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1)
關燈
小
中
大
《愛情的三部曲》總序
我在一九三一年夏天開始寫《霧》,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把《電》寫完。
寫了《電》,我的《愛情的三部曲》算是完成了。
關于這三本小書似乎有不少的讀者說過話,我也見過一些雜志和報紙上的批評,我自己卻始終沉默。
現在我已經把别人說過的話完全忘記了。
但是那些被咽在肚裡的自己的話卻成了火種,在我的心裡燃燒起來。
我不能夠再沉默。
所以我借着《霧》的改訂本第一次問世的機會,把我的靈魂的一隅為讀者打開。
"在你的作品裡你自己滿意的是哪幾本?"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朋友們當面對我這樣地說過,一些不相識的讀者也寫了信來問,最近還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要我揀幾部自己滿意的作品送給她。
對這樣的問話我的答覆總是簡單的一句:"我沒有寫過一部自己滿意的作品。
"這是真話。
所以對于那個朋友我連一本書也沒有送去,因為我對自己的作品從來就不曾滿意過。
我不曾寫過一本叫自己滿意的小說。
但在我的二十幾部文學作品裡面卻也有我個人喜歡的東西,例如《愛情的三部曲》。
我從來不曾把我這個"靈魂的一隅"打開給我的讀者們看過,因為我覺得這完全是個人的事情。
我為什麼喜歡這三本小書呢?這大概是由于個人的偏愛。
我不是一個批評家,并且我是撇開了藝術來讀自己的作品的。
我常常被人誤解,有些朋友甚至武斷地說,我的作品裡面常常有我自己,他們替我的作品作過考證。
也有人相信他們的話,因為他們自以為很了解我。
事實上我的寫作的苦心卻是他們所想象不到的。
我就這樣地被人誤解了這些年,一直到現在我才有機會叫出一聲"冤枉"。
我可以公平地說:我從沒有把自己寫進我的作品裡面,雖然我的作品中也浸透了我自己的血和淚,愛和恨,悲哀和歡樂。
固然我偶爾也把個人的經曆加進我的小說裡,但這也隻是為着使小說更近于事實。
而且就是在這些地方,我也注意到全書的統一性和性格描寫的一緻。
譬如在《霧》和《雨》裡都提到陳真寫過一本解釋他的社會思想的書。
這是一本對都會的人講話的書,在這本書裡面鄉村問題完全沒有談到。
我自己從前也寫過這樣的書。
也許會有神經過敏的人根據這個事實斷定陳真就是我自己。
然而倘使他們讀了陳真被汽車碾死的一段描寫以後,他們不知道又會有什麼樣的意見,也許他們會以為現在活着寫文章的隻是我的鬼魂罷。
或者我做着陳真做過的事,或者陳真做了我做過的事,這都是不關重要的。
他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我也是的。
我的小說裡的每個主人公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格。
他或她發育,成長,活動,死亡,都構成了他或她的獨立的存在。
因為他或她是一個人,一個活的人,而不是影子。
倘使我把自己當作小說的主人公來描寫,那麼我的主人公就會隻是我的一個影子,杜大心是一個影子(我和他都寫過《生之忏悔》),高覺慧是一個影子(我和他都演過《寶島》裡面的黑狗,都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過書),陳真也是一個影子,還有許許多多……結果,我的小說就成了完全虛僞的東西。
這個我不能承認。
還有些人說我常常把朋友當做"模特兒"寫小說,這種說法多少有點根據。
我為了這個也受到少數朋友的責難。
最近有一個朋友還說,我寫《雷》,不該把主人公寫得那麼誇張,因此增長了那個被描寫的朋友的驕傲。
我為了這件事曾經争論過半個鐘頭,我的理由充足,因為《雷》裡面的德并不就是那個朋友,我寫這篇小說時不過借用了那個朋友的一件小小的事情。
如果别的朋友以為《雷》就是那個人的化身,這個責任也不應該由我來負。
