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叛離師門
關燈
小
中
大
守天下,不能打天下。
孔子一生七十三個春秋,經常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也想封侯拜相,将自己的思想主張付諸實施,卻四處碰壁,有時還會受到圍攻,甚至有一次差點餓死,形同“喪家之犬”,在孤獨落寞中完結了一生。
以前以為是各諸侯王有眼無珠,其實不然,是孔子的思想在亂世裡行不通。
周瑜大腦激蕩,又想起了羅薇的悲慘遭遇。
州學裡的學生為何減少,為何羅成的私學無人問津,原因就是時局動蕩,儒學正在失去他的社會約束力,誰還會學它。
亂世之中,哪一門學問最有用武之地? 當然是兵家之學了。
對了,要想在亂世之中雄起,隻有棄筆從戎。
“啊———”周瑜為了這個發現,仰望天空,禁不住大叫一聲,把魯肅吓了一跳。
先于我畢業的學長們,也都不得志。
我隻有棄儒學,習兵法,才可能在亂世中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否則,學長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羅成的遭遇,豈不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棄儒學,習兵法,非要離開淮江書院。
周瑜被這個念頭吓了一跳。
這麼做,夫子和父母絕不會答應,我非要離開,一定會背上叛逆的惡名,那會怎麼樣呢?被逐出師門和家門,師徒成仇,父子反目,身敗名裂,多年的功名毀于一旦。
如果不離開淮江書院呢? 那後果豈不更可怕,一生最寶貴的光陰消耗在無用之學上,人生苦短,歲月無情,這是萬萬不行的。
有的學識是力量,有的則是束縛。
我在淮江書院的日子越久,思想觀念被儒學捆綁得越緊,就越不能适應亂世。
也就是說,在淮江書院多待一天,受的“毒害”就深一分,未來的希望就少一分,這豈不是慢性自殺。
他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又那樣想,接連幾天都心不在焉,和魯肅的話都說得少了。
到了谯縣,周瑜猛地想起一個人———曹操。
十多年前,曹操由喬玄推薦,想入讀淮江書院,被顔衡拒絕了,此事傳得很廣。
以前,周瑜覺得曹操沒能入讀淮江書院,是個“不入流”的人物,如今卻不這樣看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
曹氏是谯縣的大姓,曹操的故事在谯縣流傳極廣。
他二十歲時,被推舉為孝廉,作了郎官,出任洛陽北都尉。
在任期間,将五色棒挂于尉門四門左右,遇到犯禁之人,不管是誰一概棒殺。
靈帝最寵信的小黃門蹇碩的叔叔夜行,被曹操逮住,随即棒殺,京城震動,無人再敢觸犯。
皇帝的近臣們都恨之入骨。
曹操被有識之士推薦為頓丘縣令,後來又被召回任議郎。
在此期間,曹操大膽上書,指出目前奸佞當道,良臣受擠,亟須改革,可惜不被靈帝采納。
黃巾軍起事,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征讨穎川的黃巾軍,大獲全勝,升任濟南國相。
濟南國轄有十幾個縣,縣中長官大多依附權貴外戚,貪污受賄,名聲狼藉,于是曹操上奏朝廷,罷免了許多人,禁閉濫設的寺院,犯法作亂的人逃跑他鄉,郡内秩序井然。
周瑜聽了這些故事,對曹操更是刮目相看,心向往之。
在谯縣,曹操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是英雄中的豪傑,他振臂一呼,就有萬餘人響應。
就連以勇武著稱的陽平衛國人樂進、山陽巨鹿人李典都來投奔曹操,還有曹家的族人曹仁和曹洪,夏侯家的夏侯忄享和夏侯淵等威震一方的人物,都甘願臣服于曹操。
周瑜和魯肅到谯縣時,正趕上曹操也在。
