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篇 紅學靈魂
關燈
小
中
大
張愛玲女士自雲:“十年一覺迷考據,赢得紅樓夢魇名。
”模仿小杜(牧之)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十年精力,耗于一本《夢魇》,其考據結果如何?以我個人的意見來評議,可以成為定論的幾乎很難說共有幾條。
但我并無菲薄人家的意思,相反,以為應當重視珍惜她的這種努力求真的治學精神——我說的很難成立的考證,是那些“拆遷”“搬家”論;我珍重佩服的是她對“舊時真本”的追蹤,尤其是她的内心深處的追尋目标,亦即表現為文字以外的心理真迹(psychologicalhonesty)。
她嘗自雲:當她第一次看到《續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一個“舊時真本”《石頭記》,其後半情節與流行程高僞續本大異,甯、榮籍沒後,備極蕭條,寶玉貧極,至淪為擊柝(打更巡夜敲梆子)之流,而湘雲流落為傭婦;日後竟重逢複聚,白頭偕老——她從小看的是僞本“寶黛愛情悲劇”,至此,真如“石破天驚,雲垂海立”一般,終生難忘! 這八個大字怎麼講?譯成“大白話”,就是天崩地裂,天翻地覆! 這個極其巨大強烈的震動,使她感到以前為何對八十回後的“天日無光,百般無味”的感覺即是由于它并非雪芹真書原筆的緣故,而“舊時真本”的結局情節,才是她重新感到“天日重光,百般還味”的嶄新的境界。
這種感受,簡直太巨大深刻了!所以終生難忘,豈是一般的泛常的暫時的一現即逝之事? 于是,她悟到今日行世的一百二十回“全本”是假貨,後四十回是續貂的狗尾,而八十回殘書,《紅樓》未完,構成了她畢生難以遣釋的一樁大恨。
于是,她要百般努力地追蹤那個“舊時真本”。
其實,這才是她“十年一覺迷考據”的唯一心願與終極目标。
既知此義,便明白為何一部“五詳”的《夢魇》,其末章“五詳”就是标題“舊時真本”,就是畫龍點睛的真實心理軌迹。
這一點,是張愛玲的“紅學靈魂”。
須知,像她這樣的震動并不是人人都一緻的,有的有些輕微的感覺,有的甚至連那筆調心腸的突然改變也毫無知覺感應,認為“差不多”,說若非原著,别人是寫不出的,雲雲。
可知,張愛玲那種天賦的藝術敏感力,是最可貴的一種才能,鈍者就無法體會,你就是“掰開揉碎”地說與她,也是漠然茫然、無濟于事。
然後,我們才可以進而窺探,張愛玲對那終生難忘的“舊時真本”的追蹤,又是如何的呢? 據一位十分高明的專家為我們分析總括說明:張愛玲考證的結果是認為雪芹當時為八十回後的書文曾寫了兩個不同體系的結局:一個是寶、湘重會,白首雙星,如“舊時真本”所傳。
另一個則是“懸崖撒手”,即一般被解釋為是指寶玉棄寶钗、麝月妻妾而出家的結局故事——而專家指出,張愛玲對這一矛盾到底以哪個為是?委決不下,未有結論;但她心理上即是傾向于“舊時真本”的白首雙星、寶湘重會的收尾大格局。
這就極其耐人尋味了。
如今問題是:如果今所見筆記等書記載的八十回後情節有兩種不同,就肯定是兩個體系的後半部嗎? 對此,應該容許人存疑而細究深研,不宜即被那種想法誤導而愈走愈遠。
因為“棄而為僧”并沒說明即等于最後結局,無法斷案。
這是一。
第二,棄妻妾,是寶玉一己的行動,還有不願遭棄者寶钗、麝月在,會設法挽回此局——前文不是有寶玉“悟”了“禅機”,作了“偈語”被钗
”模仿小杜(牧之)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十年精力,耗于一本《夢魇》,其考據結果如何?以我個人的意見來評議,可以成為定論的幾乎很難說共有幾條。
但我并無菲薄人家的意思,相反,以為應當重視珍惜她的這種努力求真的治學精神——我說的很難成立的考證,是那些“拆遷”“搬家”論;我珍重佩服的是她對“舊時真本”的追蹤,尤其是她的内心深處的追尋目标,亦即表現為文字以外的心理真迹(psychologicalhonesty)。
她嘗自雲:當她第一次看到《續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一個“舊時真本”《石頭記》,其後半情節與流行程高僞續本大異,甯、榮籍沒後,備極蕭條,寶玉貧極,至淪為擊柝(打更巡夜敲梆子)之流,而湘雲流落為傭婦;日後竟重逢複聚,白頭偕老——她從小看的是僞本“寶黛愛情悲劇”,至此,真如“石破天驚,雲垂海立”一般,終生難忘! 這八個大字怎麼講?譯成“大白話”,就是天崩地裂,天翻地覆! 這個極其巨大強烈的震動,使她感到以前為何對八十回後的“天日無光,百般無味”的感覺即是由于它并非雪芹真書原筆的緣故,而“舊時真本”的結局情節,才是她重新感到“天日重光,百般還味”的嶄新的境界。
這種感受,簡直太巨大深刻了!所以終生難忘,豈是一般的泛常的暫時的一現即逝之事? 于是,她悟到今日行世的一百二十回“全本”是假貨,後四十回是續貂的狗尾,而八十回殘書,《紅樓》未完,構成了她畢生難以遣釋的一樁大恨。
于是,她要百般努力地追蹤那個“舊時真本”。
其實,這才是她“十年一覺迷考據”的唯一心願與終極目标。
既知此義,便明白為何一部“五詳”的《夢魇》,其末章“五詳”就是标題“舊時真本”,就是畫龍點睛的真實心理軌迹。
這一點,是張愛玲的“紅學靈魂”。
須知,像她這樣的震動并不是人人都一緻的,有的有些輕微的感覺,有的甚至連那筆調心腸的突然改變也毫無知覺感應,認為“差不多”,說若非原著,别人是寫不出的,雲雲。
可知,張愛玲那種天賦的藝術敏感力,是最可貴的一種才能,鈍者就無法體會,你就是“掰開揉碎”地說與她,也是漠然茫然、無濟于事。
然後,我們才可以進而窺探,張愛玲對那終生難忘的“舊時真本”的追蹤,又是如何的呢? 據一位十分高明的專家為我們分析總括說明:張愛玲考證的結果是認為雪芹當時為八十回後的書文曾寫了兩個不同體系的結局:一個是寶、湘重會,白首雙星,如“舊時真本”所傳。
另一個則是“懸崖撒手”,即一般被解釋為是指寶玉棄寶钗、麝月妻妾而出家的結局故事——而專家指出,張愛玲對這一矛盾到底以哪個為是?委決不下,未有結論;但她心理上即是傾向于“舊時真本”的白首雙星、寶湘重會的收尾大格局。
這就極其耐人尋味了。
如今問題是:如果今所見筆記等書記載的八十回後情節有兩種不同,就肯定是兩個體系的後半部嗎? 對此,應該容許人存疑而細究深研,不宜即被那種想法誤導而愈走愈遠。
因為“棄而為僧”并沒說明即等于最後結局,無法斷案。
這是一。
第二,棄妻妾,是寶玉一己的行動,還有不願遭棄者寶钗、麝月在,會設法挽回此局——前文不是有寶玉“悟”了“禅機”,作了“偈語”被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