我自己當然比别人知道得更清楚。
然而我在别的一些小說裡也的确寫過一兩個朋友,不過我的本意是這樣:與其說我拿朋友做"模特兒"寫小說,不如說我為某一兩個朋友寫過小說。
這是有差别的。
譬如說《天鵝之歌》,朋友們知道我是拿某一個上了年紀的友人做"模特兒"寫的;但我的本意卻不是如此簡單。
我愛護那個朋友,我不願意他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走個人的路。
所以我寫了小說勸告他。
我給他指出了一條路,可是他仍然走了和小說裡所寫的完全相反的一條路。
我寫了小說。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當一個人被愛情迷住了眼睛的時候,連世界的毀滅、人類的滅亡也不會得到他的注意了。
那個朋友對我過去的生活有過影響。
他答應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人生哲學》做我們的生活的指針。
我等待着。
我已經等待了七年。
現在他帶了太太到一個遙遠的省分做官去了。
《天鵝之歌》恐怕永遠不會響了。
但我的小說也不是白白寫了的。
因為這不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它也有它的社會的意義。
關于《父與子》,關于《堕落的路》……我的解釋也是同樣的。
我寫《堕落的路》時,很希望那個被稱為"堕落者"的表弟走一條新的路,然而他卻一天比一天更往下沉落了。
我的勸告對他沒有一點用處。
現在再把話說回到《愛情的三部曲》上面來。
我的确喜歡這三本小書。
這三本小書,我可以說是為自己寫的,寫給自己讀的。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在今天我讀着《雨》和《電》,我的心還會顫動。
它們使我哭,也使我笑。
它們給過我勇氣,也給過我安慰。
我這裡不提到《霧》,因為《霧》的初印本我不喜歡,裡面有些文字,我自己看到總覺得不大舒服。
所以這次改作時,就把它們删除了。
《電》是應該特别提出來說的。
這裡面有幾段,我每次讀到,總要流出感動的眼淚,例如:佩珠看見敏許久不說話,又知道他們快要跟他分手了,就喚住敏,溫和地說:"敏,你不該瞞我們,我知道你已經下了決心……"她知道敏的心就仿佛看見了它一般。
而且敏今天晚上的舉動并沒有逃過她的眼睛。
敏不說話,卻隻顧埋着頭走,好像沒有聽見她的話似的。
仁民接着也喚他一聲,他仍舊不回答。
他們很快地走到了兩條巷子的交叉處,敏應該往西去了。
在這裡也很靜,除了他們三個,便沒有别的行人。
佩珠站住了。
她向四周一看,低聲說:"敏,你就這樣跟我們分别嗎?"她伸出手給他。
敏熱烈地一把握住她的手,感激似地說:"你們原諒我……我真不願意離開你們。
"他的眼淚滴到佩珠的手腕上。
"為什麼要說原諒?就說祝福罷。
……你看,我很了解你。
不過你也要多想想埃我們大家都關心你。
"佩珠微笑地、親切地說着,她慢慢地把手腕放到自己的嘴唇上去。
我讀到這裡我的眼淚落在書上了。
但是我又繼續讀下去:敏又和仁民握了手,一面說:"謝謝你們,我們明天還可以見面。
"他決然地擲了仁民的手往西邊的巷子裡去了。
佩珠還立在路口,癡癡地望着他的逐漸消失在陰暗裡的黑影。
她心裡痛苦地叫着:"他哭了。
" 事實上我也哭了。
仁民看見她這樣站着,便走近她的身邊,伸出一隻手摟住她的腰,親密地低聲在她的耳邊喚道:"佩珠,我們走吧。
" 她不答話,卻默默地同他走着,身子緊緊地偎着他。
過了好一會她才歎息地說:"敏快要離開我們了。
" 仁民一手摟着佩珠,一手拿着電筒照亮路,慢慢地往前面走。
他把頭俯在她的肩上,溫柔地在她的耳邊說:"佩珠,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
" 佩珠默默地走着,過了半晌,忽然自語似地說:"許多年輕人到我們裡面來,但是很快地就交出生命走了。
敏說過他不是一個吝啬的人。
"她的聲音裡充滿了悲痛。
我不能夠再往下讀了。
