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回 獻地圖荊轲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
關燈
小
中
大
金之賞,購求得之,欲生緻于大王;誠恐中途有變,故斷其首,冀以稍纾大王之怒。
”荊轲辭語從容,顔色愈和,秦王不疑。
時秦舞陽捧地圖匣,俯首跪于階下。
秦王謂荊轲曰:“取舞陽所持地圖來,與寡人觀之!”荊轲從舞陽手中,取餅圖函,親自呈上。
秦王展圖,方欲觀看。
荊轲匕首已露,不能掩藏,當下未免著忙。
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執匕首刺其胸,未及身。
秦王大驚,奮身而起,袖絕。
因那時五月初旬天氣,所穿羅彀單衣,故易裂也。
王座旁設有屏風,長八尺,秦王超而過之,屏風仆地。
荊轲持終首在後緊追。
秦王不能脫身,繞柱而走。
原來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許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宿衛之官,執兵戈者,皆陳列于殿下,非奉宣召,不敢擅自入殿。
今倉卒變起,不暇呼喚。
群臣皆以手共搏轲。
轲勇甚,近者辄仆。
有侍醫夏無且,亦以藥囊擊轲,轲奮臂一揮,藥囊俱碎。
雖然荊轲勇甚,群臣沒奈他何,卻也虧著要打發衆人,所以秦王東奔西走,不曾被荊轲拿住。
秦正所佩寶劍,名“鹿盧”,長八尺,欲拔劍擊轲,劍長,靶不能脫。
有小内侍趙高急喚曰:“大王何不背劍而拔之?”秦王悟,依其言,把劍推在背後,前邊便短,容易拔一出。
秦王勇力,不弱于荊轲,匕首尺餘,止可近刺,劍長八尺,可以遠擊。
秦王得劍在手,其膽便壯,遂直前來砍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撲身倒于左邊銅柱之旁,不能起立,乃舉匕首以擲秦王。
秦王閃開,那匕首在秦王耳邊過去,直刺入右邊銅柱之中,火光迸出。
秦王複以劍擊轲,轲以手接劍,三指俱落,連被八創。
荊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①罵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豈非天乎!然汝恃強力,吞并諸侯,享國亦豈長久耶?”左右争上前攢殺之。
秦舞陽在殿下,知荊轲動手,也要向前,卻被郎中等衆人擊殺。
此秦王政二十年事也。
可惜荊轲受了燕太子丹多時供養,特地入秦,一事無成,不惟自害其身,又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陽三人一性一命,斷送燕丹父子,豈非劍術之不一精一乎?髯翁有詩雲: 獨提匕首入秦都,神勇其如劍術疏! 壯士不還謀不就,樊君應與覓頭顱。
秦王心戰目眩,呆坐半日,神色方才稍定。
往視荊轲,轲雙目圓睜,宛如生人,怒氣勃勃。
秦王懼,命取荊轲、秦舞陽之一屍一,及樊於期之首,同焚于市中,燕國從者皆枭首,分懸國門。
遂起駕還内宮,宮中後妃聞變,俱前來問安,因置酒壓驚稱賀。
有一胡姬,乃趙王宮人,秦王破趙,選入宮,善琴有一寵一,列在妃位。
秦王使鼓琴解悶。
胡姬援琴而奏之,其聲曰: 羅縠單衣兮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兮可超而越。
鹿盧之劍兮可負而拔,嗤彼兇狡兮身亡國滅! 秦王一愛一其敏捷,賜缯绮一箧,是夜盡歡,因宿于胡姬之宮。
後來胡姬生子,即胡亥也,是為二世皇帝。
此是後話。
次早,秦王視朝,論功行賞,首推夏無且,以黃金二百镒賜之。
曰:“無且一愛一我,以藥囊投荊轲也。
”次喚小内侍趙高曰:“‘背劍而拔之’,賴汝教我。
”亦賜黃金百镒。
