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紅學(圖)
關燈
小
中
大
按那石上書雲”以下方是此記正文,以前一大段當是總評、楔子之類,其問題亦正在此。
約言之有三,而其中之一與二,開始即有矛盾。
甄士隐一段曰“真事隐去”,賈雨村一曰冒“假語村言”,(以後書中言及真假兩字者甚多,是否均依解釋,不得而知)真的一段文辭至簡,卻有一句怪話:“而假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着此一言也,索隐派聚訟無休,自傳說安于緘默。
若以《石頭記》為現實主義的小說,首先必須解釋此句與銜玉而生之事。
若斥為糟粕而摒棄之,似乎不能解決問題,以讀者看《紅樓夢》第一句就不懂故也。
人人既有此疑問,索隐派便似乎生了根,春風吹又生。
一自胡證出籠,脂評傳世,六十年來紅學似已成考證派(自傳說)的天下,其實仍與索隐派平分秋色。
蔡先生晚年亦未嘗以胡适為然也。
海外有新索隐派興起不亦宜乎,其得失自當别論。
假的一段稍長,亦無怪語,隻說将自己負罪往事,編述一集以告天下;又說“閨閣中本自曆曆有人”,萬不可使其泯滅。
——此即本書有“自傳說”之明證,而為我昔日立說之依據。
話雖如此,卻亦有可怪之處。
既然都是真(後文還有“親睹親聞”、“追蹤蹑迹”等等),為什麼說他假?難道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麼?即此已令人墜入五裡霧中矣。
依上引文,《紅樓夢》一開始,即已形成索隐派、自傳說兩者之對立,其是非得失,九原不作,安得而辨之,争論不已,此紅學資料之所以汗牛充棟也。
“愚擯勿讀”,似屬過激,嘗試覽之,是使讀者目眩神迷矣。
書名人名,頭緒紛繁 此段文中之三,更有書名人名,即本書著作問題,亦極五花八門之勝。
茲不及讨論,隻粗具概略。
按一書多名,似從佛經拟得。
共有四名,僅一《石頭記》是真,三名不與焉?試在書肆中購《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钗》,固不可得也。
又二百年來脍炙人口《紅樓夢》之名變不與焉,何哉?(脂批本隻甲戌本有之,蓋後被删去。
)顧名思義,試妄揣之,《石頭記》似碑史傳;《情僧錄》似禅宗機鋒;《風月寶鑒》似懲勸淫欲書;《金陵十二钗》當有多少粉白黛綠、燕燕莺莺也。
倘依上四名别撰一編,特以比較《紅樓夢》,有“存十一于千百”之似乎?恐不可得也。
書名與書之距離,即可窺見寫法之迥異尋常。
況此諸名,為涵義蘊殆借以表示來源之複雜,尚非一書多名之謂乎。
人名詭異,不減書名。
著作人三而名四。
四名之中,三幻而一真,曹雪芹是也。
以著作權歸諸曹氏也宜。
一如東坡《喜雨亭記》之“吾以名吾亭”也。
雖然歸諸曹雪芹矣,烏有先生亡是公之徒又胡為乎來哉!(甲戌本尚多一吳玉峰)假托之名字異于實有其人,亦必有一種含義,蓋與本書之來曆有關。
今雖不能遽知,而大意可識,穿鑿求之固然,視若無睹,亦未必是也。
作者起草時是一張有字的稿紙,而非素紙一幅,此可以想見者。
讀《紅樓夢》,遇有困惑,憶及此點,未必無助也。
其尤足異者,諸假名字間,二名一組,三位一體。
道士變為和尚,又與孔子家連文,大有“三教一家”氣象。
宜今人之視同糟粕也。
然須有正當之解釋與批判。
若徑斥逐之,徒滋後人之惑,或誤認為遺珠也。
三名之後,結之以“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雲雲,在著作人名單上亦成為真假對峙之局,遙應開端兩段之文,渾然一體。
由此視之,楔子中主要文字中,紅學之雛形已具,足以構成後來聚訟之基礎,況加以大量又混亂之脂批,一似烈火烹油也。
若問:“紅學何來?”答曰:“從《紅樓夢》裡來。
”無《紅樓夢》,即無紅學矣。
或疑是小兒語。
對曰:“然。
” 其第二問似曰:“紅學又如何?”今不能對,其理顯明。
紅學顯學,煙墨茫茫,豈孩提所能辨,耄荒所能辨乎。
非無成效也,而矛盾夥頤,有如各派間矛盾,各說間矛盾,諸家立說與《紅樓夢》間矛盾,而《紅樓夢》本身亦相矛盾。
紅學本是從矛盾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固不足為病。
但廣大讀者自外觀之,隻覺煙塵滾滾,殺氣迷漫,不知其得失之所在。
勝負所由分,而靡所适從焉。
昔一九六三年有吊曹雪芹一詩,附錄以結篇: 豔傳外史說紅樓,半記風流得似不。
脂硯芹溪難并論,蔡書王證半胡謅。
商謎客自争先手,彈駁人皆願後休。