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心顫抖得很厲害。
一種異樣的感覺震搖着我的心:是悲痛,是快樂
寫了《電》,我的《愛情的三部曲》算是完成了。
關于這三本小書似乎有不少的讀者說過話,我也見過一些雜志和報紙上的批評,我自己卻始終沉默。
現在我已經把别人說過的話完全忘記了。
但是那些被咽在肚裡的自己的話卻成了火種,在我的心裡燃燒起來。
我不能夠再沉默。
所以我借着《霧》的改訂本第一次問世的機會,把我的靈魂的一隅為讀者打開。
"在你的作品裡你自己滿意的是哪幾本?"我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朋友們當面對我這樣地說過,一些不相識的讀者也寫了信來問,最近還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要我揀幾部自己滿意的作品送給她。
對這樣的問話我的答覆總是簡單的一句:"我沒有寫過一部自己滿意的作品。
"這是真話。
所以對于那個朋友我連一本書也沒有送去,因為我對自己的作品從來就不曾滿意過。
我不曾寫過一本叫自己滿意的小說。
但在我的二十幾部文學作品裡面卻也有我個人喜歡的東西,例如《愛情的三部曲》。
我從來不曾把我這個"靈魂的一隅"打開給我的讀者們看過,因為我覺得這完全是個人的事情。
我為什麼喜歡這三本小書呢?這大概是由于個人的偏愛。
我不是一個批評家,并且我是撇開了藝術來讀自己的作品的。
我常常被人誤解,有些朋友甚至武斷地說,我的作品裡面常常有我自己,他們替我的作品作過考證。
也有人相信他們的話,因為他們自以為很了解我。
事實上我的寫作的苦心卻是他們所想象不到的。
我就這樣地被人誤解了這些年,一直到現在我才有機會叫出一聲"冤枉"。
我可以公平地說:我從沒有把自己寫進我的作品裡面,雖然我的作品中也浸透了我自己的血和淚,愛和恨,悲哀和歡樂。
固然我偶爾也把個人的經曆加進我的小說裡,但這也隻是為着使小說更近于事實。
而且就是在這些地方,我也注意到全書的統一性和性格描寫的一緻。
譬如在《霧》和《雨》裡都提到陳真寫過一本解釋他的社會思想的書。
這是一本對都會的人講話的書,在這本書裡面鄉村問題完全沒有談到。
我自己從前也寫過這樣的書。
也許會有神經過敏的人根據這個事實斷定陳真就是我自己。
然而倘使他們讀了陳真被汽車碾死的一段描寫以後,他們不知道又會有什麼樣的意見,也許他們會以為現在活着寫文章的隻是我的鬼魂罷。
或者我做着陳真做過的事,或者陳真做了我做過的事,這都是不關重要的。
他是一個獨立的人格,我也是的。
我的小說裡的每個主人公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格。
他或她發育,成長,活動,死亡,都構成了他或她的獨立的存在。
因為他或她是一個人,一個活的人,而不是影子。
倘使我把自己當作小說的主人公來描寫,那麼我的主人公就會隻是我的一個影子,杜大心是一個影子(我和他都寫過《生之忏悔》),高覺慧是一個影子(我和他都演過《寶島》裡面的黑狗,都在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過書),陳真也是一個影子,還有許許多多……結果,我的小說就成了完全虛僞的東西。
這個我不能承認。
還有些人說我常常把朋友當做"模特兒"寫小說,這種說法多少有點根據。
我為了這個也受到少數朋友的責難。
最近有一個朋友還說,我寫《雷》,不該把主人公寫得那麼誇張,因此增長了那個被描寫的朋友的驕傲。
我為了這件事曾經争論過半個鐘頭,我的理由充足,因為《雷》裡面的德并不就是那個朋友,我寫這篇小說時不過借用了那個朋友的一件小小的事情。
如果别的朋友以為《雷》就是那個人的化身,這個責任也不應該由我來負。
我自己當然比别人知道得更清楚。
然而我在别的一些小說裡也的确寫過一兩個朋友,不過我的本意是這樣:與其說我拿朋友做"模特兒"寫小說,不如說我為某一兩個朋友寫過小說。
這是有差别的。
譬如說《天鵝之歌》,朋友們知道我是拿某一個上了年紀的友人做"模特兒"寫的;但我的本意卻不是如此簡單。
