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
關燈
小
中
大
月”,所以,續補者頗有點躊躇滿志,特地通過賈政之口贊道:“好,好!如猜鏡子,妙極!”但續補者顯然忘記了寶玉是“極惡讀書”(按脂評所說“是極惡每日‘詩雲子曰’地讀書。
”見“甲戌本”第三回)的,而現在的謎語卻是集四句儒家經語而成的,而且還都出自最不應該出的下半本《孟子》的《萬章》篇上。
小說于制謎一回之後,再過五十一回,寫寶玉對父親督責他習讀的《孟子》,尤其是下《孟》,大半夾生,不能背誦,而早在這之前倒居然能巧引其中的話制成謎語,這就留下了不小的破綻,破壞了原作者對寶玉叛逆性格的塑造。
寶钗的謎雖合夫妻别離的結局,但一覽無餘,與“含蓄渾厚”的“蘅蕪之體”絕不相類。
一開口“有眼無珠腹内空”,簡直近乎趙姨娘罵人的口吻;第三句“梧桐葉落分離别”,為了湊成七個字,竟把用“分離”或者“離别”兩個字已足的話,硬拉成三個字,實在也不比賈芸更通文墨;至于“恩愛夫妻不到冬”之類腔調,倘用在馮紫英家酒席上,出自蔣玉菡或者錦香院妓女雲兒之口,倒是比較合适的,薛寶钗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再看後四十回續書中的詩詞,不像話的就更多了。
試把八十九回續補者所寫的寶玉祝祭晴雯的兩首《望江南》詞與曹雪芹所寫的寶玉“大肆妄誕”“杜撰”出來的《芙蓉女兒诔》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一則陋俗不堪,一則健筆淩雲,其間之差别猶如霄壤。
續書九十回中還有一首寶玉的《賞海棠花妖詩》,也可以欣賞一下,不妨引出:“海棠何事忽摧頹?今日繁花為底開?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複占先梅。
”這隻能是鄉村裡混飯吃的胡子一大把的老學究寫的,讀了不免心頭作惡。
如此拙劣庸俗的文字,怎麼可能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警幻仙子的評價)、寫過“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人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雲來”一類漂亮詩句的寶玉寫的呢?再說,寶玉本是“古今不肖無雙”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禍胎”,現在又怎麼忽然變成專會講些好話來“讨老太太的喜歡”的孝子賢孫了呢?看過後人“大不近情理”的續貂文字,才更覺得曹雪芹之不可企及。
谶語式的表現方法 《紅樓夢》中詩詞曲賦在藝術表現上另有一種特殊現象是其他小說中詩詞所沒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歡預先隐寫小說人物的未來命運,而且這種暗中的預示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樣的。
太虛幻境中的《十二钗圖冊判詞》和《紅樓夢十二支曲》是人物命運的預示,這已毋庸贅述。
《燈謎詩》因回目點明是“谶語”,也可不必去說它。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甲戌本”脂評幾乎逐句批出系指某某,雖然在傳抄過錄時個别評語的位置抄得不對,(如“如何兩鬓又成霜”句旁批“黛玉、晴雯一幹人”,其實這條批應移在下一句“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旁的,即《芙蓉诔》中所謂“黃土隴中,女兒命薄”是也。
)個别評語可能抄漏,(如“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句旁無批,可能是抄漏了賈巧姐的名字。
)但甄士隐所說的種種榮枯悲歡,都有後來具體情節為依據,這也是明顯的事實,因為小說開卷第一回所寫的甄士隐的遭遇,本來也就是全書情節,特别是主要人物賈寶玉所走的道路的一種象征性的縮影。
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帶有預言性質的詩歌外,小說人物平日風庭月榭、詠柳吟花的詩歌又如何呢?我們說,它們也常常是“詩谶式”的。
我們就以林黛玉之所作為例吧。
她寫的許多詩詞,甚至席上行令時抽到的花名簽,都可以找出一些詩句來作為她後來悲劇命運的寫照。
首先,她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葬花吟》就是“詩谶”。
與曹雪芹同時、讀過其《紅樓夢》鈔本的明義,在他的《題紅樓夢》詩中就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所謂“似谶成真”,就是說《葬花吟》仿佛無意之中預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來的結局。
究竟是否如此,這當然要看過曹雪芹寫的後來黛玉之死的情節方知。
所以,有脂評曾說:自己讀此詩後很受感動,正不知如何加批才好,有一位“《石頭記》化來之人”勸阻他先别忙着加批,“俟看過玉兄後文再批”。
他聽從了這話,“故擲筆以待”。
(“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眉批,“甲戌本”略同)我把有關佚稿情節的脂評和其他資料,與這樣帶谶語性質的許多詩加以印證、研究,發現曹雪芹筆下的黛玉之死,完全是與續書所寫的不同的另一種性質的悲劇。
要把問題都講清楚,需專門寫一篇長文,這裡隻能說一個大概: 八十回後,賈府發生重大變故——“事敗、抄沒”。
寶玉遭禍離家,淹留于“獄神廟”不歸,很久音訊隔絕,吉兇未蔔。
黛玉經不起這樣的打擊,急痛憂忿,日夜悲啼,終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熾熱的愛化為淚水,報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寶玉。
那一年事變發生于秋天,次年春盡花落,黛玉就“淚盡夭亡”。
寶玉回來已是離家一年後的秋天,往日“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景色,已被“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慘象所代替,绛芸軒、潇湘館也都已“蛛絲兒結滿雕粱”。
人去樓空,紅顔已歸黃土隴中;天邊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
據脂評透露,黛玉“證前緣”後,寶玉“對景悼颦兒”時亦有如“诔晴雯”之沉痛文字,可惜我們再也讀不到這樣精彩的篇章了! 這樣看來《葬花吟》中諸如“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秋天燕子飛去);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也許就是變故
