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桓公舉火爵甯戚
關燈
小
中
大
周厘王元年春正月,齊桓公設朝,群臣拜賀已畢,問管仲曰:“寡人承仲父之教,更張國政。
今國中兵一精一糧足,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何如?”管仲對曰:“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衆。
南有荊、楚,西有秦、晉。
然皆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霸。
周雖衰微,乃天下之共主。
東遷以來,諸侯不朝,不貢方物,故鄭伯射桓王之肩,五國拒莊王之命,遂令列國臣子,不知君父。
熊通僭号,宋、鄭弑君,習為故然,莫敢征讨。
今莊王初崩,新王即位,宋國近遭南宮長萬之亂,賊臣雖戮,宋君未定,君可遣使朝周,請天子之旨,大會諸侯,立定宋君。
宋君一定,然後奉天子以令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
列國之中,衰弱者扶之,強橫者抑之,昏亂不共命者,率諸侯讨之。
海内諸侯,皆知我之無私,必相率而朝于齊。
不動兵車,而霸可成矣。
”桓公大悅。
于是遣使至洛陽朝賀厘王,因請奉命為會,以定宋君。
厘王曰:“伯舅不忘周室,朕之幸也。
泗上諸侯,惟伯舅左右之,朕豈有一愛一焉?”使者回報桓公。
桓公遂以王命布告宋、魯、陳、蔡、衛、鄭、曹、邾諸國,約以三月朔日,共會北杏之地。
桓公問管仲曰:“此番赴會,用兵車多少?”管仲曰:“君奉王命,以臨諸侯,安用兵車?請為衣裳之會①。
”桓公曰:“諾。
”乃使軍士先築壇三層,高起三丈。
左懸鐘,右設鼓,先陳天子虛位于上,旁設反坫②,玉帛器一具,加倍整齊。
又預備館舍數處,悉要高敞合式。
至期,宋桓公禦說先到,與齊桓公相見,謝其定位之意。
次日,陳宣公杵臼、邾子克二君繼到。
蔡哀侯獻舞,恨楚見執,亦來赴會。
四國見齊無兵車,相顧曰:“齊侯推誠待人,一至于此。
”乃各将兵車退在二十裡之外。
時二月将盡,桓公謂管仲曰:“諸侯未集,改期待之,如何?”管仲曰:“語雲:‘三人成衆。
’今至者四國,不為不衆矣。
若改期,是無信也。
待而不至,是辱王命也。
初合諸侯,而以不信聞,且辱王命,何以圖霸?”桓公曰:“盟乎,會乎?”管仲曰:“人心未一,俟會而不散,乃可盟耳。
”桓公曰:“善。
” 三月朔,昧爽,五國諸侯,俱集于壇下。
相見禮畢,桓公拱手告諸侯曰:“王政久廢,叛亂相尋。
孤奉周天子之命,會群公以匡王室。
今日之事,必推一人為主,然後權有所屬,而政令可施于天下。
”諸侯紛紛私議:欲推齊,則宋爵上公,齊止稱侯,尊卑有序;欲推宋,則宋公新立,賴齊定位,未敢自尊。
事在兩難。
陳宣公杵臼越席言曰:“天子以糾合之命,屬諸齊侯,誰敢代之?宜推齊侯為盟會之主。
”諸侯皆曰:“非齊侯不堪此任,陳侯之言是也。
”桓公再三謙讓,然後登壇。
齊侯為主,次宋公,次陳侯,次蔡侯,次邾子。
排列已定,鳴鐘擊鼓,先于天子位前行禮,然後交拜,叙兄弟之情。
仲孫湫捧約簡一函,跪而讀之曰:“某年月日,齊小白,宋禦說、陳杵臼、蔡獻舞、邾克,以天子命,會于北杏,共獎王室,濟弱扶傾①。
有敗約者,列國共征之!”諸侯拱手受命。
《論語》稱桓公九合諸侯,此其第一會也。
髯翁有詩雲: 濟濟冠裳集五君,臨淄事業赫然新。
局中先著誰能識?隻為推尊第一人。
諸候獻酬甫畢,管仲曆階而上曰:“魯、衛、鄭、曹,故違王命,不來赴會,不可不讨。
”齊桓公舉手向四君曰:“敝邑兵車不足,願諸君同事!”陳、蔡、邾三君齊聲應曰:“敢不率敝賦以從。
”惟宋桓公嘿然。
是晚,宋公回館,謂大夫戴叔皮曰:“齊侯妄自尊大,越次主會,便欲調遣各國之兵。
将來吾國且疲于奔命矣!”叔皮曰:“諸侯從違相半,齊勢未集。
若征服魯、鄭,霸業成矣。
齊之霸,非宋福也。
與會四國,惟宋為大,宋不從兵,三國亦将解體。
況吾今日之來,止欲得王命,以定位耳。
