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号始皇建立郡縣
關燈
小
中
大
太公和,遂篡齊稱侯。
又三傳至威王而益強,稱王号。
又四傳至王建而國亡矣。
史臣有贊雲: 陳完避難,奔于太姜;物莫兩盛,妫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孟嘗延客,田單救亡。
相勝利賄,認賊為祥。
哀哉王建,松柏蒼蒼。
時秦王政之二十六年也。
時六國悉并于秦,天下一統。
秦王以六國曾并稱王号,其名不尊;欲改稱帝,昔年亦曾有東西二帝之議,不足以傳後世,威四夷;乃采上古君号,惟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惟秦德兼三皇,功邁五帝,遂兼二号稱“皇帝”。
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
又以為周公作谥法,子得議父,臣得議君,為非禮;今後除谥法不用:“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萬世,傳之無窮。
”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召良工琢和氏之璧為傳國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又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惟水能滅火,秦應水德之運,衣服旌旗皆尚黑。
水數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數。
以十月朔為正月,朝賀皆于是月。
“正”“政”音同,皇帝禦諱不可犯,改“正”字音為“征”。
征者,非吉祥之事,然出自始皇之意,人不敢言。
尉缭見始皇意氣盈一滿,紛更①不休,私歎曰:“秦雖得天下,而元氣衰矣!其能永乎?”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始皇問群臣曰:“尉缭棄朕而去,何也?”群臣皆曰:“尉缭佐陛下定四海,功最大,亦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
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論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
”始皇曰:“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群臣皆曰:“燕、齊、楚、代,地遠難周,不置王無以鎮之。
”李斯議曰:“周封國數百,同姓為多,其後子孫,自相争殺無已。
今陛下混一海内,皆為郡縣,雖有功臣,厚其祿俸,無尺土一民之擅,絕兵革之原②,豈非久安長治之術哉?”始皇從其議,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那三十六郡: 内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一黨一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穎川郡、齊郡(即琊郡)、薛郡(即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谷郡、漁陽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長沙郡。
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
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
皆出李斯調度。
每郡置守尉一人,監禦史一人。
收天下甲兵,聚于鹹陽銷之,鑄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官庭中,以應“臨洮長人”之瑞。
徒天下豪富于鹹陽,共二十萬戶。
又于鹹陽北坂,仿六國宮室,建造離官六所。
又作阿房之宮。
進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
諸将帥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各封萬戶,其他或數千戶,俱準其所入之賦,官為給之。
于是焚書坑儒,遊巡無度,築“萬裡長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卿生。
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陳勝、吳廣之徒,群起而亡之矣。
史臣有《列國歌》曰: 東遷強國齊鄭最,荊楚漸橫開桓文, 楚莊宋襄和秦穆,疊為王霸得專征。
晉襄景悼稱世霸,平哀齊景思代興。
晉楚兩衰吳越進,阖闾句踐何縱橫? 春秋諸國難盡數,幾派源流略可尋。
魯衛晉燕曹鄭蔡,與吳姬姓同宗盟。
齊由呂尚宋商裔,禹後瑯越颛顼荊。
秦亦顼裔陳祖舜,許始太嶽各有生。
及交戰國七雄起,韓趙魏氏晉三分。
魏與韓皆周同姓,趙先造父同嬴秦。
齊呂改田即陳後,黃歇代楚熊暗傾。
宋亡于齊魯入楚,吳越交勝總歸荊。
周鼎既遷合從散,六國相随漸屬秦。
髯仙讀《列國志》,有詩雲: 蔔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曆緣忠厚,陵替随波為倒颠。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注解: ①方之乃父:比你父親。
②電及之:像雷電那樣攻占它。
①紛更:更改。
②原:源。
又三傳至威王而益強,稱王号。
又四傳至王建而國亡矣。
史臣有贊雲: 陳完避難,奔于太姜;物莫兩盛,妫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孟嘗延客,田單救亡。
相勝利賄,認賊為祥。
哀哉王建,松柏蒼蒼。
時秦王政之二十六年也。
時六國悉并于秦,天下一統。
秦王以六國曾并稱王号,其名不尊;欲改稱帝,昔年亦曾有東西二帝之議,不足以傳後世,威四夷;乃采上古君号,惟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惟秦德兼三皇,功邁五帝,遂兼二号稱“皇帝”。
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
又以為周公作谥法,子得議父,臣得議君,為非禮;今後除谥法不用:“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萬世,傳之無窮。
”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召良工琢和氏之璧為傳國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又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惟水能滅火,秦應水德之運,衣服旌旗皆尚黑。
水數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數。
以十月朔為正月,朝賀皆于是月。
“正”“政”音同,皇帝禦諱不可犯,改“正”字音為“征”。
征者,非吉祥之事,然出自始皇之意,人不敢言。
尉缭見始皇意氣盈一滿,紛更①不休,私歎曰:“秦雖得天下,而元氣衰矣!其能永乎?”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始皇問群臣曰:“尉缭棄朕而去,何也?”群臣皆曰:“尉缭佐陛下定四海,功最大,亦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
今陛下尊号已定,而論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
”始皇曰:“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群臣皆曰:“燕、齊、楚、代,地遠難周,不置王無以鎮之。
”李斯議曰:“周封國數百,同姓為多,其後子孫,自相争殺無已。
今陛下混一海内,皆為郡縣,雖有功臣,厚其祿俸,無尺土一民之擅,絕兵革之原②,豈非久安長治之術哉?”始皇從其議,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那三十六郡: 内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一黨一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穎川郡、齊郡(即琊郡)、薛郡(即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谷郡、漁陽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長沙郡。
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
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
皆出李斯調度。
每郡置守尉一人,監禦史一人。
收天下甲兵,聚于鹹陽銷之,鑄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官庭中,以應“臨洮長人”之瑞。
徒天下豪富于鹹陽,共二十萬戶。
又于鹹陽北坂,仿六國宮室,建造離官六所。
又作阿房之宮。
進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
諸将帥有功者,如王贲、蒙武等,各封萬戶,其他或數千戶,俱準其所入之賦,官為給之。
于是焚書坑儒,遊巡無度,築“萬裡長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卿生。
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陳勝、吳廣之徒,群起而亡之矣。
史臣有《列國歌》曰: 東遷強國齊鄭最,荊楚漸橫開桓文, 楚莊宋襄和秦穆,疊為王霸得專征。
晉襄景悼稱世霸,平哀齊景思代興。
晉楚兩衰吳越進,阖闾句踐何縱橫? 春秋諸國難盡數,幾派源流略可尋。
魯衛晉燕曹鄭蔡,與吳姬姓同宗盟。
齊由呂尚宋商裔,禹後瑯越颛顼荊。
秦亦顼裔陳祖舜,許始太嶽各有生。
及交戰國七雄起,韓趙魏氏晉三分。
魏與韓皆周同姓,趙先造父同嬴秦。
齊呂改田即陳後,黃歇代楚熊暗傾。
宋亡于齊魯入楚,吳越交勝總歸荊。
周鼎既遷合從散,六國相随漸屬秦。
髯仙讀《列國志》,有詩雲: 蔔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曆緣忠厚,陵替随波為倒颠。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注解: ①方之乃父:比你父親。
②電及之:像雷電那樣攻占它。
①紛更:更改。
②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