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呈子·劫秧子·進頏子
關燈
小
中
大
為所動,說:“我一走,全局就變了,前功盡棄,我于心何忍?”他隻好每夜借宿于不同的熟人之家,為的是這就不容易被攻進來的對頭一下子發現而落于其手。
這事情,是聽我表叔後來告訴我的。
父親的這種為公忘己的精神,赢得了每一個人的由衷欽敬和感激。
不但本沽,那一帶周圍的“七十二村”,也人人盡知,同樣崇敬,許多人不知父親的名字,大家不約而同地給他一個專稱代名。
數十村聯名,主動做了一塊巨匾,是整塊極大極厚的樟木闆,上刻“碩果苞桑”四個大字,鼓樂列隊将匾送到寒家。
本沽衆商号則合送了一個大銀盾,上刻“智深勇沉”四個大字。
大家用經史上的名句,表達了真誠的感念。
可是哪裡想得到:票匪并未攻破敝沽,卻發生了另一件奇事,使父親和我終落匪手。
前面,似乎文已不短;實則粗略已甚,曆史情景,百不存一。
以時間論,已從“軍閥混戰”時期相連到華北淪陷前夕了。
記得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少年書劍在津門》,那是叙我中學時期的種種患難與愛國之誠。
盧溝橋事變,南開中學解體,我失學回家,誓不報考敵僞學校。
回家之後,不但亡國之痛錐心蝕骨,而且鄉裡之憂益深,綁匪的蹤影,一直也并未消匿,他們多年來“占山”于一方,總無改弦更張、改邪歸正之心——滿可以一變而成為一支為國為民、抗敵掃奸的民間武裝力量。
不!如有人歪曲曆史,為他們塗脂抹粉,說成是什麼什麼名堂,那我可以舉出硬證,證明他們是連侵華敵軍的一根汗毛都不敢碰的鼠輩。
曆史是個千奇百怪的萬花筒,我經過的“新鮮事兒”,告訴今天的聽“故事”的這一代人,管保誰也是不相信,必然心想我是在寫“演義”小說。
那年頭兒,在天津郊區,真正肆害人的除了日軍、漢奸、“翻譯”、高麗浪人等等之類外,還有不知什麼時候“冒出”來的莫名其妙的“雜牌軍”。
誰也說不上他們的名色與“來頭”,隻見其制服或黑或黃,破破舊舊,一副“不成正果”的“軍容”,渾身邪氣。
他們原本是敵僞的爪牙,竄到哪裡,哪裡百姓遭殃。
鹹水沽在長期的“訓練”(經驗教訓)中,學會了一個笨招兒,即每逢“雜牌”來了,全體商号約會規定,先給他們找着住所,然後一日三餐,地方供給,各商号家家須烙白面大餅,成筐成筐地擡送到“軍營”,以飽虎狼——用這種苦辦法把雜牌給“賓”住了,不好意思翻臉露本相、亂搶亂來了。
——我至今還仿佛聞得到那大筐的上好洋白面、香油大餅的撲鼻香味,我們也不是常能吃到的。
記得後來從山東竄來的一批,穿黃制服,名目好像是“巡鹽的”(?)。
人們背後呼之為“煙台梨”。
他們照樣受大餅的招待。
那時,侵華日軍之敗勢已逐漸顯明,這些雜牌自知不久,乃作“鳥獸散”的打算——他們臨走前,忽将先父及一些殷實商号負責人召去,表示要一筆“盤纏”,從此“告辭”。
被召的這幾位人,推舉了一個“能辦事”的回去找商會快速籌一筆錢來…… 事情糟就糟在那位被推出來辦錢的“能人”,此公不知出于何心,久久不依約先打個回複。
這下子,賊人膽虛,以為地方上會報告該管者,前來“整”他們——等人不回音,心疑“有變”,于是急不可待,他們慌慌張張,拉開隊伍,将召來(并軟禁)的商會會長并大商号頭目人等,如驅趕羊群一般,往小站方向,落荒而走!後來聽說,雜牌軍官以為是先父安心要害他們,一個耳光,将帽子打落在地…… 正好!天賜良緣:雜牌是走投無路,跌跌撞撞,逃向小站南邊;而綁匪則閉門家中坐,“福”從天上來——居然多年攻打不下的鹹水沽抗匪領頭人,今天卻由雜牌送上門來!匪首李某,大為興奮,而雜牌們因此都成了NFDA1子裡的“上賓”。
世上的事,奇乎不奇?說書唱戲,未必能聽到看到這般的“動人情節”吧?父親為了地方,冒着與衆多敵情明争暗鬥的危險,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度外,苦撐了那麼久,誰料想卻這樣地落于虎口。
鹹水沽那一代人,真是好樣的,出了如此特大意外變故,怎麼辦?他們沒有“一哄而散”。