已列于會,又何俟②焉?不如先歸。
”宋公從其言,遂于五更登車而去。
齊桓公聞宋公背會逃歸,大怒,欲遣仲孫湫追之。
管仲曰:“追之非義,
今國中兵一精一糧足,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何如?”管仲對曰:“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衆。
南有荊、楚,西有秦、晉。
然皆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霸。
周雖衰微,乃天下之共主。
東遷以來,諸侯不朝,不貢方物,故鄭伯射桓王之肩,五國拒莊王之命,遂令列國臣子,不知君父。
熊通僭号,宋、鄭弑君,習為故然,莫敢征讨。
今莊王初崩,新王即位,宋國近遭南宮長萬之亂,賊臣雖戮,宋君未定,君可遣使朝周,請天子之旨,大會諸侯,立定宋君。
宋君一定,然後奉天子以令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
列國之中,衰弱者扶之,強橫者抑之,昏亂不共命者,率諸侯讨之。
海内諸侯,皆知我之無私,必相率而朝于齊。
不動兵車,而霸可成矣。
”桓公大悅。
于是遣使至洛陽朝賀厘王,因請奉命為會,以定宋君。
厘王曰:“伯舅不忘周室,朕之幸也。
泗上諸侯,惟伯舅左右之,朕豈有一愛一焉?”使者回報桓公。
桓公遂以王命布告宋、魯、陳、蔡、衛、鄭、曹、邾諸國,約以三月朔日,共會北杏之地。
桓公問管仲曰:“此番赴會,用兵車多少?”管仲曰:“君奉王命,以臨諸侯,安用兵車?請為衣裳之會①。
”桓公曰:“諾。
”乃使軍士先築壇三層,高起三丈。
左懸鐘,右設鼓,先陳天子虛位于上,旁設反坫②,玉帛器一具,加倍整齊。
又預備館舍數處,悉要高敞合式。
至期,宋桓公禦說先到,與齊桓公相見,謝其定位之意。
次日,陳宣公杵臼、邾子克二君繼到。
蔡哀侯獻舞,恨楚見執,亦來赴會。
四國見齊無兵車,相顧曰:“齊侯推誠待人,一至于此。
”乃各将兵車退在二十裡之外。
時二月将盡,桓公謂管仲曰:“諸侯未集,改期待之,如何?”管仲曰:“語雲:‘三人成衆。
’今至者四國,不為不衆矣。
若改期,是無信也。
待而不至,是辱王命也。
初合諸侯,而以不信聞,且辱王命,何以圖霸?”桓公曰:“盟乎,會乎?”管仲曰:“人心未一,俟會而不散,乃可盟耳。
”桓公曰:“善。
” 三月朔,昧爽,五國諸侯,俱集于壇下。
相見禮畢,桓公拱手告諸侯曰:“王政久廢,叛亂相尋。
孤奉周天子之命,會群公以匡王室。
今日之事,必推一人為主,然後權有所屬,而政令可施于天下。
”諸侯紛紛私議:欲推齊,則宋爵上公,齊止稱侯,尊卑有序;欲推宋,則宋公新立,賴齊定位,未敢自尊。
事在兩難。
陳宣公杵臼越席言曰:“天子以糾合之命,屬諸齊侯,誰敢代之?宜推齊侯為盟會之主。
”諸侯皆曰:“非齊侯不堪此任,陳侯之言是也。
”桓公再三謙讓,然後登壇。
齊侯為主,次宋公,次陳侯,次蔡侯,次邾子。
排列已定,鳴鐘擊鼓,先于天子位前行禮,然後交拜,叙兄弟之情。
仲孫湫捧約簡一函,跪而讀之曰:“某年月日,齊小白,宋禦說、陳杵臼、蔡獻舞、邾克,以天子命,會于北杏,共獎王室,濟弱扶傾①。
有敗約者,列國共征之!”諸侯拱手受命。
《
髯翁有詩雲: 濟濟冠裳集五君,臨淄事業赫然新。
局中先著誰能識?隻為推尊第一人。
諸候獻酬甫畢,管仲曆階而上曰:“魯、衛、鄭、曹,故違王命,不來赴會,不可不讨。
”齊桓公舉手向四君曰:“敝邑兵車不足,願諸君同事!”陳、蔡、邾三君齊聲應曰:“敢不率敝賦以從。
”惟宋桓公嘿然。
是晚,宋公回館,謂大夫戴叔皮曰:“齊侯妄自尊大,越次主會,便欲調遣各國之兵。
将來吾國且疲于奔命矣!”叔皮曰:“諸侯從違相半,齊勢未集。
若征服魯、鄭,霸業成矣。
齊之霸,非宋福也。
與會四國,惟宋為大,宋不從兵,三國亦将解體。
況吾今日之來,止欲得王命,以定位耳。
已列于會,又何俟②焉?不如先歸。
”宋公從其言,遂于五更登車而去。
齊桓公聞宋公背會逃歸,大怒,欲遣仲孫湫追之。
管仲曰:“追之非義,