朝廷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不知為何,他卻不去任職,而是回到家鄉,在城外建築房屋,春夏研讀史書經籍,秋冬外出打獵。
這才是在亂世中有所作為的人物啊! “我十分想拜訪曹操。
”周瑜對魯肅說。
魯肅很有信心地說:“聽說曹操很喜歡結交俊才,我們倆一定會受到禮遇的。
” 到了曹府,周瑜遞上一張貼子,上寫“淮江書院弟子周瑜拜見”。
淮江書院名動天下,到哪裡都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至少現在還不過時。
想不到曹操看了這個貼子,竟然不見,令周瑜十分失望。
“想見曹操,我有辦法。
他畢竟是我們的前輩,多拜見幾次算不得丢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萬個人。
” 魯肅在沛國有個朋友叫周雍,住在谯縣城外,他有個叔叔叫周旌,和曹操是故交,請他寫信推薦,曹操一定會接見。
二人找到了周雍和周旌,順利地拿到了周旌的推薦信,再去曹府,想不到曹操還是不見。
周瑜的自尊心極強,對這兩次閉門羹耿耿于懷,又丈二金鋼摸不着頭腦。
就這樣,二人與曹操擦肩而過。
魯肅問周旌:“曹公為何不見我們呢?” “第一次不見你們,是因為他瞧不起淮江書院的人,不屑一見。
” 這深深刺激了周瑜。
原來淮江書院在某一種人眼裡,竟然不值一提,而這種人在亂世之中,最可能成就霸業。
“那第二次呢?” 周旌微笑不語,似乎知道其中緣故,卻不肯說。
數年之後,周瑜和魯肅才知道曹操第二次不見他們的原因。
曹操不肯就任東郡太守,原因是朝廷宦官專制,外戚橫行,而曹操經常予以對抗,他恐怕長此下去帶來殺身滅族之禍,就以患病為由,告歸故鄉。
就在周瑜和魯肅求見曹操這段日子,冀州刺史王芬、南陽人許攸和周旌等人聯絡豪傑,策劃廢除靈帝,立合肥侯為帝,如此方能革新除弊。
周旌想拉籠曹操。
曹操認為,廢立帝王是天下最不詳之事,古人權衡成敗而做得好的,要數商代的伊尹和漢代的霍光。
伊尹是開國功臣,據宰相之勢,處群臣之上,權力極大,所以計從事立。
霍光受托國之任,借宗臣之力,内靠皇太後秉政的威重,外依群臣同欲之勢,方才成功。
如今王芬、許攸和周旌等人結黨連衆,力量和當時反漢的七國難以相比。
合肥侯之貴又比不上劉濞。
吳、楚七國之亂都被迅速撲滅了,而王芬、許攸和周旌的力量還遠不及七國,怎麼能成功呢? 那段日子,曹操拒見周旌,何況是他推薦來的人。
王芬等人果然沒有成功,招至殺身之災。
曹操機智過人,心思慎密,避免了一場大禍。
這一路上,周瑜和魯肅看見很多村莊人丁稀少,甚至是空空如也,村裡人或是被抓去當兵,或是服苦役,或是去逃荒,或是躲匪亂,或是參加了匪亂,一派民不聊生的衰亡景象。
最令周瑜心驚肉跳的是發生在梁國境内的一次經曆。
他和魯肅來到一座山坡下的村莊,隻見村裡空無一人,不聞雞犬之聲,一片死寂。
二人實在餓了,想随便找點吃的。
他們走進一家的廚房,掀開鍋蓋,都大叫一聲,差點暈了過去,然後就跑出院子裡,大口地嘔吐起來。
鍋裡是一個死嬰,身上的肉都不見了,隻剩下頭和一具纖小的骨架。
村口又有兩具開始腐爛的屍體。
他們看上去是逃荒的,隻是剛走出家門口,就支撐不住了。
更有甚者,南逃的北方百姓越來越多,聽他們說,中原更亂,各方豪強擁兵自重,相互征伐,各地的農民舉事此起彼伏,朝廷的政令越來越無力了。
如今這種形勢,由我來任一方長官,若是用儒家學說來治理,很快就會被其它豪強吞掉。
天下大亂,不可避免。
亂世出英雄,看看春秋戰國吧,湧現出多少流傳千古的著名人物。
一個充滿機遇的亂世已經降臨了,這是第二個春秋戰國,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意志迎接它才行。
然而,亂世必然是血腥的,要靠赤裸裸的殺戮和征伐,想在亂世中幹一番大業,必須靠兵家謀略。
這種認識越清晰,周瑜越有緊迫感。