何處青山埋玉骨,漫将卮酒為君酬。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
約言之有三,而其中之一與二,開始即有矛盾。
甄士隐一段曰“真事隐去”,賈雨村一曰冒“假語村言”,(以後書中言及真假兩字者甚多,是否均依解釋,不得而知)真的一段文辭至簡,卻有一句怪話:“而假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着此一言也,索隐派聚訟無休,自傳說安于緘默。
若以《石頭記》為現實主義的小說,首先必須解釋此句與銜玉而生之事。
若斥為糟粕而摒棄之,似乎不能解決問題,以讀者看《紅樓夢》第一句就不懂故也。
人人既有此疑問,索隐派便似乎生了根,春風吹又生。
一自胡證出籠,脂評傳世,六十年來紅學似已成考證派(自傳說)的天下,其實仍與索隐派平分秋色。
蔡先生晚年亦未嘗以胡适為然也。
海外有新索隐派興起不亦宜乎,其得失自當别論。
假的一段稍長,亦無怪語,隻說将自己負罪往事,編述一集以告天下;又說“閨閣中本自曆曆有人”,萬不可使其泯滅。
——此即本書有“自傳說”之明證,而為我昔日立說之依據。
話雖如此,卻亦有可怪之處。
既然都是真(後文還有“親睹親聞”、“追蹤蹑迹”等等),為什麼說他假?難道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麼?即此已令人墜入五裡霧中矣。
依上引文,《紅樓夢》一開始,即已形成索隐派、自傳說兩者之對立,其是非得失,九原不作,安得而辨之,争論不已,此紅學資料之所以汗牛充棟也。
“愚擯勿讀”,似屬過激,嘗試覽之,是使讀者目眩神迷矣。
書名人名,頭緒紛繁 此段文中之三,更有書名人名,即本書著作問題,亦極五花八門之勝。
茲不及讨論,隻粗具概略。
按一書多名,似從佛經拟得。
共有四名,僅一《石頭記》是真,三名不與焉?試在書肆中購《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钗》,固不可得也。
又二百年來脍炙人口《紅樓夢》之名變不與焉,何哉?(脂批本隻甲戌本有之,蓋後被删去。
)顧名思義,試妄揣之,《石頭記》似碑史傳;《情僧錄》似禅宗機鋒;《風月寶鑒》似懲勸淫欲書;《金陵十二钗》當有多少粉白黛綠、燕燕莺莺也。
倘依上四名别撰一編,特以比較《紅樓夢》,有“存十一于千百”之似乎?恐不可得也。
書名與書之距離,即可窺見寫法之迥異尋常。
況此諸名,為涵義蘊殆借以表示來源之複雜,尚非一書多名之謂乎。
人名詭異,不減書名。
著作人三而名四。
四名之中,三幻而一真,曹雪芹是也。
以著作權歸諸曹氏也宜。
一如東坡《喜雨亭記》之“吾以名吾亭”也。
雖然歸諸曹雪芹矣,烏有先生亡是公之徒又胡為乎來哉!(甲戌本尚多一吳玉峰)假托之名字異于實有其人,亦必有一種含義,蓋與本書之來曆有關。
今雖不能遽知,而大意可識,穿鑿求之固然,視若無睹,亦未必是也。
作者起草時是一張有字的稿紙,而非素紙一幅,此可以想見者。
讀《紅樓夢》,遇有困惑,憶及此點,未必無助也。
其尤足異者,諸假名字間,二名一組,三位一體。
道士變為和尚,又與孔子家連文,大有“三教一家”氣象。
宜今人之視同糟粕也。
然須有正當之解釋與批判。
若徑斥逐之,徒滋後人之惑,或誤認為遺珠也。
三名之後,結之以“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雲雲,在著作人名單上亦成為真假對峙之局,遙應開端兩段之文,渾然一體。
由此視之,楔子中主要文字中,紅學之雛形已具,足以構成後來聚訟之基礎,況加以大量又混亂之脂批,一似烈火烹油也。
若問:“紅學何來?”答曰:“從《紅樓夢》裡來。
”無《紅樓夢》,即無紅學矣。
或疑是小兒語。
對曰:“然。
” 其第二問似曰:“紅學又如何?”今不能對,其理顯明。
紅學顯學,煙墨茫茫,豈孩提所能辨,耄荒所能辨乎。
非無成效也,而矛盾夥頤,有如各派間矛盾,各說間矛盾,諸家立說與《紅樓夢》間矛盾,而《紅樓夢》本身亦相矛盾。
紅學本是從矛盾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固不足為病。
但廣大讀者自外觀之,隻覺煙塵滾滾,殺氣迷漫,不知其得失之所在。
勝負所由分,而靡所适從焉。
昔一九六三年有吊曹雪芹一詩,附錄以結篇: 豔傳外史說紅樓,半記風流得似不。
脂硯芹溪難并論,蔡書王證半胡謅。
商謎客自争先手,彈駁人皆願後休。
何處青山埋玉骨,漫将卮酒為君酬。
一九七八年九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