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歡迎張小川的宴會上少了一個吳仁民,大家認為這是奇怪的事。
菜端上桌子,周如水大聲說:"我看,不要等仁民吧,他不會來了。
" 張小川接着用他的蒼老的聲音說:"分别了幾年不知道仁民現在成了什麼樣子。
我總覺得他的個人主義的傾向太厲害。
他為什麼不常常給我寫信?" "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批評仁民,他是一個很誠懇的人,"高志元心裡不大高興,分辯道。
"我希望如此,"張小川笑了兩聲說。
"不過我看他有點自大,一點也不虛心。
今年我讀到他的幾篇文章,總是在譏諷别人。
他說:'學者沒有用。
書本沒有用。
'他究竟讀過幾本書?要做個革命家起碼也應該在外國圖書館裡讀幾年書。
"他說罷,眼光從金絲眼鏡後面透出來在衆人的臉上掃了一下。
沒有一個人答話,高志元的方臉馬上變成了紅黃色。
他想開口,但又忍住了。
"這也不盡然。
我們不能說仁民壞,不過近來他的思想很偏激,行為又浪漫,這是最危險不過的,"李劍虹沉吟地回答張小川。
"偏激?簡直可以說是幼稚。
"張小川半生氣半得意地接着說。
"他時常罵别人做改良派。
辦學校,辦農場,這都是很好的事情,他卻拼命反對。
我以為要改革現在的社會,要實現我們的理想,還是應該從教育方面下手。
要改造社會先要改革人心,此外再沒有第二條路。
暴力的革命隻是盲目的蠢動。
" "還是吃飯吧。
"一個聲音突然響起來,打斷了張小川的話。
說話的人是方亞丹。
高志元接着在旁邊哼了一聲,他暗地裡在生氣。
他心裡想怎麼幾年的工夫就把一個人變成這個樣子。
他差不多疑惑坐在他旁邊的不是他從前敬愛過的張小川了。
但是不管這個,張小川還是高興地在說話。
大家入了座。
張小川一邊挨着李劍虹,一邊挨着李佩珠和龔家兩姊妹。
他快活地和她們談論他在法國留學期中的見聞。
他的話裡常常夾雜了幾個法國字,這又引起他的許多解釋的話。
吳仁民來了。
衆人對他并不十分冷淡。
但是他不多說話,一個人隻顧在席上喝酒。
"仁民,你不要把酒吃得太多了,"方亞丹突然大聲說。
這時候衆人正在聽張小川講話,沒有注意到吳仁民的舉動。
方亞丹的話把衆人的興趣打斷了。
張小川望了吳仁民一眼,然後去看方亞丹,于是又把臉掉過李佩珠那邊去。
李劍虹帶笑地輪流看衆人。
他不常說話,隻是偶爾挾了一兩筷子的菜放進口裡去。
吳仁民擡起頭來,把方亞丹望了一眼,又拿起酒杯喝幹了,放下杯子說:"那麼我先走吧。
"但是他并不動。
正在和李佩珠們談話的張小川忽然擡起頭問方亞丹道:"亞丹,聽說你要到法國去,什麼時候動身?" 方亞丹呆呆地望着他,說不出一句決定的答話。
張小川又說:"我勸你早些準備,我可以給你幫忙。
到法國去讀幾年書,很有好處。
" "我不想去了。
"方亞丹突然短短地回答道,便埋下頭去吃菜。
衆人莫名其妙地看了方亞丹一眼。
張小川把肩頭聳了一下,問一句:"為什麼?" 方亞丹不作聲。
吳仁民突然站起來推開椅子說:"我先走了。
" "好,我和你一道去,"高志元站起來說。
衆人說了一些話挽留他們,但是沒有用。
李劍虹和李佩珠送了他們下樓來。
秋天快要來了。
夜晚的空氣很涼爽。
高志元并沒有喝多少酒,但是他的心裡卻充滿了奇怪的感情。
這究竟是憤怒,是失望,是幻滅,是悲哀,是渴望,他一時也講不出來。
他仿佛又看見他離開故鄉出來時的情景。
他臨走的那個早晨,父親在家裡生氣,妻躲在房裡哭,母親和一個兄弟送他。
母親帶着一張憔悴的臉,哭着囑咐他千萬要時常回家去看她。
他口裡答應着,心裡卻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一面了。
"他陪着母親流了一些眼淚。
但是他在越南鐵路的火車廂裡看見安南的小販被法國人侮辱虐待的情形,他就不再想他的母親了。
他對自己說:為了萬人的幸福,我就不能夠顧惜幾個人的痛苦了。
他那時候沒有疑惑。
他覺得自己的信仰十分堅定。
他搭火車搭輪船,就像是戰士到戰場去。
但是如今他開始懷疑了。
是的,他對自己是沒有一點隐瞞的:他已經在疑惑了。
他想他們這班人聚在一起,果然是為着同一個理想,同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嗎?那麼為什麼在他們中間又有許多隔閡呢?為什麼大家不能夠把胸膛剖開彼此以誠心相見呢?既然是可以生活在同一個理想社會中的人,為什麼又不能夠互相容忍呢? 他不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了。
"他們那些人都是在做夢。
"他氣憤地自語說。
"我說大家都是利己主義者。
"這許久不說話的吳仁民突然大聲說了這一句,好像在回答高志元心裡的疑問似的。
"利己主義者。
這是什麼一個名詞。
"高志元像受了針刺似的,驚叫道。
"我不能夠承認。
我們裡面并沒有一個利己主義者。