我愛護那個朋友,我不願意他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走個人的路。
所以我寫了小說勸告他。
我給他指出了一條路,可是他仍然走了和小說裡所寫的完全相反的一條路。
我寫了小說。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當一個人被愛情迷住了眼睛的時候,連世界的毀滅、人類的滅亡也不會得到他的注意了。
那個朋友對我過去的生活有過影響。
他答應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人生哲學》做我們的生活的指針。
我等待着。
我已經等待了七年。
現在他帶了太太到一個遙遠的省分做官去了。
《天鵝之歌》恐怕永遠不會響了。
但我的小說也不是白白寫了的。
因為這不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它也有它的社會的意義。
關于《父與子》,關于《堕落的路》……我的解釋也是同樣的。
我寫《堕落的路》時,很希望那個被稱為"堕落者"的表弟走一條新的路,然而他卻一天比一天更往下沉落了。
我的勸告對他沒有一點用處。
現在再把話說回到《愛情的三部曲》上面來。
我的确喜歡這三本小書。
這三本小書,我可以說是為自己寫的,寫給自己讀的。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在今天我讀着《雨》和《電》,我的心還會顫動。
它們使我哭,也使我笑。
它們給過我勇氣,也給過我安慰。
我這裡不提到《霧》,因為《霧》的初印本我不喜歡,裡面有些文字,我自己看到總覺得不大舒服。
所以這次改作時,就把它們删除了。
《電》是應該特别提出來說的。
這裡面有幾段,我每次讀到,總要流出感動的眼淚,例如:佩珠看見敏許久不說話,又知道他們快要跟他分手了,就喚住敏,溫和地說:"敏,你不該瞞我們,我知道你已經下了決心……"她知道敏的心就仿佛看見了它一般。
而且敏今天晚上的舉動并沒有逃過她的眼睛。
敏不說話,卻隻顧埋着頭走,好像沒有聽見她的話似的。
仁民接着也喚他一聲,他仍舊不回答。
他們很快地走到了兩條巷子的交叉處,敏應該往西去了。
在這裡也很靜,除了他們三個,便沒有别的行人。
佩珠站住了。
她向四周一看,低聲說:"敏,你就這樣跟我們分别嗎?"她伸出手給他。
敏熱烈地一把握住她的手,感激似地說:"你們原諒我……我真不願意離開你們。
"他的眼淚滴到佩珠的手腕上。
"為什麼要說原諒?就說祝福罷。
……你看,我很了解你。
不過你也要多想想埃我們大家都關心你。
"佩珠微笑地、親切地說着,她慢慢地把手腕放到自己的嘴唇上去。
我讀到這裡我的眼淚落在書上了。
但是我又繼續讀下去:敏又和仁民握了手,一面說:"謝謝你們,我們明天還可以見面。
"他決然地擲了仁民的手往西邊的巷子裡去了。
佩珠還立在路口,癡癡地望着他的逐漸消失在陰暗裡的黑影。
她心裡痛苦地叫着:"他哭了。
" 事實上我也哭了。
仁民看見她這樣站着,便走近她的身邊,伸出一隻手摟住她的腰,親密地低聲在她的耳邊喚道:"佩珠,我們走吧。
" 她不答話,卻默默地同他走着,身子緊緊地偎着他。
過了好一會她才歎息地說:"敏快要離開我們了。
" 仁民一手摟着佩珠,一手拿着電筒照亮路,慢慢地往前面走。
他把頭俯在她的肩上,溫柔地在她的耳邊說:"佩珠,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
" 佩珠默默地走着,過了半晌,忽然自語似地說:"許多年輕人到我們裡面來,但是很快地就交出生命走了。
敏說過他不是一個吝啬的人。
"她的聲音裡充滿了悲痛。
我不能夠再往下讀了。
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我的心顫抖得很厲害。
一種異樣的感覺震搖着我的心:是悲痛,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