都是廬江人的官兵們不聞不問。

     劉勳并非隻針對周家。

    廬江郡屬于保皇派的地主有百餘家,都面臨破産的局面,度日如年。

     一天夜裡,周異忽然覺得胸口一陣劇痛,沒等醫生進門,他就斷了氣。

     周瑜趕到時,見父親雖然斷了氣,但還睜着眼。

     周瑜抱着父親大哭:“爹,我知道你想對我說什麼,你就放心走吧,我一定會光宗耀祖,重振周家昔日的輝煌。

    ” 按習俗,周瑜至少要在家守孝三年。

     陸康被罷了官,劉勳沒有加害他,隻是一直軟禁着。

     天下大亂,但畢竟還姓劉,各地豪強争權奪利,還是有許多顧慮。

    劉勳以一郡之地,還稱不上是大割據者,更是小心,免得授人以柄,招來滅門之禍。

     劉勳很想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名正方能言順,言順方能令行。

    名不正,又無實力對抗大割據者,随時都有被征伐的借口。

     為此,他派人入京,花重金賄賂了幾個朝廷重臣,皆被拒絕。

    朝中大臣們相互争鬥,但他們都喜歡陸康這樣一心一意替朝廷效力的地方官,對擁兵自重的地方豪強十分痛恨。

     就連獨攬大權的董卓也是如此。

    他為了在洛陽站穩腳跟,竭力籠絡朝中賢能之臣,對他們的意見也十分重視。

     陸康被軟禁的第二天,就咬破手指,給朝廷寫了封血信,細述了廬江郡發生的一切,若姑息劉勳之流,各州郡一定會争相效仿,朝廷的崩潰瓦解之時,就在眼前。

     陸康年年進貢大量錢糧,在朝中名望極高,朝中大臣都很同情他,一齊請求董卓,派兵平亂,維護朝廷的權威。

     董卓也喜歡對朝廷忠心耿耿的人,痛恨擁兵自重的地方豪強。

    他又聽說了劉勳與袁術的關系十分密切,更是不安。

    袁術和他的堂兄袁紹依仗着袁家累代高官,四世三公,門吏故人遍布天下,一直暗中和董卓作對。

     董卓顧忌袁家的勢力,就睜一隻閉一隻眼,暫時不計較。

    如今卻聽說劉勳很可能是袁家的外援,很想派兵去平叛,隻是他樹敵太多,實在無兵可派,就以獻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聖旨,大力褒獎陸康的功績,稱他是國家棟梁,若有不測,朝廷必将深究此事。

     這道聖旨先落到劉勳之手,他看了,驚愕了半晌,好久不發一言。

     更令劉勳想不到的是:數日之後,他又接到了袁紹和曹操的來信,二人都警告劉勳,不要傷害朝廷重臣,除了陸康,還包括喬玄和周異等人。

     這一刻,劉勳才知道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道理,隻好派人火速求教于袁術。

     袁術叫劉勳不要過于張揚,隻要掌握了實權即可,不要急于謀求郡守之位,并建議他仍讓陸康任太守,在他的監督下處理公務,靜觀時變。

    時局千變萬化,做什麼事最好是兩手準備。

     袁術也給陸康寫了封信,要他和劉勳友好相處,一起替朝廷出力。

     事已至此,劉勳如履薄冰,不敢不信袁術之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