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關燈
吳仁民到會館的義地上去看了陳真的墳墓。

    一個小小的土堆上面蓋了一些青草,前面豎着一塊小石碑,寫着陳真的姓名。

    從遠處看,這土堆夾雜在别的許多墳墓中間,一行一行地排列在那裡,叫人看不出一點分别。

     "陳真活着的時候他常常表示跟别的人不同。

    可是他死了,他就和别的人一樣了,"吳仁民痛苦地想道。

     在前面一排的一座墳旁邊站着一個女人。

    她穿着藍布旗袍,手臂上纏了一條黑紗。

    長長的黑發差不多垂到了肩上。

    吳仁民看不清楚她的面容。

     過了一會女人往外面走了。

    她走得很慢,還常常回頭去看她離開的那座墳。

     她走到吳仁民的前面,把臉掉過來,望了他一下。

    她的眼光和吳仁民的對射着,她的眼睛裡現出驚訝的表情。

    她略一停頓,便掉開了頭,依舊緩慢地往外面走去。

     吳仁民看見了她的臉。

    這面孔并不是十分陌生的。

    他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她,卻又想不起來。

    他跟了她走出去。

     她的高跟鞋的聲音有節奏地送到他的耳裡。

    她的細長的背影遮住了他的視線。

    他跟着她走。

    她并不回頭看,好像不覺得似的。

    她不坐車,他也不坐車。

    他沒有目的地,隻是盲目地跟着她走,然而什麼人抓住了他的一隻膀子。

     他驚覺地側過臉看。

    周如水站在他的旁邊,帶笑地望着他,一面說:"你在幹什麼?" 吳仁民一時回答不出來,他還掉頭去看前面。

    那個女人已經不見了。

    許多男人的背影在他的眼前晃動。

    他惋惜地歎了一口氣。

     "你又在想女人,是不是?"周如水笑起來。

    "但是現在不是春天了。

    " 吳仁民生了氣,漲紅着臉責備道:"你懂得什麼?你隻配做茶房。

    你還是規規矩矩地去做茶房吧。

    " 做茶房的話是有典故的。

    周如水近來對李佩珠非常殷勤,方亞丹便挖苦地稱他為"李佩珠的茶房"。

    他自然不承認這個稱呼,但是事實上他伺候李佩珠很像一個茶房伺候主人,而且比普通的茶房更體貼。

     "做茶房?我不承認。

    誰說的?"周如水起勁地說。

     "你去問亞丹吧。

    誰做過茶房,誰明白。

    "吳仁民嘲笑地回答。

    他接着又問:"你現在到什麼地方去?" "我随便走走,我一個人在家裡悶得很,出來散散步,"周如水皺着眉頭回答。

     "為什麼不去陪李佩珠?如今不是春天了,你又有什麼煩悶?"吳仁民報複地說。

     "不要說笑話了,我們還是談點正經事情。

    我正想找你談談,我們就一路走吧,我也要到你家裡去,"周如水換過話題說,他勉強笑了笑。

     吳仁民知道周如水高興别人把他的名字同李佩珠的名字放在一起提說,他雖然常常掙紅了臉分辯,其實心裡很高興,隻是他沒有勇氣對李佩珠表示愛情。

    所以吳仁民接着又挖苦他道:"你要是下了決心做茶房,那麼就快點進行吧。

    李佩珠的年紀也不小了,你不要再耽誤她,讓她做張若蘭第二。

    " 最後的一句話比什麼都厲害地刺在周如水的心上。

    張若蘭這個名字他早已忘掉了。

    但他的忘記也隻是表面的。

    雖然被新的憧憬掩蓋住了,這個名字給他留下的創痕卻沒有完全消失。

    一旦有人在他的面前提到這個名字,他就會記起那個圓臉的女郎來。

    那個少女曾經懷着全部的愛來幫助他,拯救他,他卻糊裡糊塗地拒絕了她,讓她後來嫁給一個留法歸來的大學教授。

    他每想起她,一陣痛悔就來絞他的心,他再沒有力量來抵抗别人的嘲笑,好像一個被繳了械的兵士一樣。

     "張若蘭,不要再提她了,我求你,"周如水煩躁地說。

     "我現在要把我的'過去'深深地埋葬了。

    我要做一個新的人。

    我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起我過去的事。

    " 吳仁民冷笑幾聲,不表示态度。

     "我以後要向劍虹學習。

    劍虹這個人的确可以佩服。

    "周如水興奮地說下去,他顯然是在跟自己掙紮。

    他稱贊李劍虹,是要借李劍虹的力量來壓倒另一個自己。

    "劍虹真難得,他才配做革命家。

    我說句老實話,你不要生氣,你太浪漫了。

    " "是的,隻有斯多噶派才配做革命家,同樣也隻有斯多噶派才配做僞善者,"吳仁民生氣地說。

    "我自然不配。

    不過我記得李劍虹對人說過'如水太頹廢,很少希望'這一類的話……""我不信,你說謊。

    "周如水起勁地分辯道。

     "我何必說謊。

    我又不把李劍虹的話當作聖旨。

    我要罵你就用自己的話罵你好了,何必捏造李劍虹的話來罵你。

    "吳仁民冷笑說。

     "我不再跟你争辯了。

    總之,近來你的個人主義的傾向很濃厚。

    "周如水明白自己跟吳仁民争論下去不會有一點好處,反而會損害他們的友情,他不再吵了,卻換過話題說:"我還有正經的話對你說。

    第一,小川後天從法國回來,你預備去接他嗎?第二,佩珠還要向你借幾本書,我替她拿去。

    " "還有第三件嗎?"吳仁民突然問道。

     "沒有了。

    你後天究竟到碼頭上去不去?去的人恐怕不少。

    劍虹、佩珠、亞丹他們都去,還有幾個朋友去,"周如水含笑說。

     "我不去,"吳仁民冷淡地說,"你們已經有很多的人了。

    " "我們希望你能夠去。

    多一個人更熱鬧一點。

    朋友中沒有一個人不想和小川見面的。

    佩珠的兩個女朋友也要去。

    她們以前就認識小川,"周如水又說。

     "到那時候再決定吧,"吳仁民淡淡地回答。

    他心裡想:"張小川回來,又多一個領袖了。

    "他臉上現出一陣慘笑。

    這笑裡也許含有妒忌,也許含有寂寞。

    許多時候來藏在他的胸裡的憤慨又冒出了火焰。

    那個永遠不能夠解答的問題又來追逼他了:為什麼在李劍虹這般人的周圍常常會聚着不少的信徒,而他,他懷着一顆誠摯的心去接近一切的人,去向他們宣傳他所真實感到的,他所堅決信仰的理論,結果卻變成一個最孤立的人,被加上了"輕副、"鹵莽"、"浪漫"這一類的評語呢?他覺得自己并沒有錯。

    但是他為什麼要受處罰呢? 這時候周如水還絮絮地在他的耳邊講起張小川的種種好處,以及他這幾年來在巴黎留學期間的驚人的進步,但是吳仁民早已不去聽他了。

    這兩個人走在同一條路上卻懷着不同的兩顆心。

     他們上了電車。

    在下一個電車站上有好些客人上車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