在周家的仆人未到時,周瑜的決心已定:離開淮江書院,用一時的身敗名裂,賭一個光明的
孔子一生七十三個春秋,經常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也想封侯拜相,将自己的思想主張付諸實施,卻四處碰壁,有時還會受到圍攻,甚至有一次差點餓死,形同“喪家之犬”,在孤獨落寞中完結了一生。
以前以為是各諸侯王有眼無珠,其實不然,是孔子的思想在亂世裡行不通。
周瑜大腦激蕩,又想起了羅薇的悲慘遭遇。
州學裡的學生為何減少,為何羅成的私學無人問津,原因就是時局動蕩,儒學正在失去他的社會約束力,誰還會學它。
亂世之中,哪一門學問最有用武之地? 當然是兵家之學了。
對了,要想在亂世之中雄起,隻有棄筆從戎。
“啊———”周瑜為了這個發現,仰望天空,禁不住大叫一聲,把魯肅吓了一跳。
先于我畢業的學長們,也都不得志。
我隻有棄儒學,習兵法,才可能在亂世中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否則,學長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羅成的遭遇,豈不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棄儒學,習兵法,非要離開淮江書院。
周瑜被這個念頭吓了一跳。
這麼做,夫子和父母絕不會答應,我非要離開,一定會背上叛逆的惡名,那會怎麼樣呢?被逐出師門和家門,師徒成仇,父子反目,身敗名裂,多年的功名毀于一旦。
如果不離開淮江書院呢? 那後果豈不更可怕,一生最寶貴的光陰消耗在無用之學上,人生苦短,歲月無情,這是萬萬不行的。
有的學識是力量,有的則是束縛。
我在淮江書院的日子越久,思想觀念被儒學捆綁得越緊,就越不能适應亂世。
也就是說,在淮江書院多待一天,受的“毒害”就深一分,未來的希望就少一分,這豈不是慢性自殺。
他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又那樣想,接連幾天都心不在焉,和魯肅的話都說得少了。
到了谯縣,周瑜猛地想起一個人———曹操。
十多年前,曹操由喬玄推薦,想入讀淮江書院,被顔衡拒絕了,此事傳得很廣。
以前,周瑜覺得曹操沒能入讀淮江書院,是個“不入流”的人物,如今卻不這樣看了。
事實也正是如此。
曹氏是谯縣的大姓,曹操的故事在谯縣流傳極廣。
他二十歲時,被推舉為孝廉,作了郎官,出任洛陽北都尉。
在任期間,将五色棒挂于尉門四門左右,遇到犯禁之人,不管是誰一概棒殺。
靈帝最寵信的小黃門蹇碩的叔叔夜行,被曹操逮住,随即棒殺,京城震動,無人再敢觸犯。
皇帝的近臣們都恨之入骨。
曹操被有識之士推薦為頓丘縣令,後來又被召回任議郎。
在此期間,曹操大膽上書,指出目前奸佞當道,良臣受擠,亟須改革,可惜不被靈帝采納。
黃巾軍起事,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征讨穎川的黃巾軍,大獲全勝,升任濟南國相。
濟南國轄有十幾個縣,縣中長官大多依附權貴外戚,貪污受賄,名聲狼藉,于是曹操上奏朝廷,罷免了許多人,禁閉濫設的寺院,犯法作亂的人逃跑他鄉,郡内秩序井然。
周瑜聽了這些故事,對曹操更是刮目相看,心向往之。
在谯縣,曹操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是英雄中的豪傑,他振臂一呼,就有萬餘人響應。
就連以勇武著稱的陽平衛國人樂進、山陽巨鹿人李典都來投奔曹操,還有曹家的族人曹仁和曹洪,夏侯家的夏侯忄享和夏侯淵等威震一方的人物,都甘願臣服于曹操。
周瑜和魯肅到谯縣時,正趕上曹操也在。
朝廷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不知為何,他卻不去任職,而是回到家鄉,在城外建築房屋,春夏研讀史書經籍,秋冬外出打獵。