" "那麼你說誰都會像梅曉若那樣把自己的最後一塊面包分給别人嗎?"吳仁民猝然這樣反問道。
"老實說,在我
菜端上桌子,周如水大聲說:"我看,不要等仁民吧,他不會來了。
" 張小川接着用他的蒼老的聲音說:"分别了幾年不知道仁民現在成了什麼樣子。
我總覺得他的個人主義的傾向太厲害。
他為什麼不常常給我寫信?" "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批評仁民,他是一個很誠懇的人,"高志元心裡不大高興,分辯道。
"我希望如此,"張小川笑了兩聲說。
"不過我看他有點自大,一點也不虛心。
今年我讀到他的幾篇文章,總是在譏諷别人。
他說:'學者沒有用。
書本沒有用。
'他究竟讀過幾本書?要做個革命家起碼也應該在外國圖書館裡讀幾年書。
"他說罷,眼光從金絲眼鏡後面透出來在衆人的臉上掃了一下。
沒有一個人答話,高志元的方臉馬上變成了紅黃色。
他想開口,但又忍住了。
"這也不盡然。
我們不能說仁民壞,不過近來他的思想很偏激,行為又浪漫,這是最危險不過的,"李劍虹沉吟地回答張小川。
"偏激?簡直可以說是幼稚。
"張小川半生氣半得意地接着說。
"他時常罵别人做改良派。
辦學校,辦農場,這都是很好的事情,他卻拼命反對。
我以為要改革現在的社會,要實現我們的理想,還是應該從教育方面下手。
要改造社會先要改革人心,此外再沒有第二條路。
暴力的革命隻是盲目的蠢動。
" "還是吃飯吧。
"一個聲音突然響起來,打斷了張小川的話。
說話的人是方亞丹。
高志元接着在旁邊哼了一聲,他暗地裡在生氣。
他心裡想怎麼幾年的工夫就把一個人變成這個樣子。
他差不多疑惑坐在他旁邊的不是他從前敬愛過的張小川了。
但是不管這個,張小川還是高興地在說話。
大家入了座。
張小川一邊挨着李劍虹,一邊挨着李佩珠和龔家兩姊妹。
他快活地和她們談論他在法國留學期中的見聞。
他的話裡常常夾雜了幾個法國字,這又引起他的許多解釋的話。
吳仁民來了。
衆人對他并不十分冷淡。
但是他不多說話,一個人隻顧在席上喝酒。
"仁民,你不要把酒吃得太多了,"方亞丹突然大聲說。
這時候衆人正在聽張小川講話,沒有注意到吳仁民的舉動。
方亞丹的話把衆人的興趣打斷了。
張小川望了吳仁民一眼,然後去看方亞丹,于是又把臉掉過李佩珠那邊去。
李劍虹帶笑地輪流看衆人。
他不常說話,隻是偶爾挾了一兩筷子的菜放進口裡去。
吳仁民擡起頭來,把方亞丹望了一眼,又拿起酒杯喝幹了,放下杯子說:"那麼我先走吧。
"但是他并不動。
正在和李佩珠們談話的張小川忽然擡起頭問方亞丹道:"亞丹,聽說你要到法國去,什麼時候動身?" 方亞丹呆呆地望着他,說不出一句決定的答話。
張小川又說:"我勸你早些準備,我可以給你幫忙。
到法國去讀幾年書,很有好處。
" "我不想去了。
"方亞丹突然短短地回答道,便埋下頭去吃菜。
衆人莫名其妙地看了方亞丹一眼。
張小川把肩頭聳了一下,問一句:"為什麼?" 方亞丹不作聲。
吳仁民突然站起來推開椅子說:"我先走了。
" "好,我和你一道去,"高志元站起來說。
衆人說了一些話挽留他們,但是沒有用。
李劍虹和李佩珠送了他們下樓來。
秋天快要來了。
夜晚的空氣很涼爽。
高志元并沒有喝多少酒,但是他的心裡卻充滿了奇怪的感情。
這究竟是憤怒,是失望,是幻滅,是悲哀,是渴望,他一時也講不出來。
他仿佛又看見他離開故鄉出來時的情景。
他臨走的那個早晨,父親在家裡生氣,妻躲在房裡哭,母親和一個兄弟送他。
母親帶着一張憔悴的臉,哭着囑咐他千萬要時常回家去看她。
他口裡答應着,心裡卻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一面了。
"他陪着母親流了一些眼淚。
但是他在越南鐵路的火車廂裡看見安南的小販被法國人侮辱虐待的情形,他就不再想他的母親了。
他對自己說:為了萬人的幸福,我就不能夠顧惜幾個人的痛苦了。
他那時候沒有疑惑。
他覺得自己的信仰十分堅定。
他搭火車搭輪船,就像是戰士到戰場去。
但是如今他開始懷疑了。
是的,他對自己是沒有一點隐瞞的:他已經在疑惑了。
他想他們這班人聚在一起,果然是為着同一個理想,同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嗎?那麼為什麼在他們中間又有許多隔閡呢?為什麼大家不能夠把胸膛剖開彼此以誠心相見呢?既然是可以生活在同一個理想社會中的人,為什麼又不能夠互相容忍呢? 他不能夠解答這些問題了。
"他們那些人都是在做夢。
"他氣憤地自語說。
"我說大家都是利己主義者。
"這許久不說話的吳仁民突然大聲說了這一句,好像在回答高志元心裡的疑問似的。
"利己主義者。
這是什麼一個名詞。
"高志元像受了針刺似的,驚叫道。
"我不能夠承認。
我們裡面并沒有一個利己主義者。
" "那麼你說誰都會像梅曉若那樣把自己的最後一塊面包分給别人嗎?"吳仁民猝然這樣反問道。
"老實說,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