”見“甲戌本”第三回)的,而現在的謎語卻是集四句儒家經語而成的,而且還都出自最不應該出的下半本《孟子》的《萬章》篇上。
小說于制謎一回之後,再過五十一回,寫寶玉對父親督責他習讀的《孟子》,尤其是下《孟》,大半夾生,不能背誦,而早在這之前倒居然能巧引其中的話制成謎語,這就留下了不小的破綻,破壞了原作者對寶玉叛逆性格的塑造。
寶钗的謎雖合夫妻别離的結局,但一覽無餘,與“含蓄渾厚”的“蘅蕪之體”絕不相類。
一開口“有眼無珠腹内空”,簡直近乎趙姨娘罵人的口吻;第三句“梧桐葉落分離别”,為了湊成七個字,竟把用“分離”或者“離别”兩個字已足的話,硬拉成三個字,實在也不比賈芸更通文墨;至于“恩愛夫妻不到冬”之類腔調,倘用在馮紫英家酒席上,出自蔣玉菡或者錦香院妓女雲兒之口,倒是比較合适的,薛寶钗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再看後四十回續書中的詩詞,不像話的就更多了。
試把八十九回續補者所寫的寶玉祝祭晴雯的兩首《望江南》詞與曹雪芹所寫的寶玉“大肆妄誕”“杜撰”出來的《芙蓉女兒诔》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一則陋俗不堪,一則健筆淩雲,其間之差别猶如霄壤。
續書九十回中還有一首寶玉的《賞海棠花妖詩》,也可以欣賞一下,不妨引出:“海棠何事忽摧頹?今日繁花為底開?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複占先梅。
”這隻能是鄉村裡混飯吃的胡子一大把的老學究寫的,讀了不免心頭作惡。
如此拙劣庸俗的文字,怎麼可能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警幻仙子的評價)、寫過“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人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雲來”一類漂亮詩句的寶玉寫的呢?再說,寶玉本是“古今不肖無雙”的封建家庭的“孽根禍胎”,現在又怎麼忽然變成專會講些好話來“讨老太太的喜歡”的孝子賢孫了呢?看過後人“大不近情理”的續貂文字,才更覺得曹雪芹之不可企及。
谶語式的表現方法 《紅樓夢》中詩詞曲賦在藝術表現上另有一種特殊現象是其他小說中詩詞所沒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歡預先隐寫小說人物的未來命運,而且這種暗中的預示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樣的。
太虛幻境中的《十二钗圖冊判詞》和《紅樓夢十二支曲》是人物命運的預示,這已毋庸贅述。
《燈謎詩》因回目點明是“谶語”,也可不必去說它。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甲戌本”脂評幾乎逐句批出系指某某,雖然在傳抄過錄時個别評語的位置抄得不對,(如“如何兩鬓又成霜”句旁批“黛玉、晴雯一幹人”,其實這條批應移在下一句“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旁的,即《芙蓉诔》中所謂“黃土隴中,女兒命薄”是也。
)個别評語可能抄漏,(如“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句旁無批,可能是抄漏了賈巧姐的名字。
)但甄士隐所說的種種榮枯悲歡,都有後來具體情節為依據,這也是明顯的事實,因為小說開卷第一回所寫的甄士隐的遭遇,本來也就是全書情節,特别是主要人物賈寶玉所走的道路的一種象征性的縮影。
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帶有預言性質的詩歌外,小說人物平日風庭月榭、詠柳吟花的詩歌又如何呢?我們說,它們也常常是“詩谶式”的。
我們就以林黛玉之所作為例吧。
她寫的許多詩詞,甚至席上行令時抽到的花名簽,都可以找出一些詩句來作為她後來悲劇命運的寫照。
首先,她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葬花吟》就是“詩谶”。
與曹雪芹同時、讀過其《紅樓夢》鈔本的明義,在他的《題紅樓夢》詩中就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所謂“似谶成真”,就是說《葬花吟》仿佛無意之中預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來的結局。
究竟是否如此,這當然要看過曹雪芹寫的後來黛玉之死的情節方知。
所以,有脂評曾說:自己讀此詩後很受感動,正不知如何加批才好,有一位“《石頭記》化來之人”勸阻他先别忙着加批,“俟看過玉兄後文再批”。
他聽從了這話,“故擲筆以待”。
(“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眉批,“甲戌本”略同)我把有關佚稿情節的脂評和其他資料,與這樣帶谶語性質的許多詩加以印證、研究,發現曹雪芹筆下的黛玉之死,完全是與續書所寫的不同的另一種性質的悲劇。
要把問題都講清楚,需專門寫一篇長文,這裡隻能說一個大概: 八十回後,賈府發生重大變故——“事敗、抄沒”。
寶玉遭禍離家,淹留于“獄神廟”不歸,很久音訊隔絕,吉兇未蔔。
黛玉經不起這樣的打擊,急痛憂忿,日夜悲啼,終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熾熱的愛化為淚水,報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寶玉。
那一年事變發生于秋天,次年春盡花落,黛玉就“淚盡夭亡”。
寶玉回來已是離家一年後的秋天,往日“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景色,已被“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慘象所代替,绛芸軒、潇湘館也都已“蛛絲兒結滿雕粱”。
人去樓空,紅顔已歸黃土隴中;天邊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
據脂評透露,黛玉“證前緣”後,寶玉“對景悼颦兒”時亦有如“诔晴雯”之沉痛文字,可惜我們再也讀不到這樣精彩的篇章了! 這樣看來《葬花吟》中諸如“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秋天燕子飛去);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也許就是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