群臣中手搏荊轲者,視有傷輕重加賞。
殿下郎中人等,擊殺秦舞陽者,亦俱有賜。
蒙嘉誤為荊轲先容,淩遲處死,滅其家。
蒙骜先已病死,其子蒙武,見為裨将,以不知情,特赦之。
秦王怒氣未息,乃益發兵,使王贲将之,助其父王翦攻燕。
燕太子丹不勝其憤,悉衆迎戰于易水之西。
燕兵大敗,夏扶、宋意皆戰死。
丹奔薊城,鞠武被殺,王翦合兵圍之,十月城破。
燕王喜謂太子丹曰:“今日破國亡家,盡由于汝!”丹對曰:“韓、趙之滅,豈亦丹罪耶?今城中一精一兵,尚有二萬,遼東負山阻河,猶足固守,父王宜速往!”燕王喜不得已,登車開東門而出。
太子丹盡驅其一精一兵,親自斷後,護送燕王東行,退保遼東,都平壤。
王翦攻下薊城,告捷于鹹陽。
王翦積勞成病,一面上表告老。
秦王曰:“太子丹之仇,寡人不能忘,然王翦誠老矣。
”使将軍李信代領其衆,以迫燕王父子。
召王翦歸,賜予甚厚。
翦謝病,老于頻陽。
燕王聞李信兵至,遣使求救于代王嘉。
嘉乃報燕王書,略曰: 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
王能殺丹以謝于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
燕王喜猶豫未忍,太子丹懼誅,乃與其賓客,自匿于桃花島。
李信屯兵首山,使人持書數太子丹之罪。
燕王喜大懼,佯召太子丹計事,以酒灌醉,缢殺之,然後斷其首。
燕王喜哭之恸。
時夏五月,忽然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五寸,寒凜如嚴冬,人謂太子丹怨氣所緻也。
燕王将太子丹之首,函送李信軍中,為書謝罪。
李信馳奏秦王,且言:“五月大雪,軍人苦寒多病,求暫許班師。
”秦王謀于尉缭,尉缭奏曰:“燕栖于遼,趙栖于代,譬之遊魂,不入自散。
今日之計,宜先下魏,次及荊楚。
二國既定,燕代可不勞而下。
”秦王曰:“善。
”乃召李信收兵回國。
再命王贲為大将,引軍十萬,出函谷關攻魏。
時魏景湣王已薨,太子假立三年矣。
自秦攻燕時,魏王假增築
”荊轲辭語從容,顔色愈和,秦王不疑。
時秦舞陽捧地圖匣,俯首跪于階下。
秦王謂荊轲曰:“取舞陽所持地圖來,與寡人觀之!”荊轲從舞陽手中,取餅圖函,親自呈上。
秦王展圖,方欲觀看。
荊轲匕首已露,不能掩藏,當下未免著忙。
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執匕首刺其胸,未及身。
秦王大驚,奮身而起,袖絕。
因那時五月初旬天氣,所穿羅彀單衣,故易裂也。
王座旁設有屏風,長八尺,秦王超而過之,屏風仆地。
荊轲持終首在後緊追。
秦王不能脫身,繞柱而走。
原來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許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宿衛之官,執兵戈者,皆陳列于殿下,非奉宣召,不敢擅自入殿。
今倉卒變起,不暇呼喚。
群臣皆以手共搏轲。
轲勇甚,近者辄仆。
有侍醫夏無且,亦以藥囊擊轲,轲奮臂一揮,藥囊俱碎。
雖然荊轲勇甚,群臣沒奈他何,卻也虧著要打發衆人,所以秦王東奔西走,不曾被荊轲拿住。
秦正所佩寶劍,名“鹿盧”,長八尺,欲拔劍擊轲,劍長,靶不能脫。
有小内侍趙高急喚曰:“大王何不背劍而拔之?”秦王悟,依其言,把劍推在背後,前邊便短,容易拔一出。
秦王勇力,不弱于荊轲,匕首尺餘,止可近刺,劍長八尺,可以遠擊。
秦王得劍在手,其膽便壯,遂直前來砍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撲身倒于左邊銅柱之旁,不能起立,乃舉匕首以擲秦王。
秦王閃開,那匕首在秦王耳邊過去,直刺入右邊銅柱之中,火光迸出。
秦王複以劍擊轲,轲以手接劍,三指俱落,連被八創。