這才是在亂世中有所作為的人物啊! “我十分想拜訪曹操。
”周瑜對魯肅說。
魯肅很有信心地說:“聽說曹操很喜歡結交俊才,我們倆一定會受到禮遇的。
” 到了曹府,周瑜遞上一張貼子,上寫“淮江書院弟子周瑜拜見”。
淮江書院名動天下,到哪裡都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至少現在還不過時。
想不到曹操看了這個貼子,竟然不見,令周瑜十分失望。
“想見曹操,我有辦法。
他畢竟是我們的前輩,多拜見幾次算不得丢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萬個人。
” 魯肅在沛國有個朋友叫周雍,住在谯縣城外,他有個叔叔叫周旌,和曹操是故交,請他寫信推薦,曹操一定會接見。
二人找到了周雍和周旌,順利地拿到了周旌的推薦信,再去曹府,想不到曹操還是不見。
周瑜的自尊心極強,對這兩次閉門羹耿耿于懷,又丈二金鋼摸不着頭腦。
就這樣,二人與曹操擦肩而過。
魯肅問周旌:“曹公為何不見我們呢?” “第一次不見你們,是因為他瞧不起淮江書院的人,不屑一見。
” 這深深刺激了周瑜。
原來淮江書院在某一種人眼裡,竟然不值一提,而這種人在亂世之中,最可能成就霸業。
“那第二次呢?” 周旌微笑不語,似乎知道其中緣故,卻不肯說。
數年之後,周瑜和魯肅才知道曹操第二次不見他們的原因。
曹操不肯就任東郡太守,原因是朝廷宦官專制,外戚橫行,而曹操經常予以對抗,他恐怕長此下去帶來殺身滅族之禍,就以患病為由,告歸故鄉。
就在周瑜和魯肅求見曹操這段日子,冀州刺史王芬、南陽人許攸和周旌等人聯絡豪傑,策劃廢除靈帝,立合肥侯為帝,如此方能革新除弊。
周旌想拉籠曹操。
曹操認為,廢立帝王是天下最不詳之事,古人權衡成敗而做得好的,要數商代的伊尹和漢代的霍光。
伊尹是開國功臣,據宰相之勢,處群臣之上,權力極大,所以計從事立。
霍光受托國之任,借宗臣之力,内靠皇太後秉政的威重,外依群臣同欲之勢,方才成功。
如今王芬、許攸和周旌等人結黨連衆,力量和當時反漢的七國難以相比。
合肥侯之貴又比不上劉濞。
吳、楚七國之亂都被迅速撲滅了,而王芬、許攸和周旌的力量還遠不及七國,怎麼能成功呢? 那段日子,曹操拒見周旌,何況是他推薦來的人。
王芬等人果然沒有成功,招至殺身之災。
曹操機智過人,心思慎密,避免了一場大禍。
這一路上,周瑜和魯肅看見很多村莊人丁稀少,甚至是空空如也,村裡人或是被抓去當兵,或是服苦役,或是去逃荒,或是躲匪亂,或是參加了匪亂,一派民不聊生的衰亡景象。
最令周瑜心驚肉跳的是發生在梁國境内的一次經曆。
他和魯肅來到一座山坡下的村莊,隻見村裡空無一人,不聞雞犬之聲,一片死寂。
二人實在餓了,想随便找點吃的。
他們走進一家的廚房,掀開鍋蓋,都大叫一聲,差點暈了過去,然後就跑出院子裡,大口地嘔吐起來。
鍋裡是一個死嬰,身上的肉都不見了,隻剩下頭和一具纖小的骨架。
村口又有兩具開始腐爛的屍體。
他們看上去是逃荒的,隻是剛走出家門口,就支撐不住了。
更有甚者,南逃的北方百姓越來越多,聽他們說,中原更亂,各方豪強擁兵自重,相互征伐,各地的農民舉事此起彼伏,朝廷的政令越來越無力了。
如今這種形勢,由我來任一方長官,若是用儒家學說來治理,很快就會被其它豪強吞掉。
天下大亂,不可避免。
亂世出英雄,看看春秋戰國吧,湧現出多少流傳千古的著名人物。
一個充滿機遇的亂世已經降臨了,這是第二個春秋戰國,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意志迎接它才行。
然而,亂世必然是血腥的,要靠赤裸裸的殺戮和征伐,想在亂世中幹一番大業,必須靠兵家謀略。
這種認識越清晰,周瑜越有緊迫感。
在周家的仆人未到時,周瑜的決心已定:離開淮江書院,用一時的身敗名裂,賭一個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