我記憶中,衆商民曾到寒舍來慰問家母,并表示:“您放心,老爺子為地方嘔盡心血,什麼也不賺,還賠上
這事情,是聽我表叔後來告訴我的。
父親的這種為公忘己的精神,赢得了每一個人的由衷欽敬和感激。
不但本沽,那一帶周圍的“七十二村”,也人人盡知,同樣崇敬,許多人不知父親的名字,大家不約而同地給他一個專稱代名。
數十村聯名,主動做了一塊巨匾,是整塊極大極厚的樟木闆,上刻“碩果苞桑”四個大字,鼓樂列隊将匾送到寒家。
本沽衆商号則合送了一個大銀盾,上刻“智深勇沉”四個大字。
大家用經史上的名句,表達了真誠的感念。
可是哪裡想得到:票匪并未攻破敝沽,卻發生了另一件奇事,使父親和我終落匪手。
前面,似乎文已不短;實則粗略已甚,曆史情景,百不存一。
以時間論,已從“軍閥混戰”時期相連到華北淪陷前夕了。
記得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少年書劍在津門》,那是叙我中學時期的種種患難與愛國之誠。
盧溝橋事變,南開中學解體,我失學回家,誓不報考敵僞學校。
回家之後,不但亡國之痛錐心蝕骨,而且鄉裡之憂益深,綁匪的蹤影,一直也并未消匿,他們多年來“占山”于一方,總無改弦更張、改邪歸正之心——滿可以一變而成為一支為國為民、抗敵掃奸的民間武裝力量。
不!如有人歪曲曆史,為他們塗脂抹粉,說成是什麼什麼名堂,那我可以舉出硬證,證明他們是連侵華敵軍的一根汗毛都不敢碰的鼠輩。
曆史是個千奇百怪的萬花筒,我經過的“新鮮事兒”,告訴今天的聽“故事”的這一代人,管保誰也是不相信,必然心想我是在寫“演義”小說。
那年頭兒,在天津郊區,真正肆害人的除了日軍、漢奸、“翻譯”、高麗浪人等等之類外,還有不知什麼時候“冒出”來的莫名其妙的“雜牌軍”。
誰也說不上他們的名色與“來頭”,隻見其制服或黑或黃,破破舊舊,一副“不成正果”的“軍容”,渾身邪氣。
他們原本是敵僞的爪牙,竄到哪裡,哪裡百姓遭殃。
鹹水沽在長期的“訓練”(經驗教訓)中,學會了一個笨招兒,即每逢“雜牌”來了,全體商号約會規定,先給他們找着住所,然後一日三餐,地方供給,各商号家家須烙白面大餅,成筐成筐地擡送到“軍營”,以飽虎狼——用這種苦辦法把雜牌給“賓”住了,不好意思翻臉露本相、亂搶亂來了。
——我至今還仿佛聞得到那大筐的上好洋白面、香油大餅的撲鼻香味,我們也不是常能吃到的。
記得後來從山東竄來的一批,穿黃制服,名目好像是“巡鹽的”(?)。
人們背後呼之為“煙台梨”。
他們照樣受大餅的招待。
那時,侵華日軍之敗勢已逐漸顯明,這些雜牌自知不久,乃作“鳥獸散”的打算——他們臨走前,忽将先父及一些殷實商号負責人召去,表示要一筆“盤纏”,從此“告辭”。
被召的這幾位人,推舉了一個“能辦事”的回去找商會快速籌一筆錢來…… 事情糟就糟在那位被推出來辦錢的“能人”,此公不知出于何心,久久不依約先打個回複。
這下子,賊人膽虛,以為地方上會報告該管者,前來“整”他們——等人不回音,心疑“有變”,于是急不可待,他們慌慌張張,拉開隊伍,将召來(并軟禁)的商會會長并大商号頭目人等,如驅趕羊群一般,往小站方向,落荒而走!後來聽說,雜牌軍官以為是先父安心要害他們,一個耳光,将帽子打落在地…… 正好!天賜良緣:雜牌是走投無路,跌跌撞撞,逃向小站南邊;而綁匪則閉門家中坐,“福”從天上來——居然多年攻打不下的鹹水沽抗匪領頭人,今天卻由雜牌送上門來!匪首李某,大為興奮,而雜牌們因此都成了NFDA1子裡的“上賓”。
世上的事,奇乎不奇?說書唱戲,未必能聽到看到這般的“動人情節”吧?父親為了地方,冒着與衆多敵情明争暗鬥的危險,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度外,苦撐了那麼久,誰料想卻這樣地落于虎口。
鹹水沽那一代人,真是好樣的,出了如此特大意外變故,怎麼辦?他們沒有“一哄而散”。
我記憶中,衆商民曾到寒舍來慰問家母,并表示:“您放心,老爺子為地方嘔盡心血,什麼也不賺,還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