荊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①罵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豈非天乎!然汝恃強力,吞并諸侯,享國亦豈長久耶?”左右争上前攢殺之。
秦舞陽在殿下,知荊轲動手,也要向前,卻被郎中等衆人擊殺。
此秦王政二十年事也。
可惜荊轲受了燕太子丹多時供養,特地入秦,一事無成,不惟自害其身,又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陽三人一性一命,斷送燕丹父子,豈非劍術之不一精一乎?髯翁有詩雲: 獨提匕首入秦都,神勇其如劍術疏! 壯士不還謀不就,樊君應與覓頭顱。
秦王心戰目眩,呆坐半日,神色方才稍定。
往視荊轲,轲雙目圓睜,宛如生人,怒氣勃勃。
秦王懼,命取荊轲、秦舞陽之一屍一,及樊於期之首,同焚于市中,燕國從者皆枭首,分懸國門。
遂起駕還内宮,宮中後妃聞變,俱前來問安,因置酒壓驚稱賀。
有一胡姬,乃趙王宮人,秦王破趙,選入宮,善琴有一寵一,列在妃位。
秦王使鼓琴解悶。
胡姬援琴而奏之,其聲曰: 羅縠單衣兮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兮可超而越。
鹿盧之劍兮可負而拔,嗤彼兇狡兮身亡國滅! 秦王一愛一其敏捷,賜缯绮一箧,是夜盡歡,因宿于胡姬之宮。
後來胡姬生子,即胡亥也,是為二世皇帝。
此是後話。
次早,秦王視朝,論功行賞,首推夏無且,以黃金二百镒賜之。
曰:“無且一愛一我,以藥囊投荊轲也。
”次喚小内侍趙高曰:“‘背劍而拔之’,賴汝教我。
”亦賜黃金百镒。
群臣中手搏荊轲者,視有傷輕重加賞。
殿下郎中人等,擊殺秦舞陽者,亦俱有賜。
蒙嘉誤為荊轲先容,淩遲處死,滅其家。
蒙骜先已病死,其子蒙武,見為裨将,以不知情,特赦之。
秦王怒氣未息,乃益發兵,使王贲将之,助其父王翦攻燕。
燕太子丹不勝其憤,悉衆迎戰于易水之西。
燕兵大敗,夏扶、宋意皆戰死。
丹奔薊城,鞠武被殺,王翦合兵圍之,十月城破。
燕王喜謂太子丹曰:“今日破國亡家,盡由于汝!”丹對曰:“韓、趙之滅,豈亦丹罪耶?今城中一精一兵,尚有二萬,遼東負山阻河,猶足固守,父王宜速往!”燕王喜不得已,登車開東門而出。
太子丹盡驅其一精一兵,親自斷後,護送燕王東行,退保遼東,都平壤。
王翦攻下薊城,告捷于鹹陽。
王翦積勞成病,一面上表告老。
秦王曰:“太子丹之仇,寡人不能忘,然王翦誠老矣。
”使将軍李信代領其衆,以迫燕王父子。
召王翦歸,賜予甚厚。
翦謝病,老于頻陽。
燕王聞李信兵至,遣使求救于代王嘉。
嘉乃報燕王書,略曰: 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
王能殺丹以謝于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
燕王喜猶豫未忍,太子丹懼誅,乃與其賓客,自匿于桃花島。
李信屯兵首山,使人持書數太子丹之罪。
燕王喜大懼,佯召太子丹計事,以酒灌醉,缢殺之,然後斷其首。
燕王喜哭之恸。
時夏五月,忽然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五寸,寒凜如嚴冬,人謂太子丹怨氣所緻也。
燕王将太子丹之首,函送李信軍中,為書謝罪。
李信馳奏秦王,且言:“五月大雪,軍人苦寒多病,求暫許班師。
”秦王謀于尉缭,尉缭奏曰:“燕栖于遼,趙栖于代,譬之遊魂,不入自散。
今日之計,宜先下魏,次及荊楚。
二國既定,燕代可不勞而下。
”秦王曰:“善。
”乃召李信收兵回國。
再命王贲為大将,引軍十萬,出函谷關攻魏。
時魏景湣王已薨,太子假立三年矣。
自秦攻燕時,魏王假增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